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利的回購與激勵

無數的碼農在1元錢的時候就接觸過比特幣,然而他們中賺到大錢的,都是曾忘記自己買過的人。還好前幾年他們想起來了,否則望京、西二旗、五道口的房價就是三十萬一平米。

伊利推行股權激勵計劃,然後市值沒了200億。

伊利的這波操作還可以的,公司先花50億回購,然後把這些股票用市價的一半也就是15元/股給高管來做股權激勵。

其實這還說得過去,我自己拿現金回購的股份,我想怎麼激勵都可以。激勵後,業績增長,股價增長,是雙贏。

但誰知,方案的解鎖要求亮了,企業只要複合增長達8%、ROE到15%就可以進行股權激勵。這個要求,大概是公司前幾年一半的增速,ROE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的水平。

這相當於告訴高管,公司未來增速下降一半,淨資產收益率下降一大半,就可以對你們進行股權分紅。

這條件根本就達不到“激勵”的目的嘛。

但是,還沒完,董事長自己一個人就拿了激勵的三分之一......

又但是,一旦激勵就會產生每年4億+的攤銷費用,這當然直接由淨利潤承擔。

所以,伊利的這波操作就是,雖然自己回購了,但激勵100%觸發,自然是拿全體股東的錢,發給高管。

之前的回購貌似也從利好變成了利空。

伊利的回購與激勵

此外,科創板的連續大幅回調也實屬正常操作,之前都看著科創板拉得自己手都癢,這兩天也不關注了,人性使然。

在投資方面,有什麼能比“我賺到錢了!”更能證明我的“正確”呢?

用錯誤的方法賺到了錢,只能加深你對錯誤的忠貞。

科創板上市首日與創業板首日竟有兩個巧合:

1、所有股票中,首日的最低點都是漲幅62%;

2、從首日收盤到最低點都是下跌17%。

如果不是巧合,如果反映了人性的規律......科創板還有多少空間,自己掐指算。

科創板幾周來,很多股票每天換手都在30%-50%。這說明什麼?

別看每支股票都蹭蹭往上拉,但大多數人在這個擊鼓傳花的遊戲中,吸那麼一兩口就趕緊往外跑。

那是那句話,人性使然。

投機的時候,散戶們明知背後有著夢幻的估值,但一看漲了就害怕,更急於落袋為安。

無數碼農在早年就接觸過比特幣,而賺大錢的都是曾忘記自己買過的人。

買的低是他們的優勢,而持有時間的長短貌似就和很多人的記憶有關了,如果才想起來,那湯臣一品的大哥就是五道口與西二旗了。

伊利的回購與激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