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位"天之驕子",有人市值千億,有人鋃鐺入獄

十年一劍,終得劍光爍爍。

十年前,在中國經濟改革大幕之下,創業板承擔的“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培育戰略新興產業”的歷史使命,如莽撞少年,有成績亦有困惑。而今,

創業板775家上市公司中,戰略性新興產業公司549家,佔比70%,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449家,佔比58%。近十年,創業板公司平均研發強度維持在5%左右,研發投入持續高於A股平均水平,為企業發展注入了持續動力。

十年前,曾經同臺敲鑼的28位天之驕子,在歷史的滾滾洪流中,奔向了不一樣的遠方,有千億市值的佼佼者,亦有因欺詐發行鋃鐺入獄者。

有“魚躍龍門”者,如愛爾眼科業績股價雙增長,早早突破千億市值大關;也有“失意者”如金亞科技,因欺詐發行、財務造假或迎來退市結局;更有如探路者、華誼兄弟等,在產業變遷與宏觀環境變化中幾經沉浮,期待走出“迷霧”。

而今,十年後再度起步,創業板推行註冊制改革的腳步聲已經越來越近。這是一個新的開端,我們亦期待新的故事。(李新江)

28位

10月30日,創業板迎來10週歲生日。

回顧10年曆程,承載著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培育戰略新興產業的歷史使命,創業板從無到有,發展成為市值5.68萬億元、上市公司數量達775家的上市板塊,集聚了一批具有影響力、競爭力的新興產業公司。

2009年10月30日創業板正式啟動。十年來,創業板在支持雙創企業群體、優化創業創新生態、引領產業升級轉型、加速新舊動能轉換等方面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成為了新時代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創新引擎。

值得注意的是,創業板新的改革步伐已經展開。近日,《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意見》提出,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研究完善創業板發行上市、再融資和併購重組制度,創造條件推動註冊制改革。

深交所表示,將積極落實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按照證監會統一部署,堅持服務實體經濟和創業創新的根本宗旨,深化市場改革,豐富產品供給,優化市場培育,健全完善適合創新型、成長型企業的制度安排,增強板塊包容性和覆蓋面,加大對科技創新企業上市支持力度,努力打造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相匹配的資本市場生態體系。

28位
28位

十年股權融資達7468億

在審視創業板對實體經濟的服務功能上,武漢科技大學金融證券研究所所長董登新指出,創業板誕生在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之後,正逢中國經濟轉型、產業升級,其在經濟轉型和產業升級中的作用不可低估。

董登新表示,創業板在十年時間裡,一方面拓展了民企的股權融資通道,為民企上市打通了第二個IPO通道。另一方面也讓創新對於國民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性意識深入人心。

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10月28日,創業板市場共有775家上市公司,佔A股上市公司總數的20.4%;總市值為5.68萬億元,佔A股總市值的10.2%,已成為資本市場服務實體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創業板公司累計通過IPO募資達4050億元,再融資金額(含重組配套融資)3418億元,股權融資總額累計達7468億元,直接融資投向創新創業領域,進一步推動創新發展。

由於創業板不允許公司使用募集資金進行高風險投資,募集資金主要用於發展主業、支付併購對價、補充流動資金、償還債務等,切實發揮了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的作用。

目前,創業板超過九成企業為高新技術企業,超過八成擁有自主研發核心能力,超過七成屬於戰略性新興產業,公司創新特徵明顯,成為名副其實的“高新企業之家”。

在產業結構上,創業板已具備鮮明的板塊特色並形成示範效應:戰略性新興產業公司549家,佔比70%,以新一代信息技術、節能環保、生物醫藥為代表的產業聚集效應明顯。

創業板中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449家,佔比58%。近十年創業板公司平均研發強度維持在5%左右,2018年更有91家公司的研發強度高於10%,研發投入持續高於A股平均水平,為發展提供了持續動力。

從盈利水平上看,創業板上市公司的質量在穩步提升,十年來,板塊公司平均收入由2.87億元上升至2018年的18.01億元,平均淨利潤由0.45億元增長至0.64億元,銷售毛利率保持在30%左右。

其中,2009年至2016年,創業板公司平均收入、平均淨利潤年複合增長率分別達到23%、15%,遠高於同期其他板塊發展速度。

2017年-2018年,板塊整體承壓,公司分化明顯,問題公司顯現,這與中小民營企業抗風險能力相對較弱有關。

2019年上半年,創業板公司業績明顯改善,一、二季度盈利環比大幅回升,呈現止跌企穩態勢。

“23%的複合收入增速和15%的淨利潤增速,比全球其他創業板相關板塊有極大的優勢。曾經有人認為中國創業板估值較其他高。但實際上估值高是有自己的因素,因為中國創業板的成長性、利潤收入增速確實是比其他交易所當時平均水平要高5%-10%。”中信建投證券研究發展部金融工程與大類資產配置總監丁魯明指出。

資本市場改革試驗田

擔當了資本市場改革創新試驗田使命的創業板,在十年時間裡進行了一系列貼近創新型、成長型企業發展特徵的制度嘗試和創新,平穩起步並穩定運行,為資本市場積累了制度建設經驗。

創業板自啟動之初,就施行了投資者適當性管理制度,這是場內市場領域投資者適當性管理上做出的有效探索和首次制度安排。

2012年,創業板進一步優化退市制度,直接推動了主板市場新一輪退市制度改革,市場化退市指標、快速退市、嚴控恢復上市標準等規定在主板退市制度改革中被借鑑或採納。

此外,創業板還首推了“小額快速”定向增發機制,允許“不保薦不承銷”,給予市場主體更大的自主空間,其後“小額快速”併購機制亦是這一理念的延伸。

針對新經濟企業的特徵,創業板首推行業信息披露指引並形成體系,極大地提高了信息披露的有效性和針對性,為後續其他板塊推行行業信息披露體系提供了借鑑經驗。

持續的制度優化,讓創業板的隊伍匯聚一批龍頭企業。截至2019年10月25日,創業板已有5家公司市值超過千億元,23家公司市值超過300億元。

2009年的創業板尚沒有一家公司年收入超過30億元或淨利潤超過5億元,經過十年發展,2018年營業總收入超過30億元的公司有93家,淨利潤超過5億元的公司有45家。

2019年上半年,創業板實現淨利潤1億元以上的公司有169家,其中128家為戰略性新興產業,頭部公司引領高質量發展的態勢較為明顯。

不過,儘管創業板在支持新經濟發展方面取得成效,並在諸多制度建設上實現全國首創,但隨著新經濟、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的層出不窮,對創業板的改革和發展也提出了更高的訴求。

尤其是在境外交易所競相推出制度改革,科創板首推註冊制扶持新經濟企業的當下,創業板市場基礎性制度迫切需要進一步完善。

“過去十年,創業板在服務新興產業、推動科技創新、促進國民經濟發展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績。但目前來看,創業板上市要求仍然比較嚴,其職能尚未充分發揮,需要通過一系列的制度改革,將創業板建設成一個包容性更大、覆蓋面更廣的板塊。”南開大學金融發展研究院院長田利輝指出。

存量改革呼之欲出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以來,頂層設計上關於創業板註冊制改革,完善創業板發行上市、再融資和併購重組制度等表述頻繁出現,創業板存量改革呼之欲出。

“我們盼望最大的是註冊制度,以及併購重組的措施能夠更市場化一些,前幾天證監會發了併購重組的文,大家都很受鼓舞。我們的PE投資支持很多中小創新型企業,如果能通過註冊制和併購重組實現比較市場化的退出機制,那將有助於創新創業企業更有動力地發展。”招商銀行研究院副總經理譚海鳴指出。

董登新也表示,“創業板改革過程中需要解決三個關鍵問題:一是創業板定位問題。二是包容性問題,要增加上市標準的包容性。三是監管問題,註冊制下監管重心是信息披露監管。”

在市場定位上,有業內人士指出,可以適當放開對行業的要求,“創業板要定位為篩選優秀的公司,而不是篩選優秀的行業”。

長江證券投行部總監殷世江認為:“創業板吸收的是各個行業裡面排名優秀的企業。在任何領域裡面能做到前三或者前五的企業,都有自己的競爭優勢。我覺得競爭優勢不止體現在科技創新,渠道、品牌建設、人員管理、內控管理、生產流程的管理,這些都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優勢。”

也有業內人士表示,創業板是A股市場中最具成長性的板塊,其市場定位要穩。目前是孵化重大科技創新類企業最重要的時機,要堅持服務新興技術產業。

中信建投丁魯明就認為,“對於現在的中國,國家層面上的戰略轉型非常清晰,2018年之前是供給側改革,2018年底之後就是新興技術,包括深圳改革開放示範區,本質上支持新興技術產業。”

“這些企業如果進行間接融資,可能抵押物不足,所以很難進行下去。而直接融資的成本對於創業者來說較低,一個足夠活躍的交易市場,能夠讓他們的(融資)成本降得比較低,(可以)充分試錯。”丁魯明指出。

而對於信息披露應該如何監管上,也有專家學者建議,應在保障真實性和全面性的同時,增加可讀性和有效性。

香港中文大學法律學院副院長習超認為:“在1990年代中期,美國SEC就有很多這樣的討論,如果過於強調對信息披露的真實、全面、準確的監管,對於上市公司來說帶來的直接後果就是所謂的信息過窄,這不僅說的是公司的披露義務帶來的成本更高,對於投資人來說也要求過高,他並不能有效的使用信息。”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楊坪 深圳報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