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風臊子面的潑湯風俗

扶風臊子面的潑湯風俗

扶風人吃麵之前,有一項神聖的程序,那就是潑湯。第一碗臊子面做好後,一人端著碗先到大門口,在門墩石邊潑一點湯,然後依次在土地神靈堂前、財神靈堂前、灶神靈堂前等潑湯,如此一來,凡天地諸神和祖先神位面前潑湯完畢,這就意味著天地祖先已經吃過了,這時候人才能動筷子。宴席有上下之分,人有長幼之別,吃有先後之序,彬彬謙讓。

扶風臊子面的潑湯風俗

據扶風縣誌記載,扶風臊子面的這種吃法正是源於中國古代的“餕餘之禮”。中國古代有一種“屍祭制度”,盛行於夏、商、週三代。吃剩飯、喝剩湯,原是“屍祭制度”的“閉幕式”。“屍”,就是由下人或小兒裝扮的神主;“屍祭”,就是人們以“屍”為對象所進行的祭祀活動。《禮記•祭統》中有一段話,譯成白話文就是:“屍祭要吃剩飯,意味著祭祀即將結束,人們不可不知。古人說善終者如始,就是這個道理。因此君子說,屍吃神尊的剩飯,是一種自上而下施惠的象徵,可以從中觀察政道的明達。”屍何以能吃神的剩飯呢?因為屍祭過程要獻牲(牛、羊、豬肉),獻畢要加工成精美的熟食,由屍先吃,即意味著吃神的剩飯。屍吃過以後,由君卿領先吃屍的剩飯,再由大夫吃君卿的剩飯,士吃大夫的剩飯,百官吃士的剩飯,百官指的就是老百姓。百姓吃這種剩飯,也要按尊卑長幼分次序進行。《禮記》和《儀禮》都認為這是興施惠之象,別貴賤之等,外則教之以尊其君長,內則教之以孝悌其親。古書裡將這種層層吃剩的過程叫做“餕餘之禮”。“餕餘之禮”就是“吃剩之禮”。所以,扶風臊子面飽含著深厚的傳統習俗和文化意蘊。

扶風臊子面的潑湯風俗

潑湯之禮,其實包含了兩層意思:第一,吃飯前要先以潑湯的形式讓神鬼食用,在久遠的古代,這種方式是祈求神仙庇護,企盼小鬼遠避,是天地人和諧相處的具體體現。第二,給亡故祖先潑湯,就是藉此祭拜祖先,表示不忘祖先養育之恩。顯然,這昭示著家庭倫理道德關係的和諧。事實上,潑湯之俗是對鬼神的敬畏和對祖先的懷念。筆者小時候每每吃麵,母親都要我去潑湯,並說:“先讓你爺你婆(那是爺爺奶奶均去世多年)吃。”那麼,這是以一種莊嚴的儀式宣告:我們不能忘記生育我們的長輩,我們有吃穿,都是因為祖先蔭庇。這個說到底,就是西方倡導的“感恩”意識。感恩意識在西方是宗教的一種情緒表達,在扶風,將感恩意識與親情血脈勾連,顯然其作用效果更加明顯。而潑湯給鬼神,包含著人類對大自然的一種敬畏意識。這種敬畏意識,含有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對災難的懼怕,還有對善良和愛的渴求、對美的認同。這些,都包含著較深的人文價值訴求。

扶風臊子面的潑湯風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