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加速“開放”互聯網化成趨勢

新華社北京10月29日電(記者向家瑩 汪子旭)《經濟參考報》10月29日刊發題為《銀行加速“開放” 互聯網化成趨勢》的報道。文章稱,近期,微信支付聯手“宇宙第一大行”工行進軍銀行儲蓄市場。儘管此前阿里旗下支付寶、京東金融等多個互聯網機構也曾推出過類似產品,但其合作銀行規模尚難與工行相提並論。

業內人士表示,此次工行與微信的合作,體現了未來銀行業的發展趨勢。從資產端、資金端到更多業務模式,銀行的傳統業務逐漸“開放”,互聯網化加速發展。

互聯網巨頭競逐銀行儲蓄新賽道

銀行與互聯網巨頭的合作正逐漸走向深入。

近期,微信支付錢包入口內低調上線“銀行儲蓄”功能(僅部分用戶可見),點擊“銀行儲蓄”可跳轉至工行定存產品。根據微信官方介紹,“銀行儲蓄”是由銀行在微信上提供的存款類產品。用戶可在微信開通銀行存款賬戶,將資金直接存入該賬戶,由銀行存管、派發利息。

據悉,微信支付的“銀行儲蓄”利率與工行官網定存利率相比,3個月、6個月、1年、2年、3年期分別較工行官網披露的定存利率高0.19%、0.27%、0.35%、0.74%和1.1%。從起存額看,“銀行儲蓄”100元起存,高於工行官網50元的起存點。從期限看,“銀行儲蓄”的最高期限為3年,而工行官網的定存最高期限為5年。不難看出,與工行現有存款儲蓄類產品相比,“銀行儲蓄”存取更靈活、利率也更具優勢。

值得注意的是,這也是微信首次推出的銀行存儲產品。在微信之前,螞蟻金服、京東金融、陸金所、度小滿金融、小米金融等綜合型理財平臺均上線了類似產品,為銀行儲蓄產品導流。不過從合作銀行看,多以地方銀行和民營銀行為主。

融360大數據研究院分析師劉銀平表示,微信選擇與工行合作推出存款類產品,意味著銀行與互聯網平臺在理財業務方面的合作更進一步。“以前都是民營銀行、城商行之類的中小銀行會選擇與互聯網平臺合作,現在國有大行也加入了合作行列。”

“微信理財用戶年齡層偏低,而工行儲蓄客戶年齡層偏高,微信推出這款智能存款不僅能為工行帶來一定的存款增量,更重要的是可以為工行吸引年輕用戶,優化工行客群結構。”劉銀平說,雖然目前工行的這款存款產品還在小範圍測試階段,何時能否正式上線還不確定,但以微信的用戶量,該款產品若正式上線,應該會帶動更多的銀行接入。

中小銀行有動力推進

根據央行最新公佈的2019年9月《金融機構人民幣信貸支出表》,住戶存款,也就是個人存款中,定期及其他存款合計為51.5萬億元,其中絕大多數為定期存款。“以當前微信的普及程度,如果能把銀行定期存款和微信集合起來,無疑將為銀行業務拓展帶來巨大紅利。”蘇寧金融研究院研究員黃大智表示。

從利率看,儘管在微信上線的“銀行儲蓄”利率高於工行官網利率,但與民營銀行相比仍處劣勢。如,陸金所APP的“銀行精選”中囊括了營口沿海銀行、新網銀行、天津濱海農商行等多家銀行的存單產品,30天內的年化利率可突破4.3%,360天以上的產品年化利率可達5.8%。支付寶中一款上海銀行182天保本產品年化利率為3.8%,另一款江蘇銀行91天保本產品年化利率為3.7%。

長沙銀行資管副總經理向實表示,通過線上發行定存產品能夠起到拓展渠道的作用,中小銀行有動力去推進。存款產品線上化應該是趨勢,但也是個長期的過程。

面臨一定挑戰

此次工行與微信的合作,也被業內人士解讀為未來銀行業的發展趨勢。從資產端、資金端到更多業務模式,銀行的傳統業務正在逐漸“開放”,互聯網化加速發展。

黃大智表示,一方面,銀行拓寬了融資渠道,增加了存款來源;另一方面,流量公司也豐富了其線上產品,增加了客戶好感,提高了客戶黏性,促進流量變現。

“從過往來看,國有銀行的開放腳步相對來說較慢。微信此次能夠攜手工行,除去自身因素外,另一方面也體現了國有銀行想要進一步將開放銀行進行到底的理念,且未來有可能還會將其負債端、資產端,及更多的數據和服務開放給更多機構。”黃大智說。

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銀行研究室主任曾剛指出,隨著大數據、雲計算等技術的快速發展,金融科技也深刻影響著金融行業。金融機構從單打獨鬥走向合作共贏是趨勢所向。未來,銀行的基本業務應該能夠像樂高積木一樣模塊化,金融服務可以按需“拼搭”業務模塊,增加業務的多樣化和定製化。而銀行將成為高度開放共享的金融服務平臺,金融科技公司和銀行共同構成共生共存的金融生態圈。

不過,曾剛也表示,真正意義上的開放銀行的實踐,可能面臨一定挑戰。一方面,我國公民個人信息的收集和使用受到較為嚴格的監管,開放銀行在公民數據,尤其是金融數據的共享方面面臨較大的政策不確定性;另一方面,銀行開放的過程中存在資金跨區域,或繞開信貸監管政策投放的可能性,這一問題也需要引起關注。“因此,不應脫離實際需求盲目跟風追逐熱點。短期來看,將產品以API形式嵌入到合作方場景中,對大多數銀行來說也許是更佔優的選擇;從長期來看,銀行應該立足自身實際,嘗試新的商業模式,循序漸進改善體系架構、培養核心能力。”曾剛稱。(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