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旅遊”?“海綿城市”?帶你看不一樣的錦繡瀟湘

“生態旅遊”?“海綿城市”?帶你看不一樣的錦繡瀟湘 | 壯麗70年

氣象 /保障/ 生態

文明建設實錄錦繡瀟湘中的

氣象經緯

人與環境究竟應該是什麼關係?

對這個問題的探索和追問貫穿了整個湖湘文化史:這裡獨特的山水地貌,滋養出宜人氣候和八百里洞庭“魚米之鄉”,也為洪澇、冰凍等災害性天氣的發生創造了條件;人們盛讚“湖廣熟,天下足”的豐饒、“不到瀟湘豈有詩”的美麗,但也一次又一次以“發展”為名將這份勝景逼入困境。

“生态旅游”?“海绵城市”?带你看不一样的锦绣潇湘 | 壮丽70年
“生态旅游”?“海绵城市”?带你看不一样的锦绣潇湘 | 壮丽70年

如今站在新的歷史節點上,在湖湘大地上 “人與自然”正在織就全新圖景,“壯麗70年”走基層看氣象大型主題採訪活動走進湖南,解讀錦繡瀟湘中的氣象經緯

美好生活與美麗湖南互為支撐

在湖南,這種人與自然相依相存關係的深刻認識最直觀地濃縮在洞庭湖生態保護和修復工程中。

環洞庭湖區獨特的氣候、地理和自然生態環境,讓這裡對氣候變化尤為敏感,極易受到氣候變化不利影響。根據湖南省氣候中心的數據,在全球變暖加劇的勢頭下,環洞庭湖區氣溫呈現出明顯上升的趨勢,再加上2003年之後洞庭湖流域年降水量總體偏少,讓枯水期延長、枯水位偏低甚至區域性乾旱成為常態。

“生态旅游”?“海绵城市”?带你看不一样的锦绣潇湘 | 壮丽70年“生态旅游”?“海绵城市”?带你看不一样的锦绣潇湘 | 壮丽70年

洞庭湖水生態和江豚保護項目

水位下降,湖灘乾涸,溼地失墒,威脅水生動植物的生命,也打斷了依靠水生植物為食的越冬候鳥遷徙的步調。

面對因氣候變化及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引發的生態系統自我調節功能失常,氣象部門精準預報、及時預警,發揮人工影響天氣的獨特優勢,為“守護好一江碧水”貢獻氣象力量。

<table><tbody>

時間

地點

2018年


夏秋連旱,6-11月降水持續偏少,山塘水庫前期為了安全度汛騰空了部分庫容,再加上10月份三峽水庫開始蓄水,上游來水驟減,導致洞庭湖又進入傳統的枯水期。但這一次氣象部門早有準備。

2018年

9月6日、11月9日

省人影辦在洞庭湖區開展飛機人工增雨作業,有效緩解了東洞庭湖溼地的旱情,改善了溼地生態狀況。

2018年

6月

當時正值湖南傳統的主汛期,岳陽市氣象局已經提前預測到湖區可能面臨的嚴重旱情,並向地方黨委、政府彙報。

2018年

3月

岳陽市氣象局與東洞庭湖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座談。會針對需求,岳陽市氣象局在東洞庭湖溼地保護區周邊新增作業點9個,並高標準建成了廣興洲人工增雨標準化炮點,新調撥37毫米人工增雨高炮4門、BL-1型火箭炮1門,用於溼地生態修復人工增雨作業。

現在


當地氣象部門正利用岳陽國家氣候觀象臺建設契機,與東洞庭湖自然保護區管理局、中科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等單位開展合作共建,以洞庭湖溼地生態監測與評估技術為科研主攻方向,打造開放研究平臺,建立研究型業務,為應對洞庭湖溼地氣候變化等提供科技支撐。

/<tbody>/<table>“生态旅游”?“海绵城市”?带你看不一样的锦绣潇湘 | 壮丽70年

人與自然將形成命運共同體

相依相存之外,人與環境的關係還可以再進一步,那就是,讓“生態”成為一種生活方式。而要做到這一點,攻堅重點在於城市。在這方面,常德先走了一步。

常德位於洞庭湖西、武陵山下,這裡地勢低平,水系發達,再加上城市建設前期對雨水調蓄缺乏重視,讓這座城市常常遭受內澇之苦。在與城市內澇多年的抗爭中,常德搶先將經驗上升為理念,開始探索“海綿城市”建設。

“生态旅游”?“海绵城市”?带你看不一样的锦绣潇湘 | 壮丽70年

經過“海綿城市建設”,以往的臭水溝如今已成城市美景

“海綿城市”就是說城市像海綿一樣能“喝水”——通過地上地下一整套材料。

為了治城市的“內澇病”,常德在地面上鋪設“人工毛孔”——多孔改性水泥、透水瀝青等,在地面下創造“皮下組織層”——過濾蓄留沙層和蓄留礫石,再往下還架設了“人工毛細血管”——雨水管網。

“這是一項系統的、複雜的、長期的工程,要有動刀的,有定期清理創面的,有治理血液毒素的……而氣象部門就是那位把脈和開方子的醫生。” 這位海綿城市的“醫生”——

“生态旅游”?“海绵城市”?带你看不一样的锦绣潇湘 | 壮丽70年

圖為正在演示路面的吸水情況

第一步:

準備了詳細“脈案”,為這座城市系統梳理“病情”,並對症下藥。

完成了常德市1985年1月至2014年12月近30年的氣象資料數字化統編;而後基於這些數據,歷時半年完成了暴雨強度公式修訂、區域雨水排放環流制度等相關制度編制工作,為工程設計提供依據。

第二步:

密切監控、及時彙報城市的“健康狀態”。氣象部門與水利、住建、國土等部門搭建信息共享平臺,為防澇減災排水工程、水文化、水旅遊、“親水工程”建設出謀劃策。

2018年7月16日,小時最大降雨量84.5毫米;緊接著兩天後的一場降雨,達到了85毫米,僅次於1973年7月23日的95.5毫米,雨量遠遠超過與“海綿城市”建設年徑流總量控制率要求相對應設計的21毫米。但因為預報及時,應急到位,兩場雨“沒有阻斷交通,沒有形成內澇,只在地勢低窪的幾個地方有較大面積的積水,但6小時內就全排光了”。

“生态旅游”?“海绵城市”?带你看不一样的锦绣潇湘 | 壮丽70年“生态旅游”?“海绵城市”?带你看不一样的锦绣潇湘 | 壮丽70年
“生态旅游”?“海绵城市”?带你看不一样的锦绣潇湘 | 壮丽70年

現在,在“海綿城市”的建設成果上,常德要更進一步,建設氣候適宜型城市。氣象部門積極投身其中,參與規劃編制、氣候適宜型城市績效考核標準研究,在項目建設中提供具體的氣象支持。

生態文明與經濟建設同頻共振

在生態文明建設中,保護生態不等於停止發展、固步自封,而是要努力將“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

綏寧縣位於湖南西南部,是全國第一批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和生態文明示範工程試點縣,也在“鄉村振興”的長跑中成績亮眼:2016年全縣旅遊總收入9億元;2018年全縣制種面積達9.4萬畝,產值12.6億元,已助推貧困戶839戶共3292人脫貧。

“生态旅游”?“海绵城市”?带你看不一样的锦绣潇湘 | 壮丽70年

綏寧縣

這其中,氣象部門貢獻了最為關鍵的“兩公里”。

首先是氣象信息到人們手中的“最後一公里”。為了服務信息及時有效地到達農戶手裡,氣象部門——一方面,氣象部門在重要農時季節及重大氣象災害發生前後組織專業的農氣技術員深入田間,瞭解農情。另一方面,綏寧縣氣象局打通了 “從縣到戶”的現代化信息渠道網。

現在綏寧縣氣象局還著手與省氣象局聯合開發針對雜交水稻制種服務的“種子氣象”APP

與“最後一公里”同時開跑的還有氣象服務到人們心中的“最初一公里”。這靠的是精準預報、貼心服務,最重要的是持之以恆。

“生态旅游”?“海绵城市”?带你看不一样的锦绣潇湘 | 壮丽70年

為了打響綏寧“生態旅遊”的招牌,在重要旅遊景區和重大文旅活動中,氣象工作者一直守護在側。今年“四月八姑娘節”縣氣象局在活動期間啟動3小時臨近預報服務,每三小時在組委會群裡更新一次天氣情況,讓主辦方就能及時佈局,保證開幕式和音樂節順利舉辦。

而綏寧僅僅只是湖南生態文明與經濟發展有機結合的一個切面。湖南正舉全省之力,以“旅遊”和“農業”為抓手,將全省生態資源轉化為可觀的綠色生產力:建設“錦繡瀟湘”全域旅遊基地,啟動“一縣一特”“國家氣候標誌”品牌創建,構建環洞庭生態經濟帶……

“生态旅游”?“海绵城市”?带你看不一样的锦绣潇湘 | 壮丽70年

其中氣象身影隨處可見:聯合省文化和旅遊廳啟動了中國(湖南)氣候旅遊勝地系列評選活動,組織了新田大米、茅巖莓茶、沅江蘆筍、辰溪稻花魚、綏寧絞股藍的農產品氣候品質類國家氣候標誌申報工作,與省農業廳聯合報送決策服務材料,與生態環境廳開通省級環保-氣象專線,初步構建了全媒體氣象信息服務傳播網絡……

“生态旅游”?“海绵城市”?带你看不一样的锦绣潇湘 | 壮丽70年

這些工作帶來的經濟效益相當可觀,2018年獲評優質農產品氣候品質類國家氣候標誌的邵陽縣油茶3年來為茶農增收3000萬元以上經濟效益,累計幫助4.4萬名貧困群眾脫貧增收,佔全縣累計脫貧人口的34.2% 。2019年獲評 “夏季避暑旅遊目的地”的江華瑤族自治縣全縣6-8月旅遊人次比2018年增長15%,旅遊收入增長一億元;桂東縣2019年6-8月旅遊接待人數99.72萬人次,旅遊綜合收入3.07億元,分別同比增長24.2%、23.8%。

湖南氣象部門用自己的方式從保障服務、業務科研、信息傳播與共享等多個方面為湖南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建設找到支撐點,在經濟發展中融入生態元素,延長經濟產業鏈,在生態建設中增加產品的經濟附加值,形成了生態優勢與經濟優勢疊加效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