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武隆·懶壩美術館丨C+ Architects

重慶武隆·懶壩美術館丨C+ Architects

懶壩美術館是C+ Architects建築設計事務所為武隆·懶壩國際大地藝術季設計的主展示場館。作為整個展覽活動中最重要的一個建築,其本身即是一件大地藝術作品。在遠離都市文明的山中,建築師利用自然中的經驗,通過對大地景觀稍加施工,使人重新注意自然並回歸到自然中去。

▼鳥瞰圖


重慶武隆·懶壩美術館丨C+ Architects


漂浮在山中的光環

由於美術館的預留建設用地位於一個微聳的山坡上,照顧來訪者處在不同高度時對建築形體的感受顯得尤為重要。

▼建築位於微聳的山坡上


重慶武隆·懶壩美術館丨C+ Architects



重慶武隆·懶壩美術館丨C+ Architects


▼立面與景觀


重慶武隆·懶壩美術館丨C+ Architects


為了回應大地藝術的主旨,建築師設計了一個橢圓環形主展廳,由入口接待、員工辦公、商店和特別展示等4個功能體塊將其托起,並利用山勢消解掉首層的體量感。來訪者無論是從山坡下方仰視,還是在山上的觀景平臺俯瞰,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橢圓環形主展廳。整個美術館從不同角度看都像是漂浮在場地中,尤其到了晚上,在照明的映襯下,更像是一個漂浮在山中的光環。

▼建造過程


重慶武隆·懶壩美術館丨C+ Architects


▼庭院


重慶武隆·懶壩美術館丨C+ Architects



重慶武隆·懶壩美術館丨C+ Architects


方向感的消除

站在場地中央向四周展望,每個方向都有不一樣的景觀,完全被自然所環繞。因此,建築師希望將美術館作為風景的延伸,讓來訪者一直保持像在自然地形中可以朝任意方向行走一樣的狀態,即設計一個自由連續的、消除方向感的建築。

▼自由連續的、消除方向感的建築


重慶武隆·懶壩美術館丨C+ Architects


▼來訪者可朝任意方向行走


重慶武隆·懶壩美術館丨C+ Architects


通過首層功能體塊分隔出的灰空間,人們可以隨意進出中心庭院,如同穿梭於自然之中,模糊了建築的界限,也減少了其對自然和人的壓迫。建築師將主展廳內部的剪力牆與展示牆結合在一起,除了可以分隔空間和集成設備管線,更重要的是讓整體結構顯得更加輕盈,消隱的建築邊界也使展廳獲得了最大限度的連續視野。

▼首層灰空間


重慶武隆·懶壩美術館丨C+ Architects


▼二層主展廳


重慶武隆·懶壩美術館丨C+ Architects


▼消隱的建築邊界使展廳獲得了最大限度的連續視野


重慶武隆·懶壩美術館丨C+ Architects


▼剪力牆與展示牆結合在一起,使展廳獲得了最大限度的連續視野


重慶武隆·懶壩美術館丨C+ Architects


▼樓梯


重慶武隆·懶壩美術館丨C+ Architects


▼二層視野


重慶武隆·懶壩美術館丨C+ Architects


自然、建築和人的互動

美術館作為非日常空間的代名詞,藝術品和參觀者都被限制在相對獨立的空間裡,而懶壩美術館的設計則開放了建築,讓藝術品、自然和人在同一場景中共存。

▼藝術品、自然和人在同一場景中共存


重慶武隆·懶壩美術館丨C+ Architects


▼建築外觀


重慶武隆·懶壩美術館丨C+ Architects


▼玻璃幕牆立面


重慶武隆·懶壩美術館丨C+ Architects


橢圓環形主展廳使用了大片的玻璃幕牆,人們在欣賞大地藝術作品的同時,可以從360度方向感受山中風景,趕上起霧的天氣,如同漫步於雲霧中,更能夠獲得完全置身於自然之中的體驗。參觀者來到中心庭院參觀、休憩時,會發現橢圓環形的建築邊界把天空風景限定在一個固定的畫框裡,好像一件大地藝術作品。

▼來訪者可以從360度方向感受山中風景


重慶武隆·懶壩美術館丨C+ Architects


▼雲上的美術館


重慶武隆·懶壩美術館丨C+ Architects


▼總平面圖


重慶武隆·懶壩美術館丨C+ Architects


▼首層平面圖


重慶武隆·懶壩美術館丨C+ Architects


▼節點剖面透視圖


重慶武隆·懶壩美術館丨C+ Architects


項目信息:

設計方:C+ Architects建築設計事務所

主持建築師:程豔春

設計團隊:薄忱、曹鵬飛、陳律名、劉見龍

結構設計:張錦斌、湯理達

項目類型:文化建築

時間:2018年3月- 2019年8月

地點:重慶

建築面積:3000平方米

攝影:C+ Architects建築設計事務所,武隆·懶壩美術館,Gao Tianxia


內容轉自:梅吟雪飛鳳

©版權聲明:平臺尊重作品版權,精選作品均已註明作者和來源,網友分享作品屬於原作者所有。

若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繫我們刪除或修改。如需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它方式使用本稿,須註明來源作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