逾千億美元將流入中國債市!但為何外資鮮少通過公募買入?

逾千億美元將流入中國債市!但為何外資鮮少通過公募買入?

記者丨蔣金麗

來源丨國際金融報

圖片來源丨圖蟲創意

高盛的研究報告顯示,全球範圍內有近2.5萬億美元的資產被動地跟蹤彭博巴克萊全球綜合指數。據測算,14個月後,中國債券在這個指數中的佔比將提升至6%,即有1200億-1350億美元要買入中國的國債和政策性銀行債。

外資持續買入中國債券的另一面是,這部分資金鮮有流入公募基金。為何外資很少通過公募基金買入中國債券?近日,在2019彭博買方論壇上,幾位來自國內外資管公司的專業人士,就這一問題進行了探討。

1 國內公募缺什麼?

“確實很遺憾,這麼大規模的資金卻很少投資到中國的公募基金中來。”易方達固定收益投資部總經理胡劍認為,外資鮮少通過公募買入中國債券的原因主要在於三方面:

首先,底層的制度存在一定的障礙。海外資產管理機構要投資公募基金,還需要在監管方面做更多的基礎工作。比如,與發達市場在信息交互、現場檢查、監督措施等方面的國際合作,需要進一步推進。

其次,現在對外開放做得較好的渠道,比如,債券通、CIBM(銀行間債券市場)等,都還沒有把債券基金放進去,客觀上也形成了海外投資者選擇基金的障礙。

最後,市場成熟度不夠的問題。中國的債券評級普遍得不到國際投資人的認可,導致海外投資者對中國信用債產品持觀望態度。

除了市場制度的問題,胡劍指出,基金行業在管理理念方面也要不斷進步,具體包括四個方面:

第一,海外投資人非常重視業績基準,國內的投資人則對業績基準不夠尊重。業績基準的選擇,本身就代表了客戶需求的風險收益特徵。業績基準的歷史收益率、久期、波動率等指標,都是在制定投資組合策略時的決策基礎要素。因此,海外投資者往往會關注,基金管理人針對業績基準能做哪些增值服務。

第二,國內投資者往往只強調收益,但是在波動率的管理方面做得不夠。實際上,以更低的波動率獲得相同的收益也是非常重要的管理能力。

第三,目前基金公司提供的工具化產品也不夠。海外投資者初進國內市場時,可能對很多債基的策略很難理解,而工具化產品能夠降低海外投資人的理解門檻,讓產品風險收益特徵更加清晰易懂。

第四,ESG(責任投資)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理念,國際投資者尤其是歐洲的投資者,對ESG投資非常重視,國內才剛剛起步。

2 外資看重什麼?

“為什麼外資債券資金未能流入到中國的公募基金?”高盛資產管理中國區主管高卉作為外資機構代表,給出了兩方面的理由:

一方面,資產配置重點關注風險和收益的匹配。中國債券是一個單從收益考慮上具有吸引力的資產類別,但在風險調整後來講,海外有其他的資產類別可以貢獻相類似的收益和風險。在這種情況下,或因市場工具和運作上的障礙,導致海外大規模的主動投資管理人選擇用其他的資產來代替中國債券。

另一方面,是基金管理人的篩選。如何判斷誰是好的管理人,對於一箇中國資產管理者而言,長期戰略尤為重要,是否有明確的長期戰略,是高盛考慮的第一要素;第二,看團隊是否很穩定、是否具備跨週期的從業經驗;第三,看團隊的合作精神,投資理念究竟是出自明星基金經理等個人,還是以團隊協作共同貢獻投資理念和獲取阿爾法的策略;第四,看管理人的業績是否穩健、具備可持續性;第五,看管理人的風險管理系統,是否有效地在投研、投中、投後控制了操作、市場等風險。

“目前,中國的資產管理人已具備較高水準,但在更進一步明確、細化長期戰略,深入介紹投資團隊及流程等方面,還需要進一步提高。”高卉表示。

“國內現在大多數還是關注在業績上,而比較少關注整個流程和風險的管理。”Vanguard集團香港區董事總經理、亞洲區投資管理部主管浦彥補充道,其實波動率只是風險其中的一部分。如果風險沒有控制好,過去的業績是不可能在將來被複制的。

“海外的投資者更看重的不是過去的業績,而是有多強的應對將來各種各樣風險的能力。”浦彥強調。

對此,胡劍感觸頗深:“我們接觸到的很多海外客戶會花大量的精力做前期的盡調,盡調內容非常細緻,從前中後臺、制度體系、員工狀態、系統建設等,全方位的調查而且時間週期很長。但一旦他們選定了管理人,就會和管理人共同面對市場的波動,很少會因市場的短期波動而改變前期的選擇。”

中國太平洋保險集團首席投資官鄧斌表示認同。據他的經驗,一個國際企業選擇資產管理人的時候,查得非常徹底。老牌國際企業有文化、有沉澱、有流程,不是因為一兩個人成功,而是因為文化和架構的成功,“國內基金管理大概缺的就是沉澱的東西”。

郵箱:18702514026@163.com

公募 私募 券商一手資訊

財經新聞縱深閱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