硫黃島戰役美軍傷亡首超日軍,尼米茲為什麼不越過它攻擊沖繩島?

白楊樹下談歷史


1945年1月,麥克阿瑟率領20萬部隊,在哈爾西第38特混編隊的掩護下,在菲律賓的呂宋島登陸。至此,日本所謂的“絕對國防圈”防禦計劃徹底破產,美軍開始考慮向其本土周圍的“內防禦圈”進軍。

硫黃島和沖繩島首當其衝地成為打擊的目標。太平洋艦隊的斯普魯恩斯接替哈爾西,率領第5艦隊和第58特混編隊準備進攻硫黃島。對日本人而言,在馬里亞納失守後,原先的增援部隊和物資,都轉運到了硫黃島,島上守軍實力大增。

為什麼不能越過它,直接進攻沖繩島呢?

硫黃島,面積約20平方公里,小島的南部有一座死火山——折缽山,海拔約160米。從戰前的情報顯示,該島2萬多守軍在日本陸軍中將慄林忠道的指揮下,儼然成為戒備森嚴的“橋頭堡”。但尼米茲堅持認為,硫黃島勢在必得。

首先,從地理位置看,它位於東京和塞班島的中間,各距600多海里,尤其是距離美軍佔領的馬里亞納“前進基地”只有290海里,戰略位置十分重要。島上日軍不僅可以對美軍前進基地起飛的轟炸機向東京發出預警,還可以起飛戰機進行攔截。

甚至島上的日軍戰機可以飛臨塞班島和馬里亞納群島對美軍的機場進行襲擾轟炸,大大降低了美軍對日本本土空襲的效果。成為美軍最後解決日本的“攔路虎”、“肉中刺”,必須取而代之。

其次,縮短戰略轟炸距離,提高打擊效率。美軍在馬里亞納起飛的B-29戰略轟炸機受航程所限,只能攜帶3噸炸彈,僅佔其最大載彈量的1/3;同時,護航戰鬥機也不可能全程護送,轟炸機只能在8000米以上的高空投彈,命中率極低。

如果以硫黃島為基地,B-29遠程轟炸機轟炸日本本土可以縮短近一半的航程,甚至連B-24中型轟炸機也能參與轟炸;並且,戰鬥機也可以全程護航,轟炸範圍和效果將大大提高。說白了,是比馬里亞納更理想的“前進基地”。

更為重要的是,對其不能實施“越島攻擊”戰術。要知道實施此戰術的先決條件是擁有絕對的制空、制海權,對島嶼實行全面封鎖,“圍而不打”,使其“自生自滅”;而島上的日軍飛機是最大的威脅,不適合“越島進攻”,只能攻佔。

血戰硫黃島、沖繩島。

儘管尼米茲在研究了硫黃島的偵察照片,意識到這裡將是比塔瓦拉戰役更加殘酷的地方,但依然決定不惜一切代價,拿下硫黃島。為此,他指示斯普魯恩斯進行了太平洋戰爭期間歷時最長的火力準備,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減少人員傷亡。

1945年2月,在斯普魯恩斯的指揮下,第58特混編隊共計900艘各類艦隻,2000架飛機,6萬多人的海軍陸戰隊開始登陸。然而,進攻異常艱苦,3個小時只前進了450米;一天下來,約3萬人的登島部隊,傷亡人數竟達8%。

守軍的頑強還是超出了尼米茲的預想。好在美軍裝備先進,火焰噴射器、噴火坦克等輪番上陣,經過4天的浴血奮戰,終於攻上了折缽山山頂,並插上一面具有極其意義的美國旗幟,但完全攻佔該島又用了一個多月。

這場戰役雖然將日軍的“內防禦圈” 撕開了一個大口子,全殲守軍2.3萬人,但美軍傷亡達2.8萬人,是太平洋戰爭中唯一一次超過日軍的戰役。這讓尼米茲對攻佔號稱日本“國門”的沖繩島,更加重視和小心。

相比硫黃島,沖繩島就是一個巨無霸,面積達1100平方公里。一旦攻佔將徹底切斷日本通往東南亞的海上交通線,並完全掌握朝鮮、中國沿海、日本本土的制空、制海權。為此,日本在島上的守軍達10萬人,並配有2千架“神風”飛機。

在尼米茲看來,越靠近日本本土,日軍的的頑抗就越堅強,他料定日軍將死守沖繩。於是,派出了太平洋戰爭中最大規模的登陸部隊。其中航空母艦34艘、艦載機2000多架,各類艦隻1400多艘,參戰總兵力達50萬人。

日本人的垂死掙扎還是讓參戰美軍唏噓不已。2個多月的戰役中,島上約20萬守軍和平民,只有被俘的7400人活了下來,美軍也傷亡了7萬多人,被擊沉、擊傷的戰艦近400艘。儘管美軍損失慘重,但打開了日本的“門戶”。

眼看太平洋戰爭勝利在望,陸、海兩軍種再起矛盾。

麥克阿瑟作為陸軍在太平洋戰區的代表,開戰的頭兩年一直在在西南太平洋地區指揮作戰,自佔領菲律賓呂宋島後,他的部隊就沒有再向前推進,似乎擊敗日本與他無關了。而尼米茲的太平洋艦隊卻組織多次決定性戰役,一步步地逼向日本。

看不下去的陸軍部,自然不願意將攻陷日本的榮譽由尼米茲的海軍“一家獨佔”,他們希望麥克阿瑟在進攻日本的過程中,體現出陸軍的作用和影響力。於是,參謀長聯席會議提出,由麥克阿瑟指揮太平洋地區的所有陸軍和航空兵部隊。

也就是說,尼米茲只能指揮太平洋地區的全部海軍。這又是一個美軍官僚體制的“代表作”,現代戰爭倡導的聯合作戰模式豈能簡單的各管一方,如果不是“屁股決定腦袋”,那一定是陸軍不甘心落後於海軍,而出的“損招”。

尼米茲自然明白陸軍這麼做的目的。更讓他感到憤怒的是,麥克阿瑟的手下居然“拿雞毛當令箭”以為其態度謙和、軟弱可欺,從馬尼拉總部直飛關島,會晤尼米茲並落實上級的指示,並轉達了麥克阿瑟的意見,希望他儘快完成交接工作。

在他們看來,今後任何海軍將領都不能調動和指揮陸軍部隊。讓他們沒有想到的是,尼米茲的態度十分強硬。一是,眼前的作戰任務是美軍戰略的一部分,他希望陸軍完成了這部分的任務,再移交指揮權;

二是,太平洋戰區是以兩棲作戰為主,海軍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在戰役期間,所有的參戰部隊都要由他負責指揮,否則會引起部隊混亂,影響戰爭進程。

他更是謝絕了請他負責西南太平洋戰區海上作戰指揮的建議。因為他了解其中的套路,一旦接受這個建議,就意味著從此成為麥克阿瑟的部署,聽他的指揮,這是整個海軍官兵不能答應的事情。麥克阿瑟的部下空著手,悻悻離去。

尼米茲認為,將海軍和陸軍分開是加大美軍內部消耗的“無腦”做法,為了徹底解決麥克阿瑟可能的“無休止糾纏”,他決定親自會晤這位“狂妄自大”的人。經過真誠的商討,倆人很快否定了陸軍不聽海軍將領指揮的說法。

同時,商定兩棲作戰時,先由海軍將領負責指揮,一旦登陸部隊上岸,就由陸軍將領接替指揮。這樣的安排,既統一領導了戰役指揮,又照顧了雙方的情緒。尼米茲對這次會晤十分滿意,因為他沒有讓參謀長聯席會議的“瞎指揮”得逞。

更讓他高興的是,隨著太平洋艦隊不斷的壯大,一改過去“一套人馬,兩個牌子”的做法,擁有了兩支“實打實”的艦隊,哈爾西的第3艦隊和斯普魯恩斯的第5艦隊。尼米茲也終於通過努力,將太平洋艦隊建設成為美國海軍的中堅力量。

大家認為美軍將陸軍和海軍分開的做法,對嗎?歡迎討論和留言。

參考文獻:《二戰全史》、《海上騎士:尼米茲》

歡迎搜索關注“白楊樹下談歷史”//學習歷史,傳播文化正能量//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