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李商隱的詩讀起來像玩猜謎語遊戲,既隱晦又難懂,原因何在?

前言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

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託杜鵑。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公元858年,李商隱正值46歲,也就是在那年,他毅然離開官場回了老家,只是在寫完《錦瑟》後還沒多久,他卻不幸離世了。

杜鵑啼血、莊生夢蝶、良玉生煙、滄海珠淚。通篇都是聯想與想象,典故加比興的結合方式來展現其隱憂之美:濃烈真摯,曲調幽深;悽美格調,朦朧意境;詞藻華美中帶著深沉的含蓄……對於李商隱詩歌中常出現的隱憂之美,究竟是出於傷懷情路悽迷?還是出於感嘆仕途坎坷?或是出於追憶逝水年華?後人暫時不得而知。

都說李商隱的詩讀起來像玩猜謎語遊戲,既隱晦又難懂,原因何在?

李商隱畫像

因為在後人看來,不僅只有《錦瑟》隱晦難懂,李商隱的其他詩都同樣隱晦難懂,以至於讓很多讀者覺得似乎什麼都沒寫,但似乎什麼都寫了。所以對許多讀者而言,讀李商隱的詩無異於在玩猜謎語遊戲。至於李商隱的詩為何出現大量的隱憂之美,這還得從他的生平談起。

一、落魄的早年

公元844年,李商隱當時才32歲,有次在為去世的二姐完成遷墳的過程中,他還揮筆寫下了名叫《祭裴氏姊文》的祭文。但因 《祭裴氏姊文》屬於自敘身世的祭文,所以常被歷代研究者拿來當成研究李商隱生平的重要史料。

而只要讀了《祭裴氏姊文》後,不難發現,其實李商隱早年是在貧窮、落魄和卑賤中度過的,請看他是怎麼在《祭裴氏姊文》中娓娓自述其身世的:

“某年方就傅,家難旋臻,躬奉板輿,以引丹旐。四海無可歸之地,九族無可倚之親。既祔故邱,便同逋駭,生人窮困,聞見所無。及衣裳外除,旨甘是急。乃佔數東甸,傭書販舂……”。

都說李商隱的詩讀起來像玩猜謎語遊戲,既隱晦又難懂,原因何在?

李商隱畫像

原來李商隱八九歲時,父親便不幸離世了。而李商隱作為家裡的長子,自然還得親自舉著引魂幡,以便把父親的靈柩儘快運回老家河南安葬。四海雖大,但卻沒有哪個地方可以容納他。三年的服喪期,直至結束後,連每日的吃飯問題都成了頭等重要的大事。

作為嫡長子,童年的李商隱不但要謀生,而且還得負責為全家族光宗耀祖。雖然父親不幸離世了,但母親尚還活著,所以他還得想辦法儘快找個工作,以便早點安頓和孝敬母親。

於是,他把自己的名字報了上去,而後找到了個叫“傭書販舂”的工作,相當於幫他人抄寫詩文,但為了多份收入,還販賣自己的勞力給人舂米。所以李商隱早年清貧和落魄的經歷,都對他以後性格觀念的養成影響頗深:

都說李商隱的詩讀起來像玩猜謎語遊戲,既隱晦又難懂,原因何在?

其一,他早年所經歷的人情冷暖,塑造了其敏感、憂鬱而清高的性格;

其二,他早年在飢寒交迫中度過,所以渴望做官發財,以全光宗耀祖之志。

二、深陷黨爭

公元838年,對於李商隱的全部人生而言,那是個極為重要的時間節點,因為在他那些深意隱晦的詩學背後,夾雜著太多耐人尋味的人生……

原來李商隱年少時,就已表現出了頗富文采的天資,因而深受令狐楚的賞識。待李商隱成年後,令狐楚更是對他禮遇有加,甚至還特意讓他與諸子交遊。

而當時的科舉考試還屬於半開放式的,所以很多考生都可提前向主考官託人推薦或自薦。於是,就在那年,即公元838年,李商隱終於考中了進士,但背後還得多虧了狐楚之子令狐綯的幫助。

都說李商隱的詩讀起來像玩猜謎語遊戲,既隱晦又難懂,原因何在?

然而,就在那年的冬天,因令狐楚的突然離世,令狐綯不得不返回老家守喪三年。而三年間,儼然失去了經濟來源的李商隱該何去何從呢?

不料就在李商隱為此發愁之際,涇原節度使王茂元向他伸出了橄欖枝,不僅對其欣賞有加,還招為幕僚。讓人羨慕不已的是,王茂元為了籠絡李商隱加入李黨,甚至還把女兒許配給了他。

雖是人之常情但也無可厚非,只是讓李商隱萬萬沒想到的是,他卻因此深陷到了愈演愈烈的牛李黨爭的泥潭之中。李商隱本是牛黨的成員,況且還受牛黨元老令狐楚的賞識和培養,後來還同樣得到了李黨元老王茂元的賞識,況且王茂元還把女兒許配給了他。

都說李商隱的詩讀起來像玩猜謎語遊戲,既隱晦又難懂,原因何在?

李商隱畫像

對於令狐絢等牛黨成員而言,李商隱無疑是忘恩負義之輩。至此,李商隱本大有作為的仕途命運也開始走到了盡頭。

據《舊唐書》記載,令狐絢後來當上了宰相,但始終對李商隱秉持著“惡其無行”的態度。然而,李商隱為了引薦自己而不惜屢次向令狐絢“陳情”時,令狐絢每次既不搭理也沒表態,直至兩人絕交為止。再後來,李商隱的仕途越發暗淡,只能沉淪為別人帳下鬱郁不得志的幕僚。

所以不難解釋,為何在李商隱的眾多無題詩中,特別是像在什麼“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錦瑟無端四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等詩句中,到處都流露著對暗淡仕途的無限感傷之情。再加上他的情路坎坷,以及晚唐的衰敗等等,都對他隱憂之美的創作風格產生了重大影響。

都說李商隱的詩讀起來像玩猜謎語遊戲,既隱晦又難懂,原因何在?

李商隱畫像

三、動盪的時局

而就在上年,即公元837年的寒冬,當時的安史之亂才剛結束不久,人間到處被嚴寒肆虐,從漢中返回長安的途中,李商隱所到之處,皆是民不聊生、餓殍遍野和田地荒蕪的景象。唐王朝衰敗所導致的社會敗象無疑深深地刺痛了李商隱的內心,於是他才揮筆寫下了:

……

高田長檞櫪,下田長荊榛。

農具棄道旁,飢牛死空墩。

依依過村落,十室無一存。

存者皆面啼,無衣可迎賓。

……

作為晚唐戰亂和官場腐敗黑暗的真實寫照,此詩顯然瀰漫著憂國憂民的強烈危機感。許多人之所以他只是個唯美主義的愛情詩人,是因為他的詩風確實含蓄而唯美,但卻忽略了在這唯美憂傷的背後,是詩人對於鬱郁不得志的惆悵和失落之感。

都說李商隱的詩讀起來像玩猜謎語遊戲,既隱晦又難懂,原因何在?

李商隱畫像

但是唐王朝終究氣數已盡,儼然讓李商隱看不到什麼希望,所以他後來才忠肝義膽的寫道:

“我願為此事,君前剖心肝。叩頭出鮮血,滂沱汙紫宸。”

“九重黯已隔,涕泗空沾唇”。

“慎勿道此言,此言未忍聞!”

四、悽美的愛情

而年輕時的李商隱曾自比為衛玠、潘安等人,足見其敏感多情、才華過人,雖經歷多次愛情,結果都以慘淡而終。所以他的很多詩,都充滿了幽隱無奈、纏綿悱惻、悽美動人等悲劇性的唯美色彩,況且他還邂逅過幾段不合時宜的愛情。

公元835年,23歲的李商隱上玉陽山學道時,有幸邂逅了宋華陽,當時宋華陽不僅聰慧多情,況且還那麼年輕貌美,於是兩人很快墜入了情網中,不料天意弄人,結果來得匆匆去也匆匆。

都說李商隱的詩讀起來像玩猜謎語遊戲,既隱晦又難懂,原因何在?

自離開玉陽山後不久,李商隱便獨自來到了洛陽的堂弟家中,此時他遇到了正值情竇初開和明豔動容的柳枝,柳枝當時才17歲,而李商隱已23歲了。柳枝不但率真熱情,還天姿巧慧,尤其對李商隱寫的詩歌著迷。以詩為媒,二人很快擦出了愛情的火花。

於是柳枝為了把心留給李商隱,乾脆將衣帶綰結,隔牆投贈給李商隱,雙方還約定了再次見面的日期。不料李商隱卻因令狐綯在皇上面前對自己的大力舉薦,遂只能急赴長安應舉,後來兩人終未能再見面。

直至他日後再返回洛陽時,才得知柳枝已嫁給了東諸侯。於是李商隱因為抑制不住內心的感傷,遂提筆寫下了《柳枝詩》五首,並將其掛於柳枝的舊居牆上……

都說李商隱的詩讀起來像玩猜謎語遊戲,既隱晦又難懂,原因何在?

雖然如此,但李商隱並非什麼濫情詩人。他的一生都在追求真愛中度過,正如前文所述,最終他還是找到了漂泊已久的感情歸宿——因為王茂元特別賞識其才,遂將自己的女兒許配給了他。

而對於這段看似充滿政治意味的聯姻,並非由王茂元獨斷包辦,而是李商隱和王茂元的女兒先互為愛慕在前,王茂才順水推舟許配在後。況且二人在婚後,感情深篤。

顯然,李商隱才因此舉而得罪瞭如日中天的牛黨,為日後其暗淡前程埋下了伏筆。可能也正因有了這段經歷,才使他的愛情詩明顯區別於那些豔情詩,總顯得憂傷中帶著淡淡的唯美。

新婚後的日子裡,面對屢屢不順的仕途,李商隱還是拒絕了岳丈的各種生活貼補,甘願攜妻子繼續過著清貧樂道的簡樸生活。加上妻子的不離不棄,甘願每日為他洗盡鉛華,操持家務,使兩人走得更近了。

都說李商隱的詩讀起來像玩猜謎語遊戲,既隱晦又難懂,原因何在?

李商隱畫像

然而,美好的婚姻生活總是短暫的,為了維持生計,李商隱於839年再次參加了授官考試,而後當上了官職不大不小的秘書省校書郎,就此開啟了四處奔波的漂泊生涯……

就在那年,他正從桂林趕回家,途中借道巴蜀時,正巧天上下起了連綿大雨,使得行程被耽誤了不少,他不得已只好暫居蜀地。期間,他收到了千里之外的妻子寄來的信,字裡行間流露出的深情寄語令他無比動容。於是他提筆回了首詩,即廣為流傳的千古名篇《夜雨寄北》: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但終究世事難料,沒想到李商隱自離家那年開始,因為常年奔波在外頭,直至夫人因突患疾病而離世時,兩人始終都未及再見面。

都說李商隱的詩讀起來像玩猜謎語遊戲,既隱晦又難懂,原因何在?

李商隱雕像

喪失相敬如賓的夫人對李商隱而言,無疑是種揮之不去的錐心之痛,並且使得他在官場上屈身縱橫多年所積攢的滿腔熱血,此時也因夫人的突然離世而冷卻。

公元858年,46歲的李商隱毅然辭職回到了老家鄭州。某個晚上,他拖著沉重的病體,艱難地坐到書案前,靜思著什麼。恍惚中,他的耳畔忽然響起了陣幽怨瑟聲,時而漸消漸無,時而漸漸明晰……於是,他想起了那些曾經走近他生命裡的美麗女子,沉思中落筆成詩:

琴瑟無端五十鉉,一弦一柱思華年。

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託杜鵑。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都說李商隱的詩讀起來像玩猜謎語遊戲,既隱晦又難懂,原因何在?

李商隱畫像

只是才剛寫完《錦瑟》後不久,病情日趨惡化的李商隱,突然緊緊閉上了那滿懷隱憂的,以及看透世間蒼涼的雙眼……

結語

終其一生,因為生於動盪的沒落時代,況且家境貧寒,他只能寒窗苦讀,加上自身才華橫溢,很快考取了進士,就此步入了坎坷的仕途……

雖空懷報國大志,但卻屢遭打擊和排擠,無奈只能賣身投靠,成為了鬱郁不得志的終身幕僚。期間還遭逢了許多令他抱憾終身的悽美愛情,情路艱難坎坷,摯愛早逝……導致他想說的話,都始終沒言明。即使他把他的經歷說得很美,但世人仍不知其所以然。

遂只將昔日那些令他抱憾終身的情思,對時局的憂憤化作隱優之美的詩句。它展現給世人的那面,盡是美麗;但它隱藏的那面,盡是憂傷。而那樣悽美而隱晦的深情愛意,只屬於李商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