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剷除異姓王,為什麼還要分封同姓王呢?

大風歌

大風起兮雲飛揚,

威加海內兮歸故鄉,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劉邦剷除異姓王,為什麼還要分封同姓王呢?

這首《大風歌》的作者是漢太祖高皇帝劉邦(公元前256年冬月二十四—前195年四月二十五),沛縣豐邑中陽里人,漢朝開國皇帝,漢民族和漢文化的偉大開拓者之一、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卓越的戰略家和指揮家。對漢族的發展、以及中國的統一有突出貢獻。

《大風歌》寫於公元前一九六年,這一年,淮南王英布起兵反漢;由於其英勇善戰,軍勢甚盛,劉邦不得不親自出徵。他很快擊敗了英布,最後並由其部將把英布殺死。在得勝還軍途中,劉邦順路回了一次自己的故鄉——沛縣(今屬江蘇省),把昔日的朋友、尊長、晚輩都召來,共同歡飲十數日。一天酒酣,劉邦一面擊築,一面唱著這一首自己即興創作的《大風歌》;而且還慷慨起舞,傷懷泣下(見《漢書·高帝紀》)。席間由120人歌唱助興,劉邦擊築伴奏,氣氛極為熱烈,和大家一起飲酒,在宴席上他唱起這首大風歌,抒發了他遠大的政治抱負,也表達了他對國事憂慮的複雜心情。,特別是最後一句,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是高祖皇帝本人對自己做了七年皇帝的一個總結,從而讓我們看到了漢初諸王造反的現實。

劉邦剷除異姓王,為什麼還要分封同姓王呢?

在楚漢戰爭中,劉邦為了籠絡部下,爭取支持,孤立和打敗項羽,奪取天下,陸續封了一些諸侯王。這些諸侯王不是劉姓宗室,故稱為異姓諸侯王。如韓信在平定齊地後、請求立為假王(暫署為王),劉邦為了籠絡他,就封他為齊王。後又封英布為淮南王。公元前202年2月28日,劉邦於定陶氾水之陽即皇帝位,定都長安,史稱西漢。西漢政權建立後,劉邦對諸侯王的封國作了調整,如彭越封為梁王,齊王韓信徙為楚王等等。當時異姓王有7人:楚王韓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趙王張耳、燕王臧荼、長沙王吳芮、韓王信。

先來說一下這幾個人是為什麼能稱王的?

第一種情況:英布、張耳、臧荼、吳芮本來就是諸侯王

在秦國滅亡後,項羽主持分封諸侯。英布被封為九江王;張耳封為常山王;臧荼封為燕王;吳芮封為衡山王。這幾個的身份,與劉邦是一樣的,都是諸侯王,平起平坐的。後來楚漢爭霸,在各路諸侯中,以西楚霸王項羽、漢王劉邦的勢力最為強大。在這種情況下,其他諸侯就分裂為三個陣營:投靠項羽的諸侯,投靠劉邦的諸侯,既不投靠項羽也不投靠劉邦的諸侯。

楚漢戰爭的結果,漢王劉邦取得勝利。於是投靠項羽的諸侯與兩邊都不靠的諸侯就被消滅掉了,而投靠劉邦的英布、張耳、臧荼、吳芮仍然諸侯王之號。大家想想,人家給諸侯王的身份來幫你搞定天下,你總不能把他們的"諸侯王"也取消掉吧。這就是歷史現實決定的。

劉邦剷除異姓王,為什麼還要分封同姓王呢?

第二種情況:韓王信封王,是因為他特殊的身份

在七個諸侯王裡,有兩個韓信,一個是楚王韓信,一個是韓王韓信。前者比後者名氣要大多了,為了區別起見,韓王韓信就被叫做韓王信。韓王信本來不是諸侯,在項羽分封時也沒封到他。但他身份比較特殊,是戰國時代韓襄王的後代。在楚漢戰爭時,項羽任命親信鄭昌為韓王,佔據韓國舊地,抵抗劉邦。由於韓王信是韓襄王后裔,在韓國舊地比較有號召力,於是劉邦派他去攻略韓地,並承諾立他為韓王。後來,韓王信打敗了鄭昌,就受封為韓王,這是與他特殊身份有關係的。

第三種情況:向劉邦伸手要權的韓信、彭越

彭越是一支獨立的勢力,起初他是投靠田榮,後來歸附劉邦。與韓信不同,他從一開始有自己獨立的武裝力量,從這點看,他並不能說是劉邦的部下。彭越在秦末戰爭中就是一股獨立的勢力,為滅掉立了不少功勳,但是項羽並沒有封他為王。這點使得彭越對項羽極其不滿,因而他協助劉邦打擊項羽。在楚漢戰爭中,彭越的功勞僅次於韓信,劉邦封他為魏相國。然而,彭越非常不滿意,認為自己理應稱王。後來劉邦欲圍殲項羽時,彭越按兵不動,這是向劉邦討價還價。最後,劉邦封他為王,他才出兵加入合圍項羽的戰爭。

韓信與彭越不同,他沒有自己部隊。韓信之所以得到重用,完全是劉邦不拘一格用人的結果。在韓信攻略齊國後,同樣對劉邦的命令採取陽奉陰違的態度,在劉邦戰事吃緊時,他按兵不動,以封王條件相要挾。不得已之下,劉邦採取權宜之計,封韓信為齊王。

劉邦剷除異姓王,為什麼還要分封同姓王呢?

這些異姓諸侯王連城數十,多者一百多縣,少者也三四縣,其所佔區域甚至較中央政府直轄郡縣還多。且異姓諸侯王手握重兵,專制一方。雖名義上為漢的藩臣,但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垓下之戰前,劉邦與諸侯約會垓下,但諸侯兵皆不至,項羽再大敗劉邦。之後劉邦採納張良之策,益諸侯地,並厚加賞賜賜,諸侯才出兵與漢合圍項羽於垓下。然而,一切都是煙雲,在政治人物心目中,沒有永恆的朋友,也沒有永恆的敵人,只有永恆的利益。天下大定後,皇權與異姓諸侯王之間就勢同水火了,這是中央集權發展趨勢與地方割據的社會現實之間巨大矛盾和反差所決定的。正因為如此,在劉邦當上皇帝后,他開始對這些異姓諸侯王下手。

從公元前202年十月至前196年十月,燕王臧荼、楚王韓信、趙王張敖、代相國陽夏侯陳豨、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韓王信等異姓諸侯王,都被劉邦和西漢一一剷除了,在異姓王中,只有長沙王吳芮因為構不成威脅而得以存活。

劉邦剷除異姓王,為什麼還要分封同姓王呢?

那麼,問題來了,劉邦剷除異姓王后,為什麼還要分封同姓諸侯王呢?

根據《史記》等史料的記載,漢高祖劉邦登基後消滅韓信、彭越、英布、臧荼等異姓諸侯王,又分封九個同姓諸侯王,其中就包括劉邦的兒子齊王劉肥、趙王劉如意,以及哥哥代王劉喜、弟弟楚王劉交等等。對於劉邦來說,之所以在消滅同姓王后又分封同姓諸侯王,是因為同姓王要比異姓王值得信任。特別是這些王爺都是劉邦的至親,比如兒子、兄弟等,所以在劉邦這位皇帝看來,這些同姓王應該具有非常高的忠誠度,謀反叛亂的可能性要明顯低於韓信、彭越、英布、臧荼等異姓諸侯王。

首先,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大部分朝代都會分封同姓諸侯王,以此達到拱衛皇室的目的。這些同姓諸侯王既可以承擔邊境防禦的重任,也可以在朝廷發生叛亂時率軍勤王。就劉邦建立的西漢王朝,擁有非常遼闊的疆域。並且,漢承秦制,所以從關中地區向全國輻射的難度依然不下於秦始皇建立的秦朝,比如在秦朝時期,楚國和齊國等遠離關中的地區就非常難以控制,很多起義也是從這些地方興起的。由此,對於西漢王朝來說,為了控制遠離關中的偏遠之地,也需要分封同姓諸侯王來穩住局面。

其次是西漢總結秦亡的教訓。認為秦二世而亡的原因是沒有分封同姓子弟為王;劉邦希望通過宗法血緣的力量來鞏固王室,漢室永傳。

公元前201年劉邦聽取田肯的意見分封九個同姓諸侯王。

同姓諸侯王的權力很大,可以經營鹽鐵、徵收賦稅、任免官吏等。同姓諸侯王雖然在一定程度上鞏固了漢初王室的統一,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在漢文帝、漢景帝時期諸侯的權力越來越大,已經威脅到中央的統治。為了削弱諸侯國的勢力,加強中央統治,漢文帝斟酌之下聽取賈誼的意見"眾建諸侯而少其力",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了諸侯的勢力,但是引起了諸侯國的反對,收效甚微;景帝時期聽取晁錯的意見進行削藩,這一場傷筋動骨的行動使得諸侯國更為強力的反抗,吳王劉濞聯合楚、趙、膠西、膠東、淄川、濟南六國,以"誅晁錯,清君側"為口號發動了叛亂,七國之亂經過一段時間才被平息;到漢武帝時期聽取主父偃下達"推恩令",這一政策不僅削減了各諸侯國的封地,也使得諸侯國的勢力大大變弱,歷經三朝,只到武帝時期才真正解決了諸侯國的問題。

劉邦剷除異姓王,為什麼還要分封同姓王呢?

漢初無論是同姓諸侯王的設置分封,或是削弱諸侯國的勢力,都是統治者為了國家利益而做出的抉擇,都是鞏固國家政權而採取的隨時勢而變的對當時當勢而言最合適的方式。而這首《大風歌》的主人,在平叛英布勝利後,帶著箭傷返回長安,這是他最後一次親征造反的親王,四個月後他永遠的離開人間,這首歌其實是一首勝利者的悲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