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話說得好:熟悉的地方沒有風景。筆者長期耕耘於白沙洲,面對楊泗港長江大橋、烽火路、黃家湖大道等軍運會極致保障景觀大道不免產生審美疲勞,“創作”靈感不再。於是,借踩盤之名,行採風之實。圖為文化大道新路村天橋風景。
圖為文化大道新路村天橋風景。
圖為文化大道新路村天橋風景。
筆者一向膽小,怕走夜路,更怕大狗。為了“藝術”,閉眼假裝看不見,“勇敢”闖過一片狂吠之聲,“冒死”拍到了以下兩張照片,感覺很不值得。圖為湯遜湖橋。
圖為湯遜湖橋。
那麼問題來了,怎麼上橋呢?離開狗吠之地,發現湯遜湖橋兩側有步梯,還有窄窄的陡坡道,這下筆者的電動車可算“有救”了。筆者艱難地把電動車推上了橋,行駛在了非機動車道。因橋面瀝青粗糙,車速快胎噪大,賞景氛圍緊張而獨特。圖為湯遜湖橋。
圖為湯遜湖橋西側風景。
圖為湯遜湖橋西側風景。
文化大道有文化,大學加持屬其一。圖為武漢東湖學院,厚德、篤學、求是、創新為其校訓。
圖為漢口學院,不在漢口,在武昌,而且還是三環外。敢為人先,實事求是,志存高遠,追求卓越為其校訓。
一直以來,筆者對武漢南部三環外的美好印象無不來源於文化大道。文化大道,不僅是武漢遠城區江夏區通往主城區的交通要道,更是名符其實的景觀大道。她的美,有一種成熟而自然的魅力。圖為文化大道非機動車道風景。
圖為文化大道非機動車道風景。
既為踩盤,交通尤其是軌道交通便是重點。圖為武漢軌道交通27號線大花嶺站。武漢軌道交通27號線,即武漢軌道交通紙坊線。由7號線由野芷湖站引出,沿文化大道、紙坊大街自北向南、向東走行,先後途經洪山區、江夏大橋新區和紙坊老城區,止於青龍山地鐵小鎮,線路長約16.9公里。
圖為大花嶺站東側湖景。
圖為大花嶺站東側湖景。
圖為文化大道金櫻街公交站風景。
圖為湯遜湖湖邊風光。
圖為湯遜湖湖邊風光。
圖為湯遜湖湖邊風光。
圖為湯遜湖湖邊風光。
圖為湯遜湖風光。
圖為湯遜湖風光。
圖為湯遜湖風光。
圖為湯遜湖風光,水天一色。
圖為湯遜湖風光。
圖為湯遜湖風光。
圖為湯遜湖風光。
世界那麼大,你是否想去看看?生活,需要詩和遠方。遠方難於成行,周邊轉轉寫寫“詩”還是可以的。大江大湖總會給你不一樣的生活感悟,提醒著你生活的意義所在。圖為湯遜湖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