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估衣行:你買到的可能是件紙糊的大衣

秋風一起,很多朋友便將添置衣服的計劃提上了日程表。現在買衣服無論是網購還是實體店購買,幾乎都是嶄新的了,這讓一種行業幾乎成為了歷史名詞。

這個行業叫做“估衣行”,“估”在這裡讀四聲。

“估衣”兩個字不知道始於何年,有人說古時做衣服沒有精確尺寸,全靠做衣服人的經驗估計出尺寸,所以叫做“估衣”;也有人說“估”等同於“酤”,有買賣的意思,“估衣”,就是賣衣服;還有人說,“估衣”就是“故衣”——舊了的衣服。

老北京估衣行:你買到的可能是件紙糊的大衣

賣估衣圖(圖片 | 搜狐)

且不管是源於什麼說法,反正這種生意在清末民國的時候是十分發達的。天津、濟南等水陸碼頭大城市都有估衣街,在經濟政治重鎮——北京更是異常興旺。

近人劉鶚《老殘遊記》第八回,友人就送給到處行旅的醫生老殘這麼一身。文中是這麼說的:

“因在估衣鋪內,選了一身羊皮袍子、馬褂,專差送來。”

老北京有句俗話,叫“下剪子為(讀做二聲)估衣”,一件衣服從雛形開始就算舊衣服。這個說法雖然有點誇張,但的確,新衣服買到手,即使從沒穿過,再出售也只得按舊衣了。而估衣鋪做的就是這號生意。

您也許會問了,買二手衣服的多數是經濟狀況一般的人,也許掙不到什麼錢吧?其實還真不是這樣。

首先說需要估衣的人群十分龐大。

現在我們覺得買一件棉襖不算什麼大事,可是在那個時候,貧窮人家添置一件冬衣可真不是簡單事兒,得從入秋就張羅起來。

做一件新棉衣的成本當然要比買一件二手的要高,而且有些人家壓根沒主婦能做,那怎麼辦?最經濟的辦法還是奔估衣鋪。

還有些人為著體面,需要皮衣、西裝、呢子大衣這些“高檔貨”,又沒有足夠預算,只好也找估衣鋪,這些人才是估衣鋪的大主顧。

最後一類人,他們需要前朝的靴帽袍套、戲服,乃至於和尚的袈裟……總而言之,各種稀奇古怪的衣服,幾乎沒有估衣鋪沒有的。

老北京估衣行:你買到的可能是件紙糊的大衣

有了這些人的需要,估衣鋪就越來越興旺發達起來,在北京風行了幾百年。

估衣鋪的衣服都是哪來的呢?有這麼幾種途徑:

來自批發商。地點主要坐落在前門外珠市口東三里河,在當時那的人口以山東萊州的居多。這樣的批發商稱為“內局”,主要批發給各估衣鋪、估衣棚子和走街串巷的小販,也有零售門面;

大的估衣鋪貨源主要來自於當鋪過了取贖期的死當物品。估計大家都還記得《大宅門》裡那段:“蟲吃鼠咬,光板沒毛,破面爛襖一件兒!”當鋪就是這麼低價收進衣服,再轉賣給估衣鋪,在窮人的身上大發其財。

老北京估衣行:你買到的可能是件紙糊的大衣

《大宅門》裡的當鋪大櫃(圖片 | 影視截圖)

除此以外,“打小鼓兒”(收舊物)的,也跟估衣鋪有著密切往來,給他們提供各種貨物;

估衣鋪也派出夥計到“曉市”去收購衣服,這需要相當的眼力,但利潤也極大。可能花很少的錢由小捋(小偷)手中買到一件皮襖,但也可能花了大錢買件兒紙糊貨。

說完買,就該著說賣了。

有段相聲的名字叫《賣估衣》,模仿賣估衣的各種叫賣聲。叫賣,確是估衣鋪招徠客人的主要辦法。正如清代詩人崔旭詩中所說:

“衣裳顛倒半非新,挈領提襟唱賣頻。夏葛冬裝隨意買,不知初制是何人?”

即使是大估衣鋪,也常常在門口支上攤子,由夥計“挈領提襟”,展示著各種具有誘惑力的衣服,以顯得十分物美價廉,吸引過路的客人進屋選購。

進了屋,“機關消息”就來了:估衣鋪屋裡經常掛滿了各類衣物,光線十分暗,衣服上有個窟窿、蟲眼兒什麼的也看不出來,客人要是拿回家再發現,估衣鋪可是絕不負責的。

老北京估衣行:你買到的可能是件紙糊的大衣

當然,裡裡外外賺錢的總是估衣鋪,就像現在的大額優惠券,買一贈一(代金券)什麼的差不多。

這樣的估衣鋪主要集中在西草場和天橋。不過因為有鋪面在,所以這類鋪子做生意大體上還算地道規矩,除了翻新呢子大衣、多要主顧點兒錢什麼的,質量大致是可以保證的。

真正坑人的是天橋等熱鬧地方的流動估衣棚和估衣攤兒。那時的奸商坑人的腦洞之大有時候令人歎為觀止!甚至有人能糊出一隻假烤鴨,只有鴨頭是真的,在昏暗的燈光下一照也顯得油淋淋的,吸引著貪小便宜的買主。不過這樣造假需要點手工技能,估衣攤造假也是這樣:

“能工巧匠”把皮局子裡做皮衣剩下的小塊皮子拼成大衣。剛買到手完全看不出拼接的縫隙,幾個月之後卻會暴露無遺,這件衣服的壽命也就到了頭兒,貪便宜的買主也只能自認倒黴;

好吧,歹吧,這樣的買主還能見到點兒皮子,有的大衣甚至就是做工精美的紙夾,不過這種大衣光天化日一般不敢上場,只有在黎明之前的“曉市”才悄悄溜出來……

這些“西貝”貨的共同特點就是便宜,便宜的讓人不敢相信。看起來不貪大便宜就不會上當,這一點兒古今都是一樣的。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