建設路:見證工業興起 轉身文化地標

“‘一五’計劃使一大批舊中國沒有的基礎工業部門,開始一個個建立起來。”

——摘自洪向華、石建國《“一五”計劃:新中國工業化的奠基之作》

“建設路口站到了,請要下車的乘客,依次從後門下車……”走下6路公交車,一座橫跨公路的龍門吊樣式牌坊映入眼簾,牌坊上,“建設路”三個毛體大字格外醒目。

上世紀50年代,來自四面八方的建設者們陸續聚集在成都建設路周圍。在之後的幾十年時間裡,他們用青春和汗水,共同在這片土地上烙下了輝煌的工業文明印記。

因工業而生 見證“工業文明聖殿”的崛起

建設路的歷史得從1953年開始說起。當時,隨著國家第一個五年計劃實施,地處大後方的四川成都被定為全國8個重點建設的中心城市之一,肩負起引領整個西南地區現代化建設的重擔。按照黨中央“一化三改造”總路線部署,成都東郊定點建設以電子工業、機械工業、儀表工業為主的大型工業基地。1958年,一條以猛追灣為起點,聖燈寺村為終點的道路建成,這就是今天的建設路。

建设路:见证工业兴起 转身文化地标

建設路牌坊。王波攝

之後,隨著一座又一座工廠先後崛起,成都東郊工業區譜寫了通過工業帶動城市化發展的輝煌篇章。作為連接東郊工業區和中心城區的主幹道,建設路不僅見證了成都東郊從一片阡陌縱橫的廣闊田野到“工業文明聖殿”再到現代大型商圈的鉅變,也記錄下一幅幅老一輩建設者們為共和國崛起而揮灑青春的歷史畫面。

建设路:见证工业兴起 转身文化地标

1988年的建設路北三段。王曉莊攝 圖據《成都街巷志》。

1964年,26歲的袁曉義被調配到國營紅光電子管廠上班。剛從西安來到成都建設路,他就被眼前一排排整齊劃一的蘇式風格廠房和宿舍所震撼。除了袁曉義的單位外,這裡還彙集了國營成都宏明電子廠、國營成都新興儀器廠、錦江機電廠等,這些工廠中,許多都是“一五”期間“蘇聯”援助的156個重點工程項目之一。

人氣興旺 或曾是全國電視機最多的一條街

在袁曉義的記憶中,當時的建設路片區雖然店面不多,但生活設施相對完善。“銀行、郵局、百貨商店、菜市場、理髮店……都是根據人們的生活需要,按照新建工業區的統一部署而建設。我住的地方,離理髮店最近。”他說,一到節假日,前來理髮的人就排成長龍。

建设路:见证工业兴起 转身文化地标

1987年建設路上班時間。王學成攝 圖據《成都街巷志》

一到上下班時間,鳳凰、永久、紅旗、飛鴿……工人們騎著各種品牌的自行車在建設路上穿梭。“路中間全是自行車,6路公交車都被擠到路邊行駛。”袁曉義把建設路的這一“盛況”,比作自行車展銷會,“這裡自行車比城中心天府廣場還多。”

每天早上8點,伴隨著袁曉義等工人們的到來,工廠機械開始轟隆作響。“當時我們都還年青,工作特別有幹勁。有時候遇到技術上的難題,不解決我們就不下班。”袁曉義告訴記者,白天,他們幾乎都在工廠生產,下午下班後,單位還要組織政治學習。“回到家一般都晚上八九點鐘了。”

回想起當年的場景,袁曉義說,雖然上班很累,但每個人似乎都有用不完的力氣。“我們當時的收入還不錯。舉個例子吧,當年好多城裡的大媽,都想把自己的女兒嫁給東郊工廠的職工。”

說到建設路的昔日風采,袁曉義滔滔不絕:“什麼時候有中央電視臺,我們什麼時候就有電視機。”袁曉義回憶,上世紀70年代,電視機在建設路已不是什麼稀罕物件。“可以說,當時的建設路是全國電視機最多的一條街。”

雖然袁曉義的話有待考證,但也不無可能。“我們工廠當時就生產顯像管,這是電視機最主要的部件。工廠廢棄的部分不合格品,我們可以申請購買,然後在外面買零件組裝電視機。”

“我們都是技術工人,裝個電視機根本不是難事。”袁曉義告訴記者,到後來,工人們不僅自己裝,還幫親戚朋友裝。很快,建設路上的電視機便不再稀罕。

工業遺產“變身”文化地標 留住時代記憶

隨著工業轉型和城市規劃的發展,到二十世紀末和新世紀初,建設路周圍的工廠或改制、或兼併、或搬遷……如今,各大工廠僅剩下廠名被銘刻在路邊。

但是,半個多世紀以來,成都東郊工業區十萬產業工人為我國工業現代化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吃苦耐勞、積極樂觀、無私奉獻——他們創造的東郊精神,已凝為豐碑,巍然天地之間。

建设路:见证工业兴起 转身文化地标

建設路街景。王波 攝

如今的建設路上,工廠變成了文化景點,宿舍變成了大型商場。萬科鑽石廣場、伊藤洋華堂、SM廣場、龍湖三千集等大型商業綜合體人頭攢動;信息產業大廈、萬科華茂廣場、高地中心、東城國際、三千星座、創智中心等綜合寫字樓高聳入雲。

國營紅光電子管廠舊址,也有了新名字——東郊記憶。這裡仍舊是當年的紅磚廠房、煙囪管廊、機車鋼架,但來來往往的工人,已被來自四面八方的遊客所取代。

據成都市成華區相關負責人介紹,成都東郊記憶文創產業園項目於2011年1月啟動。在改造過程中,對園區內充滿情感記憶的蘇式紅磚廠房和具有工業符號的煙囪管廊等歷史遺蹟進行了保護性改造,為東郊記憶營造出兼具懷舊和時尚氣息的文化藝術氛圍,使之成為能留下、能傳承的工業與文化發展歷史載體。

東郊記憶,將計劃經濟時代工業美學與現代商業建築功能兼容,將粗獷的軍工廠老廠和細膩的時尚元素結合。這裡既有工業舊址,又有文化藝術,舊與新、歷史與現代、傳統與時尚、過去與未來在此對話與碰撞。如今,這裡已成為成都不可或缺的“網紅打卡地”之一。

建设路:见证工业兴起 转身文化地标

成都東郊記憶。圖片由東郊記憶提供

東郊記憶2013年9月獲批為成都市“第五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17年11月被國家旅遊局授牌為“國家工業遺產旅遊基地”,2018年12月被工業和信息化部認定為“第二批國家工業遺產”。

東郊記憶附近,建設路的盡頭,曾有一座寺廟——始建於明朝萬曆年間的聖燈寺。如今,聖燈寺早已不復存在,遺址上,一座現代化的小學正生機勃勃。

建设路:见证工业兴起 转身文化地标

上圖:1969年的“建設路小學”。圖片由建設路小學提供;下圖:如今的建設路小學。王波攝

1952年,在聖燈寺遺存建築基礎上,“成都市望江區保和鄉聖燈寺小學”正式掛牌。“最初學校就只有幾間瓦房,第一屆學生不到200人,只有4個班,主要是附近村民的孩子。”83歲的退休教師楊仲生回憶說,由於成都東郊在“一五”計劃時的蓬勃發展,工人暴增,子女入學人數也隨之巨增。“到1957年,學校已發展成擁有10餘個教學班的完全小學。”如今,學校已更名為“建設路小學”,當年的聖燈寺也一併成了人們的“記憶”。

歲月不居,6路公交車依然風雨兼程在建設路上。

那一年,年輕的袁曉義搭乘6路車,去郵電局給遠在西安的家人打電話;如今的6路車上,衣著時髦的女孩正用最新的智能手機與男友視頻聊天。從“氣包車”到空調車,從購票上車到無人售票,從僅有的一條公交線路到綜合交通網絡……這路公交,見證了建設路的巨大變遷,也見證了新中國的70載輝煌。

“前方到站,一環路建設路口北……”6路車繼續前行,引擎聲中,隱隱傳來當年工廠中的機車轟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