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詩雯:“第一次世界盃奪冠,感覺也就是蒙贏”,她為什麼會這麼說?

微乒乓


不僅僅是一種謙虛、低調,而是兩種心態的內心反映。

十年前青春無畏,十年後自我要求更高,責任更重。

劉詩雯(小棗)18歲奪得第一個世界盃冠軍,是2009年的廣州世界盃。那一屆世界盃的前三名是劉詩雯、郭躍、李曉霞,中國包攬前三名。出名要趁早,劉詩說在18歲的時候,已經奪得三大賽之一世界盃的冠軍,並且在決賽裡戰勝的是響噹噹的主力郭躍。

(2009年世界盃奪冠的劉詩雯)

不過,當2019年小棗第五次奪得世界盃冠,面對國際乒聯官方採訪回憶第一次奪冠時,卻非常平靜,她說:“我能想起來當時拿完冠軍的那一瞬間那種感覺。那會兒就是覺得挺開心,這麼容易就拿了第一次世界盃的冠軍,沒有覺得特別激動。”

或許是時間過去太久,也或許是小棗歷經了十年乒乓球生涯的沉伏,或許是小棗無形中將十年前的奪冠時的無羈無攔與現在作為大姐大的壓力與責任來相比,所以再回憶時,小棗已經很淡定與從容。

她如此描述了自己十年前與現在的心情——

“沒有今天比賽的狀態那麼投入吧。沒有那種對於每一分球都像在玩命那種,可能現在對於比賽的感覺和理解,和那會兒完全不一樣了。因為小的時候剛出道說實話就是去拼、去衝,贏一局是一局,最後有的時候也就蒙贏了。現在感覺也就是蒙贏了。真的就靠一股衝勁和天賦,拿了這個冠軍。”

小棗第五次奪冠,其實並不容易。決賽的對手朱雨玲一是在四川家門口,享有東道主優勢,二是小朱在2017年世界盃決賽曾戰勝過小棗,三是朱雨玲的打法小棗並不沾光,四是在奧運前夕,這個冠軍很重要,對心理的要求更多。

而十年前的冠軍,小棗是沒有任何其他的心理壓力和包袱,就是一股勁地向上衝。決賽與郭躍打了七局,雖然第七局早早進入了“垃圾時間”,比分相差太大,但七局的比賽消耗的東西,經常參加比賽的朋友們應該是懂的。

加油吧,小棗,大滿貫不是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