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如何防止棉花的蕾鈴脫落?

農人答農事


你好我是田園小張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棉花蕾鈴脫落的原因基本上可分為生理脫落、病蟲危害和氣候因素影響。下面小張就給大家說一下解決的辦法。

一是生理脫落。這也是主要的脫落原因。蕾鈴脫落是植株生長髮育過程中的普遍現象,是一種生物適應性。主要原因是由於氣象條件和營養條件的相互影響,導致棉花植株體內代謝失調,營養不足,引起蕾鈴生理脫落。

二是病蟲危害。病蟲可直接或間接地引起蕾鈴脫落。棉蝽象和棉鈴蟲是直接危害者,棉蚜間接危害者,棉花枯萎病也會造成蕾鈴脫落增加。

三是氣候因素。暴風雨、冰雹造成的損傷,均會導致蕾鈴脫落增加。在不利氣象條件中,田間光照不足是最主要的影響因素,由於花蕾期遮蔽程度大,棉田中下部光照強度迅速減少,不能達到光補償點,光合作用不能正常進行,營養物質積累少,下部蕾鈴養分不足而脫落。

四、是水分問題。水是棉株的主要組成部分,土壤水分缺失或過多都會增加蕾鈴脫落,水分少影響棉花生理活動的正常進行;過多則引起棉株徒長,使蕾鈴營養供應不足引起脫落,另外,降雨可使花粉吸水破裂,喪失活力,引起落花落蕾。

五、減少蕾鈴脫落的主要措施:要選用良種。選用光合效能高,結鈴性強而且集中,抗性強、脫落率低的優良品種,這是減少蕾鈴脫落的基礎。

1、改善肥水供應條件。合理進行肥水管理,控促結合,排灌結合,培肥地力,促進棉株根系的吸收能力,保證營養物質的吸收供應。對瘠薄棉田、肥水供應不足棉田,追施尿素10~15千克/畝,防止早衰,土壤乾旱時可先施肥後澆水。為了防止棉花貪青晚熟,可在7月中、下旬到8月中下旬進行葉面噴肥,補充營養,用磷酸二氫鉀、硼砂、白糖混合液噴霧,7~10天噴1次,連噴2~3次,可減少蕾鈴脫落。

2、通過肥、水、中耕、整枝等措施調節和控制,使營養生長與生殖生長協調發展,配合化學調控,避免因養分不均、生長髮育失調造成大量脫落。通過建立合理的群體結構,改善田間光照條件,提高光能利用率,減少脫落。灌水中堅持少量多次高壓運行,均勻灌溉,合理搭配好氮、磷、鉀養分比例,協調好營養生長與生殖生長的關係,確保棉花發育穩健、均衡。

3、改善棉田光照條件,建立合理的群體結構。要在封行後,加強田間管理,及時整枝、打頂,改善田間通透狀況,提高光合作用,使中、下部葉片光合作用能正常進行,從而減少蕾鈴脫落。

4、科學進行化學調控。對高肥水棉田,通過從現蕾期開始用助壯素,調節棉株營養生長與生殖生長,控制植株,矮化株型,可以改善田間光照條件,協調植株營養分配,減少蕾鈴脫落。

希望能夠幫助你,歡迎大家評論留言,謝謝。


田園小張


棉花蕾鈴脫落是棉花種植過程中常見的一種危害,在棉花生產實踐中,棉花蕾鈴脫落率一般在70--80%,有的地塊高達90%以上。導致蕾鈴脫落的因素有許多,其中主要有品種因素、施肥因素、密度因素、病害和蟲害因素等,嚴重影響棉花的產量和品質,需及時防治。哪些原因會引起棉花蕾鈴脫落?棉花發生落蕾是什麼引起的?棉花蕾鈴脫落如何預防?現將棉花蕾鈴脫落的綜合防治措施介紹如下。

棉花蕾鈴脫落,通常落鈴多於落蕾。從生育期來看,開花前一般很少脫落,開花後逐漸增加,盛花期達到高峰,以後又逐漸下降;從脫落部位看,一般下部果枝的蕾鈴脫落少,上部果枝脫落多;從脫落的日齡看,現蕾後第10~16天的幼蕾脫落多,開花後3~6天的棉鈴最易脫落,8~10天后棉鈴除病蟲危害或機械損傷外,很少脫落。棉花生產上一般蕾鈴脫落率在70%左右,高的達80%以上。

棉花蕾鈴脫落的原因

1、棉花植株從現蕾時起,營養生長與生殖生長同時並存,葉片製造的有機養料既要供應營養體的繼續生長,又要供應結實器宮的發育,使養分供應緊張,導致蕾鈴脫落。

2、棉株開花時子房的呼吸強度比開花前增加兩倍以上,需要消耗大量的養分,引起有機養分供應上的矛盾,特別是盛花期,消耗的有機養料大大增加,造成棉株體內養料供應不足;引起蕾鈴大量脫落。

3、由於棉株果枝葉片中有機養分運轉的侷限性,使遠離主莖的蕾鈴得到的養料少,故脫落率高。

4、由於棉株體內有機養分運轉與分配失調,使徙長棉株中下部蕾鈴脫落較多。

5、子房沒有受精引起脫落。造成棉花蕾鈴生理脫落的原因主要是植株體內有機養分不足或分配不當,而養分不足及分配不當,又是肥、水溫、光等外界因素影響的結果,有時一個因素占主導地位,有時是多個因素的綜合影響。

6、肥料不足或使用不當,肥料不足,棉株矮小早衰,葉片少、葉面積係數小、光合效率不高,製造的有機養料有限,使棉株缺少有機養分引起蕾鈴脫落。但肥料過多或施肥不當時,會造成枝葉徒長,同樣也會引起蕾鈴脫落希望回答對你有用謝謝





鄉村鄉情阿博


如何防止棉花的蕾鈴脫落?

我認為有以下幾點措施

1、改善蕾鈴養分供應狀況

根據棉花的品種特性合理密植,改善棉花棉田通風透光條件。只要改善棉田的通風條件,就能滿足蕾鈴生長髮育的養分需求,減少蕾鈴的生理性脫落!

2、人為控制養分流向措施

如果合理的控制養分流向,可以協助棉株營養生長和生殖生長。讓棉株製造的養分更好的為蕾鈴生長服務

3、積極防治病蟲害

根據病蟲害情況及時採取措施。病蟲害防治得好,可以大大的減少蕾鈴脫落。

4、積極抗災

當遭遇災害時,及時採取措施,按照災後的棉田管理措施,抗災減災,減少蕾鈴脫落多結晚鈴,也能奪取豐收。

以上是我的個人意見,希望大家及時補充!





白果果


一、蕾鈴脫落的一般規律

1、蕾鈴脫落的比例。在蕾鈴脫落中,落蕾與落鈴的比例,總的趨勢是落鈴率高於落蕾率,其比例約為3:2.但棉花前期遭受病蟲害、乾旱、水澇時,落蕾率大於落鈴率。

2、蕾鈴脫落的日齡。現蕾以後11~20天的脫落多,20天以上的大蕾脫落的較少。棉鈴開花後3~8天的幼鈴容易脫落,以3~5天為多,10天以上的幼鈴很少脫落。

3、蕾鈴脫落的部位。一般下部果枝蕾鈴脫落少,上部果枝蕾鈴脫落較多;靠近主莖的蕾鈴脫落少,離主莖遠的蕾鈴脫落多。但密度過大,肥水過多,棉株徒長時,蕾鈴脫落部位與上述相反。並且現蕾、開花越早,脫落越少。

4、蕾鈴脫落的時期。一般是棉花初花期以前很少脫落,以後逐漸增多,到開花結鈴盛期達到高峰,以後又逐漸減少。

據研究,7月下旬~8月上旬開花結鈴盛期的脫落數約佔總脫落數的56%左右。

5、不同棉種和品種間蕾鈴脫落的差異。據統計,陸地棉脫落率高,亞洲棉次之,海島棉低。陸地棉品種間,蕾鈴脫落率差異也較大,相差高達35%左右。

造成棉花蕾鈴脫落的主要原因有三個方面:

一是生理脫落,也是主要的脫落原因,由於氣象條件和營養條件的相互影響,導致棉花植株體內代謝失調,營養不足,引起雷凌生理脫落;

二是不利氣象條件加重病蟲危害,棉蚜、紅蜘蛛等害蟲咬食葉片,使葉片的光合作用能力下降,造成雷凌營養不良,增加脫落,噴藥過多、藥液濃度過高、噴藥時間間隔過短等藥害,也會增加蕾鈴脫落率;

三是大風、冰雹造成的機械損傷,同樣導致蕾鈴脫落增加。在不利氣象條件中,田間光照不足是最主要的影響因子,由於花蕾期遮蔽程度大,棉田中下部光照強度迅速減少,不能達到光補償點,光合作用不能正常進行,營養物質積累少,下部雷凌養分不足而脫落。

減少蕾鈴脫落的主要措施:

一是要選用生長穩健,結鈴性強而且集中,抗性強、脫落率低的優良品種,這是減少蕾鈴脫落的基礎。

二是合理進行肥水管理,控促結合,排灌結合,培肥地力,促進棉株根系的吸收能力,保證營養物質的吸收供應。

三是要在封行後,加強田間管理,及時打杈、抹去老葉,田間通風透光良好,中、下部葉片光合作用能正常進行。

四是摸清病蟲害發生規律,按照農業植保部門科學指導,根據不同病蟲害類型、不同發生時期,採用綜合技術防治,還要特別注意預防藥害,保護好天敵,保護好棉田生態環境。

五是科學進行化學調控,噴灑縮節胺、助長素等生長調節劑,控制植株,矮化株型,可以改善田間光照條件,協調植株營養分配,減少蕾鈴脫落。


陝西農家菜


蕾鈴脫落原因一

一般棉花蕾鈴不會出現大面積脫落,但是環境變化確實會導致蕾鈴脫落的情況,常見的便是高溫,溫度達到32度以上的時候,蕾鈴容易脫落。

所以各位在種植棉花的時候注意時間,不要蕾鈴的生長期或者成熟期的溫度過高,避開高溫種植棉花效果可能會好,或者採取一系列放高溫的措施,比如防曬網之類的。

蕾鈴脫落原因二

棉花一般生長需要充足的陽光,光照不夠的話,同樣會導致棉花出現大面積蕾鈴脫落的情況。

這種情況,建議各位在陽光充足並且溫度不會太高的秋季種植效果好一些,如果季節不適合,建議大棚種植,採用模擬陽光照射的燈光技術來補充棉花生長所需的光照。

蕾鈴脫落原因三

水分太多,或者水分太少,都容易導致蕾鈴出現大面積脫落,所以要根據具體情況調控水分。

一般在水分蒸發比較快的時候,建議增加澆水的頻率,但是水分不宜太多,會導致根部不透氣,從而引起蕾鈴大面積掉落,如果對澆水把我不好的話,所以選擇相對透氣透水的土壤會好一些。


家住村東頭


棉花蕾鈴脫落的原因基本上可分為:生理脫落、病蟲危害和氣候因素影響。

一是生理脫落。這也是主要的脫落原因。蕾鈴脫落是植株生長髮育過程中的普遍現象,是一種生物適應性。主要原因是由於氣象條件和營養條件的相互影響,導致棉花植株體內代謝失調,營養不足,引起蕾鈴生理脫落。

二是病蟲危害。病蟲可直接或間接地引起蕾鈴脫落。棉蝽象和棉鈴蟲是直接危害者,棉蚜間接危害者,棉花枯萎病也會造成蕾鈴脫落增加。

三是氣候因素。暴風雨、冰雹造成的損傷,均會導致蕾鈴脫落增加。在不利氣象條件中,田間光照不足是最主要的影響因素,由於花蕾期遮蔽程度大,棉田中下部光照強度迅速減少,不能達到光補償點,光合作用不能正常進行,營養物質積累少,下部蕾鈴養分不足而脫落。

減少蕾鈴脫落的主要措施:

要選用良種。選用光合效能高,結鈴性強而且集中,抗性強、脫落率低的優良品種,這是減少蕾鈴脫落的基礎。

改善肥水供應條件。合理進行肥水管理,控促結合,排灌結合,培肥地力,促進棉株根系的吸收能力,保證營養物質的吸收供應。對瘠薄棉田、肥水供應不足棉田,追施尿素10~15千克/畝,防止早衰,土壤乾旱時可先施肥後澆水。為了防止棉花貪青晚熟,可在7月中、下旬到8月中下旬進行葉面噴肥,補充營養,用磷酸二氫鉀、硼砂、白糖混合液噴霧,7~10天噴1次,連噴2~3次,可減少蕾鈴脫落。

改善棉田光照條件,建立合理的群體結構。要在封行後,加強田間管理,及時整枝、打頂,改善田間通透狀況,提高光合作用,使中、下部葉片光合作用能正常進行,從而減少蕾鈴脫落。

科學進行化學調控。對高肥水棉田,通過從現蕾期開始用助壯素,調節棉株營養生長與生殖生長,控制植株,矮化株型,可以改善田間光照條件,協調植株營養分配,減少蕾鈴脫落。






螞蟻鮮生


棉花蕾鈴脫落的原因,大致可分為三類:生理脫落、病蟲危害以及機械損傷。 一、生理脫落。1、正常生理脫落。2、養分供應不足引起的脫落。。3、養分比例失調。4、光照不足。5、密度過大。6、缺硼。 二、病蟲危害。1、枯黃萎病2、棉盲蝽。3、棉鈴蟲。 三、機械損傷。田間管理操作、暴風雨、冰雹等機械損傷都能引起蕾鈴脫落。 要減少棉花的蕾鈴脫落,就得抓住管理的關鍵時期,根據蕾鈴脫落的原因,採取相應措施: 1、加強水肥管理。肥力較差、長勢較弱的棉田,要及時追肥,防止蕾鈴脫落,預防後期早衰,並做到田間旱澆澇排。 2、合理整枝。及時去除瘋杈、贅芽,密度大的棉田立秋後可以適當打邊心、剪空枝、打去下部老葉,減輕鬱蔽,改善田間通風透光條件。 3、科學化控。適時、適量地施用縮節胺進行化控,以控制棉花旺長,促進營養生長與生殖生長的協調進行,減少蕾鈴脫落。 4、補充硼肥。對於有缺硼症狀的棉田,比如頂芽易壞死,植株矮小,葉片發脆,葉柄有環帶等,要及時噴施硼砂,補充硼肥。 5、適當噴施萘乙酸等生長調節劑可減少脫落。 6、防治病蟲害: ①棉盲蝽,宜採取小面積統一防治,傍晚用藥效果較好,常用的農藥有馬拉硫磷、甲基1605、吡蟲啉等,要注意噴勻噴透,已封壟的棉田可以用敵敵畏燻蒸。 棉鈴蟲,可結合防治盲蝽象兼治,以菊酯類和有機磷類農藥為主,50%辛硫磷乳液1000倍液,或用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000倍液加10%吡蟲啉1000倍液噴霧,可以混用或交替使用。在三代棉鈴蟲的卵盛期可以用以上速效性農藥配合滅鈴脲、滅幼脲等幾丁質抑制劑噴灑,效果更好,另外棉鈴蟲多角體病毒等生物農藥和以上化學農藥混用可以取長補短,延緩棉鈴蟲抗藥性的產生。被棉鈴蟲危害較重的空棉株,要及時拔除,改善相鄰棉株的通風透光條件。 棉花枯黃萎病,零星發病的棉田,把病株及時拔除並帶出棉田,病株周圍用氯化苦消毒,重病田用棉枯淨、菌毒清等殺菌劑噴葉或灌根,減輕危害。


yntv2222


如果棉田太旺了的話,適當降低用量,但是不能不上尿素,因為如果不上尿素的話,棉花會出現從底部葉片抽氮發黃的現象,同時造成底部蕾鈴脫落。另外,磷肥和鉀肥用量保持不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