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問薄荷塘

2013年,第一次喝薄荷塘,傳說它是不可多得的易武茶。當時令我咋舌的是它的價格,接近3000元/250g的市售價,堪比老班章。同樣令我震驚的還有它的厚度,持續沖泡15泡都可以維持相對穩定的口感。更令人費解的是,偏愛易武茶的本尊,卻莫名固執地堅持選擇了同慶河,與價格無關。

薄荷塘,為什麼不是我的那杯茶?

再問薄荷塘


2014年,第一次去薄荷塘下茶地。茶山路雖然難走,但對習慣高海拔山野徒步的人來說,並沒有太難的挑戰。相較之下,去天門山的路更加原始,而去同慶河的路則需要涉水趟山。第一次與高杆古茶樹零距離接觸,看慣了密植型茶園和布朗山的茶林,薄荷塘的茶樹讓我親身體驗了過渡型茶樹的魅力和震懾力。更讓人震驚的,薄荷塘榮登易武新貴,鮮葉貴如金。

再問薄荷塘


巨大利益衝擊下,在易武的深山裡因為茶樹引發的各種爭戰,鮮血淋漓、刀光劍影。氤氳在歲月靜好的茶香之外,茶山卻是累世荼毒、世風不古。缺乏規範管理,毫無供應鏈整合的概念,原始資源的珍稀所引發的是你死我活的爭奪。以次充好假冒偽劣橫行、用彎弓和同慶河或者其它的原料冒充薄荷塘,更有些不法商販,直接用易武普通的原料,棉紙上印刷的哪兒就是哪兒。源頭原料供應失控,還有茶農逐利亂採信用缺位的各種市場亂象。薄荷塘,到底能有多亂?

再問薄荷塘


薄荷塘其實以前,並不叫作薄荷塘。2008年以前,它屬於麻黑,2013年以前,又常被當做彎弓或是颳風寨。從籍籍無名到盛名大造,它僅用了三四年的時間。薄荷塘茶地分別屬於四姐妹共同所有,上世紀90年代中期她們的家人跑到薄荷塘這搭了個小棚子住下來種植草果謀生。所以薄荷塘的高杆古樹茶地之前稱作”草果地”。這裡距離老撾邊界線只有十來公里。產量稀少,能統計出的古樹不足50棵,每棵樹鮮葉採摘為8公斤左右,一年總產僅100公斤毛料。在進入“草果地”之前,還有一片後期種植的小樹茶園,叫做“上茶地”,後來也就一併叫薄荷塘了。市場上充斥的所謂薄荷塘茶,隨便統計下來都按數噸來算。在這樣的混亂的市場之下,薄荷塘還能火爆多久?

再問薄荷塘


物有盡時,熱度終究會過去,新的超微產區不斷被髮掘。易武的明星產區越來越多:茶王樹、哆依樹、同慶河、百花潭、草果地……易武轟轟烈烈的搶山頭運動一發不可收拾。佔山為王成為普洱茶乃至易武茶區產品的營銷制高點。2014年微信營銷正悄然興起,隨著互聯網的傳播路徑越來越短,信息更迭越來越快,信息的真實性越來越重要。茶山行也越來越時興,問茶易武說走就走。人們總在尋找價值窪地,期望獲取更豐厚的市場回報。薄荷塘之後,易武的下一個高度在哪兒?

再問薄荷塘


如今的薄荷塘成為易武的熱搜詞,關注度居高不下,新貴自然造就各種傳說。而這種種傳說之中,最為有趣的就是“薄荷地”和“薄荷味”。薄荷塘因地得名。好茶需要好的生長環境,但薄荷卻不是判斷生態優劣的指徵物種。薄荷在雲南可如野草瘋長,田間城市也是遍地隨處可得。相較之下,哆依樹、同慶河等區域的生態更為原始,地域指徵也更為明顯。至於“薄荷味”,權且一笑置之吧。薄荷塘所產之茶,清雅鮮爽,同哆依樹、鳳凰窩、草果地乃至彎弓一樣,是易武花香型茶的典型代表。至於市場所宣推形容的口感清涼,有薄荷般涼爽的味道,教人匪夷所思。品茶品歲月人生,若是飲至心境無上清涼,又何須附會至味蕾的實際知覺。

再問薄荷塘


易武從不缺少傳說,你喝到的是自然天地間年年生髮的樹葉,還有風土山水和日月雨霧。口感平衡度絕佳的薄荷塘自然是易武新貴,你喜歡它的綿厚醇潤,花香幽深。我卻偏愛哆依樹剛勁的茶性和開闊的香氣,更獨鍾野性剛猛、原野氣性剛沉博厚的同慶河。每個人終能遇到心之所好的那杯茶,自有你風情。我執著於易武山鄉,風煙俱靜,不問因由。

再問薄荷塘


問茶易武,山高水遠,陳情未絕。

煮一壺霜華明月,意氣何逍遙。

過往歲月盡天真,千山仍未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