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期的鄭國,為什麼自鄭莊公以後就衰落了?

孟婆家的香飄飄


鄭莊公是東周時期的鄭國的國君,在那個時候的鄭莊公權傾朝野,連周天子都不放在眼裡。後來到了春秋時期,鄭莊公憑藉自己的政治頭腦和強大的軍事實力,他執掌鄭國期間,集合稱為中原的霸主,連當時的齊國都不敢小看鄭國。可是在鄭莊公死了之後,鄭國卻迅速的衰落,在春秋爭霸的過程中逐漸的淪為一個配角,這是為什麼呢?總結下來,我認為就是這幾個原因。

第一點:自身條件不足,鄭國自從在鄭桓公遷徙到虢、鄶之間的地盤,直到鄭莊公時才歷經了三代,雖然已經歷經了三代的鄭國公統治,但是鄭國的根基卻不厚。鄭國的地理形勢也不好,鄭國地處中原地帶,四面八方都有敵人。南面有楚國,北面有晉國,這兩個國家的勢力都是比較強的,西面是周天子的地盤,周天子的面子還是不能不給的,所以西面的地盤也不能動,所以只能是向東面發展,而東面這些比較小的諸侯國,雖然是沒有鄭國大,但是也不是省油的燈,最重要的是,東面還有一個齊國,想要動東面的那些小的諸侯國,先要過了齊國這一關。

第二點:強國已經崛起,春秋時期的真正的霸主只有晉國,楚國,齊國和秦國。鄭莊公在位的時候,晉國經過內部正因為自己的家的矛盾而斗的不亦樂乎,根部管不上其他的國家在幹什麼。而楚國正在勵精圖治地創業,還沒有實力和中原的強國一較高下呢。而齊國的齊僖公,雖然想和中原的強國一較高下,但是無奈有個紀國在後方牽制著,而紀國和魯國聯合起來限制齊國的擴張,齊僖公也是在是有心無力。而秦國就更不用說了,秦襄公被周平王封為了諸侯,並將岐山以西的地盤分給了秦國,秦國在得到封地之後忙著將犬戎趕出去,擴大自己的地盤。秦國在那些老諸侯面前根本不值得一提,而且秦國東面還有一個晉國,根本不要想著向東發展。鄭莊公在中原隻手遮天的時候,這四個後期的霸主只是在悄悄的積蓄自己的力量。等到了鄭莊公去世之後,這四個國家的實力就慢慢的體現了出來,天下的形式也因他們四個國家的崛起而受到影響。此時的鄭國只求自保。

第三點:與周天子交惡,這個就是鄭莊公的不對了。鄭莊公在周朝擔任卿士的職位,本來應該是周王朝的左膀右臂,但是鄭莊公利用昏庸無能的周天子,行起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事。鄭莊公在周平王的時候就掌控著周朝的大權,到了周桓公的時候,周桓公是根本不能忍受這個鄭莊公在自己的眼皮底下耀武揚威,就免了鄭莊公卿士的職位,還將鄭莊公遣回鄭國了,鄭莊公也不甘示弱,連著幾年不去朝貢周天子,這也就算了,鄭莊公還假借天子的名義去攻


歷史的舊事兒


鄭莊公有十一個兒子。按周禮,理應立世子忽為太子。但是鄭莊公深知次子公子突有才智,絕非能久居人下之人。為了鄭國的長治久安,鄭莊公將公子突送到宋國。

但是,鄭莊公也知道,只要自己一死,公子突必然作亂,於是臨死時拜託原繁,希望他能輔佐好世子忽繼任國君。

鄭莊公去世後,世子忽繼承國君之位,是為鄭昭公。果然公子突藉助宋國力量,最終趕走鄭昭公,繼承了國君之位,是為鄭厲公。

鄭厲公繼位後,宋國自認為擁立有功,成天向鄭國勒索財物,再加上當時的大臣祭足專權,於是鄭厲公便想暗殺祭足,並攻打宋國,但是暗殺失敗,鄭厲公倉皇出逃。

後來,祭足又擁立公子??為國君,不過公子??很快就被齊國殺死。祭足於是又立公子儀為國君。

鄭國幾經政權變迭,顯然大不如前。

鄭厲公故伎重演,趁亂誘捕了大夫傅瑕,並逼迫他幫助自己復辟。傅瑕為了活命,向鄭厲公發誓:只要能放了自己,一定會幫助他殺掉公子儀,擁立他為國君。後來,傅瑕果然殺了公子儀和他的兩個兒子,迎回了鄭厲公。

鄭厲公復辟成功後,見鄭國朝堂和百姓都因國君更迭惶然不安,於是立刻殺掉了傅瑕,又將祭足等對國君進行廢立的大臣一一治罪,以此安定民心。

接著,鄭厲公召見了原繁,鄭厲公做出一副正義凜然的樣子,說:“傅瑕是個對國君不忠心的叛臣,我已按周天子設定的責罰,處置了他。”

原繁聽了只是不言語。

鄭厲公見此氣惱地說:“凡是擁護國君的臣子,必然會得到國君的賞賜,你是我的伯父,我對你自然更信賴一些。可是,當初我被迫逃離鄭國後,您卻從不曾給我通報國內的消息,現在我重新坐上了國君之位,你依然沒有擁戴我的誠意。你這是為什麼?”

原繁抬頭看了一眼鄭厲公,才不疾不緩地說:“有國君在位,臣民就應當忠於國君,這話一點也沒有錯。既然如此,子儀在位,我自然應該一心一意輔佐子儀。若是我身為子儀的臣子,卻又像傅瑕那樣殺子儀迎奉您,那不是對國君不忠心嗎?莊公的兒子有十一個人,要是個個都以官爵厚祿賄賂我,讓我對您有二心,您會怎麼辦?”

鄭厲公聽了此話,也不好再說什麼。也沒再治原繁的罪。不過,不久後,便傳出原繁自縊身亡的消息。

原繁為什麼會自殺?他是覺得愧對鄭莊公,沒有盡到託孤大臣的責任,還是對鄭國的國事失望,我們不得而知。但是鄭厲公不能辨別是非,不重國計民生,不尊重忠直之臣,只一味爭權奪利,使得鄭國終於曇花一現,最後沒成大氣候,也實在是可惜。


維C牛奶咖啡糖


鄭國的衰敗雖然有很多原因。但大致分為以下三種。

第一:月滿則虧 太過富裕

鄭國雖然在鄭莊公的治理下日益強盛,甚至在春秋初年的諸侯爭霸中佔據頭等地位。

但是有一句話說的好“月滿則虧。”太過盛極一時的事物,最後很容易就沒落下來。

鄭莊公的事蹟將來也不用我多說了。


他的確能稱得上一位十分有才幹並有野心有手段的國君。

可是這樣的國君,死的太早。又讓中國發展的太過強大。

強大的國家在有強大的君王的時候,是一把所向披靡的利劍。

可是如果沒有明確的政權,強力的國君,就成了誰看到都想分一塊的蛋糕。


這也是鄭莊公為後世埋下的隱患。

鄭莊公死後,他的幾位公子為了國軍之位爭執不休。

而諸位大夫在其中又攪動風雲。

正果分為多個黨派,內亂紛爭,像宋,衛等原本是鄭國附屬的國家此時見了,立刻有了野心。

於是,鄭國成了一塊要被瓜分的肥肉。

第二:內憂外患 繼承人眾多

內部的政權不明與外部諸侯國的虎視眈眈,飛快的消耗著鄭國的國力。

這場內亂長達22年。

把鄭國好不容易豎起的霸主地位給作沒了。

這其實是幾位公子的原因嗎?

其實並不然,這場內亂的,歸根結底的原因就是,雄才大略的鄭國公。


鄭國公此人十分有手段,但是卻有些好色。

廣納妻妾,生了許許多多的公子。

且對於這些子女,鄭國公又十分寵溺。

在那個本來就禮樂崩壞的時代中,鄭國公這樣的做法,無疑是在無形助長著這些子女的野心。

雖然公子忽是法定繼承人。

但這位公子卻並不是十分有遠見。

他甚至拒絕了一位能給自己帶來強大優勢的聯姻對象。


讓他本來就有些搖搖欲墜的太子身份,更加不穩定起來。

果然在他繼位之後。

擁有強大,母族支持的公子突,立刻暴露了自己的野心。

畢竟,他的靠山可是宋國。

他們聯合起來,使盡千般手段,終於獲得了皇位。

第三:政權不穩 多處制肘

在公子突即位之後。

宋國以恩主自居頻頻向鄭國國軍索要財物。

一來二去,兩國關係自然惡化。

最後演變成了戰場上聯合諸國,兵戈相見。


然而經歷過多番動盪的鄭國國力不如從前。

宋國居然不依不饒。

一次戰場相見,沒有分出勝負。

宋國又聯合多國一同攻擊鄭國,鄭國寡不敵眾,損失慘重。

這邊本來就夠鬧心的了,國內局勢也是風雲變幻。

大夫祭仲,覺得自己是兩朝元老,勢力龐大,自認為有擁立之功,專權獨斷。讓鄭厲公很是不滿。

他想殺了祭仲,可是計劃還沒有實施就被發現了。


於是這位鄭國國君光榮下崗。被攆走的前任國君又回來了。

這樣一來二去。

時間久了,鄭國的國國權一直不穩。

內耗嚴重,且不進則退,最終,幾乎消失在了歷史舞臺之中。

不過,等鄭國內亂告一段落之後,鄭國還是在春秋初年的政治舞臺上留下了最後的榮光。


這段野史有意思


鄭國建立於公元前806年,滅亡於公元前375年,一共經歷了二十四位國君,前後經歷了四百三十二年,鄭莊公更是被稱為“鄭莊小霸”,是春秋時期的第一個小霸主!巔峰時期的鄭國曾經和周王室發生互相交換太子為人質的事件(周鄭交質),還打敗了周王率領的諸侯聯軍,射傷了周王的肩膀(射王中肩),當時連齊國這樣的大國都跟在鄭莊公後面東征西討,鄭國威震諸侯一時!

可惜盛極而衰,在鄭莊公去世以後,鄭國就發生了內亂迅速衰弱了下去,並從此淪為一個諸侯爭霸的配角。鄭國的興起不是偶然的,和鄭莊公的個人努力是分不開的,但是鄭莊公英明一世留了個致命的疏漏就是臣子的權力太大,君權太弱。 曾經足智多謀的大夫祭仲變成了貪圖性命的權奸,加之恩將仇報的宋莊公(公子馮),四方上演了精彩的擊殺和反殺,直至鄭厲公(公子突)的二次迴歸而告終,直接導致了鄭國國力的衰退。

鄭國衰落的直接原因在與內訌,別人都遺憾兒子不成器,他卻生了兩個的異常優秀兒子。長子忽英武不凡,品性良好,是一位禮樂制度薰陶下的優秀貴族;次子突能征善戰,心思縝密且野心勃勃,數次面對聯軍的戰爭都立下頭功,他身上有著姬窹生的影子。這二人簡直是李建成和李世民的翻版,鄭莊公深知二兒子不甘人下的秉性,又捨不得下手誅殺,於是將他打發到了宋國。

從外因上來說,此時齊桓管仲已經吹響了爭霸的號角,南方的楚國和西北的晉國也都開始蠢蠢欲動,而鄭國作為二流諸侯顯然不再具備“執牛耳”的資本。鄭厲公也算厲害角色,但也僅僅能夠扮演“刺頭”角色(齊桓公眼中)而已。天下的“勢”已經傾斜,這不是國君的個人能力所能夠彌補的了的。而厲公一死,鄭國就徹底安分了下來,翻開史記,鄭國的下半段春秋時光完全不忍卒睹。


Sylar弈


鄭獻公、鄭聲公時期的鄭國在春秋末年的國際舞臺上比較活躍。魯定公六年,鄭國滅掉楚的屬國許國。同年,周王子朝之亂,鄭國趁機伐周之六邑馮、滑、胥靡、負黍、狐人、闕外。魯定公八年,鄭與齊、衛結盟,試圖擺脫晉國,四年後,魯國也加入鄭、齊、衛的同盟。鄭國支持晉六卿中的範氏、中行氏,《左傳·衰公二年》載“齊人輸範氏粟,鄭子姚、子般送之”,範氏、中行氏與趙簡子戰於鐵(今河南濮陽西北),鄭助範氏中行氏,衛助趙氏。衛太子為趙簡子戎右“望見鄭師眾,太子懼,自投於車下。”說明這時鄭國的軍隊十分強大。鐵之役中,鄭軍失利,只是損失了“齊粟”,軍隊仍擁有一定實力。 公元前 453 年,韓、趙、魏三家分晉,歷史進入戰國時期,鄭國的歷史接近尾聲。這一時期,鄭國共經四位君主:共公、幽公、繻公、康公,歷時 79 年。戰國初年,春秋末年的中興為鄭國積攢了一些力量,面對韓國的覬覦及屢屢進攻,能夠多有反擊。\r  戰國時期的鄭國,從內政方面來看很不穩定,哀公、繻公都是被鄭人殺害,君權不穩,政局動盪。外部來看,三家分晉之後不久,韓國成為鄭國最大的威脅。公元前 423 年鄭幽公剛剛繼位,韓武子就來伐鄭,並殺鄭幽公,韓國對鄭已經虎視眈眈。鄭繻公十五年(公元前 408 年)韓景侯伐鄭,奪取雍丘,在今河南杞縣。然鄭國不甘示弱,於次年伐韓,敗韓兵於負黍(今河南登封西南)。繻公二十三年(公元前 400 年),鄭又圍韓國的陽翟(今河南禹縣)。從這段史事上看,戰國初年鄭國與韓國戰爭的主動權並沒有集中於一方,雙方勢均力敵,不相上下。十五年後,韓再次伐鄭,攻取陽城(今河南登封東南),再十年,即公元前 375 年韓哀侯滅鄭,鄭國從此消失於歷史舞臺


灼愁善人


鄭莊公是東周時期的鄭國的國君,在那個時候的鄭莊公權傾朝野,連周天子都不放在眼裡。後來到了春秋時期,鄭莊公憑藉自己的政治頭腦和強大的軍事實力,他執掌鄭國期間,集合稱為中原的霸主,連當時的齊國都不敢小看鄭國。可是在鄭莊公死了之後,鄭國卻迅速的衰落,在春秋爭霸的過程中逐漸的淪為一個配角,這是為什麼呢?總結下來,我認為就是這幾個原因。

第一點:自身條件不足

鄭國自從在鄭桓公遷徙到虢、鄶之間的地盤,直到鄭莊公時才歷經了三代,雖然已經歷經了三代的鄭國公統治,但是鄭國的根基卻不厚。鄭國的地理形勢也不好,鄭國地處中原地帶,四面八方都有敵人。南面有楚國,北面有晉國,這兩個國家的勢力都是比較強的,西面是周天子的地盤,周天子的面子還是不能不給的,所以西面的地盤也不能動,所以只能是向東面發展,而東面這些比較小的諸侯國,雖然是沒有鄭國大,但是也不是省油的燈,最重要的是,東面還有一個齊國,想要動東面的那些小的諸侯國,先要過了齊國這一關。

第二點:強國已經崛起

春秋時期的真正的霸主只有晉國,楚國,齊國和秦國。鄭莊公在位的時候,晉國經過內部正因為自己的家的矛盾而斗的不亦樂乎,根部管不上其他的國家在幹什麼。而楚國正在勵精圖治地創業,還沒有實力和中原的強國一較高下呢。而齊國的齊僖公,雖然想和中原的強國一較高下,但是無奈有個紀國在後方牽制著,而紀國和魯國聯合起來限制齊國的擴張,齊僖公也是在是有心無力。而秦國就更不用說了,秦襄公被周平王封為了諸侯,並將岐山以西的地盤分給了秦國,秦國在得到封地之後忙著將犬戎趕出去,擴大自己的地盤。秦國在那些老諸侯面前根本不值得一提,而且秦國東面還有一個晉國,根本不要想著向東發展。

鄭莊公在中原隻手遮天的時候,這四個後期的霸主只是在悄悄的積蓄自己的力量。等到了鄭莊公去世之後,這四個國家的實力就慢慢的體現了出來,天下的形式也因他們四個國家的崛起而受到影響。此時的鄭國只求自保。

第三點:與周天子交惡

這個就是鄭莊公的不對了。鄭莊公在周朝擔任卿士的職位,本來應該是周王朝的左膀右臂,但是鄭莊公利用昏庸無能的周天子,行起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事。鄭莊公在周平王的時候就掌控著周朝的大權,到了周桓公的時候,周桓公是根本不能忍受這個鄭莊公在自己的眼皮底下耀武揚威,就免了鄭莊公卿士的職位,還將鄭莊公遣回鄭國了,鄭莊公也不甘示弱,連著幾年不去朝貢周天子,這也就算了,鄭莊公還假借天子的名義去攻打吞併其他的諸侯國。周天子覺得天子威嚴被侮辱,就糾集了好幾個諸侯去攻打鄭莊公。他們氣勢洶洶的去了,但是卻被鄭國打敗,周天子還受了傷。看的是鄭莊公佔據了上風,其實是兩敗俱傷。周天子的威嚴更是一落千丈,再也無法號令諸侯了。而鄭莊公本來就是靠著天子的威嚴才橫行霸道的,這下好了,天子的威嚴沒了,你鄭國橫行霸道的砝碼也就沒了。

第四點:鄭國自身內亂

鄭莊公死了之後,他的長子繼位了,就是鄭昭公。鄭昭公還算是比較有威望,帶兵打仗也很厲害,但是就是沒有他父親的政治頭腦。當時的齊僖公很喜歡他,幾次想要讓他做自己的女婿,但是他卻拒絕了。鄭昭公沒有想到的是,齊國可是一個大的靠山啊,即使沒有什麼野心,但是想要坐穩自己的王位卻很輕鬆啊,而且還可以遵從父親的遺願,將鄭國的領土向東擴張啊。除此之外,鄭昭公和自己的大臣高渠彌關係極差,還重用他,絲毫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危險,而高渠彌卻時刻等時機向他下手。結果呢,鄭昭公兩次將自己的王位失去,後來還讓高渠彌趁他打獵的時候,暗中將他殺害。

前三個原因只能說是鄭國在慢慢的走向衰落,二者第四個原因我覺得是加速鄭國衰落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糖送八大家丷


鄭莊公在位時,鄭國之所以強大,除了鄭莊公出色的政治頭腦和自身強大軍事實力,也與外部環境有關。當時的霸主晉國正在忙於內戰,而後期的霸主,楚國、齊國和秦國等都在積蓄實力,仍不夠強大,根本沒有功夫理會外部的紛爭。這也給了鄭國一個大力發展的時機!可是在鄭莊公去世以後,鄭國迅速衰落不外乎以下幾個原因:

一、鄭莊公在位時野心勃勃,漸漸與周天子交惡。

當時權傾一時的鄭莊公任周朝的卿士一職,利用昏庸無能的周天子掌控者周朝的大權,到了周恆公的時候,周天子覺得天子威嚴受辱,隨調集幾個諸侯國攻打鄭國,但是卻被鄭莊公打敗,周恆公還受了傷。看似鄭國佔了上風,實際上因為戰敗,導致周天子威嚴一落千丈,鄭莊公再也無法號令諸侯,鄭國也失去了橫行霸道的一杆大旗。

二、自身條件限制

鄭國地處中原地帶,南有楚國,北有晉國,東有齊國,這些國家的實力也並不弱,而西面是周天子的地盤,也是不能隨便動的。

三、鄭國內部動亂不安

鄭莊公總共有十一個兒子,鄭莊公死後,由長子鄭昭公繼位,可是沒過多久,外出打獵時被大臣設計殺害,又有新君繼位,就這樣,政權幾經更迭以後,國力再也不復從前!

所以,鄭國自鄭莊公去世後,漸漸衰落,在後期晉國、齊國、楚國和秦國的爭霸戰爭中,只能依附於別國,到了戰國初期,鄭國被韓國消滅!


再讀歷史


鄭國沒有體制進步和地理優勢。

春秋五霸有秦齊晉楚,戰國七雄也由此演化。地理上它們西東北南各霸一方。金角銀邊草肚皮,誠不欺也。而鄭國的地理位置就在肚皮上。

這些強國都變法圖強,有體制優勢。齊國管仲、楚國吳起、晉文公設六卿(韓有申不害、趙有武靈王、魏有李悝)、最成功的是商鞅變法。鄭國呢?沒有變法、沒有改革。

鄭伯克段、周鄭互質……史書裡講鄭莊公憑一己之力搞內政外交,收拾了弟弟、戰場上打敗天子、射傷恆王,但周禮被破壞了。鄭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這一套已經率先亂了。所以鄭國率先崛起也率先沒落。鄭國憑莊公君臣等人在特定的背景下崛起,沒有體制優勢,莊公之後國運無力維繫。反觀此時沒有禮崩樂壞的數國家,雖然沒有崛起可也沒有人亂。這是周禮的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