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前還發生了一件事,那就是蘇軍列裝RPG-2,RPG神教自此誕生

1949年,二戰結束後的第4年,這一節點是世界上很多重要問題的分水嶺,即使在反坦克武器發展史上也是如此。因為在這一年,在當時世界的重要一極——蘇聯的軍隊中,開始正式列裝一種全新的稱為RPG-2(РПГ-2)的武器,並自此形成了步兵反坦克手段中一個重要門類,並一直延續和發展至今。

70年前還發生了一件事,那就是蘇軍列裝RPG-2,RPG神教自此誕生

阿爾巴尼亞軍隊至今仍在裝備RPG-2

今天,我們習慣把RPG-2稱之為火箭筒,其實這只是國內傳統稱謂的慣性,因為中國根據RPG-2仿製的56式,是用於取代此前模仿美國“超級巴祖卡”的51式火箭筒,故而延續了這一稱呼。而後來西方使用更廣泛的RPG則是“火箭助推榴彈”的英文縮寫,對應的則是1961年定型的RPG-2(РПГ-2)後續型號RPG-7(РПГ-7)的火箭助推原理。“РПГ”本身是“手持反坦克榴彈發射器”的俄文縮寫,與火箭原理沒什麼直接關係,但RPG-2陰差陽錯最終被冠以了火箭筒的名義。

70年前還發生了一件事,那就是蘇軍列裝RPG-2,RPG神教自此誕生

1930年代蘇聯設計的65毫米火箭筒

對RPG-2這類武器的最初嘗試,早在衛國戰爭開始之前的1930年代,就已經廣泛開展,而且取得了一些成果,只是因為各種原因半途而廢。其中之一,是由設計師謝爾蓋•鮑裡索維奇開發的65毫米火箭筒,這種武器倒是正宗的採用火箭發射原理的火箭筒。1931年設計的這種武器即使放到今天來看也很有特點,甚至包含了一些當時還比較超前的設計元素,比如肩扛發射方式,電擊發和固體燃料發動機技術,輕合金在身管上的應用,以及可以保護射手免受後噴氣體影響的護板設計等等,除了戰鬥部之外,已和德國在二戰期間設計的RPzB.54 火箭筒很有些相似。不幸的是,這一本來很有希望的項目,卻因為1933年設計師得了急性肺結核去世所中止了。

70年前還發生了一件事,那就是蘇軍列裝RPG-2,RPG神教自此誕生

曾經部分列裝的庫爾切夫斯基37毫米無後座力炮

蘇聯當時開發的另一種反坦克武器,而且一度短時間列裝過的,是一種37毫米無後座力炮,1932年由瓦西裡耶維奇•庫爾切夫斯基設計,1934年在列寧格勒第7工廠投入批量生產。這種武器可以扛在肩膀上射擊,不過在正常情況下還是安設在三腳架上更穩當,後來雖然用相對方便的輪架取代了三腳架,但這種小炮表現仍不夠可靠,關鍵是有一些技術問題始終沒有徹底解決,加之1937年庫爾切夫斯基在肅反中被殺,這一武器的後續工作被迫終止,已列裝的也在1930年代末撤裝。因此,當衛國戰爭開始時,蘇聯步兵手中常見的反坦克武器只剩下了反坦克手榴彈和燃燒瓶,雖然後來推出了14.5毫米反坦克步槍,但穿甲能力不強,對付後期坦克力不從心。可以說,蘇軍是在嚴重缺乏步兵反坦克手段的情況下,贏得這場戰爭的。

70年前還發生了一件事,那就是蘇軍列裝RPG-2,RPG神教自此誕生

二戰期間德國裝備的兩種88毫米反坦克火箭筒,對蘇聯人影響也很大。

不過戰爭同時也讓人眼界大開,蘇軍繳獲了德國的各種型號的“鐵拳”以及RPzB.43、RPzB.54等88毫米反坦克火箭筒,並在實際戰鬥中用它們“還治其人之身”,此外還見識到了美國、英國生產的各種反坦克武器,從而瞭解此類武器的設計特點和戰術使用經驗。這樣在戰爭接近結束時,蘇聯著手發展自己的新式步兵反坦克武器時,就有了很好的設計基礎。

70年前還發生了一件事,那就是蘇軍列裝RPG-2,RPG神教自此誕生

RPG-2的直系原型——德國“鐵拳”-150

70年前還發生了一件事,那就是蘇軍列裝RPG-2,RPG神教自此誕生

根據“鐵拳”-150研製的RPG-1發射筒全貌

第一種設計是借鑑德國“鐵拳”-150總體方案的RPG-1,在1944-1945年進行了測試,但未能列裝。1947年,由斯莫利亞科夫領導的農業工程部GSKB-30設計局專家組設計的性能更好的RPG-2出現了,他們充分發揮了戰時設計手榴彈等武器的經驗,設計了相對比較完善的80毫米超口徑空心裝藥破甲彈。隨後的測試證明,這一新組合在100米內對付固定或移動的裝甲目標時非常有效。在1949年,這種武器正式列入蘇軍現役,並獲得了RPG-2的編號,配套的破甲彈被命名為PG-2。

70年前還發生了一件事,那就是蘇軍列裝RPG-2,RPG神教自此誕生

裝有破甲彈的RPG-2發射器,右下角為可裝3發彈的彈藥攜行具。

RPG-2集成了“鐵拳”-150和88毫米反坦克火箭筒的優點,其基本結構與“鐵拳”類似,採用平衡拋射的無後座力炮原理,發射超口徑破甲彈頭,結構簡單,易於生產,但它又和火箭筒一樣是可重複使用的,士兵只需攜帶發射器,彈藥可隨時更換,這樣進一步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戰鬥射速。

70年前還發生了一件事,那就是蘇軍列裝RPG-2,RPG神教自此誕生

早期生產的PG-2破甲彈,主要採用鋼板衝壓件。

RPG-2發射器的滑膛身管採用合金薄壁鋼管制造,帶有手槍式握把和迴轉擊錘式擊發機,方便通過肩扛姿勢,在穩妥瞄準的同時進行發射,為避免連續發射時身管發燙,身管表面帶有木頭或玻璃鋼材質的熱護套。配套的PG-2破甲彈與“鐵拳”相比有較大改進,單錐形彈體、風帽等均為薄鋼板衝壓而成,內部有420克混合高能炸藥,等厚銅質藥型罩後方設有DK-2型彈底碰炸引信,尾管後端帶有有6片彈性鋼片尾翼,平時卷繞在尾管上,擊發後彈體飛離筒口瞬間尾翼自動彈開,保證飛行穩定。RPG-2的操作十分簡便,從口部裝入破甲彈,打開扳機保險,壓下擊錘,即成待發狀態,扣壓扳機釋放擊錘,推動擊針打擊彈體上的火帽,點燃基本藥管內的發射藥,把破甲彈拋射出去,而向後噴出的火藥氣體則平衡後座力,膛內沒有任何殘留。

70年前還發生了一件事,那就是蘇軍列裝RPG-2,RPG神教自此誕生

RPG-2使用方便,圖為常用的三種發射姿勢。

RPG-2採用機械瞄準裝置,由衝壓成的摺疊式框形表尺與準星組成。表尺上有三個缺口,自下而上分別對應50米、100米和150米的瞄準距離。1957年,又設計了新的NSP-2夜視瞄準裝置,大大提高了這一武器的夜間作戰能力,裝有夜視瞄準裝置的型號稱之為RPG-2N。

在RPG-2列裝的年代,它確實是一種強大而足夠先進的反坦克武器,有力地提高了普通步兵對抗敵人裝甲車輛的能力。蘇軍的每個步兵師中都裝備了這種RPG-2,步兵班組裡也專門按排有兩個位置,即RPG-2射手和彈藥手,射手負責攜帶發射器本身以及裝有3發破甲彈的彈藥攜行具,彈藥手也隨身攜帶3發破甲彈,並裝備有自動步槍,負責補充彈藥並以火力掩護射手。

70年前還發生了一件事,那就是蘇軍列裝RPG-2,RPG神教自此誕生

越南戰爭中使用RPG-2的越南人民軍戰士

RPG-2的破甲威力超過150毫米,最大可達200毫米,可有效穿透當時美國裝備最多的M26“潘興”坦克,既使是M46“巴頓”和M47“巴頓II”坦克也難擋它的致命一擊。在RPG-2的幫助下,步兵不僅可以和敵人的坦克、自行火炮、裝甲車輛作戰,而且同樣能夠有效對付帶有裝甲的掩體和野戰工事之類的堅固目標。所以,直到1960年代初期以前,RPG-2一直是蘇聯軍隊中使用最廣泛的反坦克武器。而且由於它的簡單、廉價和有效,這種武器廣泛出口到各個社會國家,參與了20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的各場局部戰爭和軍事衝突,特別是在越南戰爭期間,越隊廣泛使用這種發射器對付美國人及其僕從軍的坦克和工事。

70年前還發生了一件事,那就是蘇軍列裝RPG-2,RPG神教自此誕生

2008年柬泰邊境衝突中柬埔寨軍人仍在使用RPG-2

RPG-2的缺點也很明顯,那就是其彈體僅以黑火藥作為拋射動力,初速只有84米/秒,因此彈道彎曲、有效射程近,射擊精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天氣因素特別是風速,在100米距離之外有效打擊移動裝甲目標十分困難,不得不靠多發覆蓋來提高命中率,而且其引信雖具有一定的膛口保險功能,但安全性不足,同時黑火藥導致發射時煙霧明顯,容易暴露射手位置。為徹底解決這些問題,1961年蘇聯又定型了RPG-7。它是在RPG-2基礎上改進發展而來的,發射原理、口徑、發射和擊發機構等都與RPG-2基本相同,但破甲彈經過了重新設計,增加了火箭增程發動機,同時增加光學瞄準鏡並改進了筒身結構,作戰能力特別是射程、精度和破甲威力都有顯著提升,因此到1966年就全面取代了RPG-2,更廣泛裝備華約各國以及中東、非洲、亞洲、歐洲等多國軍隊。

70年前還發生了一件事,那就是蘇軍列裝RPG-2,RPG神教自此誕生

RPG-7的出現,為RPG這種反坦克武器贏得了更大名聲。

作為目前使用最廣泛的反坦克武器,RPG-7通過新聞報道、電影和遊戲的宣傳,廣為世人所熟知。今天一提到反坦克火箭筒這個詞,大家腦海裡第一浮現的往往就是RPG-7的形象,“沒有什麼是一發RPG解決不了,如果有,那就來兩發”的段子更加深入人心。但無論如何,RPG-7都不是RPG這一神教的開山鼻祖,因為早在它之前12年,RPG-2就已經成為了蘇聯人的制式裝備。寫到這裡突然想起,按照中國人的算法,RPG-2、RPG-7應該還是一個屬相呢,都是大寫的“牛”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