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千眼橋


現在是鄱陽湖的枯水期,水位已經下降10米,位於江西省都昌縣和星子縣之間湖底的明代古木石橋也露出了真容。我們去看看這座被譽為國內最長的湖中石橋,也就是千眼橋。

來到了湖邊,遠處那條橫亙在乾涸的湖床上的直線就是千眼橋。

石橋露出真容時,吸引了各方遊客前來觀看。形成了鄱陽湖上一道獨特的風景。

當地居民說:他們小的時候經常在橋上走,那個時候橋面離水面有2米高,橋長3公里。

鄱陽湖時吞吐型季節性湖泊。隨著水量變化,石橋大半年時間都是浸泡在湖中,由於泥沙淤積,掩埋了石橋。在2012年才又露出了真容。2016年進行了全面的修復,恢復了原貌。

橋面由長條花崗石鋪成,松木大柱立於湖泥中支撐橋面。巧妙的形成了洩洪口,洩洪口一共有983個,所以稱為千眼橋。

因為泥沙淤積,現在橋面距水面只有半米高左右。

過去交通不發達,從都昌縣到星子縣走旱路需要整整一天時間,走湖是都昌縣到星子縣最短的直線距離。可是夏季漲水期間有船可渡。冬季枯水期間就需要踏水踏泥過湖,涉水過湖苦不堪言。

明朝時期修建千眼橋後,從都昌縣到星子縣僅僅2個小時就可以到達湖對岸。千眼橋在過去是湖兩岸人民便捷的出行要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