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班在第二個窗戶那!別回頭!

出品:科普中國

製作:陳宇峰(ACC心理科普團隊)

監製: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

如果可以列出上學時候"十大令人恐懼的事情",那麼"發現班主任在窗外看著你"絕對可以位於前三。甚至畢業多年後,回想起那些被班主任在窗外的凝視支配的恐懼,雙手還忍不住微微顫抖。

老班在第二個窗戶那!別回頭!

(圖片來源:http://m.news.4399.com/zhai/m/673914.html)

在這恐懼之下,冷靜的我竟然開始在思考一個哲學問題:發現班主任正站在窗外看我,這個時候我要不要看回去?

好在我是讀心理學的,我的心理學知識立馬就派上了用場。

老班在第二個窗戶那!別回頭!

△ 圖片來源

https://cn.bing.com/th?id=OIP.8IRonOkvQ3JKx37JpJwJtgAAAA&pid=Api&rs=1

只因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我的杏仁核便著了魔

眼神交流在動物和人類中都很常見,不同的是動物在相視一眼後可能會打起來,因為眼神交流對於它們來說往往是一種潛在的危險信號。而人類的四目相對則更多的是傳達交流和互動的社會信號,眼神交流之後人們往往會進一步進行言語交流,我們把這稱為是眼神交流效應(The eye contact effect)

這些社會信號會激活人類的"社會大腦"(The social brain),這是一個專門處理社會信息的大腦網絡,包括面孔、凝視、表情、他人行動、意識和同情等。而一般都認為眼神交流是激活社會大腦網絡的基礎。從"你瞅啥?瞅你咋地"到"確認過眼神,我遇見對的人",人們的愛恨情仇基本上都是因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

老班在第二個窗戶那!別回頭!

而這一眼,就會讓我的杏仁核著了魔。

這是因為我們的情感喚起是由杏仁核(Amygdala)控制的,它是我們人類的"恐懼中心"。早在1956年韋斯克蘭茨 (L.Weiskrantz)在猴子身上的研究就發現,只要切除猴子大腦雙側的杏仁核,它就會變得無所畏懼,不再害怕危險的蛇,也不再害怕人類,同時也感覺不到任何危險的降臨。

這在人類身上也是一樣的,最經典的研究是關於一種極其罕見的基因疾病——類脂質蛋白沉積症的研究。這種基因疾病會讓患者的雙側杏仁核慢慢萎縮直至消失,研究者發現這樣的患者其他情緒都沒有任何異常,唯獨喪失了恐懼能力,不害怕任何危險,但也感知不到任何危險。總而言之,是因為有杏仁核的存在,才讓動物和人類感到恐懼,並探知和規避危險。

老班在第二個窗戶那!別回頭!

△ (圖片來源:http://slidesplayer.com/slide/11418330/61/images)

很多研究者都發現在對視中會激活杏仁核,證明了杏仁核在眼神交流中的情感喚起和注意分配起著核心作用。無論是恐懼情緒還是開心情緒,都可以激活杏仁核。雖然很多早期的研究都認為杏仁核的激活主要跟負面情緒有關,但有時候它也也跟積極情緒有關,就好像大部分人都覺得班主任在窗外對你的死亡凝視相當恐怖,但也有少部分三好學生心裡沒鬼,根本不怕班主任的凝視。

發現班主任站在窗外看你的時候是否要看回去?

正如拋開劑量談毒性都是耍流氓,脫離具體情境來談這個問題同樣也是在耍流氓。

老班在第二個窗戶那!別回頭!

沒有照過班主任臉的玻璃,不是合格的玻璃

△ (圖片來源:http://m.news.4399.com/zhai/m/673914.html)

我們可以設想一下,你坐在課室裡,無非是在做這三件事情:開小差、聽課、刷題,我們就從心理學角度,來看看這三種情境下該怎麼辦?

靈魂拷問一:如果此時在開小差怎麼辦?

開小差,意味著此時的你在做與學習無關的事情,可能在發呆睡覺看小說,也可能在摳腳挖鼻寫情書,這個時候如果發現班主任在窗外看你,該怎麼辦?

我的建議是絕對不要看回去。

因為此時你在開小差,所以班主任的眼神可以認為是一種消極信號,這時候進行眼神交流會引發消極情緒。而且眼神交流也是一種雙向的社會信號,當班主任在窗外看你的時候是在發送一個信息"我正在看著你",而當你回看班主任的時候,就等於向他發送了想要交流的信號。如果這時候班主任問一句:小A你在幹嘛?豈不是很尷尬?

而且研究者還發現,在眼神交流這件事情上,最重要的不是實際上進行眼神交流,而是知道自己是不是在被注視(The belief of being watched)。Myllyneva等人在2016年做的一項研究,他們將被試分成了三組,第一組是被試和模型都可以看到對方,第二組是被試看不到模型,但是TA相信模型是可以看到自己的,第三組是被試和模型都看不到對方,同時測量了這三組被試的皮膚電和腦電這兩種神經生理反應。結果發現第一組和第二組的神經生理反應是相似的,而與第三組的神經生理反應不同,這就說明其實不一定非要確確實實進行眼神交流,只要知道自己會被看到,就可以引發眼神交流效應。

老班在第二個窗戶那!別回頭!

圖|Myllyneva et al., 2016

我們換位思考,從班主任的角度出發,如果此時你不回看班主任,假裝不知道TA在看你,那這樣應該就不會引發班主任的任何反應。

最終你將憑藉著一顆大心臟成功化險為夷。

靈魂拷問二:如果此時你在認真聽課怎麼辦?

儘管此時的眼神交流是一種積極信號,但我建議你最好還是不要看回去。

因為眼神交流會讓人分心。Kajimura等人研究了眼神交流和認知資源分配之間的關係,在該實驗中被試需要完成一項言語生成任務,該任務可以考驗人們的回憶能力和選擇能力。考驗回憶能力需要做填空題,例如聽見"milk"就要回答"drink"。而考驗選擇能力則需要做選擇題,例如聽到"soup"就要從"eat/drink/cook"中選擇一個正確的回答。將被試分成了兩組,一組被試在進行直接的眼神交流的時候完成任務,另一組被試則在沒有直接的眼神交流的情況下完成任務。結果發現,

在任務比較難的情況下,被試在進行眼神交流的時候較難順利完成任務。

老班在第二個窗戶那!別回頭!

圖| Kajimura & Nomura, 2016

這說明眼神交流是需要耗費認知資源的,如果你在認真聽數學老師演算數學題的時候與班主任進行了眼神交流,那你可能就很難有足夠的認知資源聽懂這道數學題了。所以不僅建議大家在聽課的時候不要去看窗外的班主任,也不要一直盯著你的科任老師的臉看,萬一來個眼神交流,這題你怕是聽不懂了。

奉勸各位上課時候緊盯黑板,學習效果更佳。

靈魂拷問三:如果此時在瘋狂刷題怎麼辦?

那這個時候我的建議就是,大方地看回去

因為眼神交流也可以提高自我參照水平(self-reference),讓你把更多的注意力轉移到自己身上,提高與自我有關的感知和記憶。Hietanen等人的研究為此提供了實驗證據,他們讓被試選擇人稱代詞(你我他)來完成句子,結果發現在被注視的情況下他們會更加傾向於選擇第一人稱代詞(我)。這就說明眼神交流會讓人們更加關注與自我有關的信息。

所以通過與班主任的瘋狂對視,儘管這並不一定有利於你的刷題效率,但也許你會更加容易發現剛剛做的那道題好像是做錯了,或者是你今天的作業是不是還沒做,又或者是突然懷疑今天中午吃的青菜是不是留了一片葉子在牙齒上……

班主任的死亡凝視並不可怕,只要我們分清場合,做該做的事情,就不會被請進辦公室喝茶。

老班在第二個窗戶那!別回頭!

(圖片來源:電視劇《還珠格格》截圖)

寫在最後:以上對於眼神交流的三個解釋分別從社會交往、工作記憶和自我意識三個不同的角度出發,各自都有實驗證據的支持,但既然是不同的角度,就會有不同的結論,甚至還會顯得有些矛盾,但對於眼神交流這個行為的研究本身還存在爭議的地方,因此對於現實並不具備絕對的指導意義。凡事都有個萬一,所以我建議大家還是好好學習,別搞小動作。

參考文獻:

Weiskrantz L. Behavioral changes associated with ablation of the amygdaloidal complex in monkeys. J Comp Physiol Psychol, 1956, 49(4): 381-391.

Feinstein J S, et al. The human amygdala and the induction and experience of fear. Curr Biol, 2011, 21(1): 34-38.

Meletti, S., Cantalupo, G., Benuzzi, F., Mai, R., Tassi, L., Gasparini, E., et al. (2012). Fear and happiness in the eyes: an intra-cerebral event-related potential study from the human amygdala. Neuropsychologia 50, 44–54. doi: 10.1016/j. neuropsychologia.2011.10.020

Myllyneva, A., & Hietanen, J. K. (2015). The dual nature of eye contact: to see and to be seen. Social cognitive and affective neuroscience, 11(7), 1089-1095.

Kajimura, S., & Nomura, M. (2016). When we cannot speak: Eye contact disrupts resources available to cognitive control processes during verb generation. Cognition, 157, 352-357.

Hietanen, J. O., & Hietanen, J. K. (2017). Genuine eye contact elicits self-referential processing. Consciousness and cognition, 51, 100-115.

老班在第二個窗戶那!別回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