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經中國化的過程原來這麼複雜,歷時900多年

公元68年,時為中國東漢時期,漢明帝在洛陽建造了中國第一座佛教寺院,此後,佛教在中國逐漸廣泛流傳。佛教在中國的流傳與佛經的漢譯運動緊密相關。那麼,印度梵文佛典的翻譯經歷了哪幾個不同時期呢?

佛經中國化的過程原來這麼複雜,歷時900多年

首先,佛典傳來後的東漢三國時期,是外國僧侶主譯時期。以西域、印度來華高僧安世高(安息王子)、支婁迦讖(來自北印度)為代表。

佛經由外國僧侶翻譯大概意思,華僧揣意,然後書寫出來。但翻譯結果不太理想,往往咫尺千里。進步意義在於,在譯經過程中,中國僧人運用老子學說來表達佛理,為佛教教理的中國化、通俗化作了很大努力,促進了佛教在中國境內的傳播。魏都洛陽和東吳都城建業(南京)是當時譯經的二大中心。

佛經中國化的過程原來這麼複雜,歷時900多年

外國取來的佛經

其次,是兩晉南北朝中外人士合譯時期。西晉譯經師以竺法護為代表,東晉-十六國的代表人物則有道安、鳩摩羅什和慧遠。

南北朝時期,中國佛僧對漢譯佛經義理進行詮釋和價值評判,開始開宗立派,形成中國佛學宗派。此期譯經特點是:中外僧侶合譯,“彼曉漢談,我知梵說,十得八九,時有差違。”為了求得真經,求證譯經疑難,中國佛僧開始了西行印度求法巡禮的運動(法顯)。

佛經中國化的過程原來這麼複雜,歷時900多年

道安(312—385)12歲出家。379年到長安,住五重寺,組織佛經翻譯工作7年,共譯經10部180卷100餘萬字,並提出了許多翻譯佛經的理論。道安對佛教的最大貢獻在於,為中國佛教徒制定了一整套儀規。他在研究印度佛教戒律的基礎上,制訂了《僧尼規範》和《法門清式二十四條》(釋姓),成為中國佛教奠基人之一。

南朝各朝多數皇帝都沉湎佛教(梁武帝《斷酒肉文》),熱心建造佛寺,致使南朝四代均是寺院林立,僧尼眾多。“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由於統治階級的熱心扶植,刺激了佛教內部學術思想的發展,許多佛僧一變過去篤守師承之風而各抒已見,由此產生了涅磐宗、成實宗和三論宗等學派,開始形成了在漢地融合成熟的佛教思想體系。

佛經中國化的過程原來這麼複雜,歷時900多年

再次,是隋唐中國佛僧主譯時期,以中國僧侶玄奘、義淨、不空等為代表。

南北朝以來,翻譯漸成國家大事,依皇帝敕令舉行。到隋代,朝廷專設經院,譯場組織漸漸完備。隋朝以來,凡譯經大師,都是漢文、梵文俱精,並精通佛學。及至唐代,翻譯製度更趨於完善、嚴密,參譯人員眾多,由主譯者統攝始終,各人均有專司,並規定了翻譯的原則、體例。唐代譯經達到“印印皆同,聲聲不別”的妙境。這個時期為了譯經和求學佛理,掀起了西行求法、取經的熱潮。

佛經中國化的過程原來這麼複雜,歷時900多年

現代文佛經

譯出的佛典據唐代開元十八年(730年)統計,就有經、律、論共計5048卷。到明代,據說已增到9000卷。這些佛典在南北朝時稱“一切經”,隋代以後有人始稱之為《大藏經》。漢譯《大藏經》是中國人用自己的理解所翻譯的佛教典籍。把梵文佛經譯成漢文,就是佛教中國化的第一步。

據元代《法寶勘同總錄》,從東漢桓帝建和二年(公元148年)安世高譯經到北宋景祐四年(1037年)譯場停頓,凡889年,計有知名譯家192人,譯出佛典1333部,5081卷,印度佛教大小乘教派之經、律、論三藏經典幾乎全部被譯成漢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