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說“投機”是旁門左道,他到底靠什麼登上了百富榜?

“那些暴富機會其實都是露天金礦,誰都可以採摘”。

縱觀資本市場的很多大人物,都是靠著敏銳的嗅覺和大局觀慢慢擴大財富,相比之下,那些投機取巧的行為往往被看作“旁門左道”,而正是這種不被人看好的“投機”,成就了一代“草莽”資本家劉益謙的財富人生。

說到劉益謙,很多人的第一反應是他是一個收藏家,曾以過億的天價拍下宋徽宗的《寫生珍禽圖》、王羲之《平安帖》、吳彬《十八應真圖卷》,人們覺得這樣富有品味,一擲千金的“大富豪”想必是含著“金湯匙”出身的,殊不知他曾經只是上海“下支角”(即貧民窟)做皮包、開出租的普通百姓,學歷也僅僅是初中輟學,而他的身家性命都是在資本圈摸爬滾打得來的。

誰說“投機”是旁門左道,他到底靠什麼登上了百富榜?

有趣的是,他的成功之道,源於兩個字——投機!

我什麼都不懂,我只是膽子大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是個瘋狂造富的年代。那時,國內資本市場初步開放,各方面尚不完善,規則的漏洞、投資者的盲目……這些產於時代的諸多因素最終成就了一大批財富神話。

而劉益謙就是這一大批神話締造者中的一員。

80年代末,他邁出了投資的第一步,買賣國債。那時候,國債發行困難、流通性低,加之人們對這個新興事物的不瞭解,因此即使利率高達11.89%,依然無人問津。銀行只好“打折促銷”,最低時一度打到七折,而這一舉動反而更讓百姓們質疑國債的穩定性。

誰說“投機”是旁門左道,他到底靠什麼登上了百富榜?

當時的劉益謙卻發現了其中的商機,一張100元的國債,利息加折扣一年下來就變成了140元,能獲得40%的收益。這筆賬讓他瞬間瞭解了資本市場錢生錢的道理,相較以前的辛苦錢,資本市場才是他大展拳腳的真正戰場。

因此劉益謙積累起一點小財富,而這並不算劉益謙真正的“第一桶金”。買了國債後,他立刻投身於當時尚不成熟的股票市場,1990年,他以每股100元的價格買入100股“豫園商城”,當股價漲到400元時,所有人都認這已經是“天價”了。然而在這樣一個瘋狂的年代,“膽大”才能吃肉。而他,恰好是這類人。

當時寥寥可數的股票與諸多希望一夜暴富的投資者,一起將股價推向了不合理的高峰。劉益謙憑藉過人的膽量,一直長捂豫園的股票不放,直到1992年5月,股價衝上1萬多元后才拋出,而僅僅這100股的股票,就讓他淨賺了近100萬元。

果實遍地都是,為何不用更大的籃子裝呢

突如其來的鉅額財富,徹底打開了他對資本市場的興趣之門,接下來他將目光放在了炒股票認購上,而這一戰也成他躋身億萬富翁的重要一役。

90年代初,上海證券交易所剛剛成立,因股票供不應求,形成了粥少僧多、有價無市的局面。針對這種情況,人民銀行決定發行股票認購證,憑認購證搖號中籤認購。

誰說“投機”是旁門左道,他到底靠什麼登上了百富榜?

1992年,上海發行股票認購證後,很快就出現了炒賣認購證的狂潮,劉益謙也加入了炒賣的行列。當時,大多數參與者只希望通過炒作賺取差價,但劉益謙經過市場調研和計算後發現:中籤率約為10.3%,即理論上100張認購證會有10張中籤。當時成本為3000元的百張認購證,最高被炒至1.9萬元。而若有10張中籤,按照3萬每張的預估價,轉手便是30萬元!

於是,劉益謙選擇在搖號前兩天以每百張20050元的高價大量收購,並與賣家約定在搖號日交款。最終,每張中籤的認購炒到了3萬元,劉益謙花20萬元買的1000張認購證,至少中了100張,價值300萬元。

至此,資本市場的甜頭讓劉益謙決心涉足一級市場。

投資機會是公平的,關鍵在於耐心

時間來到了2000年,由於當年定價主要依據上市公司淨資產,與二級市場定價相比,均價在2元左右的“法人股”,絕對“低廉”。但法人股當時是指不能在二級市場上自由流通、轉讓的。因此並沒有太多人看好法人股。然而,這劉益謙卻看到了一片露天的金礦。

這一年,劉益謙通過協議受讓和拍賣,大肆購入法人股,接手的法人股不下15只。劉益謙的“投機”形態再度顯現,“賭”的就是未來某一日,它們可以上市流通。

這一等就是5年,這種深套五年的感覺相信很多股民朋友們也能夠體會,好在煎熬過後,春雨最終降臨了。2005年4月29日,證監會發布《關於上市公司股權分置改革試點有關問題的通知》,法人股獲得上市資格。

2006年12月12日,劉益謙迎來了第一隻解禁法人股,金盤股份。20天內,以5元均價,將130.4474萬股金盤股份全部拋售套現。之後2年裡,劉陸續拋售解禁的法人股,獲益之豐,令人咂舌。

人最難戰勝的是自己的慾望

嚐盡了資本市場的甜頭過後他變得越來越激進,但也正是這種激進的手法,最終讓他迴歸了理性。

2009年,他盯上了“定向增發”。僅7到12月,他累計投入了61.16億元參與了渝開發、保利地產、首開股份、金地集團、華電國際等8家公司的定向增發股。

他將處於限售期的股票質押給信託公司,再把認購信託的資金重新投入進新的定向增發之中,如此循環,等同於提高了2倍的資金使用率,啟用了3倍左右的槓桿。61億元規模的增發,劉只用了20億元的真金白銀就得以實現。

然而“增發”帶來的並不都是收益,也讓他栽了一個大“跟頭”。

2010年下半年,房地產調控力度越來越緊,地產股集體“趴在地上”。金地、保利、首開一跌再跌。進入2011年,劉益謙,毅然選擇了減倉,割肉套現。也正是這樣的“滑鐵盧”戰役,讓他明白資本市場的錢終究只是數字而已,只有那在手上的才是“真金白銀”,於是,他帶著此前積累的財富,毅然轉身投入藝術品行業。

劉益謙此前採訪時表示過:“我不喜歡做沒有風險的事,我從來不把自己侷限於只能做什麼事”。依靠這種看似投機的做法,劉益謙演繹了那個瘋狂年代中,最激動人心的造富故事。有人說投機是“旁門左道”,但誰又能說“旁門左道”不能成就人生呢?

縱觀劉益謙十年浮沉,2010年之前,他在資本市場大肆圈錢之時,除卻財經媒體,公眾往往漠不關心。進入2011年,伴隨日益紅火的藝術品市場,劉聲名日盛,可卻逐漸淡出資本市場。失之東隅,收之桑榆,或許世間之事就是如此微妙。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著作權歸第一財經所有。未經第一財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製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保留追究侵權者法律責任的權利。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繫:[email protected]

誰說“投機”是旁門左道,他到底靠什麼登上了百富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