宦官,這個看似卑微的身份,卻在歷史上掀起了三次專權時代

“宦”,星座之名,宦者四星在帝座之西,而用以為帝王近幸者的名稱。又稱宦者、中官、內官、內臣、內侍等。 

一、宦官的起源與演變

宦官,這個看似卑微的身份,卻在歷史上掀起了三次專權時代

宦官

《楚漢傳奇》記載,宦官,是中國古代專供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的官員。宦官最早在夏商宮廷中就已經存在了。宦官在先秦和西漢時期並非全都是閹人(還有一部分是身份卑微的人或者民間百姓中的年幼子弟),自東漢時期開始,宦官才都是被閹割失去性能力的人。

宦官也稱“太監”,但這是隋唐以後的事。唐高宗時,將殿中省改為中御府,讓宦官來擔任太監,少監等職務。於是宦官也就有了太監這個稱呼。到了明代,由於宦官的權勢日益增大,人們就用“太監”來尊稱宦官,太監於是成為了宦官的代名詞。

伴伴,在明朝對年紀大的太監的稱呼,大太監王振就被朱祁鎮(明英宗)稱為王伴伴。

宦官是一個龐大的群體,負責皇宮雜事,在皇宮中除了皇帝以及家人外,最多的就屬宦官和宮女了。宦官是嚴令不得參與國家政務的,但由於宦官長期與皇室朝夕相處,讓其能博取皇室的信賴或有可乘之機,因此在一些朝代中存在著宦官掌握國家軍政大權的情況。

其中,尤以東漢、唐朝、明朝這三朝宦官掌權規模最大。

二、宦官第一次專權時代(東漢時期):始於宦官鄭眾,終於十常侍

在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王朝中,幾乎每個朝代都有幼帝出現過的現象,即未滿弱冠就即位稱帝。這種情況在東漢王朝尤為顯著。東漢自光武帝劉秀到漢獻帝劉協,歷12帝,經196年而滅亡,其中未滿16歲即位的皇帝竟多達9人,佔總數的四分之三,並且自和帝之下,皇帝均為幼年即位。

東漢皇帝壽命普遍不長,皇帝年幼繼位,太后臨朝輔政,外戚專權尤烈,皇帝長大後想親政,需要有外力的支持,那麼跟宦官的聯合就是一種有效的方式。

宦官鄭眾開啟專政之之門

宦官,這個看似卑微的身份,卻在歷史上掀起了三次專權時代

鄭眾

東漢第四任皇帝漢和帝劉肇。九歲繼位,尊嫡母竇皇后為皇太后,因其年幼,由竇太后臨朝稱制。掌權後的竇太后先後讓其兄弟竇憲、竇篤、竇景、竇環擔任朝廷重要職位,從而掌控了國家的政治大權。永元四年(92年),漢和帝聯合宦官鄭眾,逼迫外戚竇憲及其兄弟相繼自殺,成功奪回權力。在清除了外戚竇氏的勢力後,漢和帝開始親理朝政,提升宦官鄭眾為大長秋,並且常與他商議國家大事。十年後,鄭眾又被和帝賜封為剿鄉侯,食邑一千五百戶。在《後漢書·宦者列傳》載:“策勳班賞,每辭多受少,由是常與議事。與音預。中官用權,自眾始焉。

宦官李閏、江京弄權

漢和帝死後,他的兒子漢殤帝劉隆又夭折,於是皇太后鄧綏聯合她的哥哥鄧騭擁立清河孝王劉慶的兒子劉祜為皇帝,是為漢安帝。劉祜雖是皇帝,但權力被鄧太后和鄧騭架空,與傀儡無疑。鄧太后死後,漢安帝親政,劉祜跟宦官李閏、江京合謀,逼迫外戚鄧騭及其兄弟自殺

《後漢書·宦者列傳》有記載:“及太后逝,誅鄧氏而罷平原王,封閏雍鄉侯;小黃門江京,初迎帝於邸,因功封都鄉侯,食邑各三百戶。閏、京並遷中常侍,江京兼大長秋”漢安帝封江京為都鄉侯,封李閏為雍鄉侯。在外戚與宦官的鬥爭中,宦官集團又一次得勢

宦官孫程專權廢立皇帝

宦官,這個看似卑微的身份,卻在歷史上掀起了三次專權時代

孫程

延光四年(125年)十月,東漢前少帝劉懿逝世,以孫程、王康。王國為首的宦官乘機發動宮變,幽禁閻太后,誅殺外戚閻顯及其兄弟,迎立被廢太子、濟陰王劉保為帝,是為漢順帝。孫程等人因擁立有功被封為列侯,《後漢書·宦者列傳》:“程為謀首,康、國協同。其封程為浮陽侯,食邑萬戶。”宦官再度把持朝政,權力又有了進一步發展,從此宦官持有皇帝立廢大權

十常侍專權亂國
宦官,這個看似卑微的身份,卻在歷史上掀起了三次專權時代

十常侍

漢靈帝時,有宦官張讓、趙忠、夏惲、郭勝、孫璋、畢嵐、慄嵩、段珪、高望、張恭等十二人都任職中常侍,號為“十常侍”。 他們將年幼的漢靈帝玩弄於股掌之中,以至靈帝稱“張常侍是我父,趙常侍是我母”;他們顛倒黑白除異已,捏造罪名殺朝臣,導致朝政日非,天下人心思亂。

十常侍加劇了東漢王朝的滅亡,是引發漢末時局大動盪的最根本原因

東漢宦官亂政,導致東漢氣數已盡,中國將進入波瀾壯闊的三國鼎立時代。

三、宦官第二次專權時代(唐朝時期):始於太監李輔國,終於楊復恭

安史之亂,宦官李輔國開掌軍之始

安史之亂,馬嵬驛兵變後,擁立肅宗稱帝的太監李輔國(704年—762年)有功,因此受到肅宗的重用,被任命為天下兵馬大元帥府行軍司馬,開啟了宦官掌握軍隊之先河

宦官,這個看似卑微的身份,卻在歷史上掀起了三次專權時代

李輔國

安史之亂平定後,朝廷為了加強對地方上的控制,設置樞密使一職,讓宦官出任,於是便出現了宦官和藩鎮的相互勾結。之後李輔國、程元振等擁立楚王李豫為帝,是為唐代宗。宦官魚朝恩更是被委以觀軍容宣慰處置史,統領皇宮禁兵。

《舊唐書·本紀·代宗》記載:“乙亥,以兵部尚書、判元帥行軍等使李輔國進號尚父” 

寶應元年,唐代宗尊李輔國為尚父,並加封司空兼中書令(宰相)。

李輔國成為了中國歷史上第一位被尊為“尚父”的宦官。

宦官劉貞亮專權
宦官,這個看似卑微的身份,卻在歷史上掀起了三次專權時代

宦官劉貞亮

唐德宗貞元末期,宦官劉貞亮成為宦官首領,手下有一批掌握兵權的宦官。永貞元年(805年)八月,劉貞亮召集士族官僚衛次公、鄭絪等人在金鑾殿擬定詔書,逼迫順宗禪位於太子李純,擁立李純為帝,是為憲宗。接著,劉貞亮聯合士族官僚,打壓王叔文領導的“永貞革新”。將王叔文、柳宗元、劉禹錫等人貶官逐出京城。元和元年(806年)正月,擔任討伐劉闢監軍,討伐凱旋後,因功累遷右衛大將軍,知內侍省事,總管宮廷內部事務。劉貞亮獨攬大權,是憲宗皇帝的左膀右臂,深得其信任,可謂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宦官王守澄專權達15年之久
宦官,這個看似卑微的身份,卻在歷史上掀起了三次專權時代

宦官王守澄

元和十五年(820年)閏二月,太子李恆在宦官王守澄等人的擁立下登位稱帝,是為唐穆宗。此後王守澄活躍於穆、敬、文三朝,曾多次參與皇帝的廢立,從元和末年至大和末年,王守澄掌握大權達十五年之久。在掌權期間公然收受賄賂,與朝廷朋黨勢力沆瀣一氣,其鬻官行為讓官場風氣敗壞。文宗時,以他為首的宦官集團與素來憎惡宦官的皇帝勢力發生多次激烈衝突,成為“甘露之變”發生的一個重要原因。作為一個太監他可謂位極人臣,位高權重,這也是唐朝末年朝廷腐敗的真實寫照,也正因如此,加速了唐朝的滅亡。

唐朝末期,宦官田令孜、楊復恭專權

唐懿宗時,田令孜入內侍省,工作是養馬,唐僖宗即位後,提拔田令孜為樞密使,不久又提拔他為神策軍中尉(禁軍統領)。年幼的唐僖宗,將國家軍政大權一應交給田令致,並稱田令孜為“阿父”,即養父。田令孜憑仰仗著新皇帝對他的寵愛,再加上兵權在手,成為當時統治集團的中心人物。田令孜大權在握,如果誰想做官,就得走他的後門,向他行賄送禮。對於任命朝廷官吏或賜予爵位,不需要向皇帝奏報,田令孜自己就可以作主。

宦官,這個看似卑微的身份,卻在歷史上掀起了三次專權時代

楊復恭

宦官楊復恭從小進入內侍省,粗糙通文墨,經常出監各鎮軍隊。因參與鎮壓龐勳起義有功而升至宣徽使,旋為樞密使。 886年代替田令孜為左神策中尉,主導平定朱玫之亂。文德元年(888年),唐僖宗病逝,楊復恭擁立壽王李傑即位為帝,是為唐昭宗。

新唐書《楊復恭傳》:“帝崩,定冊立昭宗,賜鐵券\t,加金吾上將軍,稍攘取朝政。” 

此後,楊復恭依靠手中的權力,威脅天子,欺凌大臣,進行了一系列的擅權朝政的陰謀活動。楊復恭為了穩固自己的地位,擴大其手中的權力,廣收養子,廣植黨羽,而且到處安插親信,讓他的眾多義子擔任朝廷節度使、刺史等要職,比如楊守立擔任天威軍使,楊守信擔任玉山軍使,楊守貞擔任龍劍節度使,楊守忠擔任武定節度使,楊守厚為綿州刺史等等。一手操縱朝廷政務。

到了唐朝末期最後的兩位皇帝唐僖宗、唐昭宗時,宦官田令孜和楊復恭真正做到了專權天下無異於皇帝,但此時的唐朝藩鎮割據已經徹底鬧大了,唐朝朝廷的權力已經被唐朝藩鎮分的沒剩多少了,唐朝已經油盡燈枯了。

四、宦官第三次專權時代(明朝時期):始於大太監王振,終於九千歲魏忠賢

朱元璋時,設立一鐵牌,明禁宦官干政,在《明史·宦官列傳》中有記載:「內臣不得干預政事,預者斬」。更嚴禁宦官識字,以防其舞文弄墨。不料,這個禁止被他的兒子朱棣打破了。朱棣稱帝后,重用宦官,設立“東廠”特務機構,交由宦官掌管

。許多朝臣為一己之私慾,紛紛結納宦官,來排除異己。宦官之氣焰日益囂張。

明朝宦官專權,從司禮監太監王振揭開序幕

宦官,這個看似卑微的身份,卻在歷史上掀起了三次專權時代

王振

王振本是一舉人,後自閹入皇宮服侍太子朱祁鎮(明英宗),被英宗稱為王伴伴。1435年明英宗繼位,提升王振為司禮監掌印太監。王振帶著英宗遊戲,控制錦衣衛,正統七年(1442年),王振毀去“太祖禁止內臣干政之鐵碑”,沒有了祖禁,王振便開始勾結內外官僚,作威作福。在京城東大興土木,造豪華府第,朝廷公卿大臣稱之為翁父,爭相攀附。專權達八年之久,被英宗稱之為先生。正統十四年(1449年),瓦剌大舉入侵中原,王振力勸英宗朱祁鎮御駕親征。途中又邀英宗臨幸他在蔚州的宅宅院,以致耽誤大軍行程,行至土木堡時,大軍被瓦剌兵追至,全軍覆沒,英宗被俘(土木之變)。

王振專權誤國,導致英宗被外族俘虜,對大明來說是奇恥大辱。

西廠、大內行廠專權,宦官權勢滔天

明憲宗時為加強特務統治,於成化十三年(1477年)在東廠之外增設西廠,與東廠、錦衣衛合稱廠衛,任命太監汪直為提督,總覽西廠事務,其權力超過東廠,活動範圍自京師遍及各地。西廠的設立讓太監汪直的權力直線飆升。汪直旗下黨羽眾多,每次出府都是橫行霸道。西廠可隨意攔截逮捕朝中大臣,不必向皇帝奏請,無形之中造成了大量的冤案,西廠成員也借廠中的權力陷害異己,殘害忠良。《明通鑑》載:“ (汪直)氣焰燻灼,凡西廠逮捕朝臣,初不俟奏請。”

宦官,這個看似卑微的身份,卻在歷史上掀起了三次專權時代

明朝特務機構

武宗時,大太監劉瑾掌權,在東西廠之外,劉瑾又自建了一個內行廠,直接由他本人統領,內行廠權勢更大,偵緝的範圍更廣,甚至可以調查東西兩廠以及錦衣衛。一時之間,錦衣衛、東西兩廠以及內行廠這四大特務組織機構共存,緹騎四出,天下騷動。

宦官,這個看似卑微的身份,卻在歷史上掀起了三次專權時代

劉瑾

自此明朝宦官之權勢無以復加。

明朝萬曆皇帝在位時,最後的三十年只在金鑾殿亮過一次相。朝廷大臣數十年見不到皇帝本人,不能向皇帝親自面呈奏章,所有的奏章都是經過宦官從而傳送給皇帝,由此宦官的權力日益膨脹

大太監魏忠賢專權

宦官,這個看似卑微的身份,卻在歷史上掀起了三次專權時代

魏忠賢

魏忠賢自宮後改姓名叫李進忠,他巴結魏朝,讓王安對他有好感,同時結識了明熹宗的乳母客氏。明熹宗繼位後,升魏忠賢為司禮秉筆太監,魏忠賢極受皇帝寵信,被稱為“九千歲”。魏忠賢排除異己,專斷國政,以致人們“只知有忠賢,而不知有皇上”。皇帝整天忙著木活,沒時間批閱朝廷公文,這給了魏忠賢很好的發輝舞臺,當時政府高級官員和士大夫階層,公然爭先向宦官投靠,天啟七年(1627年),國子監生陸萬齡上書,將魏忠賢與孔子相提並論,請求給魏忠賢建生祠。其後,魏忠賢生祠“幾遍天下”,“每一祠之費用,多則數十萬,少則數萬”,且“剝民財,侵公帑,伐樹木無算”。魏忠賢更嚴酷打壓復社、東林黨。

魏忠賢專權,真正的做到了橫行一國之地步。魏忠賢專權是明朝宦官為患最烈的時期。

五、三次宦官專權對比

東漢宦官專權從永元四年(92年)鄭眾專權到東漢中平六年(189年)袁紹、曹操屠盡皇宮宦官結束,歷時97年。

東漢幼主臨朝,政權落入皇太后為首的外戚之中,東漢的宦官於是在皇帝與外戚鬥爭的夾縫中逐步增強自身的勢力進而把持朝政。

唐朝宦官專權從從唐朝天寶十四年(755年)發生安史之亂,太子李亨在馬嵬驛(今陝西興平西)兵變奪取權力開始,到天覆三年(903年)朱全忠發動宮變、屠盡宦官結束,歷時149年。

歷史學家黃永年指出,唐朝宦官和皇帝的關係只是家奴和主子的關係。中晚唐宦官擁立皇帝、甚至謀殺皇帝,實際上是為了讓自己的主子登基為新皇帝以此獲得新皇帝的寵信,是家奴在參與皇室之間的內部糾紛,就如同舊社會豪門大家族各房的奴僕幫助其主子爭奪家產,而並非是奴僕的權力真的大到可以奪取整個大家族的家產。

明朝宦官專權從1435年王振掌權開始,結束於1644年明朝覆亡前夕,歷時209年。是歷史上宦官專權時間最長的朝代。宦官專權,加劇了明朝政治上的腐敗,加重了人民的苦難和社會不安。明思宗時,宦官人數有十萬人之眾,

雖然清除了閹黨,但明朝內憂外患,積重難返,挽救不了明朝的江山

宦官專權時代的結束,隨著而來的,是王朝的覆亡。

六。結語

東漢、唐朝、明朝三朝的宦官均是皇權的衍生物,他們必須依附於皇權,但他們又妄圖脫離皇權的籠罩,想要赫赫權勢到壽終正寢。然而往往事與願違,宦官的權勢越大,其結局越是悽慘,因為他們始終只是皇權的副產品。“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是宦官集團的基礎動搖點,而沒有毛附在身上,皮又難免不被外界傷害,所以皇帝又不得不重用宦官,歷史往往如此循環反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