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史回眸:100年前的導演都在拍什麼?

歡迎來到鄧叔電影課,我是老鄧。今天聊聊初代電影導演。小視頻氾濫的今天,人人都可以拿起手機拍視頻。但是在電影誕生之初,拍片子一件十分困難的事。世界上第一代導演是怎麼拍電影的?他們留下了哪些作品?當時的電影跟現在有什麼不同?下面我們就來聊聊19世紀末的電影先驅者,看看100多年前的導演們都在拍些什麼。

路易斯·勒普林斯(Louis Aimé August Le Prince)

法國人路易斯·勒普林斯,在1888年10月拍攝並放映了《利茲大橋》(Traffic Crossing Leeds Bridge)。這部影片是迄今為止我們所知的第一部可公開放映的電影。拍攝地點利茲大橋是英國第三大城市利茲(Leeds)的地標,這座城市是工業革命早期的紡織重鎮。當時勒普林斯把自己發明的攝影機LPCCP Type-1 MkII架在橋上,拍攝下數百格連續畫面。可惜勒普林斯後來離奇失蹤,存世底片只有20格。從殘缺的片段裡,我們能看到19世紀末英國的街道景觀,貨運馬車和客運馬車相向而行,各自靠左行駛,交通秩序井然。

影史回眸:100年前的導演都在拍什麼?

《利茲大橋》

威廉·迪克森(William Kennedy Laurie Dickson)

在 裡鄧叔說過,愛迪生的電影技術是抄別人的,研製和拍攝工作是助手做的。這位助手就是威廉·迪克森,一位被忽視的電影先驅者。他的第一部作品《惡作劇1》(Monkeyshines,No.1)拍攝於1890年,是一段模糊不清的試機片。第二年這款電影機走向成熟,迪克森拍了《迪克森的問候》(Dickson Greeting)、《男子拳擊》(Men Boxing)等幾十部短片,一直拍到1894年。在愛迪生的限制下,這位電影天才只能在一個名叫黑瑪麗(Black Maria)的攝影棚裡,拍攝極其做作的表演片段。電影學家喬治·薩杜爾評價說:「在烏黑的背景上,只能看到一些白的影子在活動,它們的形象與其說像人,倒不如說像木偶。」好在迪克森後來另謀高就,在萊瑟姆公司(Latham)拍出《華人洗衣店場景》(Chinese Laundry Scene )等傳世之作。該片拍攝於1894年底,是世界上最早的動作電影之一。

影史回眸:100年前的導演都在拍什麼?

《華人洗衣店場景》

盧米埃爾兄弟(Auguste and Louis Lumière)

法國人盧米埃爾兄弟是學界公認的世界電影之父。他們在1895年12月28日售票放映《火車進站》(L'arrivée d'un train à La Ciotat)、《水澆園丁》(L'arroseur arrosé)、《嬰兒喝湯》(Repas de bébé)、《工廠大門》(La sortie de l'usine Lumière à Lyon)等10部短片,引起巨大轟動和隨之而來的世界級觀影熱潮。盧米埃爾兄弟拍攝的幾十部短片,可視為世界上最早的紀錄片,真實記錄了當時的生活場景、工作場景、城市景觀。其中有部分影片,在紀錄片雛形的基礎上添加了喜劇元素。由於法國藝術界非常重視對電影資料的保護,100多年後的今天我們仍可通過《盧米埃爾兄弟電影放映集1895-1905》和《盧米埃爾兄弟完全影像集》兩套碟片,看到數量眾多的盧米埃爾短片。

影史回眸:100年前的導演都在拍什麼?

盧米埃爾短片中的埃菲爾鐵塔

弗朗西斯·杜布利耶(Francis Doublier)

弗朗西斯·杜布利耶跟威廉·迪克森一樣,因為委身於名宿(盧米埃爾的僱員),被後人長期忽視。數量眾多的盧米埃爾短片,其實不全是盧米埃爾兄弟自己拍攝的。在19世紀末,盧米埃爾兄弟培養了幾十位電影攝影師/放映師(盧米埃爾電影機集攝影、放映、拷貝功能於一身),去世界各地拍攝並放映盧米埃爾公司出品的電影。杜布利耶作為其中一員,被派往沙皇俄國,當時他只有17歲。1896年5月18日,約50萬俄羅斯民眾聚集在莫斯科城外,等待觀看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加冕大典。突如其來的踩踏事故和騷亂,讓4000多人命喪當場。人群中的杜布利耶舉起攝像機,用3卷底片拍攝下災難現場實況。該片是世界上第一部新聞紀錄片,可惜後來被沙俄當局沒收,消失在歷史長河裡。沙皇俄國的命運,不久後也走到了盡頭。

羅伯特·保羅(Robert William Paul)

英國人羅伯特·保羅是一位機械工程師。在愛迪生和盧米埃爾沒去英國申請專利的1894-1895年,保羅仿製並銷售愛迪生電影機和盧米埃爾電影機,一舉成為英國電影大亨。這種山寨行為乍一看很不光彩,但如果類比印度仿製格列寧(瑞士正版賣天價),就可以理解其正面意義。保羅銷售的電影機,滿足了許多想拍片子卻沒有電影機的攝影師(愛迪生和盧米埃爾都不銷售電影機),對早期電影事業有巨大貢獻。世界上第一個電影流派「布萊頓學派」(Brighton School),就是因為保羅電影機的普及而誕生在英國。除了出售電影機,保羅自己也拍攝很多影片,風格與盧米埃爾電影相似。與盧米埃爾不同的是,保羅電影還記錄下許多重要場景,《基爾運河的開通》(Opening of the Kiel Canal),拍下了1895年德皇威廉二世出席的基爾運河開通儀式;比如《維多利亞女王的鑽禧》(Queen Victoria’s Diamond Jubilee),拍下了1897年維多利亞女王執政50週年慶典遊行。

影史回眸:100年前的導演都在拍什麼?

《維多利亞女王的鑽禧》

喬治·史密斯(George Albert Smith)

喬治·史密斯是保羅電影機的用戶,從1897到1909年拍攝了100多部短片,是1900年成立的「布萊頓學派」的代表人物。《隧道里的吻》(The Kiss in the Tunnel)、《祖母的放大鏡》(Grandma's Reading Glass)、《病貓》(The Sick Kitten)等知名作品,有意識地使用敘事剪輯和特寫鏡頭,為電影創作打開了全新局面。從史密斯開始,電影從膚淺的記錄和娛樂,變成了一門有待探索、頗為複雜的表達藝術。後世的剪輯理論和景別理論,很大程度上源自史密斯電影和他所代表的「布萊頓學派」。

影史回眸:100年前的導演都在拍什麼?

《祖母的放大鏡》

喬治·梅里愛(Georges Méliès)

梅里愛和史密斯一樣,也是保羅電影機的用戶。這位魔術師出身的法國電影先驅者,是電影初創時期唯一一位大師級導演。數量上,梅里愛拍過500多部影片,存世的有80多部,堪稱高產;質量上,梅里愛電影是公認的經典佳作,其藝術價值和工藝水平遠超同時代其他導演。他的巔峰代表作《月球旅行記》(Le voyage dans la lune)長達14分鐘(按後世幀率折算是8分鐘),講述了一群夢想登月的科學家從爭論到登月、從探險到逃離的奇妙經歷。梅里愛熟練運用停機再拍、疊化轉場等技術手段,後期還給底片做了手工上色,呈現出的效果在今人看來也很驚豔。把魔術和電影融為一體的梅里愛,是電影道具之父,是特技電影之父,是科幻電影之父,是浪漫主義電影之父。鄧叔對他的佩服無以言表,只好常年用梅老爺子的照片當頭像。

影史回眸:100年前的導演都在拍什麼?

《月球旅行記》

馬克·卡曾斯《電影的故事》新星出版社2009年版

大衛·波德維爾《世界電影史》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年版

鄭亞玲《外國電影史》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5年版

喬治·薩杜爾《法國電影》中國電影出版社1987年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