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書壇,“俗隸”還有治嗎?


當代書壇,“俗隸”還有治嗎?


西漢《五鳳二年刻石》

書壇走進“俗隸”時代?

這是《中國書法》雜誌幾年前曾在網上徵集網友評論的選題。這標題也是夠猛的,那些年年憑隸書入展得獎之人,看到這明晃晃的“俗隸”二字,一定會五味雜陳,不知會情何以堪。他們可能會認為,儘管當下隸書創作確實存在著盲目跟風、低俗淺薄的現象,尤其是隨著展覽的濫觴,“展覽體”隸書大行其道。但直呼書壇走進“俗隸”時代,一棍子打翻一船人,顯得似乎不太“厚道”。如果從“展覽體”而論,哪種書體又不存在著投機取巧、取法時人,入古不深、千人一面的共性問題呢?這俗字標籤,看來也非隸書一家獨有。


當代書壇,“俗隸”還有治嗎?


東漢摩崖刻石《蜀郡太守何君閣道碑》

其他書體先不說,《中國書法》編輯部第一把火就燒了當代隸書創作之上,也許是與隸書本身在書體演變之中舉足輕重的地位有關罷。如果沒秦漢時期的“隸變”,就不可能有後來的燦爛輝煌的書法藝術。打個比方,隸書好比是男人的腰,不僅承上啟下,更是男人的半條命。隸書創作的水平高低,也深刻影響著其他書體在當代的發展水平。

當下“隸書”到底俗不俗?如果說當代書壇確實存在“俗隸”,那這些“俗隸”俗在何處呢?我想不外乎以下幾點:


當代書壇,“俗隸”還有治嗎?


東漢刻石《大吉買山地記》


一、俗在取法

有古人優秀的隸書資料不學,偏學時人,尤其誰是評委就學誰,誰入展得獎就學誰,近親繁殖,長相相近,格調不高。這些情況也確實是有的。沒有個十年以上功夫,沒有個深入臨習和感悟十種甚至數十種經典漢碑的過程,想寫出高古樸厚的漢代隸書氣象,幾乎是不可能的。這種慢功出細活的過程最是折磨人,能否從漢碑中走出來,還是個未知數。於是,有人討巧,直接把別人的成果拿來,硬生生嫁接在自己的手上,這就是當下書壇一些人隸書創作的“國展體”現象。如此討巧,自然難於免俗。


當代書壇,“俗隸”還有治嗎?


西漢馬王堆帛書《戰國縱橫家》


二、俗在設計

隸書是篆書在實用中簡化而來的,同時在藝術家們筆下,不斷完善,化圓為方,筆斷意連,渾雄古樸,浪漫優美,拉響了中國書法走向自由藝術王國的號角。古人的隸書書寫,都是渾然天成的,由篆而隸的結體簡約大方,極具自然性的書寫點畫,勁道又高古,生動又典雅。而今之隸,在西風東漸的影響下,有人把空間設計融入隸書之中,巧則巧矣,但古雅趣味盡失。讓王羲之喝咖啡,終歸不倫不類。隸書不是蓋房子,想怎麼設計就怎麼設計,設計來設計去,你寫的隸書,只能算是美術字,與漢代氣象差著十萬八千里呢。


當代書壇,“俗隸”還有治嗎?


西漢馬王堆帛書《陰陽五行(甲)》


三、俗在理念

秦漢是隸書的時代,一代人的審美決定一代人的藝術。秦漢雄渾博大、大樸不雕的審美,是形成隸書顛峰的土壤。無論結字還是用筆,古人無不是莊重而生動地展現出來。今人寫隸,寫碑者多,深研簡牘者少;效今人法者多,探古人法者少。

偉大的秦漢時代,為什麼會產生隸書這種偉大的書體?這與那個時代的文化、審美密切相關。不一個猛子扎進秦漢人的隸書堆裡、藝術堆裡、文化堆裡,在審美認識上徹底取法乎上,參悟漢人的審美指導下的書寫習慣,那今天手下的隸書,不俗也難。


當代書壇,“俗隸”還有治嗎?


西漢馬王堆帛書《春秋事語》

俗隸是怎麼產生的?

俗隸的產生一定有多種原因。個人的識見侷限,庸師的被動引領,國展的名利趨動,等等。跟風寫隸,是當下俗隸的最大傳染病。多次擔任國展評委的劉文華先生就曾說過,“學我幹嘛呀,我還沒寫明白呢,學我不是不學好嗎?”可是,國展中不學好的人還真不少,確實有不少作品寫的就是劉先生一路的隸書風格。一個人寫出來的風格,才叫風格;人人都寫這種風格,那麼這種風格可能會遭受滅頂之災。眾人跟風謂之俗。何況又不是二王這樣永遠矗立的經典。國展強大的導向作用,無形中也助長了扎堆俗隸的產生和蔓延。


當代書壇,“俗隸”還有治嗎?


秦隸《裡耶秦簡》

俗隸如何可醫?

凡病可醫,惟俗難醫。劉勰說“陶鈞文思,貴在虛靜”。要想醫治俗隸,只能先把腦子清空,把舊有的錯誤觀念通通格式化,再重新裝上取法乎上的正確新軟件。

一句話,要想改變當下“俗隸”之風,就要“提純復壯”。

農家有云:勤施肥,不如選良種。不斷近親雜交的種子已經退化了,那就到古人那裡去“提純”,然後回到今天再“復壯”。


當代書壇,“俗隸”還有治嗎?


西漢末《萊子侯刻石》

隸書再也不能你雜交我,我雜交你,在國展作品標準上,大玩時人轉基因了。隸書要先“提純”,必須迴歸秦漢,以簡牘帛書新材料之墨跡隸書為營養,化漢代隸碑之精神,以秦漢人的審美、書寫習慣正本清源,尤其是新出土的簡牘帛書墨跡,探窺古人的筆下奧秘。在簡牘與漢碑之間,融筆之流暢與刀之勁健為一體。並在大量的隸書新材料中,尋找適合自己的隸書風格,繼而錘鍊出不同時人的屬於自己的隸書語言。使自己筆下的隸書直接古人,又不缺少個人的理解,如此可為“復壯”矣。


當代書壇,“俗隸”還有治嗎?


東漢摩崖《楊淮表紀》


其實在這方面,華人德、鮑賢倫等先生,都為我們做出了好的榜樣。


當代書壇,“俗隸”還有治嗎?


華人德作品



當代書壇,“俗隸”還有治嗎?


鮑賢倫作品


流沙墜簡曾經深刻地啟發了一代民國大家。而今天,新出土的秦漢文字新材料,可謂車載斗量,但我們當代書法人對此似乎還嫌冷漠。從秦隸到漢初的古隸,再到成熟的八分,這些隸書墨跡在簡牘中可謂蔚然壯觀,為我們的隸書創作走向百花齊放提供了最大的可能。

剩下的,就是耐住寂寞,深入古代經典,去尋找屬於自己的那份既古又新的獨特隸書語言風格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