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圓伍子胥2500年前未盡之理想”,蘇州相城底氣何來

公開資料顯示,春秋時期吳國大臣伍子胥在陽澄湖畔“相土嘗水,象天法地,欲築城於斯”,相城因而得名。

但從位置上看,相城並不在蘇州古城核心範圍之內。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注意到,2001年建區以來,相城區也長期是蘇州的“邊緣板塊”和“經濟窪地”。

要“圆伍子胥2500年前未尽之理想”,苏州相城底气何来

蘇州相城區委書記顧海東作相城創新創業環境推介。“今日相城”微信公眾號 圖

相城如今早已不甘於此,而是要打造“蘇州市域新中心”。10月28日舉行的蘇州相城國際經貿懇談周開幕式上,相城區委書記顧海東對相城進行了一番詳細推介,還聊了聊歷史。

他說,(2500年前)那個時候造城,都是看天象、看風水的,而伍子胥最早是要在相城建蘇州城。但由於相城的地勢低,那個時候的防洪能力不行、容易澇,後來又往南移了15公里,移到現在的姑蘇區建了蘇州古城。

顧海東說,“我們現在,就是要圓伍子胥2500多年前未盡之理想,打造出一個現代化的蘇州新城,美麗的蘇州新城,花園式的蘇州新城。”

昔日“窪地”相城的底氣何來?

顧海東在大會上說,從地緣上看,相城是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和長江經濟帶“三圈一帶”的重要節點區域,蘇州北站,也將是京滬高鐵和沿海高鐵兩條“大動脈”的唯一交匯點。他說,從相城出發,到京津冀經濟圈,到珠三角經濟圈,再到中西部長江經濟帶,相對其他地方距離最短,成本最低,效率最高。

而從內部交通看,相城全區規劃了地鐵線15條、總長超316公里,幾乎是全覆蓋。“15年後的相城,我自信的說是全國交通最便利的城市。”顧海東說。

在理念上,相城確立了“12345”的發展戰略。澎湃新聞注意到,其中的“1”,便是打造“蘇州市域新中心”。

以“大研發、大文化、大健康”三大產業為支撐,相城目標成為“生態宜居中心、科技創新中心、城市樞紐中心、未來活力中心”,並劃定了服務發展的五大功能片區。

而在落實國家戰略方面,顧海東說,相城早已先人一步。

據其透露,在《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中,相城被列為支持與虹橋等省際毗鄰地區,開展深度合作。而在國家綱要正式出臺之前,相城就已經在上海虹橋商務區核心區買下兩棟寫字樓,謀劃共建“虹橋-相城產業創新走廊”,打造上海虹橋蘇州(相城)數字經濟創新產業園等“一園五中心”。

目前,從蘇州北站到上海虹橋僅需23分鐘。顧海東在會上透露,蘇州北站已被《江蘇實施方案》列為加快推進建設的兩個綜合交通樞紐之一,另一個是南京北站。

他說,相城將藉此契機,積極開展滬蘇高鐵一體化發展、京滬高鐵蘇州北-虹橋交通專線等規劃,對接虹橋樞紐“覆蓋”至蘇州北站樞紐。

“覆蓋”,意味著蘇州北站將承擔起上海客運中心部分功能,緩解虹橋空間資源約束,從而打造出分工明確、組織高效、資源集約的滬蘇高鐵一體化發展格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