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場悟道:王陽明的人生分水嶺

中國歷史上,既是文人,又能以一介書生的身份帶兵打仗且取得勝利的,雖然少,卻也不乏其人。北宋名臣范仲淹算一個,其文章流傳後世(《岳陽樓記》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死後諡號“文正”,然在其統領涇州之時 ,西夏軍隊不敢侵犯。但要說以一介書生的身份,既能帶兵打仗取得勝利,又能在思想上自創一“說”,對後世產生深遠影響的,在中國幾千年的封建社會里,首推王陽明。

龍場悟道:王陽明的人生分水嶺

王陽明

王陽明(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本名王守仁,幼名雲,字伯安,別號陽明。之所以叫王陽明,是因為他因曾經在浙江會稽山陽明洞裡過了一段“築巢而居”的生活,自號“陽明子”,所以世人也稱其為“陽明先生”。

不過,這個號在冥冥之中竟似乎有天意:王陽明就像是已經步入中年、朝廷腐敗的明朝出現的一輪太陽,照亮了明朝,光芒四射。

王陽明有很多頭銜:明代著名文學家、思想家、軍事家,心學之集大成者,與孔子、孟子和朱熹並稱為“孔孟朱王”。可以說,每一個頭銜都是重磅,含金量十足。對於很多人來說,終其一生獲得其中的一個頭銜,恐怕都是一種奢望。

一個人的成功之路,難以一帆風順,需要百轉千回,但關鍵處往往只有幾步。王陽明也不例外,雖然“生而不凡”,但也歷經艱難,直至“龍場悟道”,才成就了一代名人王陽明。

龍場悟道,是王陽明人生的分水嶺。

1.“生而不凡”的王陽明

就像歷史上的許多非凡人物一樣,王陽明也有著神話故事一般的“出生”。據說,他的母親懷孕超過十個月才分娩,在他誕生之前,他的祖母夢見天神在雲中鼓吹,抱一赤子,從天而降。祖父遂為他取名為“雲”,並給他居住的地方起名為“瑞雲樓”。

王陽明家世顯赫,他的父親王華是明憲宗成化十七年(1481)的狀元,用現在的話來說,王陽明九歲時就成了名副其實的“官二代”。不過王陽明並沒有“官二代”的驕氣,不但聰慧,讀書也十分勤奮,只是志向異於常人。據說,有一次,塾師問他什麼是天下最要緊的事情,王陽明說“科舉並不是天下第一要緊事”,而是讀聖賢書,做聖賢之人。

在中國封建社會里,自隋朝實行科舉取士以來,能不把科舉放在眼裡的人並不多,第一牛人當是北宋的柳永,他能“忍把浮名,換了淺吟低唱”,別人做不到這樣灑脫。王陽明也不能,他之所以能有底氣說出“科舉並不是天下第一要緊事”這樣的話來,並非仗著“我爹是狀元”,

而是他有更高的志向和追求:想做聖賢。

龍場悟道:王陽明的人生分水嶺

“生而不凡”的王陽明

聖賢,似乎和科舉確實沒有必然的關係。孔子生活的那個時代,還沒有科舉,但孔子是中國封建社會的“聖人”卻是舉世公認。

當時還是一個少年得王陽明,眼光就能看得如此高遠,確非一般人能比。從這一方面來說,說句帶點“唯心主義”的話,王陽明確實是“生而不凡”,他來到這個世界就是帶著上天的某種使命。

2.坎坷多難的王陽明

所謂“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王陽明雖然從小就展露出了非凡的才智,但上天並沒有因此就格外眷顧他,相反,很多挫折和磨難接踵而至。

有一個時期王陽明特別迷戀朱熹,他把朱熹所有的文章和著作都讀了,為了弄清楚“格物致知”的奧秘,王陽明“格”了三天三夜的竹子,結果什麼都沒有發現,還因此大病一場。這件事對王陽明是一個重大的打擊,導致他對“格物”之說產生了極大的懷疑。不過,同時也為他後來成為“心學”的集大成者埋下了伏筆。

龍場悟道:王陽明的人生分水嶺

陽明先生“格物”

這也正應驗了一句話:要想成為巨人,你就得踩在巨人的肩膀上。

20歲時,王陽明第一次參加鄉試,中舉了。不過,22歲時考進士卻失敗了,25歲再考,還是失敗了。不過,王陽明心態很好,看得開,別人安慰他,他反而說:“你們以不登第為恥,我以不登第卻為之懊惱為恥。”

真乃奇人也。

1499年,已經二十八歲的王陽明參加禮部會試,這次老天終於不再為難他,得了個二甲進士。從此,王陽明正式踏入官場,先當了刑部主事,不久又換了個職務,當了兵部主事。

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冬,王陽明得罪了當權的宦官劉瑾,被杖四十,謫貶至貴州龍場,當龍場驛棧驛丞。驛丞的職責是掌管驛站車馬的迎來送往,連七品芝麻官都不算。

這時候的王陽明,跌落到了人生的谷底。

但有一句話說得好:掉落到人生的最低處並不是一件壞事,因為你現在每走一步都是向上,除非你自己心甘情願躺在那裡像條死蛇一樣。

在貴州龍場,王陽明迎來了他人生中的鳳凰涅槃。

3.龍場悟道:王陽明人生的分水嶺

貴州龍場,位於貴陽西北七十里,修文縣治,原本是一個蠻荒之地,在歷史上默默無聞,但因為公元1506年王陽明的到來,竟成了中國文化史上一個響噹噹的名字,一個多少帶有神秘色彩的名字。

因為,王陽明正是在這裡,因緣際會,領悟到了他心中的“道”。

許多年之前,他對朱熹的“格物致知”迷惑不解,許多年之後,他在貴州龍場豁然開朗:原來真正要“格”的不是“物”,而是“心”,正所謂“心外無物,心外無理”。

世界的奧秘,宇宙的奧秘,人生的奧秘,都在王陽明眼前打開了那扇神秘的門。

龍場悟道:王陽明的人生分水嶺

貴州修文陽明洞

王陽明說,深山中的花,未被你看見時,此花與你心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的顏色便明白起來。

王陽明說,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必然要表現為行,不行不能算真知。所以,知與行其實是一回事,二者互為表裡,不可分離。

王陽明說,良知人人都有,不需要外求。心存良知,即使是凡夫俗子,也可成為聖賢。

正德五年(1510),王陽明離開龍場,擔任廬陵縣(今江西吉安)知縣。其後不久,王陽明正式開啟了他輝煌的“軍功章”生涯。

正德十一年(1517年),已被提拔為都察院左僉都御史的王陽明率軍消滅了為患數十年的盜賊。1519年,平定寧王叛亂。

龍場悟道:王陽明的人生分水嶺

王陽明

在龍場悟道的王陽明,軍事上似乎天神下凡,勢如破竹。

“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

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這就是流傳後世的“王門四句教”,也是王陽明追求的人生境界。

王陽明的“心學”思想後流傳於日本,對日本及東南亞都產生了較大影響。日本名將東鄉平八郎曾說:“一生俯首拜陽明。”

晚清“中興四大名臣”之一的曾國藩則評價說:“王陽明矯正舊風氣,開出新風氣,功不在禹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