窄軌火車,貫穿晉省南北,閻錫山發展民族工業的創舉


窄軌火車,貫穿晉省南北,閻錫山發展民族工業的創舉

解放初期的侯馬火車站

1936年元旦,閻錫山修建的窄軌鐵路——南同蒲鐵路南段通車。“汽笛一響煙霞飛,車輪滾滾鐵龍來”。小火車滿載貨物,鳴著汽笛,不時從侯馬“咚、咚”地開過。通車前三天,百姓們可免費乘車到蒲州,人們歡呼雀躍,興奮異常。對於小火車,從籌資修路到鋪軌通車,從醞釀運營到撤軌換車,人們一直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但毋容置疑的是,小火車的確是開通了。1937年9月,八路軍115師、120師、129師三萬多人馬,東渡黃河來到侯馬,就是乘小火車北上抗日的。小火車的開通,結束了山西南北沒有火車的歷史,開創了山西交通發展的新紀元。

築路背景

閻錫山為啥要修同蒲鐵路呢?山西當時已有兩條鐵路:一是東起石家莊,西到太原,全長243公里的正太線。是清政府借貸,法國人監修並掌管運營的窄軌鐵路。當時築路工期四年,法國人經營了三十年,借貸還清後1932年收歸國有。1940年10月,日偽將石太窄軌改為準軌。二是京綏鐵路,東起北京,經山西雁北至歸綏(呼和浩特),全長800餘公里。這是中國人自己修的準軌鐵路,但辛亥革命前只修到山西陽高。

窄軌火車,貫穿晉省南北,閻錫山發展民族工業的創舉

運行中的客運小火車

從山西的交通態勢看,鐵路發展要強勢於公路。太風公路雖於1922年通車,但因車輛少,形不成運輸鏈條體系,山西沒有設立專業的汽運公司。那時太風公路上跑的,更多的是馬車。日軍侵佔山西后,汽車逐漸多了一些,但多是以木炭或鋼炭為動力的車型。日本華北交通株式會社,在侯馬設立太原鐵路局自動車科營業所,兼職管理著這些汽車。

1927年9月,閻錫山響應革命軍北伐,出兵擊敗奉軍,控制了晉冀察綏和平津地區,成為炙手可熱的北方大員。隨之在中原大戰中一戰慘敗,留給他一個沉痛的教訓,他將失敗的原因全部歸納到“錢”字上。“9.18”事變後,閻錫山重回太原,主持晉綏兩省政務。他向國民政府提出《十年自強計劃案》,提出“改造西北”、“造產救國”的口號,倡言“埋頭建設,不打內戰,收拾晉鈔,創建工業①”,準備苦心經營晉綏,為鞏固自己的地盤和長遠利益奠定基礎。

他將太原的軍工廠迅速改造成“民品”廠,藉以謀取更大的利潤。壬申製造一廠,即炮廠,改造為鐵路機車客車廠,當年裝機車45臺,客車260臺;壬申製造二廠,即炮彈炸彈廠,改造成農具廠,生產播種機、鋤草機、脫粒機;壬申製造三廠,即槍廠,改造成鑿井鑽頭、水龍頭、油印機廠;壬申製造五廠,即機槍廠,改造成水泵、縫紉機、起道機廠……山西曆來經濟滯後,地下的豐富資源,不是被帝國主義猖狂掠奪,就是被資本家狂挖濫採,閻錫山組織財力、物力和技術力量開採礦山,興辦鋼鐵廠、紡織廠、化學廠、發電廠等實業,成為發展山西民族工業的先驅者。當時,如何發展交通業並從中謀利,成為他朝思暮想的大事。

“同蒲”概貌

1932年10月,閻錫山授權謝宗周成立築路工程局,決定修建同蒲鐵路。當時議定1933年5月動工,1936年底完工,工期為三年半時間。為了爭取輿論,平息蜚言,他編印了《山西修築窄軌鐵路理由》一書,開始為修建窄軌鐵路造勢:書中列出八種鋼軌,就利息、開支、進項比對其損益。準軌為38·73kg/米,若用15.9kg/米窄軌,成本比準軌低一半,加上機車、車皮、道軌節省的費用,成本僅為準軌的1/4。閻錫山還算出一筆賬:準軌為1.435m,窄軌(俗稱米軌)為1.0m,若用準軌,全線需投資9000多萬元。而當時沿線貨物每年約每公里4萬噸,連同客運收入,年收人為350萬元。按年運量遞增30%算,除去利息、支出、損益扣抵,五十年不但不賺錢,還虧損37.43億元。這樣,窄軌鐵路便很快拍板定奪。

有人還透露出這樣的信息,說閻錫山以其弟閻錫鏞名義,在德國銀行存有一筆鉅款,銀行留著存款人照片,規定只有本人才能提款。閻錫鏞回國後病死,該款無法提取,後來經多方交涉,德國始允許以廢棄窄軌器材承付款項,閻錫山認為藉此可修同蒲路,然後從鐵路變現提款,故力主修窄軌鐵路②。總之是買鐵軌不用從口袋掏現金。

窄軌火車,貫穿晉省南北,閻錫山發展民族工業的創舉

修建同蒲鐵路時發行的紙幣債券

在用人方面,閻錫山堅持“土洋並重”,“不拘一格,廣延人才”的原則。築路初期聘請兩位德國工程師,又聘請華人謝宗周、翟維中為總師和副總師,月工資四、五百元,待遇算是相當豐厚。

當時決定築路不撥款,籌資靠發行債券,通過發行鐵路券和國防券募集資金。故有人將同蒲路戲虐為“紙糊的鐵路”。築路本著因陋就簡,儘量節省的宗旨,其中的土石方工程,由工兵承擔。參加部隊有晉綏軍66師,69師,72師,正太鐵路護路軍,炮兵獨立第一旅共三萬餘人。部隊除發放軍餉外,再按承包工段發給津貼,但所用鐵鍬鎬頭等費用,從津貼中扣除。工程中橋溝泥水工程,因工兵無此經驗,即採用招包辦法。鋪軌工程則招聘有經驗的工頭承做。至於佔用土地,雖有購地給錢之契約,但始終並未兌現③。

需要說明的是,窄軌鐵路並非全是窄軌標準。當時的原則是,除鐵軌、道木按窄軌鋪設外,路基按準軌4.8米修建,橋樑隧道也按準軌構建。現在遺存下來的侯馬垤上村水泥橋墩,就是完全按照準軌修建的。侯馬隘口的火車防空洞,洞高5米,寬3.8米,除可存放準軌車廂外,還有寬敞的通風空間。

窄軌火車,貫穿晉省南北,閻錫山發展民族工業的創舉

同蒲鐵路南段工程購地地契

為了使小火車儘快賺錢,針對當時的定向貨物,還修了四條支線:

忻窯支線,忻州至五臺窯頭,51公里,運窯頭煤炭和定襄鐵礦;

平汾支線,平遙至汾陽,34公里,於繁盛商業地區謀利;

太蘭支線,太原至蘭村,24公里,紙廠專用線;

西山支線,太原至西山,30公里,運輸西山煤炭、水泥。

太原至介休段鐵路,於1934年6月完工,霍縣段也於年底完工。從德國運回的道軌、車皮、車廂已經就緒,按照閻錫山“建成一段,運營一段”的原則,隨即安排太原至霍縣段運營。全段214公里,日營業額約三千元,小火車很快成為斂財的工具。到1936年元旦,同蒲線南段全線通車,隨即開始全線運營。

同蒲路連支線全長1056公里,工程費僅為2000萬元,到1937年七.七事變前基本完工。南段築路費為800萬元,每公里均價1.6萬元;北段多崇山峻嶺,土石工程大,每公里合2萬元。通過修同蒲鐵路,閻錫山既節省了資金,又實現了以鐵路掙錢的目標。

小火車軼聞

小火車機車是個什麼樣子呢?通過查閱資料,上世紀石家莊生產的窄軌蒸汽機車,牽引力3168kg,時速35km,估計與小火車機車基本雷同。其客車又是啥樣子呢?隘口村範坤華老人說:“車廂近似於悶罐車,窗戶不大,鑲著固定的玻璃窗,不能升降。車廂內靠兩邊各擺一排座位,中間背靠背兩排座位,等於面對面四排座位,一個車廂可坐五六十個人。火車速度很慢,跑起來搖晃得很厲害。”而隘口村王忠寬老人卻說:“我坐過的小火車,跟現在的車廂很相似,面對面的橫排座位,每座兩人,中間是路,一排四座,一節車廂可坐五六十個人。”他們說的可能是兩種車廂。

一位叫心泉的博客發文說:“小火車遠沒有寬軌舒服,搖晃得很厲害,你打水時,水杯只敢裝到四分之三,多了身上地下都會打溼,火車晃盪聲伴響聲,使人十分難受。但時間一長,人累了也就接受了這種煎熬。”“小火車從風陵渡起,要爬很高的山,車廂前後都有火車頭,爬一段路後,車頭變成車尾,車尾又變成車頭,這樣返復多次,成‘之’字形爬山。最後爬到山頂後,就改成一個車頭,這種行進方式,新鮮且別有一番滋味。”

魏巍在《金鳳凰》一書中,對小火車這樣描述:“天虹……到了風陵渡,原來這裡的鐵路,比平常的路軌要窄許多,車頭車廂也小得多,那些小小的車廂,小小的座位,乍一看就像兒童玩具似的可笑。天虹問起旁邊的人,才知道這是軍閥割據的產物,是閻錫山的天才創造。”

窄軌火車,貫穿晉省南北,閻錫山發展民族工業的創舉

小火車的客運車廂

在紅軍北上抗日時,小火車的弱點也暴露出來。常忠《記紅軍北上抗日和“國軍”潰敗南逃》文中稱:“1938年3月初,朱德總司令率八路軍部隊,從禹門口東渡黃河,到侯馬搭乘火車北上。由於同蒲鐵路是閻錫山從德國買回的窄軌,車廂也同樣窄小,但為阻擊日軍急驟南犯,軍情火急,火車超載,又是夜間行車,到高顯站剛過洋橋,列車突然出軌向右翻倒在五、六米深的窪地……”

修建鐵路的同時,在隘口村南建了七個火車防空洞,佔地達18000平方米,洞壁磚碹厚度近一米。修建時兩個洞有塌方,沒能使用,兩個洞存貨或住人,另三個洞鋪有鐵軌,可以存放火車。日軍飛機一來,小火車有七八個車匹,可以整列開進洞裡。防空洞建成後,安排了七名工人,晝夜值班,平常就住在洞裡,負責燒鍋爐、扳道岔。隘口村83歲的張天保老人說,“一次日機來轟炸,小火車在洞裡待了十多個鐘頭,工人們就負責望風,供水供食……”

1958年1月9日,同蒲鐵路與跨越潼關的黃河便橋正式接軌。此時,已經撥寬的鐵路跨越黃河便橋,在潼關站與隴海線連接,同蒲路升格為一級幹線。山西平陽機械廠老幹部,年近80歲的姚文選說:“1959年我到重慶學習,哥哥從風陵渡上車為我送行,到潼關站下車返回風陵渡,就送了一站。三門峽水庫竣工後,因鐵路橋面變低,故重建了黃河橋,改為在孟塬站接軌。”

窄軌火車,貫穿晉省南北,閻錫山發展民族工業的創舉

侯馬隘口村的火車防空洞

小火車釋疑

同蒲鐵路是貫通山西南北的大動脈,它北起大同,南到風陵渡,在晉南算是開天之作,也是舉世矚目的工程。中國以前修鐵路多是靠外國人,外商通過輸出資金與技術,就控制了鐵路的營運權,隨之便盤奪和剝削中國人。同蒲路不向外商舉債,不向外佬示弱,反而僱傭外國人為我方設計,這自然是一個創舉。

中原大戰後,山西經濟十分蕭條,全省又遭遇連續三年的旱災,使經濟萎靡不振。面對凋敝的山西經濟,德國專家曾勸閻錫山“等一等”,但閻錫山很客氣地說:“謝謝你,我們不再等了!”同蒲鐵路是在極不尋常的背景下動工的,是在9.18事變發生後,7.7事變尚未發生前修成的。這是一個風雲激盪的時期,也是一個命運多舛的時期。敢於抓住這個時機修建鐵路,顯示了閻錫山的膽略和智慧。在中原大戰失敗後,閻錫山能夠迅速整頓經濟秩序,調整產業結構,使山西經濟很快復甦。通過修建同蒲鐵路,又使許多國產器材源源不斷地供應到鐵路上,自然拉動了山西產業的發展。

尤其引人矚目的是:全長1056公里(含支線)的同蒲鐵路,既未獲得國民政府撥款,又未向外國舉債,全是靠自力更生、奮發圖強獨立完成的。它全線貫通僅用了四年時間,支出僅2000萬元,平均每公里1.87萬元,這些數字的確讓人咋舌。即便在機械化作業的現在,也不能不讓人稱奇。在同一時期,浙贛鐵路南段905公里,工期六年,每公里均價達7萬元。同蒲鐵路的確是一項精心策劃、嚴密組織的快速高效工程。它的進度之快、費用之省,均創世界築路史上的奇蹟。它曾獲得國民政府鐵道部的表彰,成為山西人不朽的榮光。同蒲鐵路貫通後,山西已基本實現孫中山的《實業計劃》,當時在全國也是僅有的省份。

閻錫山修建窄軌鐵路,當時曾經眾說紛紜:有人說他刁鑽,有人說他小氣,有人說他保守,有人說他白痴。這些說法,並非妄自猜測或空穴來風,但多數歸納為經濟原因。其實,真正的奧妙還是在軍事方面。

窄軌火車,貫穿晉省南北,閻錫山發展民族工業的創舉

運行中的小火車

當時,日本帝國主義已經吞噬東北,並加速向華北推進,那時首要考慮的是軍隊調動問題。留學日本的閻錫山深知日本軍國主義的好戰本性,他是準備誓死保衛太原的。閻錫山曾說:“一旦有戰事,北起大同,南到蒲州,軍隊半天就可調回太原④”。再是可保“立足之地”,他說:“萬一有了事情,山西的火車能開出去,外面的火車卻開不進來⑤!”可見,閻錫山修建窄軌鐵路,主要還是撥打著軍事算盤。為了存在,為了永保“立足之地”,窄軌鐵路又成為自我防衛的一道屏障。進可攻,退可守,時常擁有應對的優勢。閻錫山在政治上擁兵自重,固守山西,窄軌鐵路又成為他營造獨立王國、鞏固個人地位的一張“王”牌。閻錫山“存在就是真理,需要就是合法”的理論,其中的兩面派、不倒翁、騎牆式人物特點成為他最本質的特徵。

小火車從1936年元旦通車,到1956年年底撥寬為準軌,運行了整整二十一年。一條窄軌鐵路,折射出舊中國經濟薄弱的影子,也折射出多難興邦的志氣,還折射出閻錫山與德國資本家、與日本帝國主義、與蔣介石政權鬥爭的印跡。同蒲鐵路的貫通,是山西人一次揚眉吐氣的記錄。同蒲鐵路不愧為一條勵志路,奮發路,爭氣路,自強路,它表明山西人的覺悟程度,自強精神,奮發勇氣已經自豪地傲立於華夏民族之林,同蒲鐵路的意義早已超出鐵路本身。(圖片源於網絡,若有侵權請通知刪除)

①《閻錫山言論輯要》,錄自《閻錫山統治山西史實》1981年3月版。

②、③、④、④、⑤錄自山西省政協文史資料《閻錫山統治山西史實》1981年3月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