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定中亞的“定海神針”,哈薩克斯坦“三分天下”的地緣結構解讀

處於歐亞大陸地理中心的中亞地區,雖然在世界歷史中一直處在邊緣地帶,但是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成為世界地緣政治格局的兵家必爭之地,曾歷經馬其頓、波斯、匈奴、突厥、中國、阿拉伯、蒙古、沙俄及蘇聯等諸多強權征服

,也誕生了獨特的燦爛文化。只是當我們要全面解讀中亞獨特的地緣政治結構時,佔據中亞“半壁江山”的哈薩克斯坦(國土面積272.49萬平方公里,中亞大約是400萬平方公里)是決不能忽視的角色,也是無法繞開的重要篇章。

穩定中亞的“定海神針”,哈薩克斯坦“三分天下”的地緣結構解讀

哈薩克斯坦國土面積超過中亞總面積的一半,是解讀中亞不可忽視的核心

作為中亞穩定的“定海神針”和實質上的地區領導,哈薩克斯坦國內政治穩定,民族關係和諧,經濟持續快速增長,人均GDP高達8480美元(我國2017年人均GDP為8827美元)。作為前蘇聯解體後經濟排名低於第二名烏克蘭的哈薩克斯坦,在地緣位置、政治體制、經濟結構、國家綜合實力等要素上也基本相同的情況下,在如今獨立28年後,其發展成就跟烏克蘭天差地別(人均GDP僅有3095美元),則主要歸功於哈薩克斯坦巧妙施展的平衡外交和民族思想及其政策,在整合內部三大玉茲部族訴求的基礎上,藉助外部力量提升本國影響力。

穩定中亞的“定海神針”,哈薩克斯坦“三分天下”的地緣結構解讀

哈薩克斯坦內部三玉茲所對應的的地緣板塊

說起哈薩克三玉茲部族,主要是指在哈國內部存在著三種勢力競爭,分別是大中小三大玉茲。分別對應哈薩克斯坦內部的三大區域:小玉茲—裡海鹹海沿岸低地地區,勢力最弱,位於哈國西部;中玉茲—哈薩克丘陵,北靠俄羅斯,分佈有大量俄羅斯族人,目前是首都努爾蘇丹(原名阿斯塔納)所在地;大玉茲—七河地區,也就是原我國外西北,是開發最早、人口最多,也最有歷史底蘊的地區,哈薩克原首都阿拉木圖所在地區(目前最大哈國城市)。

穩定中亞的“定海神針”,哈薩克斯坦“三分天下”的地緣結構解讀

哈薩克斯坦地緣結構圖:三玉茲各自所在的地緣板塊

三玉茲的形成跟公元15世紀末蒙古黃金家族後裔朮赤系的蘇丹克烈汗與賈尼別克建立哈薩克汗國有關。當時哈薩克汗國統治著包括東部的哈薩克丘陵板塊、西部的裡海沿岸低地板塊和南部的錫爾河中下游板塊,不同地緣板塊的外部差異,也使得哈薩克民族的來源成分複雜,所以在16世紀初哈薩克三大部族基本形成時,便分為大、中、小三玉茲(清文獻稱右、左、西三部),其中大玉茲是已突厥化的西征蒙古人,中玉茲是突厥化的韃靼人,小玉茲則是克普恰克人。

穩定中亞的“定海神針”,哈薩克斯坦“三分天下”的地緣結構解讀

公元1644年哈薩克汗國已經成為中亞地區無可忽視的力量

哈薩克汗國建立後,先是打敗佔據中亞河中烏茲別克地區的布哈拉汗國,獲得錫爾河中下游的卡拉套山脈南麓,即今哈國的克孜勒奧爾達州河南哈薩克斯坦州,有打敗葉爾羌汗國佔據楚河流域。直到17世紀衛拉特蒙古的準噶爾汗國興起,哈薩克汗國算是遇到了對手,大玉茲被準噶爾汗國併吞,位於哈薩克丘陵的中玉茲南部也危在旦夕,於是小玉茲於1730年派遣使團請求沙俄保護,最後中小玉茲逐漸被沙俄蠶食,當然那是後話了。所謂一山更比一山高,強大的準噶爾汗國還是在1757年亡於其更強大的宗主國—清帝國,於是大玉茲所在的七河流域成為清伊犁將軍的直轄地,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言的外西北地區(即江布爾州、阿拉木圖州和東哈薩克斯坦州)。

穩定中亞的“定海神針”,哈薩克斯坦“三分天下”的地緣結構解讀

清朝滅亡準噶爾汗國後,解除了哈薩克汗國受到的威脅,隨之成為清的藩屬

隨著清帝國統一漠西蒙古諸部,解除了哈薩克來自準噶爾的威脅,以中、小玉茲為代表的哈薩克汗國成為清帝國的藩屬,獲乾隆帝冊封。但準噶爾部因長期戰爭及疾病爆發,人口銳減,隨後在清帝國的允許下,哈薩克人逐步向七河流域遊牧遷徙,填補準噶爾人留下的空白。當然隨著19世紀沙俄不斷加大對中亞的滲透擴張,以《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等不平等條約劃定清俄雙方邊界,七河流域再次丟失,但也有不少不堪沙俄統治的哈薩克部族選擇內附清朝,內遷至北疆和伊犁河谷等地,這也是我新疆第二大少數民族—哈薩克族的主要來源之一,也是新疆的阿勒泰地區、塔城地區以及伊寧市區共同組成伊犁哈薩克自治州的重要根源。

穩定中亞的“定海神針”,哈薩克斯坦“三分天下”的地緣結構解讀

19世紀哈薩克小玉茲最先被沙俄吞併,中玉茲劃入西西伯利亞總督區,大玉茲劃入土耳其斯坦總督區管轄

於是哈薩克三玉茲部族被納入沙俄統治(1864-1917年),實行阿卡蘇丹制,即是年長蘇丹制,由哈薩克部族長老(阿克撒卡爾)擔任,成為俄國人維護統治的助手。直到半個多世紀後的“十月革命”爆發,沙俄上層倒臺,哈薩克趁機成立了僅維持三年的阿拉什自治共和國,隨著蘇俄紅軍進入中亞,有回到俄羅斯聯邦管轄,直到5年後的1925年中亞按民族劃界,成立了哈薩克蘇維埃自治共和國,當然成為蘇聯加盟國是1936年的事情了。最後1991年蘇聯解體後,在當年的12月16日哈薩克斯坦共和國成立至今。

穩定中亞的“定海神針”,哈薩克斯坦“三分天下”的地緣結構解讀

中亞民族分佈圖:哈薩克斯坦北部俄羅斯族和烏克蘭人數量較多

自此哈薩克斯坦作為一個年輕國家的歷史言盡於此,只是我們略過了一些之前有過贅述的細節。如在沙俄及蘇聯時期,俄國人也曾想過徹底同化,或者說消化哈薩克板塊,為此特別把西伯利亞平原的部分劃入哈薩克,以增加俄羅斯人在哈薩克的比重,還大量遷徙東歐的烏克蘭人、波蘭人,甚至是東北亞的朝鮮人到中亞...,可惜歷史沒有給予蘇聯太長的存在時間,於是哈薩克以“天上掉餡餅”的戲劇方式,“吃”成了中亞面積最大的國家

穩定中亞的“定海神針”,哈薩克斯坦“三分天下”的地緣結構解讀

中亞大草原有了另外一個新的地緣標籤:哈薩克草原

當然位於中亞草原之上的哈薩克三玉茲雖然存在相近的文化和覺醒的民族意識,但在地緣結構上,並非所有地理相接,文化相似的土地,都一定會被合併為一個國家。而哈薩克能夠完成整合,核心在於蘇聯時期,生活在中亞草原這片土地上的族群已完全形成了共同的民族意識,外加蘇聯“陰差陽錯”的民族劃分政策,於是中亞北部的草原地帶,有了一個新的地緣標籤—哈薩克草原。而大、中、小玉茲作為哈薩克斯坦的有機組成,換句話說也是解讀哈薩克內部地緣結構的窗口,當然那是下期的話題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