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陽全面提升城市形象 打造特色名片

“國際一流的商務中心區、國際科技文化體育交流區、各類國際化社區的承載地、創新引領的首都文化窗口區、大尺度生態環境建設示範區以及高水平城市化綜合改革先行區。”隨著新版北京城市總規的落地實施,朝陽區迸發出新的發展活力。2018年以來,朝陽區以“文化、國際化、大尺度綠化”為主攻方向和發展要求,對朝陽區未來發展方向精準定位。一年多來,朝陽區突出文化引領,建設“文化強區”;擴大開放程度,加速國際化步伐;夯實生態底色,構建“兩環六楔、五河十園”區域綠地空間結構,朝著具有廣泛國際影響力和競爭力的和諧宜居國際化城區穩步邁進。

多彩文化都會

實驗區引領全國文化產業

創新發展

國家文創實驗區是文化產業領域改革創新的綜合實驗區,是國家文化產業政策落地和創新的試驗田,有助於更好地發揮北京作為全國文化中心的示範帶動作用,為全國文化產業創新發展探索路徑、作出示範。

目前,實驗區已形成先行先試、集成創新的政策體系。文化消費試點、北京市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影視及文化產品保稅、“蜂鳥企業”外籍人才引進等政策在實驗區率先落地。區級層面,2018年出臺了促進實驗區高質量發展的“政策50條”,涵蓋品牌提升、文化科技、文化金融、知識產權等15個領域50條具體政策條款,形成了比較完善的政策促進體系。今年6月,北京文創四板培育基地落戶實驗區,進一步促進文化資源要素合理流動,拓寬中小微企業股權和債權融資渠道。

完善的政策體系,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文化企業選擇落戶朝陽。據統計,截至2019年5月底,實驗區內文化企業註冊數達到3.48萬家,較成立之初新增文化企業約2萬家,上市企業(含新三板)已達76家,引進央視頻、時趣互動、果殼網、漫奇妙等一批重點文化企業落戶。2019年1-5月,國家文化產業創新實驗區749家規模以上文化產業單位實現收入438.4億元,佔全區文化產業收入的52.8%,佔全市文化產業總收入10%。

老舊廠房轉型升級

形成“朝陽實踐”

隨著城市功能轉型升級,非首都功能疏解深入推進,朝陽區高度重視老舊廠房保護利用,大力推動城市風貌提升和產業升級,優化城市空間佈局。以798藝術區為標誌,朝陽區老舊廠房的文化再造經歷了從自發到自覺的探索和提升轉變過程。

據介紹,經過多年探索,朝陽區已經初步探索出工業遺存轉型的4種模式——藝術家自發聚集發展、政府提供管理服務的“798模式”;產權方與專業機構聯手打造的“751模式”;政府投資建設並運營管理的“朝陽規劃藝術館模式”;在政府引導下,由國有企業組建新的運營團隊進行整體改擴建的“萊錦創意產業園模式”。一批運營成熟的園區實現了運營模式、管理團隊、園區品牌等方面的輸出和推廣,例如郎園、尚8、愛工場、北服時尚產業創新園等以“一園多點”模式,在北京、天津、河北等省市建立了連鎖園區或合作園區,實現了園區品牌和模式的輸出,示範引領和輻射帶動作用日益凸顯。

2018年8月18日,朝陽區發起成立了全國首個老舊廠房保護利用與城市文化發展聯盟,2019年6月15日發起成立了國際文化產業園區聯盟。在老舊廠房轉型升級上,朝陽區的探索實踐為全國老舊廠房改造轉型發展文創園區提供了經驗借鑑。

大運河古風舊貌

恢復成效初顯

大運河文化帶(北京段)在朝陽包括通惠河、蕭太后河,以及壩河三大水系。近年來,朝陽區一直堅持推進大運河文化帶保護建設,恢復古都歷史風貌,傳承大運河歷史文化。

作為通惠河畔的重要歷史景觀,神木廠歷史景觀的修復建設初步成型。“按照設計,這處歷史景觀的修復建設主要分為三大部分,分別是在神木廠遺址建設神木保護廊房,並在廊房西側建設《神木謠》碑御碑亭,南側建設皇木博物館,展示金絲楠木和大運河漕運等有關歷史文化。”朝陽區文旅局相關負責人說,“目前《神木謠》碑已遷移到位,御碑亭和神木廊房整體工程已完工,神木廊房內部展陳工作也已完工。下一步,將啟動皇木博物館的建設,預計明年完工對外開放。”

同時即將動工的還有平津閘和永通橋的修復工作,恢復古閘口和古橋風貌,兩處遺址修繕後,都將為百姓瞭解漕運歷史文化,提供佐證。此外,蕭太后河遼文化展覽館目前也在改造設計中,完工後,百姓可在這裡通過靜態展陳、紀錄片等多種形式瞭解蕭太后河的歷史變遷過程、治理情況,以及相關的故事傳說。

“15分鐘文化服務圈”

逐步完善

朝陽區持續深化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全區群眾文藝團隊數量較“十三五”初期增長率達到12.4%,建成並掛牌30個傳統文化傳承基地和民俗文化活動基地,入選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7個、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27個,每年開展公益性演出活動4700餘場,每年為特殊群體組織開展文化演出和文化活動1000餘場。

為了讓老百姓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朝陽區逐步建立起了覆蓋城鄉的“3+1”四級公共文化服務網絡,進一步提升了產品和服務供給質量。據瞭解,目前全區建成覆蓋城鄉的“區—地區—街鄉—社區(村)”四級公共文化設施網絡,其中區級5個,地區級45個,街鄉級43個,社區(村)級文化室513個,街鄉、社區(村)文化活動室實現100%覆蓋。

朝陽區充分撬動社會資源參與公共文化服務建設,打通“公共文化服務最後一公里”。其中,朝陽特色的“城市書屋”項目打造品質化公共閱讀空間,通過與園區、專業機構,社會組織合作共建成25家城市書屋,年底建成30家,僅2018年就開展活動300餘場次,線上線下參與人數達1900萬餘人次。如今,朝陽市民走出家門15分鐘內,就能讀書、看演出、看展覽、參加文藝活動,“15分鐘文化服務圈”日趨完善。

此外,作為國際交往的重要窗口,朝陽區一直致力於加強國際文化交流,積極組織優秀的文化項目和文藝團隊“走出去”,提升區域文化影響力和輻射力。今年朝陽區品牌文化項目“漂亮的兵馬俑”在新西蘭首都惠林頓進行展覽,吸引了10餘萬參觀者。非遺項目“幡鼓齊動十三檔”中的舞龍舞獅團隊在希臘帕特雷嘉年華活動中精彩亮相,受到當地民眾的熱烈歡迎和高度讚揚。同時,朝陽區先後舉辦了潮流音樂節、北京新舞蹈國際藝術節、九門爵士音樂節等30餘場中外交流演出活動。今年8月至9月舉辦的NEWERA青年電影季展映活動放映中外交流影片90餘場次,惠及10萬餘人次。

國際化和諧城區

擦亮“高水平開放”金名片

CBD是北京對外開放的第一站,經過20多年的發展,已經成為國際商務中心區。國際商務、國際金融、國際貿易聚集發展,是北京發展國際貿易的閃亮名片,也讓朝陽的國際影響力不斷提升。

從傳統工業基地成功轉型升級為開放型的高端商務區,北京CBD建設發展的最大基礎、優勢和特徵就是國際化。據統計,CBD中心區已經聚集了超過4000家外資企業,擁有國際金融機構百餘家,佔全市的70%。根據2017年世界商務區聯盟發佈的《全球商務區吸引力報告》,北京CBD排名全球第九、中國第一,已成為具有世界水準的國際會議目的地、外資機構進駐中國的首選地、信息國際傳播的樞紐、華語時尚文化傳播中心及國際時尚文化地標。

目前,北京CBD已經基本形成以國際金融為龍頭、高端商務為主導、文化傳媒聚集發展的產業格局。未來,以建成國際一流商務中心區為目標,朝陽區將依託周邊駐華使館、國際組織、商協會、國際傳媒機構等資源,朝陽區發揮北京CBD的國際優勢,構建開放發展的新格局,打造首都高質量發展推進器、高水平開放新地標。

打造國際研發創新集聚區

經過近二十年的積澱,中關村朝陽園正在成為朝陽國際化發展的新看點。朝陽園規劃面積為26.1平方公里,其中,電子城東區、西區、健翔園、望京地區(含大望京)為基本建成區,北區及垡頭中心區為集中新建區。如今的朝陽園已經吸引了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50餘家跨國公司投資入駐。

目前,電子城東區已成為高新技術產業和生產性服務業融合發展的新型產業區,聚集了ABB、斯倫貝謝等一批世界500強企業,同時還有360、京東方、超圖集團等具備國際水準的民族企業。電子城西區是國際電子通訊總部及研發中心的聚集地,聚集了施耐德、愛立信、安捷倫科技等世界500強企業地區總部及研發中心,以及愛慕公司、葉氏集團、東方國信等一批高科技民營企業總部。大望京科技商務創新區重點支持“互聯網+”、科技服務業等產業發展。健翔園分佈著中科院14個科研院所和10個重點實驗室,為國際科技活動和產業發展提供服務。

作為朝陽園未來最重要的產業承載空間,電子城北區正在深化區域規劃研究,並加快推進國際人才公寓、國際醫院、國際學校、未來論壇永久會址“三國際一未來”四大功能性項目,進一步強化北區公共服務中心職能,全方位營造適合國際高層次人才創新發展、生態宜居的類海外環境,在全球範圍吸引國際頂尖科學家、工程技術專家和企業家等高精尖技術創新人才及團隊到園區創新創業。

亞投行總部入駐奧林匹克公園

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是首個由中國倡議設立的多邊金融機構,亞投行總部永久辦公場所落戶奧林匹克中心區。據瞭解,亞投行總部永久辦公場所暨北京亞洲金融大廈即將交付使用,亞投行、國家主權基金、政策性銀行擬先期入駐辦公,朝陽區對外開放又打開了一扇窗。包括亞洲金融大廈在內的5座新樓宇陸續上市後,北京奧林匹克公園計劃引進知名國際機構、跨國公司總部,重量級國際文化和體育組織、國際協會和聯盟等國際要素資源,拓展政治、經貿、文化、體育、科技等不同鄰域的國際交往;同時打造“中國服務”品牌,提升服務水平,推動北京國際交往中心建設。此外,隨著2022年北京冬奧會臨近,作為世界上首個“雙奧園區”,北京奧林匹克公園還將傳承發揚奧運精神,向社會發布3大類“高精尖”產業應用場景需求,推進“智慧奧園”建設,通過科技賦能提升冬奧會籌備和賽事保障工作的服務水平。

綠色宜居空間

一張藍圖鋪開生態格局

朝陽區堅持綠色發展理念,對錶北京城市副中心控規,以全區一盤棋的思路,加快推進完成萬畝造林任務,逐步建立起“兩環六楔、五河十園、多廊交織”的綠色空間格局。

“兩環”即一道綠隔城市公園環、二道綠隔郊野公園環。“六楔”即區域內六條楔形綠色廊道。“五河”即流經朝陽的清河、溫榆河、壩河、通惠河、蕭太后河。“十園”即朝陽區域內現有或規劃在建的十處公園,包括奧林匹克公園、朝陽公園、平房郊野公園、朝南萬畝森林公園、溫榆河森林公園、黑橋公園、東郊森林公園、金盞森林公園、金田公園、黑莊戶農業休閒公園。

“兩環六楔、五河十園”促進了全區綠色空間結構的逐步完善,進一步提升了朝陽區生態環境承載能力。截至2018年年底,朝陽區森林覆蓋率達22.35%,公園綠地500米服務半徑覆蓋率達92.6%,均已提前完成“十三五”目標。

郊野公園打牢綠色底板

從地圖上看去,大面積的郊野公園就像一個地區的綠色底板,改變著區域生態環境。近年來,為給中心城區市民打造休閒遊玩的後花園,朝陽區在四環、五環路之間佈局建設了23個郊野公園,打了一場漂亮的郊野公園建設攻堅戰。23個“大尺度公園”總面積達到1526.67公頃,推動一道綠隔在朝陽版圖上貫通形成閉環。

如今,這場轟轟烈烈的攻堅戰又有了“續集”:2018年開始,朝陽區陸續在一道、二道綠化隔離地區再建設17個郊野公園。這17處“大尺度公園”,空間大多是疏解拆違、舊村騰退而來。如崔各莊鄉黑橋村騰退後建設的黑橋公園,批覆面積達122.53公頃。郊野公園遍佈朝陽,成為鑲嵌在城市裡的一顆顆“綠肺”,持續改善生態環境。

見縫插綠營造小微公園

通過老舊小區改造、全要素小區建設、背街小巷整治、美麗鄉村建設等宜綠則綠、見縫插綠,朝陽區打造了數以百計小微公園。2017年建設了松榆裡公園、楓竹園等23個小微公園,2018年建設了左安路小公園、官悅欣園A區北側綠地等22個小微公園。小微公園突出地域文化特色,豐富主題,完善設施和功能,推動朝陽區公園建設從“綠起來”向“美起來”發展,市民更願意親近。

朝陽區還在動員全民推進綠化建設上下功夫,大力弘揚生態文明新風尚。統計顯示,近五年,通過廣泛動員,朝陽全區共有226萬人次以各種形式參加義務植樹活動,植樹近860萬株,建成互聯網+朝陽義務植樹基地,創建首都生態文明宣傳教育基地4處、花園式單位61個、花園式社區41個。

來“中國網”(CIIC_China)官方微信,回覆“部位”,告訴你一個減肥小秘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