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範睢到底有什麼功績?和白起相比兩人誰對秦國貢獻大?

武佑觻得鮮饒舌


我的意見是,白起的貢獻遠比範睢大的多。

歷史上,範睢的功績主要是:

1、加強秦昭襄王的王權。範睢到了秦國,上書秦王,言秦昭襄王的不足,得到秦王賞識,得以見到秦王,以伍子胥叛楚,箕子無益於國為例,勸秦王加強王權,避免受到太后和穰侯的制約。此後,秦昭襄王疏離了穰侯與太后,加強王權。

2、提出遠交近攻的策略。這是一個非常高明的策略。範睢向昭襄王進言:“王不如遠交而近攻,得寸則王之寸也,得尺亦王之尺也。今釋此而遠攻,不亦繆乎!且昔者中山之國地方五百里,趙獨吞之,功成名立而利附焉,天下莫之能害也。今夫韓、魏,中國之處而天下之樞也,王其欲霸,必親中國以為天下樞,以威楚、趙。楚彊則附趙,趙彊則附楚,楚、趙皆附,齊必懼矣。齊懼,必卑辭重幣以事秦。齊附而韓、魏因可虜也。”範睢勸秦王親近韓魏,給趙國楚國添加壓力,讓趙國楚國親近自己。這樣,齊國就會害怕,齊國必然親近自己。齊國一親近,就可以攻打韓魏兩個近鄰。後來,秦國也是按照這樣的策略來一步步擴張領土的。

3、長平大戰之時,使用反間計使得趙國撤換廉頗,啟用趙括。

範睢不僅僅對秦國有貢獻。也對秦國產生禍患:

主要有:1、離間秦王與太后,應穰侯的關係。應當說,太后,穰侯確實在秦國位高權重,但是還不至於對秦王產生威脅。從後面秦王輕而易舉罷免穰侯就可以看出來。而且太后穰侯在一定程度上幫助秦國擴張,減少昭襄王的錯誤。如果有太后穰侯在,可能長平大戰後白起不會被冤殺,也可能不會有邯鄲之戰了。

2、冤殺白起。使得秦國自斷一臂。範睢貪汙受賄,推遲進攻邯鄲時間。又忌憚白起功勞,進讒言,使得秦王冤殺白起。

3、所薦非人。範睢向秦王推薦的兩個自己的恩人,鄭安平,王稽。使擊趙。鄭安平帶兵二萬人降趙。開秦軍投降的先河。兩年後,河東太守王稽背叛秦國。使得邯鄲之戰後的秦國形勢更加險峻。

而白起的主要功績如下:

(1)攻佔城池眾多。

昭王十三年,佔領韓國新城。

昭襄王十四年,伊闕大戰又攻佔五城。

昭襄王十五年,白起為大良造。攻魏得城池小大六十一。

昭襄王十六年,白起與客卿司馬錯攻佔垣城。

昭襄王二十一年,白起攻趙,拔光狼城。

昭襄王二十八年,二十九年,白起連續攻楚,佔領鄢、鄧五城。又佔領楚國國都郢,還佔領楚國巫郡,黔中郡,秦以郢為南郡。楚國被削弱。

昭王三十四年,白起攻魏,得到華陽,

昭王四十三年,白起攻韓陘城。

四十四年,白起攻南陽太行道,絕之。  

四十五年,伐韓之野王。引發長平大戰。

(2)白起基本摧毀趙魏韓楚四國主力部隊。

昭襄王十六年,白起為左更,攻韓、魏於伊闕,斬首二十四萬,又虜其將公孫喜,

昭襄王二十九年,白起進攻楚國,水淹鄢城,淹死十萬楚國軍民,攻佔楚國國都郢,楚國力量被嚴重削弱。

昭襄王三十四年,白起攻擊魏國,斬殺十三萬人。魏國主力基本被消滅。與趙將賈偃戰,將兩萬趙軍沉入黃河。

昭襄王四十七年,長平大戰,前後斬首四十五萬人。趙國主力被摧毀。

範睢是一個戰略大師,他提出的遠交近攻的戰略極具實用性。但是這種戰略,秦國其實已經在逐步實行了。且前提條件,齊國衰弱,無心爭霸已經成為定局。即使範睢不提出來,秦國也會逐步實行這種戰略。且範睢也對秦國造成一定負面影響。

而白起則是一個卓越的軍事家。他大量攻城略地,為秦國摧毀其他的對手,佔領大量城池。這是實打實的利益。他使得秦國實力大大增強了。在實力面前,一切的戰略都是浮雲。打個比方,秦國與東方六國,是兩大武林高手,在舉行決戰,範睢充其量給較弱的武林高手指點下迷津的謀士,並且這個謀士還不希望對方死,在謀劃的時候留一手,而白起則是武功較弱的武林高手手中的加德林機槍。誰重要,不言自明。


小甜甜說歷史


範睢是一個影響了秦國曆史走向的人物,他的功績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1、內政上,進一步加強了秦國的中央集權

在範睢入秦之前,秦昭襄王已經做了三十多年的傀儡,秦國軍政大權,主要落在了宣太后和丞相魏冉手裡。

範睢入秦後,勸諫秦昭襄王削枝固幹,除三貴,數年內與秦昭襄王籌備策劃,廢太后、逐魏冉、驅華陽,將軍政大權全部集於君王手裡。

可以說,這個時候的秦昭襄王,才真正做了秦王,而此時的他,已經年近六旬。

2、外交上,提出遠交近攻策略

在外交上,範睢推翻了魏冉之前的邦交策略,嘲笑他跨越韓、魏攻打齊國。範睢提出了歷史上著名的遠交近攻邦交策略,成為秦國蠶食諸侯的理論基礎。

尤其重要的一點,這個策略為長平之戰打造了良好的國際環境,使得秦國可以專心對付趙國,而不必擔心其他國家來攪局。

3、戰爭方面,保障後勤,實施反間計

範睢擔任丞相期間,正是秦趙長平相持的那三年,範睢想盡一切辦法,在國內徵兵調糧,為長平之戰提供後勤。當時,秦趙都缺糧,秦國只得從巴蜀不遠千里運糧到前線。為了給長平戰場提供援軍,秦國只得對徵丁年齡下降一歲。

更為重要的是,範睢成功使用反間計,使趙孝成王換掉了主帥廉頗,改由馬服子趙括擔任主帥,趙括急於決戰,致使長平大敗。


兩個人一文一武,範睢的貢獻在內政邦交,白起的貢獻在攻城略地,無法相比誰的貢獻更大。只是白起在秦時間更長,名聲更大而已。

<strong>

然而,範睢也是害死白起的罪魁禍首,此人心胸並不寬廣,曾留下一句“一飯之恩必償,睚眥之仇必報”的名言。


平凡人讀史記


要說秦朝時期的範睢跟白起這兩人誰對秦朝的貢獻最大,可能不太好說,畢竟這不是一個類型的人物,只能說各有千秋。

範睢屬於戰略家這種人才,主要負責整個秦國的未來發展方向跟整體的戰略目標,而白起就屬於執行命令的人。

相對來說範睢要比白起更高大上一點,畢竟一個是指揮者,而另一個卻是被指揮者,就好比我們現代公司當中的總裁跟下面的主管部門經理一樣,範睢在秦國跟秦王先畫出一個總得戰略圖,然後跟秦王講解自己的構思,如此通過這些命令從而讓整個秦國越來越強大。

而白起就是等秦王跟範睢商量完整個戰略目標之後,去執行的一個,當然了白起所執行的只是戰爭方面的問題,外交還有秦國的政權方面跟他是沒有關係。

從上面的這些方面我們可以推斷出範睢的重要性比白起要強一些,也就是他的功績與貢獻要比白起大,但是很多時候事情並非我們簡單的一比一,而是要講整體的實用性。

畢竟在古代打仗,有名將帶領的軍隊跟無名之輩之間有著天差地別,比如說當時趙國的趙括,並不是說他能力不行,而是沒有經驗,很多在戰場上面要注意的事項趙括都不懂,所以才會輕易的中了白起的計謀,從而被其包圍兩個月之久,最終輸掉了整場戰役的勝利。

所以說名將的重要性幾乎可以改變一場戰鬥的走向,而且範睢身為白起的上級,很多時候還會讓你背一些黑鍋,比如說當時長平之戰後坑殺幾十萬的降卒,其實就是範睢偷偷下的令,只是執行者是白起,所以我們才會知道殺神的名號。

可是這一切都是上級的命令而已,他又不能不去執行,於是罵名就全部出現在白起的身上,但是這件事有壞處也有好處。

經此戰役之後,白起在秦國的聲望已經達到了一個頂峰,然後範睢又不開心了,直接在暗中詆譭白起,從而讓白起在秦王跟前失寵,最後被逼而死。

只能說戰國時期的這些所謂的縱橫家都是一些小心眼,可能跟他以前受到過傷害有關吧。

不過這些都不重要,畢竟只要是人都有著七情六慾,有小心眼並不是什麼接受不了事,尤其是範睢給秦國還帶來了強國之策,遠交近攻這種計謀聽起來簡單,但是古代人就是想不到這一點。

可能是跟他們的文化程度有關吧,畢竟我們從小就接觸各種的文化知識,還有電視劇當中的各種宮鬥劇,可以說在玩心眼這一方要比大多數古人強上數倍,只能說我們佔了一個經驗的便宜。

反正這種簡單的遠交近攻之類的計謀,就是沒有人想到也沒有人把這個主意告訴過秦王,也許是身在廬山不知廬山真面目吧。

也有可能有人提到過這個想法,但是一個想法跟完整的執行過程是兩回事,而範睢所帶給秦王的是完整的方案,只要照本宣科的走下去就行,可以說整個秦國在範睢所執政的那幾年時間裡,不斷的蠶食著韓、魏、趙等國的地盤,卻又讓齊國跟燕國不會跟這幾個國家聯合起來,為最後秦國一統天下打下了良好的基礎,總得來說範睢跟白起的貢獻都不少,只是相對來說範睢的貢獻更大一些而已,畢竟白起只是在戰場上面立戰功,而範睢是整體上秦國更強大。


虎頭山小妖


範睢和同時代的白起相比,毫無疑問範睢的功勞肯定更大。

漢高祖劉邦在評定漢初功臣排行榜時,將蕭何排名第一,很多武將不服,劉邦說了這樣一句話。

高帝曰:“夫獵,追殺獸兔者狗也,而發蹤指示獸處者人也。今諸君徒能得走獸耳,功狗也。至如蕭何,發蹤指示,功人也。

劉邦的意思就是說,打仗好比打獵,追殺獸兔的是狗,而發現目標和指明攻擊方向的是人;武將攻城奪關,功不可沒,但只屬於功狗,而發現目標,指明攻擊方向的是文臣蕭何,他屬於功人。

同樣,白起之所以能夠在長平之戰中消滅45萬趙軍,主要是範睢指明瞭方向,使用了離間計,最終使趙王撤下廉頗派上趙括,白起才能一戰定乾坤。

用漢高祖劉邦的話說,範睢是功人也,白起是功狗也。

下面再具體說說範睢的三大功績。

一是幫助秦昭王奪取大權,固幹削枝。

範睢一句“秦國人只知有太后、穰侯,不知有秦王”觸及了昭王有苦難言的心病。然後指出秦國內政弊端,即昭王上畏於太后之威嚴,下惑於奸臣的諂詐,身居深宮,陷於包圍之中,終身迷惑,無法辨明是非善惡。長此下去,大則國家覆滅,小則自身難保。

在範睢的幫助下,秦昭王最後奪太后之權,打擊以穰侯魏冉為首的四大貴族,使秦昭王真正地成為了秦國的話事人。

二是提出遠交近攻的戰略思想,為秦統一天下鋪平道路。

為達到兼併六國,范雎提出了“遠交近攻”的戰略思想,對齊、楚等距秦較遠的國家先行交好,穩住他們不干預秦攻打鄰近諸國之事。

魏、韓兩國地處中原,有如天下之樞紐,離秦又近,應首先攻打,以除心腹之患。魏、韓臣服,則北可懾趙、南能伐楚,最後再攻齊。這樣由近及遠,得一城是一城,逐步向外擴張,好比蠶食桑葉一樣,必能統一天下。

三是利用反間計,徹底將最強大的趙國打趴下。

秦昭王四十七年(前260年),昭王派大將王齕率兵伐趙,趙大將廉頗經驗豐富,在長平深溝高壘,拒不出戰,王齕圍攻4個多月不下,糧草不濟,派人向昭王告急。

范雎用反間之計,派人潛入趙都邯鄲用重金收買了一些大臣,散佈廉頗年老怯戰、秦國最怕趙奢之子趙括出戰的流言。趙王中計,起用毫無作戰經驗、只會紙上談兵的趙括替換廉頗任主帥。

秦昭王又按范雎之計,派武安君白起為上將軍,連夜秘密趕往長平。白起大敗趙括,消滅趙軍45萬,趙括死於亂軍之中,經長平之戰,趙國一蹶不起,秦國則更加強大。

幫助秦始皇統一中國的丞相李斯評價範睢:昭王得范雎,廢穰侯,逐華陽,強公室,杜私門,蠶食諸侯,使秦成帝業。


真相帝說歷史


第一,范雎和白起對秦國的貢獻都比較大,當時的秦王是離不開他們兩位的。範睢原來是魏國人,但是,他在魏國並沒有能受到重用,而當時秦昭王正需要人才,範睢因犯事逃到秦國之後,利用自己的韜略和善辯,很快受到了秦王的賞識,被封為宰相。范雎當上宰相之後,憑藉其劃交的策略和善辯的一張利嘴,縱橫捭闔,確實為秦國立下不少功勞,沒有範睢的策劃,秦昭王也沒有那麼快的把列國壓下去。

第二,白起是秦國人,是傑出的武將,白起的實戰能力很強,而且還有深諳兵法,他是戰國時期最能打,打勝戰最多的將軍之一,比如,秦趙的“長平之戰”,是一場著名戰役,務實的白起把精通兵法的趙括打敗了,秦軍並殺死趙國幾十萬降兵,這威勢十足的戰鬥令東方六國失去抵抗秦國大軍的意志。後世軍事家和軍事理論家們對他的評價非常高,白起無疑是中國古代少有的有實戰的輝煌成就,又有兵法理論的傑出將領之一。如果就戰績和對敵國的致命打擊來看,範睢不如白起;而如果就劃謀、用計、論辯來看,白起不如範睢,范雎是謀略家,而白起是很有韜略和統兵經驗的統帥,一文一武,助秦昭王把秦國做強。白起的“長平之戰”,範睢的“遠交近攻”策略等,都是助力秦昭王的非常重要的勝利舉措。

第三,范雎在個人性格是有明顯缺點的,一是他報復心特別強,有恩思報,有仇也必要報。對於欺負和蔑視他的人,他一個也不放過,而對於於他有恩的人,他也會找機會幫助,並不吝惜財物回報。二是妒忌心比較強,高居宰相之位,卻仍小肚雞腸,確實有其毛病,傳說,白起的輝煌戰績令范雎妒忌,而白起的死就是與範睢有關。

第四,范雎有報恩之心,之前,範睢從魏國逃到秦國時,曾得到了鄭安平和王稽的幫助,範睢任相後,為了報答他們兩人,分別舉薦他們為秦國大將和太守。但是,鄭安平和王稽不僅水平很差,而且品德也不好,他們沒有能為範睢爭氣,反而為他惹麻煩,都犯了大罪。雖然秦昭王並沒有因範睢推薦了鄭、王兩人而責怪范雎,但是,范雎在秦王的心裡也是有所“減分”的。範睢也感覺到了,他心裡既內疚又後悔。正當他心裡不痛快時,智謀之士蔡澤找到范雎,勸告範睢說:自古月滿則虧,到了鼎盛時期,是該功成身退了!范雎是聰明人,立馬悟到了真諦,於是,他便辭去了宰相職務,立即交出相印。秦昭王未能挽留住他,後來,范雎在辭官不久便生病去世了。

範睢算是善終,其實,范雎從魏國逃往秦國,很快當上了宰相,秦國中的老臣,很多對他是很不滿的,他能及時功成身退,算是聰明的,在這一點上,他比白起聰明。


文城觀點


演範睢的演員皺著個眉一付″哭喪"樣,跟他範睢的身世一樣.,跌宕起伏,曲折多變又巍峨壯觀。他出身貪寒受人陷害,.幾乎至死,又從死人堆裡.爬出來.躲過魏冉的追蹤,到秦國當了丞相,幫秦昭王完成了從站起到挺立群雄的大業。恐怕有史以來只有範睢有這樣的經歷。李斯給他以高的評價稱秦國四大名相之一,其實商鞅和他的貢獻最顯,商鞅變法激勵了軍心,他接著努力作用,為秦國找出了正確進攻方向道路直到始皇。並最後虛心舉薦他人,自己隱退,是四名相中結局最好的。秦昭王很相信他,不捨的他,及代他扛事和替他打抱不平,兩人關係是相王合作最好的典範。至於和白起誰的貢獻大?從長平之戰就是範睢打的基礎,調動了趙王使其亂政亂為。才有了白起的進攻天地,此戰中範當為首功。白起起先為丈人魏冉打地盤,既便為秦打仗中也毫無戰略章法,東一棒子,西一棒子,也缺少後來三國孫權大將呂蒙的政策眼光,亂殺人。顯然不如一心為秦昭王盡力盡心找出突破方向的範睢。範睢屢勸白起上戰場奮勇殺敵再立新功,白起顧及自已名聲怕失敗,不去迎著因難風險上就對照中,看出兩人的心境,出發點。(那個戰將面對命令不回答個″是"字,.誰唯難過?否則算什麼優秀上將)範睢一心為秦國長遠努力了,也不惜被殺風險為秦王送走國舅,而鋪平了秦王順利前進之路。可以說為昭王奠定基業的功勞屬範睢了。


用戶9450977780495


白起就算了吧。

秦發源地甘肅,陝西不過是當年東出最先征服的地方。

周幽王被犬戎殺死後,豐鎬(西安)被犬戎殺得片甲不留。

秦國發源地在甘肅天水,秦公墓在甘肅隴南禮縣大堡子山。

秦攻破豐鎬(西安),趕走犬戎,代替周幽王定都咸陽。

秦王仁厚,講究不戰而屈人之兵。

“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

秦王滅六國,靠的是割地,真正攻城的有幾個?

人屠白起敗壞秦王名聲,被秦王直接賜死。

秦王嬴姓趙氏,秦王殺白起是為趙報仇;白起死後,秦王四十年未攻趙。


用戶67724358697


怎麼說呢?兩者缺一不可,罪在秦王的自私而起。秦趙一戰兩國元氣大傷,無力養俘虜,又怕死灰復燃,固逼白起坑殺。引天下憤,殺白起洩憤天下,殺範洩秦將臣子憤,畢竟古代是人治非法治。為保私利權術很重。一句話可以形容古代:狡兔死,走狗烹。


逸陽子岸


范雎是秦國的宰相,胸存大志,文韜武略。在眾人的眼中他是睚眥必報的小人,或許他侮辱須賈逼迫魏齊自盡的報復手段太不道德,但 不妨礙他同時作為君子在眾人心中的形象。只有瞭解過他一生遭遇的人,才能夠看清范雎是個什麼樣的人。范雎其人,未必是小人也未 必不是君子。

范雎,字叔,他的生年不詳,只知道他家貧不能自給,雖然心裡有遠大的抱負,卻苦於無處施展,早年的范雎就像是無根的浮萍,在各 個諸侯國之間遊蕩,他只好在魏國中大夫須賈門下做事。范雎沒想到自己的主子竟是個昏聵的小人。曾經有一次,須賈和范雎一起出使 齊國,齊國的國君很欣賞范雎的口才,而須賈則在齊國受到了齊國的冷遇,因為這個原因,回到魏國的須賈竟在魏國相國的面前,誣陷 范雎說范雎通齊,范雎據理力爭卻被鞭打差點致死,在朋友鄭安平的幫助下才逃過此劫。

張安平向正在魏國出使的秦謁者王稽,推薦了范雎,王稽在三言兩語之間就斷定范雎是個人才,便帶著范雎到了秦國。在離開魏國的時 候范雎從來沒想到自己是以這種方式離開的,拖著滿身病痛的范雎在心裡暗暗發誓,一定要把自己所受的屈辱都抱負回來。王稽在秦的 是官職是個謁者,大小也算是君王身邊的一個近臣。回國後,王稽就向秦昭王推薦了范雎,但是秦王並沒有將此事放在心上。范雎就在 焦慮的等待中度過了兩年,終於有一天他把握住時機,給昭王寫了一封信,分析了秦國的利弊,並趁機推薦了自己。果然,秦王看了這 封信後,就立刻召見了范雎。

在郊外的離宮,秦昭王私自召見了范雎,”秦王屏左右,宮中虛無人“,秦王和范雎的會面搞得跟情人幽會似的,秦王耐心地向范雎請 教關於秦國的問題,范雎的一番肺腑之言,說得秦王心服口服,”范雎拜,秦王亦拜“,兩人經過一番交談竟達到了心靈的契合,這種 場面,充斥著一種激昂和感動。

具有遠見卓識的范雎向秦王貢獻了一個妙計,那便是”遠交近攻“,這個策略為秦的同一吹響了集結號 ,也可以算是中國古代軍事史上最為傑出的重大貢獻之一。

”秦地之險,天下莫及。雄兵百萬,戰車千乘,其甲兵之利天下亦莫能敵。以秦卒之勇,車騎之眾,用以治諸侯,如同良犬搏兔。然而 兼併之謀不就,霸王之業不成,莫非是秦之大臣計有所失嗎?“。范雎陳述了秦國地勢優勢,談到為何秦國條件這麼好還不能稱王?秦 昭王也是一臉的迷茫,范雎接著闡述:”臣聞穰侯將越韓、魏而攻齊國、非計也。

少出師則不足以傷齊,多出師則害於秦,大王不如遠 交而近攻,得寸則王之寸也,得尺亦王之尺也。今王釋此而遠攻,不亦謬乎!“,於是,秦王便採納范雎的計策率兵伐魏,攻克懷,又 舉兵攻佔邢丘、少曲、陘城、南陽、野王等地,將韓國孤立,韓秦兩國交戰,韓國必然處於劣勢,而東進的秦國又挑起了趙、楚兩國之 間的爭奪,秦國又能坐收漁翁之利。

事實證明,范雎提出”遠交近攻“的戰略方針是十分有效的,秦國就是在這一方針指引下一步步強 盛起來,一步步完成統一大業的。

如此說來,范雎不但是治國治軍的高手,一定程度上來說范雎也是秦國霸業的奠基人,這秦國少了李斯、商鞅、范雎任何一人都不足以 成就其霸業,可見范雎對秦國的貢獻有多大。

白起是我國古代的一位名將,精通兵法,擅長帶兵佈局,是我國古代傑出的軍事家。在秦昭王時期得到重用,出類拔萃,征戰四方,對於秦國基業的建設功不可沒。戰場上屢獲佳績,聲名遠揚。是一代將領的楷模,江山社稷不可多得的人才。是繼孫武、吳起之後,又一值得刊入史冊的卓越統帥。並與廉頗、李牧、王翦並稱為戰國四大名將,並位居首位。

白起所在的年代,秦國國力正是強盛之時,當時正逢秦昭王繼位、執掌朝政。秦昭王是一個有雄心壯志、野心勃勃的君主,極力建設一個更加強勢的國家。因此,政治上,他繼續採用商鞅變法的國策,堅決執行軍功爵制,不以身世家族的地位封賞爵位,而是以軍功高低封官拜爵,提拔有真才實幹,但出身低微的人,使他們不至於懷才不遇、埋沒於眾人,不能施展自己的雄心、抱負,以致光芒漸趨暗淡,最後淪為遺憾。在這樣崇尚軍功的社會風氣下,白起應時而行。秦昭襄王十四年,韓魏聯軍死守崤函企圖阻止秦國軍隊的襲剿,阻礙秦國統一別國的進程。秦昭襄王陷入一籌莫展的境地,而丞相魏冉深知國家戰事危急,力薦白起為主將,攻打韓、魏聯軍,取得戰事上的突破。

白起在瞭解雙方軍事實力、戰略佈局之後制定了避實就虛、先弱後強的作戰策略,牽制韓、魏主力,爭取奪得戰場最後的勝利。最後,一舉剿滅韓、魏聯軍二十多萬人,俘虜敵國將領,並乘勝追擊,奪取了韓國安邑以東到乾河地界的廣大領土,化為己有。白起因此一戰成名,朝廷上下無不表彰白起的驚人功績,白起因此升任國尉。秦昭襄王三十四年,白起領命率軍攻打牽制前來救援韓國的趙、魏聯軍,白起以其卓越的軍事謀略,使敵人不敢進犯。此後多次戰役,白起所過之處,戰功卓著,敵軍也十分忌憚他的謀略。在經過長平之戰好,白起看準戰機,準備乘勝追擊,一舉剿滅趙國殘黨。當時分為兩路軍馬,分別由司馬梗和白起統帥。

韓國和趙國深知唇亡齒寒之理,一時之間結為抗戰同盟,決定派遣蘇代以重金收買范雎,並宣稱如果白起成功破除韓趙兩國,那麼白起封官之後,他的官位一定在你之上,不如,接受韓、趙兩國的割地求和,剝奪白起建功立業的機會。范雎一時心下搖擺不定。偶然間,白起聽聞此事,心中怒不可遏,遂就此與范雎互生嫌隙。此後不久,秦國再次出兵討伐周邊列國,圍攻趙國之地--邯鄲。而白起疾病纏身,難以動彈,因此,不能帶兵征伐。時下雙方交戰,秦國沒有得勝而歸,秦王心急如焚,只得下令加派重兵,重振旗鼓,再次圍攻。不久,白起病癒,秦王便急忙封白起為將領,帶兵出征。而白起認為如果強行攻打趙國,遇到其他諸侯國趕來救援,那麼秦國必定損失極重,且征伐的計劃也將面臨失敗,因此,此時不是征討趙國的最佳時機。秦王聽了白起的說辭並不認同,當即改換將領繼續攻打趙國。

而戰況正如白起所說的那樣,趙國城池頑強死守久攻不下,眼看秦軍快要陷入彈盡糧絕的境地,屍骸遍野,馬革裹屍的悲壯氣氛在軍中瀰漫。秦王不得已,逼迫白起臨危受命,率軍解救。白起因先前秦王換將一事,心中有所不快,於是便自稱有恙,需在家靜養。後迫於壓力,白起只得應戰。可是一連戰敗,心下焦急的秦王與范雎商議,范雎認為白起傲慢無禮,不把國家大事放在心上。秦王甚怒之下,決定賜死白起,白起亦不做反抗,拔劍自刎。

兩人對於秦國的貢獻可謂不分上下的,一個出謀劃策,一個領軍作戰。只不過忠心耿耿的白起被老謀深算的范雎給陷害了!






歷史的魅力丶


範睢是戰略家,而白起是執行者,論高度當然是範睢最強!

在範睢之前秦國雖然也曾多次取得對其它六國的大勝,但是也只是滿足去稱霸,並沒有明確確立統一天下的觀念。齊國滅宋之時秦國也曾出兵圍攻齊國,但是徒勞無功,取得的土地也是在其它戰國的包圍之中,是雞肋的飛地,隨時都會被其它國家佔領!

是範睢提出了遠交近攻的戰略決策,通過武力威懾燕國使其不斷撤趙國後腿,又通過重金賄賂齊國君臣,使其坐守,放任秦國不斷打擊趙魏韓三國!

正是範睢的戰略謀劃使的秦國不斷蠶食魏韓兩國的土地,人口,實力慢慢擴大,最終結束戰國亂世!

白起功勞雖然大,但是重要性要遠遠低於範睢!

畢竟通過商鞅改革,秦國的壯大是必然之路,白起只是應時而生,沒有白起,以秦國的實力和人才機制也能出現劉起,趙起,白起最大的功勞就是能抵住壓力不斷斬殺其它國家的士兵,削弱了其它六國的戰爭潛力!雖然秦國是有斬首軍功制度,但是不是誰都有勇氣能將近兩百萬人給殺掉!

範睢是手,白起是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