賜死楊貴妃後,李隆基的晚年生活有多悽慘?

無止境2


這個問題老梁來回答。

李隆基?這可是咱大唐牛哄哄的人物,整個大唐算上女皇武則天在內,攏共二十八個皇帝,屬他在位時間最長。

咋說呢?李隆基他就不是個庸才,而是真真意義上的一明君,只不過這人老了之後,心思他也僵化了,不求進取,自己個往死裡作,這就作出了個晚年悽慘。所以老話說不作死就不會死,說的就是李隆基這樣的人。

那麼要把這問題說清楚,咱不妨從李隆基年輕的時候說起。

年輕的時候

年輕的時候,他就是一掌管皇帝馬匹的主,說穿了也就是一弼馬溫,芝麻小的官,也就在這個時期目睹了張柬之的神龍政變,掀翻了武則天的統治。

咱就說了武則天這人,她就不是一般人,李隆基的沉沉浮浮那都是在武則天反手覆手中顛簸的。這要是一般人,早被打擊成了慫包軟蛋,李顯(武則天之後的皇帝)就是這樣的人,要不然也不會讓他老婆韋皇后和他女兒安樂公主給篡權之後還給毒死。

而李隆基把武則天的所作所為瞅到眼裡,放在心坎裡,沒慫不說,還變強了。咱說只有經歷過大火焚燒的鳳凰,才能成為浴火重生的神鳥,李隆基就是。

這不瞅著韋皇后和她女兒毒死李顯之後,這倆女人那嘚瑟勁,還想著要做第二個第三個武則天。

話說武則天一般人能做得了嗎?韋皇后僅僅學了一點武則天的毒辣,那手段一點沒有。再說沒有李顯的放縱,她們能嘚瑟起來嗎?這下好自己把自己最大的靠山給放到了,這不找死嗎?

李隆基就乘著這空檔,連他老子都沒有通知,自己個就整了一個唐隆政變,把韋皇后掀翻在地,臨了還踏上一腳,韋皇后這幫人,凡是身高比馬鞭高的男性成員,一傢伙全弄死了,剁了大腦殼。

咱從這件事就不難發現,李隆基的果斷以及毒辣,要麼不弄你,要弄就讓你連翻身的餘地都沒有。

這還不算,最後還把李顯的兒子李重茂從皇帝的位子上給推了下去。

瞧見沒,當皇帝那就是危險的職業,沒這能耐您就別伸手,這一伸手連自己的娃都遭罪。

咱說,李隆基被皇帝從位置上推下去,這叫啥?這就叫廢帝。這事要是擱一般人的身上,那有個好結果,沒幾年的功夫就得被人給弄死,還不得個好,這名聲都得臭了。

李隆基玩的好,轉頭把自己個老爹李旦給推了上去,好吧,這鍋讓李旦給背了,可李旦這人壓根就不是皇帝的料。

說道這裡,估計有人要問了:“那為嘛李旦沒事呢?”

很簡單,因為李旦以前就是皇帝,只不過後來被武則天垂簾聽政了,接著就被廢了,最為重要的是他是李治和武則天的兒子,李顯的弟弟,所以這鍋李旦背的了,沒毛病。

李旦當了皇帝,這要弄太子的事,李隆基沒說話,但他哥哥卻讓賢了,非推李隆基當太子不可。

這事又說明了啥?說明了李隆基的才能是被認可的,要和他掙都沒那胳膊腕子,這純粹找死,安享著當個快樂王爺就得了,啥皇帝不皇帝的,聽著好聽,別到時候命沒了,歇著吧!

這不後來,李隆基還是太子的時候,和太平公主又因為權力的問題,倆人鬥了起來。

咱說李旦這人當皇帝這差點,但自知之明還是有的。瞅著李隆基和太平公主,一邊是親兒子,一邊是親妹妹。

這倆人要是弄起來,親情沒了不說,這李唐的天下又得亂上一陣,所以李旦乾乾脆脆一推六二五,自己個歇著去了,當了太上皇,李隆基正式登基。

但是這事,李旦做的不夠決絕,手裡還握著朝廷三品以上大元的任免權,以及軍政大權。

這就給太平公主留下了希望,這兩波人又開始積攢力量,最終導致了先天政變的發生。

李隆基弄死了太平公主的黨羽,後來李旦出面給太平公主求情,李隆基壓根就不接著茬,最終還是被李隆基賜死在了家裡邊。

所以這一路走過來,大傢伙也不難發現李隆基確實具有明主的特點。

也就是在先天政變這一年,李隆基拿回了屬於皇帝的權利,並且把自己的年號改為“開元”

就這倆字也表明了,李隆基想要開創一代帝王之業的決心,後來也證明他確實也做到了,開元盛世就是人家手上做到的。

晚年的李隆基

可這開元盛世一結束,李隆基這就開始養老了,東南一顆松,西南一頭鹿,眼珠子裡就沒有啥朝政的概念了。

這不後來就掉到了胖妞楊玉環的懷裡出不來了。

老話不是說了嗎?頭髮長見識短嗎?當然這話俺不是有意的貶低女同胞,雖然女同胞有著半邊天的稱號,但畢竟有政治眼光的女性真心不多,這楊玉環她壓根就沒有。

您說楊玉環居然能把安祿山當兒子去養,這擱一般人身上都是個笑話,她居然還一本正經的當真了,這還不算倆人還能一起洗個大澡。

這李隆基也算是老糊塗,這種事他也能忍,這隻能說明,他的思維已經退化了,沒有了進取之心,還遲鈍了不少,這事要是擱年輕時候的李隆基,這安祿山早早的就被剁了腦殼了。

這就是自己作死,給自己埋下了一個超級大個的炸藥包。

後來,這不在潼關之戰,蹲在龍窩了閉著眼睛瞎指揮,一頓騷操作,在已經顯示出了強弩之末的安祿山面前,慫了,自毀長城撅著屁股,扔了長安城,帶著胖胖的楊玉環這頓跑啊,那叫個不管不顧。

咱就說這操作牛不牛,這一傢伙把跟著他的士兵們給惹怒了,這還叫個事?好好的日子不過,非要寵幸你那楊玉環,當然你寵就寵,咱也認了,一傢伙把個楊玉環的哥哥捧成了大官。這就是一個市場上見不得光的無賴而已,當了宰相不說,一個人居然能掛四十個職務,這也沒誰了。

一個馬嵬驛之變,直接把曾經強硬的李隆基給嚇慫了,一丈白綾把個楊玉環掛到一顆梨樹下邊給掉死了。

楊玉環那無賴哥哥,別士兵們用亂刀給剁死了。

說道這裡估計有人要問:“楊玉環的哥哥叫啥?”

叫啥?他也配留個名,這就是一無賴而已。

好了咱接著說,李隆基這頓跑,他這都成了杯弓蛇影,驚弓之鳥了,啥大唐江山,都不要了,一腦門的心思往蜀地裡邊鑽。

好吧,李隆基的兒子李亨這可不是慫包蛋,瞅著自己的老子李隆基跑了,他可不想閒著,和李隆基這就分道揚鑣,接了李隆基留下的爛攤子,往死裡搞安祿山。

李隆基這鍋甩的不錯,但這樣也將自己個從皇帝的位子上甩成了太上皇。

您說,太上皇就太上皇吧,就像楊玉環在的時候好好的享樂就得了,就像他老子李旦那樣也成。

可他瞅著李亨在前邊打的不錯,勝利的消息一茬接著一茬,這心思可就活泛開了。

順手就要扶持李璘,還不害臊的派官員蹲守在李亨的身邊,這是要幹嘛呀?

李亨哪能瞅不出來呀,這是李隆基要奪權啊!

話說這不是瞎折騰嗎?李亨這皇帝那是一刀一槍的打出來的,握刀的大兵他就只忍李亨,李隆基靠邊稍息去。

這頓扯皮也只能以李隆基的失敗告終。

這等到好不容易把長安收復了,李隆基這就從蜀地回來了。

好吧,這天下基本上讓李亨又重新打了一遍,李隆基一挪窩,人還沒有到長安,這就被李亨給繳了械,這一傢伙可就真成了太上皇,啥事不用理了。

這爺倆開頭還能維持個體面,李亨時不時的去李隆基哪裡溜達,李隆基呢還能時不時出了興慶宮,到其他地溜達溜達回味一下和楊玉環相處的日子。

可後來李隆基又來作死,請了掌握禁軍的郭英吃飯。

李亨聽到信了,心裡就是一激靈:“老爺子又要幹嘛?”

要知道唐朝每次發動政變,哪次沒有這禁軍參與?得咧,李亨這回可下了狠手了,一傢伙就把李隆基給扔到了甘露殿圈禁起來了。

高力士一幫子伺候的老人換的換,死的死,流放的流放,分分鐘鍾之間李隆基就變成了孤家寡人了。

身邊除了太監就是太監了,還不是親信全是監視他的人,李隆基除了嘆氣,連個說話的人都沒有了。

悽慘?這就是自己個作的!

好了,今天就寫到這裡,喜歡的朋友加個關注,順手點個贊呦!


梁老師說史


慘就一個字,我只說一次……李隆基在很哀傷地唱歌,很哀傷。。。

曾經的楊貴妃,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

曾經的李隆基,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

曾經的李隆基與楊貴妃,後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

儘管唐玄宗李隆基充當了“扒灰”的不光彩角色,橫刀奪愛,將兒媳楊玉環據為己有,但經過多少年的朝夕相處,志趣相投,他和楊貴妃確實有了超越肉體和激情之外的感情,所以當馬嵬坡兵變時,當禁軍將士亮出兵刃,公開威逼李隆基處死楊貴妃時,李隆基是崩潰的。

他愛楊貴妃,但他更愛自己的性命和地位,最終只得做出一個痛苦的抉擇。

在縊死楊貴妃的那一刻,李隆基心已死。

但這一切只是開始,不是結束,迎接他的不僅是愛人的離開,更是權力的失去。

李隆基用楊國忠和楊貴妃的屍體,換來自己的苟且,他逃到成都避難,太子李亨卻沒有追隨他的腳步,而是逃到靈武,被人擁戴即帝位,是為唐肅宗。可憐的李隆基,就這樣失去了皇帝的位置,以一種最無可奈何的方式。

權力和女色,是皇帝最好的春藥,當這兩樣都被剝奪,生命還有什麼意義?

威信掃地的李隆基只得躲在成都,看著兒子指揮平亂。安祿山被殺後,長安光復,李隆基被兒子迎回長安,尊為太上皇,開始了生命中的最後一段時光。

既已不是皇帝,自然不能居住在大內,李隆基遷居到興慶宮,這是一處荒涼的所在,沒有熙熙攘攘,沒有美貌宮娥,只有門庭冷落,只有白頭宮女,以及落寞的李隆基。

陪伴李隆基的只有龍武大將軍陳玄禮、內侍監高力士,兩人是他最信賴的心腹;李隆基的妹妹玉真公主也居住在這裡,不時陪他聊天解悶;舊時的宮女、梨園弟子時常為他奏樂起舞,讓他的“冷宮”生活顯得不是那麼冷清。

但每當夜深人靜,李隆基總是感覺寂寞空虛還有冷,他始終忘不了楊貴妃,那個一生摯愛的女人,那個為自己喪命的女人,那個讓自己魂牽夢縈的女人。可這一切都已無法挽回,他現在能做的只有兩件事,一是祭奠,二是懷念。

可惜就連這兩件事,李隆基也不能痛快的做,他想把楊貴妃的遺體收斂改葬,讓她入土為安,卻遭到大宦官李輔國的反對,堂堂太上皇對此居然無能為力,只能偷偷摸摸地命人把楊貴妃的遺體秘密轉移到其他地方安葬,然後每天對著楊貴妃的畫像“朝夕視之而欷歔焉”。

自古以來,太上皇就如同囚徒一般遭人監禁,李隆基也不例外。

大宦官李輔國深受唐肅宗信賴,為了繼續討好唐肅宗,他在唐肅宗面前大獻讒言,誣陷李隆基“與外人交通,陳玄禮、高力士謀不利於陛下“。

唐肅宗的疑心本來就重,立刻起了警惕之心,李輔國趁熱打鐵,居然矯詔讓李隆基遷居到西內甘露殿,還在半路派出五百騎兵,劍拔弩張,公然攔截去路,嚇得李隆基膽戰心驚,差點從馬上摔下來,一副可憐的模樣,簡直連個宦官都不如。

儘管李隆基戰戰兢兢,表現地無比可憐,但樹欲靜而風不止,不久後高力士因“潛通逆黨”被流放,陳玄禮被勒令提前退休,就連玉真公主也被迫離開皇宮,出居玉真觀。

身邊親信被一掃而空,李隆基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煢煢孑立,形影相弔,那生場景,好不悽慘,儘管他“孝順”的好兒子給他另派了一百多人伺候,但與其說是服侍,倒不如說是派人監視,更讓李隆基鬱鬱寡歡,愁眉不展,終於在兩年後駕崩,終年78歲。

我們無緣窺見李隆基的晚年生活,但我們完全可以想象,晚年的李隆基除了對“一生所愛”楊貴妃的無限思念、對“開元盛世”的無限追憶外,對自己當初的沉溺享樂應該也有些許的痛悔吧!早知如此,何必當初呢!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準確地講,楊貴妃並非是被“賜死”,而是在馬嵬驛之變中被禁軍“逼死”。不過,楊貴妃怎麼死的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唐玄宗的餘生過得極其悲慘。

在此,還不得不說一下唐玄宗人生中的三段悲慘經歷:

第一個階段是他心愛的武惠妃去世,唐玄宗終日鬱鬱寡歡,沉浸在傷痛之中。

不過,此時的唐玄宗比較幸運,有人向他進言,稱壽王李瑁妻如何美貌、多才,可以進宮侍奉陛下。結果,唐玄宗就動了歪心思,讓兒媳婦出家後還俗,成了自己的枕邊人。

唐玄宗此次的痛苦,算是得到了解藥,但也給他日後更為悲慘的生活埋下了伏筆。

第二個階段是安史之亂後,唐玄宗與楊貴妃倉皇出逃,且在馬嵬驛天人兩隔。

由於唐玄宗晚年終日歌舞昇平,使得安祿山、史思明有可乘之機,發動了安史之亂。結果,唐玄宗帶著楊貴妃和一般大臣慌忙出逃。結果,到馬嵬驛時,禁軍譁變,殺死楊國忠等人,楊貴妃也被“賜死”。

唐玄宗此次的痛苦,應該更為強烈,國家動亂,自己心愛的女人也被殺,但另他沒想到的是還有更多的劫難在等著他。

第三個階段是唐玄宗被當上了太上皇,親兒子直接把他的權力剝奪了,而且圈進在宮中。

原本見到安史之亂逐漸平息,唐玄宗也想著過段安穩的日子,但不曾想被兒子取而代之,自己成了太上皇。要說這太上皇,李淵當過、武則天當過,那日子能好過麼?

輪到唐玄宗李隆基當太上皇時,連個太監李輔國都能帶兵時常騷擾他,為的就是早點嚇死他。這日子,曾經自稱為唐明皇的李隆基,能好受?

不過,不得不說的是,宦官高力士還算忠心,即便李隆基落魄到極點,還是生死相伴,甚至挺身而出,怒斥李輔國。這也使得李隆基老淚縱橫,接連道謝。

可以說,在唐玄宗的三次“慘痛經歷”中,最為痛苦的是後兩次,即安史之亂中貴妃被殺和回京後自己成了太上皇,而又以第三次最為悲慘。


夕陽下的晚楓


唐玄宗李隆基晚年的生活,就是被軟禁了,既有忍受對楊貴妃的相思之苦,又遭到自己兒子的提防和手下太監的欺辱,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在唐玄宗李隆基被手下的軍士逼著殺掉楊貴妃的那一刻,就註定了他的悲慘結局,一個原來的九五之尊,淪落為一隻喪家之犬,都連自己的禁衛軍都控制不了了,更何況天下。這時候他的兒子也就是後來的唐肅宗連招呼都不打,自立為皇帝,昭示了唐玄宗時代的結束,也代表著唐玄宗被迫成為了太上皇,從此開始他新的生活。

李隆基初為太上皇生活還算滋潤,玄宗不再過問政事。他居住在興慶宮,侍候他的依然是自己的老部下陳玄禮和高力士,還有唐玄宗的親妹玉真公主與舊時宮女、梨園弟子為他娛樂。唐玄宗對楊貴妃之死一直是耿耿於懷,但有著眾人的陪伴,生活還算滋潤。

好久不長,唐肅宗對唐玄宗一直都很提防,之前還有所顧及,等他坐穩了皇位後,就不滿唐玄宗李隆基繼續居住在興慶宮,不僅唆使太監讓他搬到了甘霖殿,而且將唐玄宗身邊的高力士、玉真公主等人都趕走了,只剩下唐玄宗一個人,孤苦伶仃,憂鬱寡歡,他在思念楊貴妃中孤獨死去。

李隆基晚安生活不乖任何人,自作自受,導致國破家亡,甚至連自己的女人都保護不了,早知今日,何必當初!


密探零零發


756年六月十四日的馬嵬兵變,讓72歲的唐玄宗失去了心愛的楊貴妃,那一天,距離唐玄宗繼位已經有44年,距離唐玄宗真正將楊貴妃納入宮中已經有11年。做了四十多年的皇帝,李隆基已經變得昏庸而懦弱,而與楊貴妃廝守了十餘年,居然還是你儂我儂。但是安史之亂的發生給了李隆基當頭棒喝。隨之而來的更是在長安失守的前夕,756年的六月十二日,李隆基跑了,前一刻他還說御駕親征,後一刻,他就開始逃亡蜀地。然而,放棄長安只是李隆基悽慘生活的開始。

他們在兩日後的六月十四日到達了馬嵬驛,狼狽不堪的逃亡生活最先惹怒了李隆基的護衛隊,他們將滿腔怒火對著楊國忠傾瀉而出,認為正是楊國忠的存在,才激起了安祿山的反叛, 因為安祿山打出的旗號正是誅殺楊國忠。所以在馬嵬驛,龍武大將軍陳玄禮聯合太子李亨發動了兵變,誅殺了楊國忠,李隆基對此並不能做任何的懲罰,只能被動的接受,他只想快點讓士兵們安靜下來。然而,令他意想不到的是,士兵們還要楊貴妃的命,即便李隆基試圖說明楊貴妃的無辜,試圖保下自己心愛的女人,但是很明顯的,群情激昂的士兵已經不是李隆基所能控制得了。最終,李隆基吩咐高力士處理了楊貴妃。

李隆基本以為兵變到此就結束了,所以他在大家提出以後的去向的時候,仍舊還是入蜀,即便百姓們都請求他留下來。而李隆基卻讓太子李亨來安撫百姓自己先行離開。李亨被大家說服留下來挽救大唐江山,於是急於入蜀的李隆基給了李亨2000兵馬。就這樣,父子倆走了截然相反的路。李亨北上靈武,想依靠朔方軍的地盤組織對叛軍的反抗。

七月十二日,太子李亨在心腹們的強烈要求下僭越稱帝,遙尊還在入蜀路上的李隆基為太上皇。之後依靠郭子儀和李光弼收復兩京,757年,將太上皇李隆基迎回了長安。李隆基住進了興慶宮。最開始,李隆基的生活還算是可以的,至少陳玄禮還在,高力士還在,玉真公主還在,舊時的宮女也還在,還有梨園弟子。但這個時候李隆基和兒子李亨之間其實還是有爭權的,李隆基試圖干涉官員的任命,畢竟朝廷中他還是有追隨者的,但李亨對李隆基並不退步,何況還有一個權傾朝野的大宦官李輔國在。李輔國在唐肅宗李亨的默許下,經常欺負李隆基。李隆基想改葬楊貴妃都被李輔國拒絕,李輔國命人將楊貴妃葬在了別處,好在有人把楊貴妃生前用過的香囊給了李隆基,李隆基帶在身上聊表相思。後來李輔國更是對李亨說李隆基住在興慶宮與外人接觸太頻繁,說不定會有什麼謀劃。

760年的七月,李輔國直接矯詔把李隆基遷到了內宮方便控制。而在遷居的路上,還出現了驚心動魄的一幕,當時李隆基的護從不過才二三十個,還是老弱病殘之類的。他們走到交叉路口的時候,突然從四面八方出現了五百名騎兵,將李隆基一行團團圍住,為首的正是李輔國。李隆基嚇得幾次差點從馬上跌落下來。高力士上前呵斥李輔國:“太上皇做了五十年的太平天子,李輔國你也是個老臣,怎能對太上皇無禮,還不下馬?”李輔國這才下馬乖乖的護送李隆基到了甘露殿。心有餘悸的李隆基哭著對高力士說:“多虧了你,要不我就成了刀下鬼了。”

但是,不久,李輔國就誣陷高力士潛通逆賊而將其流放;又逼著陳玄禮辭職回家,回家不久後,陳玄禮就去世了;又讓玉真公主出居玉真宮。李隆基真正成了孤家寡人。於762年去世,而他的兒子唐肅宗李亨也在不久後撒手人寰。


蕭曉四姑娘


賜死楊貴妃後,李隆基的晚年生活有多悽慘?(關注葛大小姐,天天曆史故事!)


李隆基的晚年,是王小二過年,一年不如一年,自從賜死楊貴妃後,李隆基與以前的生活相比,簡直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但是,這一切都是他自己”作“出來的。

安史之亂的關鍵之戰——潼關大戰,由於李隆基的瞎指揮,不但丟了長安,就連敗象顯露的安史叛軍就像打了雞血一般復活了,風光無限的李隆基只好踏上逃亡之路,一眨眼從天堂到地獄。

到了馬嵬坡,疲憊不堪的將士們不幹了,砍了楊國忠的腦袋,逼李隆基殺了楊貴妃,用老婆換太平,兵變之後,太子李亨帶著一部分禁軍北趨靈武,唐玄宗則直奔成都,結果到了成都的第14天,靈武使者就送來了唐肅宗李亨即位的消息,如同晴天霹靂直接把唐玄宗打的暈頭轉向,事已至此,有自知之明的唐玄宗只好表態支持,”吾兒應天順人,吾復何憂!“昭告天下傳位李亨。

對於一輩子霸氣側漏的唐玄宗來說,這個寶座讓的事心不甘情不願,他頒佈了《命皇太子即皇帝位詔》,詔書中說,自己儘管是太上皇,但是唐肅宗在處理國家大事的後必須向他報告,等到奪回長安,再用正式的詔書來確定太子的皇位,開創大唐盛世的唐玄宗還不甘心就此退出歷史舞臺。

但是,事情並不像他想的那樣,詔書一下,他就成了大唐的局外人,李亨送來的都是平叛的好消息,這也為他失落的心裡帶來些許的安慰。

至德二年(757年),長安終於回到唐軍手中,唐肅宗李亨進駐長安的當天,唐玄宗帶著高力士、陳玄禮,還有600禁軍北上返回長安。

隊伍剛走到鳳翔,唐肅宗的3000精騎就到鳳翔“迎衛”,由太監李輔國帶隊,名義上是保護,其實就是監視,上來就把唐玄宗的600禁軍繳械,“賊臣李輔國詔取隨駕甲仗”,以“詔”令的形式收走武器,顯然這是李亨的命令,唐玄宗無可奈何,“臨至王城,何用此物?”,命令禁軍全部把武器裝備存放到當地的武器庫裡。

這件事對唐玄宗影響很大,導致他在鳳翔猶豫了七八天才上路,這時候正是寒冬季節,天寒地凍,唐肅宗親自從長安到咸陽的望賢宮迎接,父子相見,恍如隔世!

據說,當時的唐肅宗沒有穿黃袍,而是穿著一身紫袍,“上皇下樓,上(肅宗)匍匐捧上上皇足,涕泗嗚咽,不能自勝。”

唐玄宗是個明白人,一看兒子的衣服,就知道自己該幹什麼了,他要來一件黃袍,親自給李亨披上,”天數、人心皆歸於汝,使朕得保養餘齒,汝之孝也!“,皇位繼承權的問題順利解決了。

唐玄宗的”好日子“才剛剛開始

此時的唐玄宗已經75歲高齡了,就是有政治野心,也是有心無力了。

第二年,戰事稍微平定後,在高力士的陪同下,唐玄宗回到了長安,被兒子安排到了玄宗當年做臨淄王的府邸興慶宮,雖然楊玉環沒有了,幸虧有高力士陪著,老年的唐玄宗至少還有一個作伴的。

玄宗住在興慶宮,沒事兒的時候就站在長慶樓上觀望徘徊,雖然不當皇帝了,但是唐玄宗的政治影響力還是非常強大的,路過的老百姓看到太上皇,紛紛跪下來,高呼”萬歲“,唐玄宗也不好甩手離去,就派人拿些酒肉飯菜賜給這些老百姓,劍南來京辦事兒官員,由於玄宗流亡時經過那裡,這些官員也紛紛到長慶樓拜見,玄宗就讓玉真公主和如仙媛招待他們。

這事兒很快被唐肅宗李亨知道了,就有了警覺,派人加強監視,直到有一次,唐玄宗竟然把御林軍大將郭英義招到長慶樓,設宴款待。

這件事讓唐肅宗感到頭皮發麻,好傢伙,這簡直是復辟的節奏呀,當年老爹李隆基發動兩次政變,一次除掉韋后、一次除掉太平公主,逼迫父親李旦禪位,御林軍可是政變的主力軍,使用御林軍辦大事可是李隆基的慣用套路,對於這個政變高手,李亨不得不防,他立即把唐玄宗遷到更加偏僻的太極宮。父子之間最後的親情,徹底沒了。

李輔國帶著500甲兵就去了,刀光一片,前來迎接李隆基,高力士怒斥李輔國不得對太上皇無禮,李輔國罵高力士”不解事“,還殺了他的兩個侍從,唐玄宗和高力士只好跟著李輔國搬到了太極宮。

高力士就此得罪李輔國,沒多久,對高力士的誣告就送到了李輔國的案前,高力士被削去所有職務,流放巫州,臨行前,請求見唐玄宗一面也不允許,只好抱憾上路。唐玄宗哭泣”微(沒有)將軍(高力士官至驃騎將軍),阿滿(玄宗)已為兵死鬼矣“。

緊接著,王承恩流放播州,陳玄禮告老還鄉,就連唐肅宗的姑姑玉真公主也被勒令出居玉真觀,李亨派了100多人把玄宗身邊的人全部替換掉了,馬匹全部收繳,讓玄宗欣慰的是,他的兩個女兒萬安公主和咸宜公主到他身邊侍奉。

就這樣,唐玄宗在高牆大院內,從此隔離,在漫長的痛苦回憶中,他悲苦的過了6年軟禁生活,寶興元年四月初五,78歲的唐玄宗在愧疚中去世了。

李亨大赦天下,高力士得以回京,就在他走到朗州時,突然聽說唐玄宗去世的消息,不禁“北望號慟,嘔血而卒”。

高力士一生對李隆基忠心不二,唐玄宗去世後,他也不願苟活,後人稱讚他”高力士真忠臣也!“




葛大小姐


“欠下的債總是要還的”,李隆基在楊玉環死後的晚年生活就是一個不斷還債的過程,而且他還債的對象還很特殊,就是他的兒子,一個是被他霸佔媳婦的李瑁,一個是被他欺負了大半輩子的李亨。

為什麼這樣說呢?就讓我為你仔細分析一番。


一、李瑁的報復

756年6月12日,安史之亂已經水深火熱,李隆基在聽信楊國忠讒言命令哥舒翰進攻安祿山失敗之後,潼關失守,長安淪陷,無奈之中,李隆基叫來自己的心腹龍武大將軍陳玄禮,準備900精兵,連夜帶著自己一家老小逃往成都避難。


此時太子李亨也帶領2000精兵追隨其後,一起前往成都方向。756年6月14日,途徑馬嵬坡,士兵飢腸轆轆,怒發中觀,從而六軍不發,李隆基無可奈何,只能停下腳步。此時陳玄禮與太子李亨商量緩解士兵憤怒的權宜之計,陳玄禮提出將楊國忠殺死,太子李亨沒表態。

隨後,一個胡人帶領20多個人去找楊國忠麻煩(估計就是事先安排好的),士兵聲稱楊國忠勾結胡人謀反,遂紛紛上前亂刀將其砍死,還把楊國忠家屬一併處決。

士兵殺紅了眼,要求將紅顏禍水楊玉環處決,一開始李隆基不情願,後來經過陳玄禮以及高力士苦苦相勸,李隆基終於搞清楚大局為重,賜死楊玉環。楊玉環死後,李隆基心力憔悴,與太子李亨分道揚鑣,李隆基繼續前往成都避難,李亨與李輔國等人帶領軍隊去北方平叛安史之亂。

沒有幾天,李亨請求李隆基讓自己登基稱帝,李隆基寫好聖旨叫陳玄禮去送給李亨,可是陳玄禮途中有事就叫壽王李瑁帶著聖旨前往送給李亨,至於聖旨內容,已經無從得知,也無法考證。

只知道李瑁把聖旨送給李亨之後,李亨在7月12日,也就是一個月不到的時間,就在靈武登基成為皇帝,並且登基的詔書聲明李隆基年事已高,無心處理國事,故禪位於太子李亨。



這就是李瑁聯合李亨對李隆基的第一次報復,我想聖旨斷然不會是直接傳位給李亨,根據李隆基的一貫作風,對權利的愛之深,不可能輕易妥協,其中必然是李瑁對聖旨內容做了手腳,或者兄弟二人商量好這樣做,目的就是報復李隆基,李瑁的奪妻之痛,此仇不報非君子。


二、李亨的報復

馬嵬坡之變是李亨的第一次報復,也讓李隆基感受到當初對李亨不信任的那種滋味,靈武登基是第二次報復,直接將皇權取而代之,讓李隆基失去權利,也就變成一個風燭殘年的老人,可以任人宰割。

接下來李亨還有持續的報復,因為當年李亨在太子時期的悲慘遭遇,讓李亨此生難忘,為了保住太子之位,失去老婆韋氏與杜良娣的李亨,可以說已經忍受了太久,憋屈了太久,是時候報復了。

李亨登基後,在郭子儀。李光弼的帶領下,將安祿山趕出長安,並且再次回到首都長安,打算將李隆基接回長安來住,於是派人前往去接李隆基。李隆基在陳玄禮以及高力士的陪同下回到長安,可是還沒有抵達長安,李亨就帶領人馬前往迎接李隆基。


與其說是去迎接李隆基,不如說是一次正式的父子對抗,畢竟李亨心裡清楚,他私自在靈武登基的行為,目前李隆基還沒有徹底表態,所以李亨早早準備好一切,自己穿了一件紫色長袍就出門。

李輔國帶領3000精兵,一路浩浩湯湯去迎接李隆基,剛見到李隆基,“賊臣李輔國詔取隨駕甲仗”,李輔國就叫李隆基的600護衛把武器上繳,李隆基一看陣勢,心裡清楚一二,勢力懸殊,只能認慫,故而說到“?臨至王城,何用此物”,於是部下武器上繳,李隆基與李亨促膝長談。

當時天寒地凍,李隆基看到李亨穿著紫色長袍而不是黃袍,也明白意思,主動找來自己的黃袍給李亨披上:“天數、人心皆歸於汝,使朕得保養餘齒,汝之孝也”,至此,李亨徹底掌握皇權,李隆基也保住性命。


李亨把李隆基接到長安安排在興慶宮居住,由陳玄禮、高力士以及李隆基妹妹玉真公主陪伴他,每天小日子過得還算可以,聊天吃飯喝酒聽戲,也還行。

可是李隆基思念楊玉環,想把楊玉環的遺體收斂改葬,讓她入土為安,卻遭到大宦官李輔國的反對,沒辦法,李隆基只能偷偷轉移,然後每天對著楊貴妃的畫像“朝夕視之而欷歔焉”。

這個時候的李隆基,可以說活得連一個宦官都不如,恰似當年李亨太子時的遭遇,可是李隆基的“好日子”才開始,緊接著又是另外的打擊。

一次,由於李隆基將御林軍大將軍郭英義召到長慶樓設宴款待,被李輔國看到,就去找李亨讒言說“與外人交通,陳玄禮、高力士謀不利於陛下”。此時的李亨,恰似當年的李隆基,隨意聽信別人讒言,對自己至親懷疑。

李隆基自己做下的孽,兒子李亨剛好遺傳他的優良基因,只要有人讒言,就要相信,於是李亨為了防止李隆基造反,將高力士貶官關押,將陳玄禮提前告老還鄉,還把李隆基妹妹玉真公主弄到玉真觀,從此李隆基真的成了孤家寡人,最終李隆基在寂寞孤獨中活到78歲去世。




結語

這就是李亨和李瑁對李隆基的報復,年輕時飛揚跋扈的李隆基,一定沒有想到自己的晚年竟然如此淒涼,可是有的東西就是這麼神奇,種下惡因,終有惡果,冥冥之中你的結局早已在你的一言一行中註定好,無法改變!



嗔痴歷史觀


很多人出於不願意看到壞人有好下場的心理,大都希望李隆基這種釀成安史之亂的罪魁禍首,又在關鍵時候捨棄自己心愛女人的昏君,能夠有個非常悽慘的晚年,這樣大家心裡才會覺得天道輪迴、因果報應。

但可惜的是,李隆基晚年所謂的悽慘生活,其實是不存在的,他在晚年所享受的物資標準和生活待遇,仍然是按照他先前的帝王標準。甚至而言,就連他手中的權力,都一直都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完全失去。

至於大家還想看到的,比如說李隆基因為貪戀權力而賜死真愛楊貴妃後,不僅永遠失去了愛情,到了晚年更是後悔不已等類似事情,也並沒有發生。因為,對於李隆基而言,楊貴妃不過是個用來滿足他色慾的女人而已,並沒有那麼多的愛情在裡面。

事實上,權力才是李隆基最看重的東西,對於任何威脅到他權力的人或事,他向來都是舉手不留情,哪怕是他自己的親生兒子。從這層意義上來說,楊貴妃死或者不死,對李隆基晚年的生活並不會產生多大的影響,因為像他這樣的人,身邊任何時候都不會缺美女。



當初,在馬嵬兵變時,李隆基不願意賜死楊貴妃,一方面是因為他覺得自己一直以來的施政與楊貴妃並沒有任何關係,她沒有理由被殺。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他如果在大家的逼迫下殺死楊貴妃,他的皇帝威嚴就會蕩然無存,這對他的權力會造成很大沖擊。

但是,在眾人的逼迫下,李隆基只能下令賜死楊貴妃。也正因為此,李隆基的權力開始受到挑戰,但他此時並沒有失去權力,他依然是大唐帝國唯一的皇帝。然而,很快太子李亨直接表示不願意和皇帝一塊南行,他選擇獨自北上到西北軍駐紮的軍事重鎮靈武。

太子李亨的這種行為,從冠冕堂皇的角度說,那是因為李亨不忍心看到國土淪陷,所以要北上收復失地。但是,站在權力博弈的角度來說,這就是太子想造反。也因此,李隆基的權力正式被分割出去一部分,但此時,李隆基仍然還是皇帝,握有大唐帝國最高的權力。

但可惜的是,李亨到達靈武后,竟然在西北軍的擁護下,公然稱帝。這樣一來,李隆基就面臨兩個選擇,一是不承認太子皇位的合法性,這樣大唐帝國就將正式分裂成兩部分,李亨佔據西北,李隆基割據川蜀,其他地方開始戰隊,這種結果顯然是利於安祿山的。



在這種背景下,李隆基終於表現出一個大政治家應有的心胸和格局,他派人將皇帝玉璽送給李亨,並公開承認李亨皇位的合法性,李隆基還讓人給李亨傳話。總而言之,咱們父子同心,其利斷金。隨後,李隆基改稱太上皇,大唐帝國也開始發動對安史叛軍的反攻。

在這期間,李隆基一直坐鎮在川蜀,雖然李亨已經成大唐皇帝,但川蜀地區卻被李隆基所控制,這樣李亨這個皇帝,實際上只是西北地區的皇帝,而李隆基這個太上皇,實際上才是川蜀地區的皇帝。此時李隆基這個土皇帝,小日子也算過得瀟灑。

後來,安祿山死後,李亨覺得放任李隆基獨自割據川蜀也不是個事,於是就派人請李隆基回來,總而言之,你快點回長安吧,我好把皇位讓給你。李亨的這種話,李隆基自然不會相信,所以他直接回絕李亨,總而言之,你這在騙鬼吧。

隨後,李亨在下屬的建議下,就說要接李隆基回來安享晚年,父子團聚。李隆基考慮再三,這才重新回到長安,此時,距離他賜死楊貴妃,剛好過去一年。



李隆基回到長安後,曾多次想給楊貴妃改葬,表面上看著這是因為李隆基心有愧疚,但其實,他是想通過給楊貴妃改葬來翻案,如果這個能執行,接下里李隆基自然又該給楊貴妃恢復名譽,然後就是楊國忠,再然後就輪到他自己,在然後就可以繼續回到政壇。

在這種背景下,李亨就授意宦官李輔國站出來反對,並且還私自密令宦官將貴妃遺體移葬他所,不給李隆基任何機會。經過這一次交鋒,李隆基也知道他很難再重回政壇,索性他便搬到興慶宮居住,從此不再過問政事,終日只和高力士、陳玄禮、親妹玉真公主、以及舊時宮女、梨園弟子飲酒作樂,也算是快活。

三年後,李亨想讓李隆基搬出慶宮居,以便他能夠更好的進行監視,便暗中指示宦官李輔國去執行,於是李輔國直接率領士兵把李隆基從興慶宮趕了出來,將其遷居到西內居住。

同時,高力士、陳玄禮、玉真公主等人也被以各種藉口貶黜宮外,李隆基終於成為孤家寡人,不過很快李亨又從後宮中挑選出百餘名美女,送給李隆基做陪伴,也算是對他的補償。兩年後,李隆基病逝,享年78歲。


我是趙帥鍋


可以說,是一年比一年悽慘。但這樣的悽慘,卻是在賜死楊貴妃前後,這位老皇帝一步步“作”出來的。

首先堪稱“自作”的,就是“賜死楊貴妃”事件。潼關之戰前,倘若不是李隆基關鍵時刻瞎指揮,不但長安丟不了,已經頹態畢露的安史叛軍,極有可能提前歇菜。但李隆基卻自廢武功弄丟長安,帶著心愛的貴妃和滿朝文武踏上逃亡之路。這才惹得憤怒的衛士們反了天,鬧出轟動的“馬嵬驛之變”,嚇得李隆基不得不賜死楊貴妃來換太平。晚年的孤苦,就此開始。

但如果單因丟失長安跑路,原本也鬧不出這折騰,最要命的原因是,弄丟了長安的李隆基,當時變成了驚弓之鳥,什麼光復山河的理想全沒了,一門心思就要往蜀地跑,這才叫一直裝老實的太子李亨逮住機會,藉著炸鍋的將士怒火演了這場鬧劇。鬧劇後的李隆基更是撒腿開溜,跑進蜀地躲清靜,殘破爛攤全扔給戰火中即位的太子李亨(唐肅宗)。可以說,就是李隆基在關鍵時刻的甩鍋不負責,換來了他接下來的“太上皇”人生。

其實初當太上皇時,李隆基過的也還算不錯,雖說沒了權力,但畢竟在遠離前線的蜀地,地位尊崇樣樣不少,生活也還相對自由。前線在新皇帝唐肅宗的統籌下,也是捷報頻傳。可安生日子過了沒幾天,李隆基卻是又不消停,竟嚴重不滿意唐肅宗手握大權,又自顧自扶持起永王李璘等勢力,還多次派官員到唐肅宗身邊,非要和親兒子再爭一爭話語權。

可他這麼爭有什麼用?唐肅宗早已大權在手,爭也爭不過,李隆基這一頓瞎爭,鬧得爺倆勾心鬥角,好好的平叛大業也成了互相扯皮。父子間的嫌隙,更是越爭越厲害。可以說,李隆基安享晚年的後路,基本就在這一頓亂爭裡,越發被堵死了。

所以,當唐朝收復長安後,“太上皇”李隆基從蜀地遷回長安時,一到鳳翔就被唐肅宗派人繳了械,然後被唐肅宗安排在興慶宮。雖然此時父子芥蒂已深,但這時的李隆基,還可以繼續自由活動,興慶宮住膩了,有時還常來大明宮或華清池走走。那時的唐肅宗,還常來登門問候。可就在這還算太平的晚年裡,李隆基又做了一樁“自作”事:把將軍郭英召到長慶樓來賜宴。

這事可就讓唐肅宗徹底頭皮發麻,這郭將軍何許人?這是掌握禁軍的重要將領。唐朝每次鬧宮廷政變,策反禁軍都是固定套路,老爹你這是要鬧哪樣?最後一點父子親情,這下徹底沒了。唐肅宗立刻派宦官李輔國現場執法,先把李隆基宮殿裡的馬盡數沒收,然後高力士陳玄禮全數流放。就連唐肅宗的親姑姑,常來陪李隆基聊天的玉真公主,也被從此隔離。孤零零的李隆基,被強行押送到甘露殿居住,開始了失去自由的軟禁生涯。

在這最後的孤獨日子裡,李隆基陷入了冰冷的痛苦中。唐肅宗也不來看望了,身邊就兩個照料他起居的女兒。於是他連飯也不再吃,陷入了漫長的痛苦回憶裡,直到762年去世。

這位把唐朝推上巔峰的帝王,晚年光景就是這樣令人唏噓,可是,倘若參考前因後果,這事又能怪誰?


歷史風雲錄


後世有一種刑罰叫“關禁閉”,軍隊老兵怕、監獄刺頭怕。而李隆基的晚年生活就如同“關禁閉”,對於一代帝王來說,的確太過悽慘。

認不清形勢,安享晚年後路被堵

天寶十四載十一月初九(公元755年12月16日),“安史之亂”暴發,到天寶十五載(公元756年)六月,叛軍攻陷唐朝國都長安,而李隆基卻於長安陷落前,倉惶逃至馬嵬坡(陝西興平西),引發隨行將士譁變,楊國忠當場被殺,李隆基逼迫無奈令人縊死楊貴妃,隨後眾人逃往成都。

由於他的出逃,一個爛攤子便留給了太子李亨。太子卻不負眾望,凱歌連奏、捷報頻傳,並被擁立為肅宗皇帝,而李隆基自然便成了“太上皇”,歷時僅有1個月。

也就是說,從唐玄宗出逃的那一刻起,基本上已經退出了權力的政治舞臺。然而,他卻依舊放不下曾經的身份,並頒佈了《命皇太子即皇帝位詔》:肅宗在處理軍國大事後,必須向他奏報,直到克復長安。同時,還想扶持永王李璘等勢力,欲與唐肅宗對抗。至此,唐玄宗在自己安享晚年的道路上築起了一道障礙,其晚年如同“白露過後的莊稼,一天不如一天”。

權力慾仍存,安享晚年後路斷絕

就在唐肅宗進駐長安的當天,唐玄宗便迫不及待率領高力士、陳玄禮以及600禁軍返回長安。明顯的想要摘取平叛的勝利果實,這時的唐肅宗豈會答應。當唐玄宗一行人來到鳳翔地界,唐肅宗便派遣3000精騎前去“護衛”,剛一相遇,隨同的600禁軍即被全部繳械。

到了長安後,唐玄宗被安排住進了興慶宮。期間,他經常到長慶樓上進行觀望,對於過往百姓瞻拜高呼“萬歲”很是享受,因此也經常賜給參拜百姓酒食。這種 “二聖”的情形,如同一山有了“二虎”,顯然無法並存。同時,他還把大軍將軍郭英義詔至長慶樓進行賜宴,而郭英義卻是掌握禁軍的重要將領。他的這一舉動,對於本就心存芥蒂的唐肅宗來說,又豈會心安。

於上元元年(公元760年)四月,唐肅宗下旨將郭英義外放,改任陝州刺史。從這一刻起,唐玄宗徹底將自己關進了安享晚年的“牢籠”之中。

相煎何太急,一代帝王悲慘落幕

在此之前,由於李輔國與高力士、陳玄禮等人曾發生過節,因此他藉機進行報復,多次在唐肅宗面前攻訐諸人之過。如:公開上奏唐肅宗:“上皇居興慶宮,日與外人交通,陳玄禮、高力士謀不利於陛下。今六軍將士盡靈武勳臣,皆反仄不安,臣曉喻不能解,不敢不以聞。”

如此危機重重之言,豈能不令唐肅宗心驚。因此,於乾元三年七月,在唐肅宗的默許下,李輔國“矯稱”聖旨,迎太上皇遊幸西內的甘露殿居住,並將高力士、陳玄禮等親信以及原興慶宮的隨侍人員一律驅除,身邊相陪的僅有兩個女兒萬安公主和咸宜公主進行服侍。接著,唐肅宗親自挑選出100名可靠宮人,負責西內的清潔服務。

之後,高力士被流放到巫州(今湖南黔陽西南),陳玄禮被勒令致仕(告老還鄉),王承恩被流放到播州(今貴州遵義),玉真公主(唐玄宗之妹)被勒令到玉真觀出家。

從此,唐玄宗徹底與世隔絕,成為了真正的“孤家寡人”,曾經開創出“開元盛世”的一代帝王,竟然經過了6年淒涼寡歡的禁閉生活後,最終對著楊貴妃的肖像“朝夕視之而欷歔焉”,在孤獨憂鬱中離開了人世,可謂悽慘而又淒涼。不過有趣的是,在他14歲之前也同樣歷過孤苦伶仃的6年禁閉生涯。述其一生,還真是:幼年因為6年禁閉創盛世,老年卻因為6年禁閉而落幕,豈不造化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