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是怎樣長大的?

*本文含劇透,介意勿進

去年《悲傷逆流成河》上映,對於這部號稱“國內首部校園霸凌題材電影”,我們給出了很不留情面的評價(回顧戳)。

果不其然,被“社會意義”的捍衛者們給“你行你上”了。

舊文特意對親歷過校園霸凌的觀眾們寄言:

你們值得一部更好的、更有誠意的校園霸凌題材電影。

這不,《少年的你》來了。

少年是怎樣長大的?


同樣是青春小說改編,《少年的你》生動地為我們展示了,真正的電影才華如何化庸常為神奇——

拋棄柔光濾鏡和MV敘事,大量的手持特寫讓我們感知少年的每一寸動盪不安。

偶像不懼出醜,褪去粉飾的糙汙臉龐上,演藝天賦者的真誠與靈氣溢滿銀幕。

合理的劇本改寫,將冷峻的社會寫實和純烈的青春愛情,做到了最舒適的平衡。

無論你是想單純看一個精彩的故事,還是追求社會題材的重量;

無論你是期待偶像的表演突破,還是想邂逅青春期的曖昧心跳......

《少年的你》都能夠滿足你。

少年是怎樣長大的?


也有不屑本片者,將《少年的你》類比郭敬明的45度角憂傷。

雖與《悲傷逆流成河》一樣,都是女主被霸凌的故事,但它們最本質的區別在於:

當郭女郎哀嘆“為什麼別的女生用的衛生巾都是香的”,流露出弱者對強者的豔羨目光時;

千瘡百孔的陳念坐在審訊席上,對大著肚子的女警官,也是對整個成人世界發出了沉痛的質疑:

你敢讓你的孩子出生在這樣的世界上嗎?

這是怎樣的世界呢?

純淨脆弱的女生被霸凌到自殺,保持沉默的人安然無恙,展示善意的人成為下一個狩獵目標。

被侮辱的人坐在了審判席上,施暴者卻被輕易放過。

當一切變本加厲的時候,本該維護秩序的大人紛紛缺位,一無所有的弱勢少年靠犯罪保護了另一個弱者。

而這時,正義卻適時到來。

少年是怎樣長大的?


對現實世界的荒謬與錯位進行批判,決定了《少年的你》有著更為沉穩紮實的基本盤。

在校園霸凌這個題材上,《少年的你》明顯走得更遠。

它沒有把施暴者作為符號化的反派,而通過各自家庭的快速勾勒,道出了施暴少年作為原生家庭的受害者事實;

少年是怎樣長大的?

▲霸凌三人組



它還用有心無力的老師和警察角色,戳破成人世界無處不在的無奈妥協和原則喪失。

甚至那些冷漠、自私、從眾的圍觀學生,也在深深拷問唯分數論的教育體制的某種缺失。

少年是怎樣長大的?

▲胡小蝶的拷問:你們為什麼不做點什麼?



甚至,《少年的你》比校園霸凌還要走得更遠

如果你看完這個電影,隱隱有一種揮之不去的哀傷,是因為它觸碰並放大了每個人在少年時代叩問自己無數遍的問題:

我們該如何長大成人?

如果說A面的青春故事,中心句是那句守護宣言:“你保護世界,我保護你”;

那麼B面的成長故事,中心句則是那句無助疑惑:“從來沒有一節課教過我們,如何變成大人。”

少年是怎樣長大的?


片中鄭警官對陳念說:長大就像是跳水,你閉著眼睛往下跳就行了。

至於跳下去是“死傷”,還是“無恙”,大人不會告訴你。

陳念和小北的傷痕累累,不僅僅是暴力作用在他們身上的痕跡。

更象徵著他們作為少年,認識和探索這個世界所受到的傷害。

這個傷害,可能會是顯性的身體上的——暴力傷害別人或者被暴力傷害;

也可能會是隱性的心理上的——純真的扼殺以及價值觀的扭曲。

少年是怎樣長大的?

▲少年自殺、殺人,傷害別人、自我傷害的新聞向來層出不窮



成長並不是一夕之間的結果,它是無數起伏不定的內外力相互擠壓的過程。

用青春的黑暗面,來關照少年成長中的撕裂和動盪,讓《少年的你》起始於校園霸凌,卻不止於校園霸凌。

01.

少年,可以是混蛋,也可以是天使。

陳念和小北是保留了純真、勇氣和善良的少年,那些施暴者和圍觀者亦是。

缺乏認知經驗,少年行事總是不知輕重。

喜歡誰,可以像小北一樣捨命充當守護天使;

憎惡誰,可以像魏萊一樣肆意凌辱他人。

喜歡太沉重,“玩”得也太過。

少年這種不加掩飾、不知輕重、不顧後果,成年人通常無法理解。

這也是為什麼小北和陳唸的聯合欺騙,能夠矇混過關的原因。

僅僅因為青春期的喜歡,就抵上一生,這是成人世界裡不會存在的瘋狂。

只有剛剛畢業、尚保有一絲理想主義和少年氣的鄭易能夠理解他們:

“我和你不會,但他們是少年”。

少年是怎樣長大的?


所以鄭易極力勸阻陳念,當她長大成人,一定承受不住這份別人為自己所做的犧牲。

沒有穩定的價值觀念,少年像漩渦中打轉的浮萍。

何去何從,深受周圍環境的影響。

小北和陳念,除了落單、被欺侮的共性,實際上一開始代表著兩種價值觀的撞擊。

13歲就被遺棄社會的小北,信奉“這世界上只有兩種人,一種是沒本事被欺負,另一種是有本事的壞人”。

他相信暴力可以保護自己。

少年是怎樣長大的?


優等生陳念雖然日子窮苦,但仍有個努力照顧養育她的媽媽,一心想考到北京脫離社會底層生活。

她信奉知識改變命運。

街頭生活和校園生活,給他們奠定了不同的看待世界的視角。

但這顯然不是關於這個世界的全部真相。

沒有知識,小北永遠只能做薪酬都無法得到保障的黑工;

缺乏力量庇佑,陳念也只能在面對侮辱與損害時逆來順受。

少年是怎樣長大的?


他們曾試圖聯結起來,一起對抗外部世界的惡意,只不過無論是以暴制暴還是高考成功,都逃脫不了命運的重錘。

命運裡,不僅有偶然無法自控的東西(失手殺人),還有強大得無法撼動的東西(社會階層)。

他們唯一可以對這個世界做的,是最終踐行了自己的承諾:

你保護世界,我保護你。

也就是彩蛋裡的溫馨一幕:多年後,做了老師的陳念送敏感內向的小女孩回家,而小北守護在他們身後。

不被世界的惡意改變自己善良的底色,這是少年面對成長的一種回答。

少年是怎樣長大的?


再比如霸凌三人組,每個人都跟自己的家長產生了一一對應的鏡面映射。

主謀魏萊有一個漠視他人生命和尊嚴、精緻利己主義的貴婦媽媽;

打人最兇的跟班1號有一個酗酒、家暴,需要她去照料的父親;

懦弱從眾的跟班2號有一個出事就跪在地上求饒的軟弱母親。

有什麼樣的父母,就有什麼樣的孩子。

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塑造,是影片對霸凌原因歸結的一個最為直接明確的點。

直到最後,跪地求饒的魏萊也沒有真正意識到自己錯在了哪裡。

她只是害怕被人告發,影響了自己的家庭和諧和光明前途。

那些有錢人認為錢可以擺平一切的價值觀,惹得陳念徹底噁心反胃,最終釀造了悲劇。

高考失利復讀,父親能一年不跟她說話,犯錯作惡,母親不擔心她的心理健康,只在意她未來能否鞏固家族階層。

在一個功利、冷漠的金絲籠里長大的魏萊,其實早就註定沒有未來。

少年是怎樣長大的?


對世界的惡意有樣學樣、快速同化,這是少年面對成長的另一種回答。

在某種意義上,守住了自己的陳念和小北,才是這場成人式的倖存者。

而那些訴諸暴力和冷漠的少年,才是長大成人的過程中被損毀的那群人。

02.

“等高考完,我們就變成大人了。”

不僅因為18歲是法定成人年齡,還因為“高考改變命運”這一少年被灌輸的根深蒂固的思想。

對命運的掌控感,似乎就是成人的最大標誌。

然而看看影片中出現的那些成年人的面孔,就知道成為大人,也並不意味著可以掌控命運。

不管是拋棄兒子的小北媽媽,還是忙於生存的陳念媽媽,更不必提養出霸凌三人組的失敗父母。

該為受害少年負責的他們,自己的背後也有一個無法自控的人生。

少年是怎樣長大的?

▲白頭髮象徵著成人生活的不易



而警察和班主任的角色,則披露了體制機器下,成人身處其中的無奈和不自由。

黃覺飾演的中年警察老楊代表著成人的圓融世故。

多年的辦案經驗,讓他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事情的利弊,並勸誡年輕同事“這事兒不好辦”。

他所說的霸凌案件中“警察找學校,學校找家長,家長最後說:我一年到頭都在外面打工,見不了孩子兩次”的邏輯怪圈,的確揭示了一種無奈的現實。

但或許他也在用這種無奈,減緩自己不作為的心理負擔。

懷孕的女警察則把專業度視作最大真理,這點從她面對鄭易感情用事時的大發雷霆就可以看出來。

專業的確可貴,只不過在對陳念一番咄咄逼人的問訊中,讓她嚴重缺失一位母親該有的母性。

人類的悲歡並不相通。

女警察對於自我邏輯的篤信不疑,都讓她無法擁有執法者該有的同理心,以致對一個遭受欺侮的少年進行高高在上的說教。

少年是怎樣長大的?


最好的大人也許就是鄭易這個樣子。

未被世俗打磨光滑,心裡還有著情感的溫度和對正義的追求。

然而年輕的他,也只能在強大的現實面前敗下陣來。

對無法保護的陳念充滿歉疚,執著地試圖去減輕兩個少年所受的傷害。

陳唸的班主任呢,鼓勵了陳唸的揭發行為,可以看出他的責任感和正義感;

但是在此過程中,高考最大的利益優先,也讓他有了和稀泥的行為,才讓魏萊她們的暴力行為愈演愈烈。

最終,整個霸凌事件中,兩個最有良心的成年人,在工作中受到了處罰和波及。

少年為何墮落?

對此作出回答的,應該是成年人。

少年為何霸凌?

對此推波助瀾的,是整個成人社會。

少年是怎樣長大的?


少年世界是成人世界的預演,成人世界是少年世界的未來形態。

少年世界的殘酷從何而來,歸根到底是對成人世界的模仿。

當成人世界裡,錯誤得不到糾正,正義得不到伸張,成功利己成為天經地義,善良正義閉口不談。

那麼最終,少年就必然是這一畸形社會法則的受害者。

如果有本事的人不壞,沒本事的人也不會受到欺負。

不成為自己討厭的大人,是每個人終其一生的奮鬥。

少年是怎樣長大的?


《少年的你》是一部真正有少年感的作品。

不僅在於對青春心理的細膩捕捉,更在於它充滿了少年的怒氣和懷疑。

陳念和小北這種弱者之間的守護有多動人,就越讓我們對強大的成人社會產生反思。

- END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