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峰導演處女作,希望全社會都來關注抑鬱症

平遙國際電影展的時候,見到「兩次」祖峰。

一次是《六慾天》的映後對談上,他有些疲憊,可能因為新電影的活動頻繁,主動把回答問題的機會給了自己身邊的編劇周洋,然後他揉了揉眼睛,認真地聽著周洋說這個故事背後的內核。

即便之前,他已經把這個內核在心裡、在腦海的影像裡過了幾百遍了,但他聆聽的樣子,依然像第一次聽到這些話一樣,表情新鮮專注。

第二次,不完全算是「見」。因為是在大銀幕上,電影《六慾天》,他是導演,也在裡面演因為女友自殺離世而患上抑鬱症的警察阿斌,捲到一樁毫無頭緒的碎屍案裡。黃璐演的女醫生李雪看起來像個蛇蠍女人,跟他說夢見弟弟的屍體被如何切割,扔在哪裡。他們隨著夢尋去,果然找到了屍體。

銀幕上這個連毛孔裡都透露出壓抑感的「祖峰」,跟之間見到的那個即便疲憊也還充滿了一種新鮮感的祖峰,完全不是一個人。

乍一看,《六慾天》的故事會很像犯罪片,但事實上,它更像是一個窗口,以一樁案件為引子,去帶我們看抑鬱症患者這個此前我們不太瞭解的群體的故事。而祖峰身上那種溫柔寡言的氣質,也會讓人覺得他具備某種執導這個故事的天然契合度。

演員祖峰和導演祖峰,也在這個命題之下有了種「應該如此」的重合。

記得很久以前看祖峰寫表演,他說表演是需要反覆體驗的,而如今在《六慾天》裡,他不僅要以演員的身份,去反覆體驗主角阿斌這個人物的抑鬱、痛苦、絕望,應該也以導演的身份,去反覆體驗過了這個故事裡所有的人物的經歷。

抱著對這樣的創作模式的好奇,我第三次見了祖峰。

約在他們公司的辦公樓裡,下班時刻,大樓空蕩蕩的,一個人也沒有,然後祖峰就帶著黑色鴨舌帽,同色套頭帽衫走到了我面前,一瞬間都沒能反應過來是他。比起穿西裝,這時候的他看起來更放鬆。

然後我們聊了聊電影,還有關於抑鬱症的那些故事。

當他說起影片本身和說起抑鬱症的時候,眼睛裡閃著的光是不一樣的。尤其是當他說起一位朋友因此「離去」的時候,那一瞬間,好像警察阿斌又出現在了他的眼睛裡。

我想,那大概就是他要拍攝這個故事的初衷吧。

以下是採訪全文。



虹膜:導演好,您最開始是在什麼情況下看到《六慾天》的劇本的?

祖峰:這個劇本是我太太劉天池推薦給我的,她有學生在中央戲劇學院讀博士,他們看到了一個電影劇本,電影藝術系研究生周洋的畢業作品,就推薦給我看。我看完了之後覺得人物境遇,人物描繪和劇情都很打動我。

虹膜:當時劇本里就有抑鬱症的設定?

祖峰:對,其實拍攝過程中,我們還稍微隱藏了一些。比如婷婷第一次到男主人公阿斌家裡的時候,婷婷看到桌上的藥,問他:「你有抑鬱症?」我們把這些臺詞都拿掉了,不用那麼直白地去表現抑鬱症。因為明白的人一看就明白了,理解的人一看就理解了。即便是對於不能理解抑鬱症人群的觀眾來說,阿斌的狀態如果解釋為因為過去的經歷造成現在的鬱鬱寡歡,也同樣成立。

虹膜:最終是什麼因素讓您決定不僅要主演,還要做導演來整體把控這部電影?

祖峰:也是因為劉天池和製片人李銳他們兩個人鼓勵我吧。你看到一個好東西,你會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不停地提到它,提到這個劇本,這個劇本里所有的人物,它的劇情,以及劇情下面那些更細節的東西。我們不斷地在交談,然後製片人李銳覺得,你既然已經超出了只是要扮演男主人公的感覺,又有整體的這些想法,「要不你就自己把它拍了,你又這麼喜歡這東西。」

祖峰導演處女作,希望全社會都來關注抑鬱症

虹膜:您最喜歡什麼部分?

祖峰:因為每年看到的好劇本其實也沒有那麼多,雖然很多戲被拍出來,但特別特別好的劇本,其實並不多。當然這個劇本稍微複雜一點,不過我覺得它的氣質,尤其是阿斌的部分,有點像《海邊的曼徹斯特》男主人公的感覺。黃璐飾演的女主人公李雪的部分又有點像《密陽》的女主人公。

虹膜:全度妍。

祖峰:對。全度妍的角色在《密陽》後半部分的感覺。李雪這個角色在自己孩子生病的時候,信過一段時間宗教;但在她孩子去世以後,她就拒絕再信宗教了,甚至開始懲罰自己。電影中把阿斌和李雪這兩個人放在一起,讓他們有交融,是故事層面打動我的地方。此外周洋的文學功底很強,劇本字裡行間透露出來的一些味道也特別棒。

虹膜:影片是改編自真實事件,具體是怎樣的?

祖峰:其實也不能說是改編,就是撒貝寧的《今日說法》裡有一集叫做「夢境擒兇」,姐姐被弟弟託夢,然後案子就破了。我們從小接受自然科學教育長大,其實對這事還保持懷疑的態度,但是你會發現你越長大,越會相信一些神秘的事情。這個託夢的部分,算是編劇的創作靈感和影片的一個開始元素吧。

虹膜:說到宗教,影片原本叫《熱》,片中也有信教、放生元素,電影名字也最終改成《六慾天》,也是佛教裡的七情六慾,宗教元素在片中的重要性是怎樣的?

祖峰: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我們自然科學能解決的事情,宗教其實已經回答了一部分。但即便科技發展到如今的樣子,但在我們內心層面,依舊有很多生活上的、心靈上的問題解決不了。

《六慾天》裡所談論到的是,我們犯過錯,但犯錯的人該怎麼辦呢?因為我們在將來的生活當中,可能還會不斷地再犯錯,錯誤累積起來,又該怎麼辦呢?我們是永遠不原諒自己了嗎?犯錯誤的人就得萬劫不復嗎?翻不過身來嗎?

西方宗教可能會給一些答案。比如說他們會在懺悔室跟神父說,「我向神懺悔」,然後神父會代表神說,「我原諒你」。他們至少從內心當中,可以另起一行,重新來過,我還可以選擇可以做一個好人。佛教則可能以「有來世」來化解。大家犯了錯誤之後,還有機會重新做好人。因為犯錯誤並不代表這個人就一定是個壞人,我們不能簡單粗暴地用好壞去衡量一個人,犯了錯誤及時改正還是可以有做好人的機會。我沒有宗教信仰,但我理解宗教除了善良的部分之外,還有一些出口是緩解負能量的。

祖峰導演處女作,希望全社會都來關注抑鬱症

虹膜:那影片以一樁碎屍案開始,把曾經犯過錯的阿斌和李雪捲進來,就是一種讓他們緩解負能量或者給他們一個重新來過的機會嗎?

祖峰:我相信到影片結尾的時候,阿斌和李雪跟他們之前的狀態肯定不一樣。最開始的他們都是陷在過去的陰影裡走不出來,阿斌沉默寡言,孤獨地把內心當中痛苦的經歷埋藏著。他會碰到去世的前女友的父親,還有前女友的姐姐,前女友父親的死也給他造成很大的刺激。他想逃避,但是逃不開。

李雪則不同,她跟大夫的婚外情並不是貪圖歡愉,而是為了提醒自己不要忘了女兒去世這件事。跟阿斌比起來,她是對自己非常狠的人。她要提醒自己永遠不能忘掉自己的過錯,讓自己一直在懺悔當中度過,她其實是利用這個來懲罰自己。

虹膜:李雪也是抑鬱症嗎?

祖峰:我不知道李雪是不是抑鬱症,但阿斌有那個症狀,李雪可能沒有抑鬱症,也可能有抑鬱症沒像阿斌一樣去治療。但她和阿斌的共通之處在於至親的人都因為他們的疏忽而去世了,他們為自己的疏忽不斷懺悔。如果有相似經歷的人,冥冥當中會感覺到對方的身上有類似的經歷,他們可能會造成一種自然地相互吸引的狀態,這是一種同病相憐,我的苦大概也只有你才能理解的狀態。

我們在這個世界上生活著,其實多數時候是很孤獨的,能有這種互相理解那個感覺,其實還挺解渴的。

祖峰導演處女作,希望全社會都來關注抑鬱症

虹膜:在某個時候阿斌和李雪會覺得跟對方是貼近的,就沒有那麼孤獨了?

祖峰:對,會產生共情,就像抱團取暖一樣,有同樣的經歷或者困苦的情況下,他們之間會產生共情,因為整部影片做的也是他們倆靠近的過程,但最終還是不行,因為你要用一段痛苦去治療另外一段痛苦,始終還是比較困難。

虹膜:其實做不到?

祖峰:對,尤其他們倆最後選擇分開。但是,分開之後我覺得他們又進到了另外一個境界裡面,也不再是最初的那個樣子。

祖峰導演處女作,希望全社會都來關注抑鬱症

虹膜:嚴重的抑鬱症患者可能是失去了活下去的慾望,比如阿斌和李雪選擇自殺,影片和慾望的勾連也不僅僅出現在片名中,您覺得「慾望」在電影中是什麼意義?

祖峰:一提到「欲」這個字,大家第一反應可能是「情慾」相關的東西。但是其實對於我們人來說,如果要生存下去,各個方向都會有慾望。比如說求生欲、食慾,各種各樣的慾望圍繞著我們。至於七情六慾中的慾望,給我們帶來的大多都是苦惱,你有慾望,達不到慾望,得不到滿足,就會有苦惱。

我們所拍的這些,所有的那些動人的故事,都是講的人生的苦惱。生老病死之苦,相愛的人別離的「愛別離苦」,我們倆仇恨但是我們倆總得碰面的「怨憎會苦」,你想要什麼永遠得不到的「求不得苦」。故事或者故事片講述的無非就是這些七情六慾的方方面面。當然中間還會有一些主人公談到人死後是否有靈魂,或者有沒有另外一個世界,所以電影名字改成《六慾天》,也挺扣的。

祖峰導演處女作,希望全社會都來關注抑鬱症

虹膜:英文名為什麼叫Summer of Changsha?

祖峰:因為寫的就是長沙的故事,但是其實這個長沙已經不是我們普通意義上的長沙,它是一個名字叫長沙的那麼大規模的城市,旁邊有條大河,它也許是世界上任何一個城市。

虹膜:給人的感覺它其實沒有什麼地域性,好像是一個發生在任何人身上的故事?

祖峰:對,所以當時選在長沙拍也是因為這一點,我們看到的那些景,其實也沒有什麼特別特殊的地域性。因為這部電影可能不光是給中國人看,也會給外國人看,我也不覺得它是一個普通的中國故事,它是另外一種中國故事,不一樣的中國特色,在我們經濟科技這麼發達的今天,我們的情緒和狀態一定都是一個樣子嗎?所以我也就沒有拍外國人慣常看到的中國的樣子。我覺得這個故事跟國界沒有關係,它應該是別的文化背景的人也能看懂的故事。

祖峰導演處女作,希望全社會都來關注抑鬱症

虹膜:在地域上您做了去地域化的設定,包括在類型上其實也是類似的處理,雖然有罪案,但並沒有特別像犯罪片或懸疑片?

祖峰:對,我想我們讀一個故事,不管故事有多離奇和複雜,更重要的,最打動我們的,還是人和人之間的情感。你佈置一個謎局,然後再解這個謎局,並不是最關鍵的。

案件部分其實就是一個線索,它讓阿斌和李雪兩個人慢慢靠近和互相瞭解。我不覺得這部電影是一個犯罪題材的類型片,如果是的話,可能影片會結束在抓到真兇,而現在影片中段案子就結束了。

相比案件本身,我可能更關注後面那些人的何去何從。

祖峰導演處女作,希望全社會都來關注抑鬱症

虹膜:飾演阿斌這樣的抑鬱症患者,您做了哪些準備工作?

祖峰:比如跟抑鬱症患者聊天。我覺得還是有很大一部分人對抑鬱症不夠了解或者另眼相看,我們應該正視這件事。他們並不特殊,不要把他們劃一道槓隔離出來,正常面對可能會對他們更有幫助,它就像生別的病一樣感冒了要吃藥打針。現在社會發展速度這麼快,大家生活節奏、工作壓力都很大,心理上如果出狀況也是很正常的事情。壓力可能會不斷積累,定期去找心理醫生做輔導是正常的。

其實有的人開始這麼做,但還是得藏著,因為特別害怕別人另眼相看。別人可能會說你去看心理醫生了,是不是神經病?生活已經發展到這樣了,大可不必這樣。

祖峰導演處女作,希望全社會都來關注抑鬱症

虹膜:對阿斌的表演具體有些什麼細節化的設計嗎?

祖峰:每個人抑鬱症呈現出來的狀況不同,有的像阿斌這樣,就不說話,也懶得跟別人過多地去交流,不願表達自己,他呆在一個場合裡,但你會覺得他是抽離出那個場合的。他人在那,他的魂不在那。

可能還有一種情況是比較活躍的,他在一個場合裡面比較活躍,有的時候可能還過於活躍,顯得比較躁鬱,那也是抑鬱的一種。有的人甚至會讓你覺得很活潑,樂觀向上,還特別愛關注、照顧身邊的人。但他們都有一個比較明顯的特徵,就是晚上睡不著覺,很容易失眠。

我遇到過一個朋友就是這樣,他很開朗,很健康向上,然後突然就離去了。

這是讓我很震驚的一件事。

祖峰導演處女作,希望全社會都來關注抑鬱症

虹膜:黃璐老師在處理李雪這個角色的負面情緒上,你們有具體探討如何去體現這種不同嗎?

祖峰:我個人和黃璐可能都不覺得李雪這個人物是抑鬱症。她可能就是一個很健康的,性格比較倔強的一個女性。她跟她丈夫結婚,沒多久就離婚。她肯定是婚姻出現問題了,但並沒有選擇忍讓,而是依然選擇離婚,咬牙帶著一個很小的孩子獨自生活,然後發現孩子有心臟病,也很堅強地去尋求救治。在孩子去世之後,她對自己依然那麼狠。跟阿斌這種逃避過去,逃避過去的失誤的人不同。李雪是特別堅強的,要懲罰自己的那種人。黃璐會自己去尋找那個人物。

包括在影片的前半段李雪會顯得比較像兇手,一方面是原劇本的設置,一方面也是這個人物堅強、冷靜、對自己狠的一種體現。李雪說「我來拿貓」,跟阿斌他們一起去埋屍現場,親眼看著他們挖出箱子來,要求要看箱子裡的屍體,看完以後也很冷靜。

她就是一個那樣的人,對自己控制得很嚴格,情緒管理很嚴格的一個人。甚至當她說「這佛珠是我送給我弟弟的」,然後轉身上車,你都看不出來她內心當中是悲是喜。但我相信自從那個夢之後,她內心當中一定就已經相信她要面對這樣的結果了。

祖峰導演處女作,希望全社會都來關注抑鬱症

虹膜:影片結尾落在阿斌聽婷婷肚子裡胎兒的聲音,為什麼這麼設定?

祖峰:這是劇本原本就有的,但原劇本其實是說案件之後,兩個人有交集之後又分開,重新回到過去的黑洞裡。

後來我跟編劇聊,說還是要給一些溫暖。現在的結尾其實是開放式,你不知道他最後是不是會跟婷婷在一起,以及婷婷留下的那個孩子會怎樣,這些都是未知數。

但不管怎麼說,我是覺得阿斌至少選擇回到了前女友去世的屋子裡住著。其實他就已經選擇面對曾經逃避不開的痛苦過去了。他既然逃不開或者忘不掉它,那他就選擇直面那段經歷,學會跟它相處,並且跟它握手言和。他只有在這個前提下,才會接受下一段感情,如果有這樣一段感情到來的話。而《海邊的曼徹斯特》那個男主人公是接受不了的,他未來是沒有生活的。

祖峰導演處女作,希望全社會都來關注抑鬱症

《海邊的曼徹斯特》

虹膜:他的前妻剛好相反,他也不能接受他前妻如此。

祖峰:對,他回不去了,他前妻依然愛他,但是他自己回不去了,包括他的侄子還給他找了一個同學的媽媽,但他依舊進行不下去,因為他還停留在那個過去。

其實在那一刻,他已經死了。

虹膜:關於前女友的房間,片中出現了幾次,最後當阿斌終於回到屋子裡的時候,他坐在地上,屋子空蕩蕩的,但光很暖,和影片的大部分影調反差很大,這場戲怎麼構想的?

祖峰:那個屋子一共出現三次,第一次在阿斌夢境裡,他查案見完李雪之後回來,其實造成了一個連接。他做惡夢,夢到他和前女友的過去,它又像閃回又像夢境,但最後出現的是李雪的樣子,它冥冥中是阿斌和李雪關係開始的種子。

第二次他再回到那個夢境的時候,那其實是一個現實。女友在屋子裡去世之後,那屋子已經基本沒人住,所以它是一個空蕩蕩的樣子,看起來有一些形式感。這可能對於阿斌來說是第一次面對曾經的那個過去,在那件事發生之後,他逃避了,在心裡蓋住它,也不想再去觸碰它,因為那個過去太讓他絕望。但是在那一刻,是他重新面對這件事的一個開始,一個新階段的萌芽。就像他跟李雪說的,「我鬼使神差又回到那個地方。」

當時有一個扣著拍的機位,其實我想讓阿斌在一個空蕩蕩的房間裡面有點孤獨的樣子,就一張床。最後攝影師和燈光師在床背後做了一扇窗戶,夕陽從那邊照進來,我覺得挺好看,有點形式感,就那麼拍了。

其實我們當時還拍了一個時間的過渡,阿斌就在那待著,從白天一直待到晚上,從晚上一直待到睡著了。第二天才來打電話給李雪說,我們一起去找你弟弟的頭。但沒放進去,現在的版本就是很快速地跳到了夜晚,然後阿斌就睡著了。

祖峰導演處女作,希望全社會都來關注抑鬱症

虹膜:屋子的三次出現也是三個階段?

祖峰:對,它有從開始到中段,再到最後的發展。其實這也是第一稿劇本沒有的。在最開始,阿斌前女友自殺的前史是另外一個形式,後來跟編劇聊,我們需要阿斌跟過去握手言和,也需要一個有質感、有形式感的東西,然後編劇就說,那我們做一個過去的屋子吧。

虹膜:陳明昊老師是非常優秀的話劇演員,怎麼想到找他演磊哥的?

祖峰:因為他是中戲96級,我是電影學院96級,我們認識很多年了,他一直演話劇,自己也做導演。但這次其實我還挺抱歉,我們極力說服陳明昊來,但磊哥這個人物相對還是比較單薄的,故事主要線索還是在阿斌和李雪身上。但正是因為這個角色本身單薄,如果要普通演員來演,可能他就更會失去魅力。

最終陳明昊老師呈現出來的那個警察的樣子,在中國銀幕上還是比較特殊的。因為他首先是一個人,是一個活生生的人,其次他才是一個警察。我們跟陳明昊老師聊的時候達成共識,磊哥應該是專業素質特別高的一個好警察,多年從事刑警的直覺會特別準確,雖然生活當中有這樣那樣的小毛病,但只要一到工作場合,他的職業敏感性就全出來了。

祖峰導演處女作,希望全社會都來關注抑鬱症

虹膜:他的形象跟阿斌的形象反差特別大。

祖峰:對,因為他們倆是一個搭檔關係。原劇本在查案的過程中其實都是阿斌在去提問或主導,但我跟編劇商量希望把它大部分都挪給磊哥,因為這個搭檔裡總得有一個主,有一個次。

阿斌其實屬於跟隨的那個人。有的時候我們往往會忽略這樣的人,但我在影片裡就想講這個「跟隨的人」的故事。

所以最後把大部分的盤問和審訊的主動權都交給了磊哥,他們去埋屍點,去審訊,都是以磊哥為主動角色的。

虹膜:片中的三位女性角色李雪、婷婷、去世的前女友,對於阿斌的意義分別是什麼?

祖峰:我們如果畫一道線,阿斌跟李雪就在線的這邊,他們永遠糾結在過去的痛苦裡。那線的另一邊就是另一類人,像婷婷和磊哥這樣的人,活在當下的人,那是另外一種生活態度。

這樣生活會輕鬆一些,婷婷的確有煩惱,阿斌問她「那你以後怎麼辦?」婷婷會想一下,覺得不知道,是有點難辦,但是轉過頭她就忘了這事。她可能會覺得困難的事情到她面前,大概痛苦也沒有幾秒鐘,很快就會過去。她依然可以像新生兒一樣面對第二天的生活,也就像在影片的最後她讓阿斌聽胎兒的心跳一樣。

磊哥也是,他嘴上批評阿斌,行動上給他錢。人生沒什麼煩惱,上班的時候就積極工作,下班的時候就及時享樂,加班的時候24小時工作也沒問題。他屬於另一類人,就活在當下的那一類人。

祖峰導演處女作,希望全社會都來關注抑鬱症

虹膜:這組人物更現實?

祖峰:對,這組人物關係在這麼沉重的故事架構裡面,還是屬於比較輕鬆一點的東西。

虹膜:黃璐老師演了很多文藝電影,陳明昊老師話劇演的更多,您和劉天池老師都是非常有經驗的表演者,具體在現場拍攝的時候,大家表演風格理念會有不同嗎?

祖峰:我覺得倒還沒有,因為大家其實都是好演員。演大夫的田雨老師,真兇的老婆師悅玲老師和前女友的父親陳強老師都是國家話劇院特別棒的演員。所以我們在聊到文本的時候,文本的氣質,人物的背景,大家都很容易理解,在現場的時候其實不用過多地溝通他們就會明白。

因為好的演員會讀懂故事本身,自己也會做功課,做人物小傳,雖然影片上呈現的部分不多,但它背景層裡有很多可挖的東西,這些其實都會影響到演員的表演。

表演演的是什麼?我覺得好的表演就像好的畫一樣,你看到的不是這個瞬間,而是看到人物的歷史、畫面的歷史。好的演員能把那些人物的歷史,所揹負的那些東西在這個瞬間呈現出來。我覺得表演上我倒沒有操什麼心,因為他們都太優秀了。

祖峰導演處女作,希望全社會都來關注抑鬱症

虹膜:現場拍攝臨場發揮的部分多嗎?

祖峰:頭一天我跟主創會做一些準備功課,比如決定這場戲大概在哪拍,需要拍攝到一些什麼內容。具體到現場之後,因為還要考慮到畫面的美感,比如阿斌家的客廳從哪個方向拍會漂亮,影調怎麼處理,光從哪個方向來,我們會大概跟演員說主要往哪個方向拍會好,把一個大概的物理創作空間給到演員,就可以先去排練。比如警察辦公室,那是一個真的警局辦公室,兩張桌子,一張沙發,也就沒有什麼特殊的調度。

虹膜:在現場您既是導演又是主演,您怎麼在執行上去平衡這種身份?

祖峰:我們的執行導演很有經驗,我們會提前開創作會和統籌會去決定第二天要拍攝的內容、環境、鏡頭。執行導演都會記下來,然後也執行得特別好,有一個特別優秀的執行導演確實是事半功倍的事。所以我在現場可能就好一些,但有的時候也閒不住,還想要去幫忙張羅。執行導演就會勸我說,「導演你別管,我來張羅吧!你去,快去默戲去。」

他也會鼓勵我去進入這個角色,但是多多少少你有時候還是坐不住,你雖然看著監視器,但還是始終想著這個戲要怎麼拍。所以其實對我的表演還是會有一些干擾在裡面,你老會跳出來,但人物又需要你在裡面。

我會盡量用一些手段幫助自己,突出阿斌孤獨的感覺。但還是會有些遺憾。

祖峰導演處女作,希望全社會都來關注抑鬱症

虹膜

:片中幾次出現了火車,這是什麼用意?

祖峰:原劇本寫了,因為火車是在軌道上運行的,跟飛機不一樣,它的存在可能會有一種我們在軌道上慣性地生活著的意思。

就像阿斌也生活在慣性裡,他努力讓自己健身,按時吃藥,做好自己的工作,就像在一個軌道上運行一樣,讓自己像機器一樣活著。

而且火車可能還會有一些動盪的感覺,它像一個遠方,是我們要去到的現實目的地,也是我們要去到的未來。我們未來的生活也屬於遠方的範疇。


祖峰導演處女作,希望全社會都來關注抑鬱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