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南方人對於家庭宗族的認同觀念比北方人要強?

小叮噹的四維空間袋


宗族觀念算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的一個顯著表現,不過這類傳統文化正在隨著時代的發展逐漸變得越來越淡漠,這似乎已經是不以人為意志為轉移的客觀事實——特別是在市場經濟發展繁榮的地方,宗族觀念在有些地區甚至已經出現了近乎解體的狀況。不過即便如此,依舊還是有很多地方保留著強烈的宗族觀念,而這些地方往往都是集中在我國的南方地區。

為何我會說現在在南方很多地區宗族觀念依舊相當濃厚呢?

這是因為相對於北方來說,南方的很多地方對於宗族文化保留,比北方要完整不少。比如就算是今天,南方的許多地方仍舊保留著完整的宗廟、祠堂等建築設施,又比如南方人的族譜發展的也要比北方繁榮很多。

而宗族建築與族譜往往是一個宗族文化的兩個比較重要的體現,南方在這方面比北方發達,毫無疑問證明了南方的宗族觀念比北方更為濃厚。其實除了這些,我們從祭祖現象的隆重性與規模性也能夠看出來,比如今年上半年屬南方地區的的廣西欽州出現人數達到了上萬人祭祖現象,並且祭祖過程相當有儀式感。

那麼,出現這種差異情況的原因在哪裡呢?個人認為,南方的宗族觀念發展的比北方繁榮的原因主要在於兩個方面。一個是受生活方式影響,另一個就是南方文化發展的穩定性。

一、南方集聚的生活方式

我們首先來說下生活方式。我們這裡細分為前期和後期來講。

1、在過去,由於開發早的緣故,北方一直是屬於中心地帶,無論是經濟重心,還是政治重心它都是在北方。

而當時的南方相對於北方來講就落後很多了,這種落後不僅是生產力的落後,更是整體文明的落後,這就導致很多時候南方是不被北方看的起的——比如春秋戰國時期,地理位置處於南方的楚國,一度被中原國家嬉笑為蠻夷。

既然古代社會早期南方開發程度遠遠不如北方,而南方又是大家都熟知的多山區,這在古代以農耕經濟為主的前提下,毫無疑問是相當致命的。所以,為了解決這類困境,當時南方很多人都會往一些開發的較好的地方跑(不過活動範圍依舊是侷限在南方地區內);又或者喜歡匯攏在一起,通力合作來開荒,開發出新的土地用以耕作。

但無論是哪個解決方式,最終都會導致一個現象發生——那就是驅使著南方人口出現聚集現象。而這類集聚自然會出現很多同鄉、同姓、同族的團體。

但是,在北方就不同了,放眼望去北方大多數地方都是早已經開發好的沃野千里,這在農耕社會可是相當優越的條件,在這種條件下,北方人根本不需要像南方人那樣報團生活。

2、那有人或許會說,後來重心南移了,北方人遷往南方去了,那為何南方依舊會如此集聚呢?這就和戰亂有關了。中國歷史上幾乎每次經濟南遷都是迫於戰亂——不管是五胡亂華後的衣冠南渡,還是安史之亂後的避禍東南,又甚至是再之後的靖康之恥,它們之間共同的特性就是受戰爭因素影響。

因為有戰爭這個大背景在,大家能夠想到的自然是國家利益大於一切,所以面對困難往往是團結一致對外。而北方遷移過來的士族由於都是遷徙到南方來的,沒有根基,他們要想安穩立足想到的也是與當地百姓或者同遷徙過來的世家大族守望相助。所以說,無論是在早期,還是後來,南方的聚集程度都相當之高。

其實若站在上帝視角來看,南方的這種集聚使得他們的生活方式本質更像是抱團生活,彼此之間互幫互助。而這類的生活方式,自然會使得人與人之間聯繫愈發緊密,而一般為了親上加親,很多時候人們也會選擇聯姻,從而逐漸形成一個龐大的宗族網。在這層宗族網得薰陶下,南方人們宗族觀念自然會更加強烈些。

二、南方文化發展的穩定與繁榮。

除了人們生活方式的原因之外,還有一個就是文化發展的原因了。南方的文化在發展中逐漸呈現出十足的穩定性與繁榮性。

1、首先南方的文化發展較北方來講要穩定很多——南方的大環境整體安定,不像北方那樣屢屢受到遊牧民族鐵騎的蹂躪,導致文化多次支離破碎,無法保全穩定。

雖說後來蒙古人建立了元朝,南方也一度在蒙古人的統治之下,但是除了對幾個誓死抵抗的城市,蒙古更多時候是採取懷柔的政策來對付南方敵對勢力,而這也使得南方的文化依舊得以保留。

2、多次的重心南遷,也使得文化中心逐漸轉到了南方。在明清之際,南方文化的繁榮性質甚至是達到了頂峰,比如在明朝的那些狀元當中,基本上全都是來自於南方,當時的幾個科舉大省也都在南方,這些都足以見得南方文化經歷了幾個世紀的傳承之後,越來越繁榮,已經不是北方可以相比擬的了。

而文化的穩定與繁榮,自然也會促進南方宗族文化的鞏固與宗族觀念的繼續發展。可能這樣說有些過於籠統了,不便於理解,我們舉個簡單的推導個例——南方文化穩定繁榮自然就會誕生一系列的書香門第,而這些書香門第往往會培養出一大批優秀的官員,畢竟在封建社會里讀書是從政的一個主要途徑,而成為了官員他們自然在家中很有地位,逐漸會成為大家族的核心,而接著他們會以“宗族”為單位,讓宗族中的孩子們去接受教育,讀書從政,這些教育都是由宗族集體負責,這種模式在後來傳承了很長時間,並且循環罔顧,自然就更加根深蒂固了。

總結

南方的宗族觀念總體來說比北方更深這是不容置疑的事實。至於原因我上面已經歸納出了兩點,一個是生活方式,另一個則是文化發展健康,其實這些我們都可以歸結到歷史因素這個大範圍之內。

畢竟是在歷史進程之中,南北方受制於條件,經過規模性質的遷徙,經過不同程度的融合,這才有了生活方式與文化發展的特性差異,才有了對於宗族文化的整體認知不盡相同。


夏目歷史君


在中國,做個南方人,有時是很詭異的事情。詭異在哪,就在宗族的認同觀念問題上。

比如,以出生地劃分籍貫來論,我是正宗的南方人。是嶺南人,是廣東人,在廣東出生,在廣東成長,雖然有近10來年在福建生活,可到底還是屬於“南方”範疇吧。

但是,詭異的是,自我懂事起,我的家族、我的親友、我的老師們,就不忘“諄諄教誨”我:我是北方人,我們這一片數十萬人都是北方人。北方哪裡,北方河南!為什麼如此,因為我們劉氏大家族,整整數萬人,是600多年前,從河南被迫遷徙而來。

說這是子虛烏有吧,可又言之鑿鑿:“老家”河南哪裡,具體方位,可明確定位到某地區、某村落;南下具體時間,可以詳細到某年某月;至於具體遷移路線,明明白白,某某古道都清清楚楚。

我後來一直呆在湖北,陝西、河南一代北方省份更是頻頻走動,但確實很少發現這種極端頑固的宗族性堅持。


最為恐怖的是,這一切溯源有由,不大像虛構,更不類瞎說。

證據在哪,在周邊一座座祠堂,一棟棟老建築,一句句老人的口耳相傳,一份份族譜等文獻材料。 過去古人說,“國有史、族有譜、家有乘”,在中國南方很多地域、家族乃至家庭,都不是稀奇事。

這一些觀念,在我理解,其實就是宗族認同。在廣東、福建、江西等南方省份,有上億南方人各自凝聚為一個息息相關的團體,同姓同宗聚居,堅持共同守護的文化、習俗、信仰。

甚至,堅持認為自己都是“北方人”,是“中原人士”——我小的時候,當地還土葬,最重要的一道程序,就是“過黃河”,意思就是死了要回到北方故土。那送行悼歌,真是悲抑沉痛到慘慘兮兮,至今難忘。

至少在廣東南方,那種幾萬人全部同姓的聚族而居、那種以宗祠為中心的圍寨或土樓住戶格局、那種仰賴內部通婚、血緣關係組建起來的熟人社會、那種至今還有鄉約家規 ,需要定期回祖宅到祖墳祭拜的習俗;

那種出門在外先問輩分的規矩、比如隔個村都可能懵逼的方言等等,不出省外對照,還真會以為天下四海都是如此。我一位好友,家是順德的,是所謂長房長子,去年結婚,就聽他訴苦,說是給村中的各路長輩磕頭,直磕到腿發軟。

南方很多地區,那些格外強大的宗族勢力,似乎確實是北方較為少有的。北方人不是沒有群落,但更加各自為政吧。


但是,需要承認的是,南方不少地域,這種深厚宗族的認同觀念,形成的原因並一定是“高大上”的,它的結果也不一定就是好事。

這種南北對比起來的分野,我自己粗粗以為,要因大體都歸為三種吧:

一個,確實是生存需要,沒有辦法,只能抱團,一致對外,才能討生活。宗族關係下,共同利益、共同奮鬥才是最大訴求。

南方很多地域,比如在廣東,三大民系,廣府客家潮汕,都沒說自己是嶺南土著的,都自稱祖上是北方而來。

這些先祖,或為饑荒,或為避亂,是千辛萬苦跨越千里流離南下的。當初逃難,就不是單槍比馬,而是家族集體性搬遷,這一路篳路藍縷,不宗族化如何可以呢?等到落腳,宗族間又有先來後到的,資源又那麼短缺,民系之間、宗族之間那是常常械鬥的,你說不緊緊團結能成嗎?

所以呢,實質上,村落越閉塞的地方,宗族化觀念就越成正比呈現。近30年來,廣東普遍經濟好轉,社會逐步現代化,農村逐步城市化,那種宗族觀是不是實質也跟著淡了太多——這些年勤修祠堂族譜不過就是應激重新強調而已。


其二,南方屬於正統中原文化外緣,過去史書稱之為“蠻夷之地”,越是這樣越是在文化尋根上要更加重視,顯示自身“華夏子孫”的合法性與正當性。

歷史上的南方,在文化、淵源上是一直存有自卑感的。因為這種不自信,更加需要以宗族追根的形式,去追溯自身文化種源上的“中原身份“,乃至標榜自身是“南下衣冠”的後代。不然,總不能說自己是蠻夷之後吧!

祠堂、族譜、習慣,在這種驅動下,就有了作為確認“證據”的必要,就有了作為傳承儀式的意義。自己家族,自己祖先,通過文字、建築、習俗,亦或是其它形式傳承下來 ,代代流傳,形成儀式感。

這也是為什麼,在南方,那麼強調宗族性,卻不會走上地域分離主義的原因。這種觀念,是與中華主流始終並行不悖的正朔觀的一個變種,而不是類似魁北克、或加泰羅尼亞一樣的分離思想。


其三,需要說明的是,中國文化,不分南北,本身就是異常強調宗族的。儒家的宗族郡望、血緣結合觀念,那是深入每一個人心的。

如今的北方如果相較下比南邊單薄,那也並非北方觀念上稀缺這套,而是說中原數千年來都是戰亂交頻之地,人口雜居較重,加上歷代的思想肅清最嚴,宗族性早已被凌遲殆盡了。

換句話說,如今的北方,宗族觀念較單,那不是自然的選擇,而是多災多難的結果。了。南方也不是更愛祖先,而是鞭長莫及。千百年來,北方這塊大地,什麼五胡亂華,什麼突厥匈奴,什麼蒙古滿清,什麼日寇軍閥,那是不間斷地騷擾、破壞、婚配,人命都難保,吃飯都困難,如何才顧得上什麼宗族呢!

更何況,北方歷代都是天子腳下,宗族勢力歷代都被視為威脅力量,一直被肅清,如何敢放肆,如何敢團結?南方是山高皇帝遠,更多這個自由罷了。所以,北方很多地方,祖墳早就被平了,至於祠堂也早拆完,家裡供奉祖先牌位的習慣,也早被各種運作,作為封建殘餘給掃除了。

北方宗族的文化脈絡,是被強制剷除的。而南方,如廣東,就像梁啟超講過的,“民族與他地絕異,言語異,風習異,性質異”,反倒更要尋根,更亟需抱團一塊。想起來挺弔詭的,可情理上又是水到渠成之事。

這種觀念,好處當然有,人多好辦事嘛!壞處呢,別的不扯,您看看那個《破冰行動》的電視劇,瞭解下塔寨村原型也就差不多能明白了吧!


劉愚愚


這個現象我也有留意很久了確實是南方家庭宗族觀念認同感比北方的強。

先來說說我的一些見聞吧。我的幾個同事就是北方的一個是黑龍江,一個是內蒙古的。一個是我們的行政主管,男的,在廣東這邊工作,然後娶了當地的媳婦,相當於是完全不怎麼回家的,房子也是買在這邊,每次過年的時候我們都是需要輪休的,但是我們都知道他不回家,所以我們也就順理成章的可以回家過年,讓主管在這邊值班過年那三天。據說,他已經有幾年沒有回家了,父母都健在的,怎麼就不想家呢?這算不算家庭的觀念不太強呢?

還有一個就是我的好朋友,她是在這邊作財務的,一年都不回家一次的那種,孤身一個女孩子就這樣來到這個無依無靠的外地城市,換做廣東的大多數父母是不可能讓自己的女兒有這種行為的。不管是安全問題還是從她們的遠發展來說,廣東的父母幾乎大部分都有一個觀念就是女兒不遠嫁。

你說父母封建還是捨不得都可以的,這個想法就是女孩子從小就被灌輸的。其中的理由就是:

1.太遠了,回家的路程太遙遠了,即使年輕的時候你可以保證一年當中的重要節日可以回孃家,但是以後有娃了,你能保證你能那麼方便的奔波勞碌的不遠萬里回家嗎?

2.經濟允許你回孃家可以體面一點嗎?這個那麼現實的問題就往往是阻礙你遠嫁而不能回家的原因。

不遠嫁作為南方的一個不成文的觀念,大概也看出父母家庭對一個人的牽絆了,畢竟嫁出去的女兒就成為了別人家的媳婦,自己的孩子就這樣被接走了的感覺不是那麼好受的。

還有一個家庭的宗族觀念強的是,南方的拜神特別多儀式也特別多。比如潮汕的地方的“拜老爺”每逢正月過後的“拜老爺”甚至比過年還熱鬧,擺的各種拜祭儀式學問多多,嫁過去的潮汕媳婦都必須繼承婆婆的那套拜祭方法。

而北方的人常年南下工作,幾乎不怎麼回家,不管在哪都有他們的身影,可以說是“男兒志在四方”也可以說是不太戀家。公司裡的很多小夥子明明就是剛剛請假回家結婚的但是結婚後就自己繼續返回工作崗位了,夫妻雙方長期分居兩地也是讓人有點不可思議了,即使是感情基礎再堅固也有點不合常理。

究其原因,大概是和不同地區的人氣質來分析了,北方的人天性就是豪邁和不拘小節的,而南方自古以來就有柔情文質彬彬的氣質的,這樣對比來看,這可能與彼此的氣質不同來解釋了。還有一點就是家庭宗族的觀念太強也和文明的程度有關,在一定的程度上講,越是講究宗族儀式等的封建迷信程度會比較深,自古文明的開拓和文明的發源地都是自北而下,這就讓南方的文明根據來的更晚一些更加宗族宗族根深蒂固一些。

憑日常的生活見聞就是南方的家庭掛念還是會稍微比北方強的,這方面是體現在婚姻方面。贍養父母方面的,家庭成為他們最大的牽絆。


煙火視覺


個人認為有以下幾點:

1.南北方環境差異:受緯度影響,南北方氣候差異較大,造成了不同的地域發展特色。自古以來,北方地區大多遊牧民族,民風剽悍。加之經濟重心南移,戰爭影響,北方人民的遷移和與外族融合致使最初的家族譜系殘缺,同時,宗族觀念也有所削弱。南方地區,水土富饒,易種植糧食作物,自有蘇常熟,天下足之說。加之自然經濟影響,南方人安土重遷思想更為濃重,更加重視宗法宗族譜系之說。

2.地形,建築影響:北方地區較為平坦開闊,聚落分佈較為分散,而南方地區地形受山脈和河流影響,支離破碎的土地,致使南方聚落更為集中地分佈。比如客家人的圍屋,將一大家子人聚到一起,其家族觀念自然深厚。

3.南方地區與港澳臺相近,受近現代戰爭影響,南方許多同胞移居臺灣,港澳,心繫大陸。也是造就了南方地區人民認祖歸宗色彩。

4.正如林語堂先生所說這段話,抓住了南北方的人文差異與特點:“北方的中國人,習慣於簡單質樸的思維和艱苦的生活,身材高大健壯,性格熱情幽默,喜歡吃大蔥,愛開玩笑。他們是自然之子。從各方面來講更像蒙古人 。與上海浙江一帶人相比更為保守,他們沒有失掉自己種族的活力。他們致使中國產生了一代又一代的地方割據王國。他們也為描寫中國戰爭與冒險的小說提供了人物素材。

在東南邊疆,長江以南,人們會看到另一種人:他們習慣於安逸,勤於修養,老於世故,頭腦發達,四肢退化,喜愛詩歌,喜歡舒適。他們是圓滑但發育不全的男人,苗條但神經衰弱的女人。他們喝燕窩湯,吃蓮子。他們是精明的商人,出色的文學家,戰場上的膽小鬼,隨時準備在伸出的拳頭落在自己頭上之前就翻滾在地,哭爹喊娘。他們是晉代末年帶著自己書籍和畫卷的有教養的中國大家族的後代。那時,中國北方被野蠻部落所侵犯。”從中,我們可窺南北方人們對於家族認同觀念強弱不同的原因。


洛玖黎


其實中國人一直都有很強的家庭宗族認同,無論南北。但為什麼現在感覺南方人的認同感更強呢?我從以下幾個方面嘗試進行分析,同大家一起討論。


社會動亂的影響


秦漢以前,當時的人們基本都聚居在北方中原地區,整個政治、經濟、文化重心都在北方,而南方除了長江沿岸地區大都是處於未開發或地開發的情況。


西晉時期,因八王之亂和五胡亂華,統一才30多年的西晉迅速崩潰,司馬睿遷都建康(今南京)建立東晉。整個北方在中國歷史上第一次陷入胡人手中。


司馬睿在南方建立東晉之後,大量的中原漢人和名門望族,但凡有能力的都遷徙到了南方,而北方沒有遷徙的漢人淪為下等民族,被五胡奴役殺害。南遷的漢人,遠離家鄉,來到陌生的南方,更需要家族成員團結一致,宗族觀念比以往更強;而北方的漢人,更擔心的是如何在外族政權下生存下去,大都選擇與外族融合,民族間的融合使得家族的觀念變得淡薄。

(南方東晉與北方的五胡十六國)

自西晉永嘉之亂之後,安史之亂、靖康之變這樣巨大且強烈的社會動盪,首當其衝的都是北方中原地區,南方波及較輕。每次動亂,都會有造成無數家破人亡的殘局,作為逐鹿中原的戰場,北方無法像南方一樣,一個家族維持幾十上百代,大都在一次次動亂中消失在歷史長河之中。


自然環境的不同


南北自然環境差異巨大,北方多平原,南方多丘陵。

(皖南山區的村落)

北方肥沃的平原,養育了大量的人口,卻也使得人口遷移更為方便,更容易受到戰爭的影響。南方多丘陵盆地,在此定居的人們,在閉塞的環境中不容易流動,相對穩定,容易形成大氏族。在如今的南方,一個姓氏一個村莊的情況,隨處可見。


經濟發展的差異


自宋以後,南方成為中國的經濟中心,經濟富庶的南方家族更容易形成強大的凝聚力,促進家族的發展。

(南宋,繁華的臨安城)

一個強大的家族必定有良好的經濟基礎,無論是培養族內子女學習讀書,還是修建宗廟祠堂等等,都需要相當的財力支持。


程朱理學的興起


宋朝時期,程朱理學興起。程朱理學,將儒家的社會、民族及倫理道德和個人生命信仰理念,構成更加完整的概念化及系統化的哲學及信仰體系,成為對後世影響最大的儒家學說。

(朱熹,祖籍徽州婺源)

而當時的宋朝偏安南方,受程朱理學影響最深的便是南方地區,這使得南方地區比北方更重視家庭宗族觀念。


地史館


南方人對於家庭宗族的認同觀念確實比北方人強,我認為有以下原因:

一、生存環境及生活方式不同。

自古以來北方多遊牧民族,他們多以家庭為主體逐水草而居,而這種特有的生活方式決定了他們不能有固定的住所,所以宗親觀念隨著距離、經濟條件等影響也就顯得較為淡漠。而富有魚米之鄉點江南則因人多地少,多以宗親關係群居生活,彼此之間相互幫助因而也就顯得親近了許多。

二、歷史原因。

因特殊的地理位置,北方自古為各種勢力爭奪的戰場,曾長期處在動盪戰亂中,為了生存,大批北方及中原民眾結伴南遷。到達後為了應對野獸及當地人的傷害,因此他們組群而居、異常團結,逐漸形成了牢固的宗親觀念。

三、經濟因素的影響。

自古以來南方氣候溼潤、土地肥沃,且又有優良的港口、碼頭,因此農業、手工業、對外貿易等較北方地區發達很多。部分曾下南洋的南方人,經在海外艱苦拼搏後也有了豐厚的收入,他們為了感恩祖先的護佑,於是回鄉後大興宗祠、完善族譜,甚至設立基金以幫助族內困難者,每年在傳統節日之際也會歸來祭拜先祖,因而使宗族觀念、宗族文化的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

總之,南方人的家庭宗族認同感強於北方人,除了與其生存環境、生活方式、歷史原因及經濟條件有關外,還與他們受教育程度、日常生活習性等因素有關。


行山涉水一路向北


1.家庭宗族觀念是建立在一定的經濟基礎上的。北方最有名的家族是孔氏家族,傳承上千年,一是因為政治因素,更多的也還是經濟基礎作為條件。儒家思想下的中國人都有很強的家庭宗族概念,如果飯都吃不飽,就更不要提修繕宗祠、修訂完善族譜、聯繫族人、組建宗親會了。從經濟發展來講,先是黃河流域發展起來,因為戰亂和自然災害,經濟重心逐漸南遷,而漢人因為避禍也逐漸轉移到長江流域,和長江以南方向。財富和經濟的轉移也導致祠堂宗廟文化也發生轉移。

2.北方經歷的戰火紛爭更多,北方家族的壽命都不會特別長,像山東、陝西、山西和河南本來都有很多大家族,但是因為政治影響和改朝換代,而建立起來的宗廟祠堂更容易因戰火紛爭而焚燬,留存下來的可能性極低。而更多情況下,北方氏族會往南方遷徙,把宗廟祠堂遷往南方。

3.隋唐以前,特別是魏晉時期,門閥制度嚴重,治理國家主要是中央政府和各地方大家族來完成。家族是相當大的政治實體,家族的實力也就是人力資源,經濟基礎和政治影響力的綜合表現。所以家族就必須有更多的人,更多的錢,和更集中的力量來維持、保護和發展家族勢力。也正是基於此,中國人更注重家族觀念。國家的概念也是基於此而來。所以家庭宗族觀念,主題是為了團結力量,而形成互相保護和相互促進發展的實體。而現在的宗族觀念,並沒有太大變化。

4.北方多平原,除卻戰爭和極端自然災害因素,生存相對較容易,而南方多山、交通等都不方便,在惡劣的環境中生存,更需要依靠團隊或家族的力量,所以南方的宗族觀念相對較重,保持的也更完備。

5.南方區域的環境相對閉塞,在一個相對穩定的環境中,容易產生大氏族,經濟更容易集中,為了方便統治,宗族觀念是非常好的手段,而有經濟基礎,也更容易有物質(祠堂)留存。

6.新中國發展,十年浩劫時期,很多破四舊的事情,砸祠堂就是其中之一,明顯的是北方被破壞的更為嚴重。

所以,宗族觀念中國人,特別是漢族人都是很看重的,只是受到一些影響,南方把這樣的體系保存的更完備而已。


宋葫蘆pq瘋哥哥


為什麼南方人對於家庭宗族的認同觀念比北方人要強?從我們現在社會來看,確實是的。但只是針對現代而言,在古時候,整個中國,不分南北,只要是中國人都會注重宗族觀念,甚至說北方人的宗族觀念比南方人還強。

可為什麼到了現代,南北反差那麼大,變得南方人注重宗族觀念,而北方人觀念比較淡薄了呢?主要的原因分析有下。

宗族的概念及歷史

說到宗族,就離不開族譜。族譜是記載家族延伸的年代記事本。有了族譜,家族的人脈以及重大事件就有根可尋了。

關於族譜歷史的相關記載有《春秋公子血脈譜》、《世本》等。有族譜就說明有宗族觀念。

自秦朝統一六國後,宣導著“禮”的文化,規範著人們的言行準則,尤其孔子之後更是“禮”的盛行,“禮”文化裡面就包含了對先輩的敬重。

最早,人們為了表示對家族已故先輩的尊敬,會通過立族譜、祭拜的形式緬懷先輩,並教導後人要效仿先祖,遵循先祖遺訓,繼承家族併發揚光大。

人們以姓氏為單位,設立家族的祠堂,供奉家族先人牌位和族譜,形式非常隆重和嚴格。就是這樣,形成了家族宗族觀念,並世代在傳承著。這也是重要的中國漢族傳統文化之一。

歷史變故的影響

1279年,以遊牧民族為主導的元軍,鐵騎踏進南宋,經過慘烈的大決戰“崖山海戰”後,便拿下了南宋,開始了元朝統治。

那一戰,南宋十萬軍民被迫跳海殉國,後人用了一句話“崖山之後無中華”,來形容華夏文明的損落,可見其之慘烈!

元朝成立後,漢族的文化受到了重創和扼殺,連文字都要用蒙古字,所以到今天我們的歷史文獻裡,關於元朝的記載是很少的。

元朝的首都就在北方,北方周邊漢族的宗族文化,受到了嚴厲的封殺。反而偏遠的南方地區,受到的影響則相對小很多。

直到1368年,朱元璋推翻元朝,漢族文化才慢慢的恢復。

統治手段的影響

歷代來,皇宮的位置都是在北方,天子腳下的北方人做什麼都會特別小心。

據《尚書》記載,在舜的兒子夏啟時起,就出現了嚴酷的法律,一人犯罪株連親屬。

尤其發展到唐代起,統治者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對於反抗或不服從者,動不動就株連九族,這樣的案例實在太多了。

那時,只要家族裡有人在朝為官的,族人除了覺得榮耀沾光,也有著顧慮、擔心。只要一人出問題,就牽涉到整個家族,尤其是皇家族人。北方人在這種風險下,很多宗族開始不再記錄族譜,害怕某天會被按族譜名單株連在內,到了那個時候不要說認親,躲都來不及了。

就這樣時間一長,北方的人們,對於宗族觀念就逐漸淡薄了。

地理位置

南方地區,遠離政權中心的北方,所謂山長水遠,因此在地理位置的優勢下,這種家族宗族傳統受到的影響不大。

古時候的南方人口是比較少的,南方人為了發展人口,對宗族傳承的重視度要比北方人高。

綜上所述,這就是為什麼南方人對於家庭宗族的認同觀念,比北方人要強的原因了。


九步連環


一張圖片代表一切,這種活動每年都有 ,廣西玉林。



小排量摩旅


我們都生活在同一個國家,但在不同地區生活的人們,思想觀念卻會有很大的區別。就用北方朋友和南方朋友來舉例子,南北兩個地方的文化差距一直都很大,這一點也是大家公認的。雙方不僅是在飲食文化上有差異,在對家庭宗族的認同感上面,差距也是相當的大。南方的朋友在這方面的認同感會更強一些,北方的朋友就會稍弱一些。那麼為什麼大家在這個觀點上面的認同度會有強弱的區分呢?其實主要有兩點原因。

第一,生活環境影響。古時候,生活在南方的朋友通常都是比較幸福的,因為南方屬於我國比較靠中心的位置,所以受到了很好的保護,很少會有戰亂的侵襲。那麼在這樣和平的環境下,大家的生活就會比較的安穩。而在這樣的安穩環境裡面,一個大家族的人常常就會居住在一起,見面次數多了,彼此的感情也就更加的牢固,對家庭的認同度也就更高。再反過來看北方朋友,他們生活在我國比較邊緣化的地方,這裡常常會受到戰亂的侵襲,會有其他北方部落的人來搞突襲。因為戰亂的原因,當地的百姓們生活都比較的不安穩。一旦有摩擦發生,北方人就會想著逃命,一逃命之後,一個家族的人就常常容易分開。一分開,之後可能一輩子都無法再見面。那在這樣的情況下,他們對家族的歸屬感又怎麼可能變得深厚呢?

第二,思想上面有很大差距。南方人因為生活在和平的地帶,一個大家族的人因此就常常會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而在這一片地方,整個家族的人都共同努力,想要一起過上好生活。所以,他們的思想都是在自己的小家裡,為了家族而奮鬥。反觀北方的朋友,因為戰亂不斷的原因,導致這裡人們的愛國思想暴漲。大部分人都想著為國效力,為守護百姓,為守護鄉民出力的想法。所以他們最關心的其實是國家,對小家的注重感反而不會有這麼強。現在有很多人會覺得,北方朋友大氣,也是因為這種思想的薰陶,使得他們覺得全國上下都是一家人,不需要分彼此。也因此,很多人都喜歡和北方人交朋友,覺得和他們交往非常的舒心,真的會有一種親如一家的感覺。

綜上這2點來看,其實還是因為大家生活的環境原因,所以才導致了大家的思想不同的結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