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線故事:以前成都水碾河四二〇醫院到哪裡去了?

成都的現代工業發展,離不開三線建設。在成都所有的三線工礦企業裡,四二〇廠是“嬌子”。整個四二〇,職工家屬超過10萬人,在80-90年代,整個雙橋子都能看到“四二〇人”。

四二〇廠職工醫院,也曾經是成都工礦企業職工醫院的“嬌子”。全盛時期曾在廠區建有11個保健站和醫務室,60年間保障了逾10萬企業職工和家屬的身體健康。如今,以前的四二〇廠真的搬到新都區了,那之前的四二〇廠醫院到哪路去了呢?

1958年發生在成都的大事

成都新華醫院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58年。那年,成都的工業在經過解放初期的經濟恢復和社會主義制度建設期後剛剛起步。國家“二五”計劃即將起航,3月8日,中共中央在成都召開中央有關部門負責人和各省、市、自治區黨委第一書記參加的工作會議(即成都會議),討論和通過《關於1958年計劃和預算第二本賬的意見》和《關於發展地方工業問題的意見》等40多個文件。此次會議提出:“鼓足幹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總路線。

就是這次會議的召開,推動了“大躍進”的開始。

此前的3月5日,國家建委成立了“四二〇廠”籌備領導小組,負責“四二〇廠”和“一三二廠”(今成飛集團)的籌建。1958年8月,“四二〇廠”經歷了綿陽、德陽選址之後,最終確定在成都東郊水碾河建廠,就是今天成都一環路和二環路之間地域。當時的水碾河叫“保和公社”,有三個生產大隊:點將大隊、萬年大隊、雙橋大隊。選址成功後,開始就地勘測規劃。決定:一環路以東到二環路以西,建設四二〇廠宿舍;二環路到水碾河一帶建設工廠。

三線故事:以前成都水碾河四二〇醫院到哪裡去了?

據原“四二〇廠”黨委書記李立德介紹,當時的籌備組基建辦公室只有一個醫生,兩個護士。1958年10月18日,“四二〇廠”水碾河和雙橋子基建動工以後,他們三個人成立了醫療隊。11月,一機部四局召開會議宣佈:“瀋陽111廠成套援建420廠”。1959年3月開始,瀋陽111廠開始大舉南遷,3000多職工上萬家屬浩浩蕩蕩一路西進南下,基建工程熱火朝天。

援建四二〇廠包括醫療援助

援建開始,醫療保障成了大問題。當時對於醫療問題的解決,一機部的說法是“到地方去解決”,然而到了地方以後卻無法解決。

辦法只有一個,就是從瀋陽找醫生。

李立德老人回憶說,當時瀋陽111廠並沒有自己的職工醫院,職工醫療保障由瀋陽410廠承擔,大轉移開始時,決定從410廠職工醫院動員20個醫護人員南下。但是由於醫療人才緊缺,410廠僅派了十餘名醫護人員。他們是內科醫生:李之義、馬玉清、冷天義(外科)、宋玉香以及10名護士。這十多人到成都以後,擴大了“醫療隊”,隊長叫應來喜,四川人,是一個老紅軍。

由於時間久遠,很多人已經相繼離世。根據李立德和李子義老人的回憶,我們瞭解到醫療隊最初的人員結構是:隊長應來喜,內科醫生李之義、馬玉清、任殿玉,助產師費韶光,婦科醫生朱玉邦,醫生張宗璞、徐昌蘭、宋玉香、劉可燕(音)、趙貴明……

三線故事:以前成都水碾河四二〇醫院到哪裡去了?

李之義馬玉清來川前原單位合影

李立德老人說,這些醫護人員一部分畢業於哈爾濱醫科大學,另一部分是部隊轉業的軍醫。1960年醫療隊改成衛生所,衛生所選址就位於今天雙橋路180號,早期就是一排簡易草棚房,後來改成門診部,廠子內部叫衛生科。1965年,門診部發展成為職工醫院,楊清灝為首任院長。楊清灝是抗戰老幹部,原在八路軍做衛生員,解放後去醫學院學習,轉業到長春航空工廠工作。當時李立德分管四二〇廠人事工作,是他把楊清灝調到衛生科的,醫院成立後就由他任首任院長。

四二〇廠保障逾10萬人

1958年,國營第四二〇廠的誕生,一場始於三線建設的大遷移於次年開始。成都這座以手工業為主的城市,開始向現代工業化城市邁進。其標誌就是四二〇廠和位於黃田壩的一三二廠建成。

國營第四二〇廠曾經是西南地區最大的軍工企業之一,最輝煌時擁有約2萬工人,加上家屬就有10萬人,當時的雙橋子和二環路一帶基本都是廠子的天下,跨過二環路就是廠子的宿舍。那時候,每天幾萬名身穿藍色工作服的四二〇廠工人從工廠門口走出來,穿過馬路湧入宿舍區,交通都會堵塞。

四二〇廠最輝煌期始於1964年後。此時,廠子已經全面建成,通過了國家驗收。1965年12月,四二〇廠職工醫院建成,二層小樓建在雙橋路180號。此後經過兩次改建,最終佔地22畝,成為擁有住院部、門診部、醫技樓的大型工礦醫院。

綜合中國航發成都發動機有限公司提供的資料和李立德、李子義老人的回憶,四二〇廠職工醫院是成都工礦醫院的“老一”,所有醫護人員都由四二〇廠選送委培和從名院選調,儘管經歷十年浩劫,醫院依然發展迅速,早在1969年,醫院就能廣泛開展腹部外科手術。到1971年醫院建成了自己的血庫,並自制標準血清。1980年代,四二〇廠職工醫院已經成功研製104種藥劑和輸液製劑,成都市衛生局批准批量生產供應其他工礦醫院和社會醫院。1993年經過體制轉換改革,四二〇廠職工醫院經四川省政府批准改名“成都市新華人民醫院”,開始面向社會開展醫療服務。

至2002年,成發集團主輔分離改制,四二〇廠職工醫院脫離母體,成為一家非公非營利醫院時止,原四二〇廠職工醫院一直為廠區逾10萬職工及家屬提供醫療服務,既保障四二〇廠生產安全,也保障了職工及家屬身體健康。

改制之後不久,四二〇廠職工醫更名為“成都新華醫院”,並很快被成都市衛生局評為“二級乙等醫院”。

據說,第二代“成發人”和“四二〇子弟”大部分出生在成都新華醫院。

與祖國同步,與時代同行

改制後四二〇廠職工醫院迎來了新生,體制優機制活,醫院很快進入大發展期。2005年,成都新華醫院被成都市衛生局評定為二級甲等醫院,並很快加入“中國卒中聯盟”。

三線故事:以前成都水碾河四二〇醫院到哪裡去了?

今天,在熱烈慶祝新中國成立70週年之際,成都新華醫院在原址建成了120米高34層的綜合體建築,整個院區呈園林式建設,構建了良好的人文醫療環境。40多年的軍工背景,60年的大醫傳承,“軍工精神”、奉獻精神和報國情懷融入醫院的發展血脈。2019年,成都新華醫院成為成華區衛健局“兩新組織”示範醫院。

此間來自全省部隊醫院的46個退役醫療專家成為新華醫院“軍工精神”重要符號。

三線故事:以前成都水碾河四二〇醫院到哪裡去了?

2019年8月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2週年紀念日。由四川省醫院協會主辦的全省軍隊退役醫學專家八一建軍節座談會在成都新華醫院召開,超100名軍隊退役醫療專家參加了座談會。

會上,成都新華醫院常務副院長楊波說:成都新華醫院擁有60多年的發展歷史,擁有深厚的軍工背景、文化傳承,這與軍人的報國信仰和奉獻情懷一脈相承,也與我黨的理想和使命息息相關。這是我們退役之後選擇成都新華醫院的重要理由。在這裡,我們繼續保持部隊優良的傳統,退伍不褪色,退役不退志,處處講政治、講奉獻、顧大局,融合和引導非公醫企文化,既傳承了軍工精神又創新了黨建工作和與黨建文化,又出促進醫院的發展。沒有部隊的培養與教育,我們難以擁有精湛的醫技;沒有部隊養成的鐵的紀律,我們很難在三級創建中克難攻堅;沒有部隊的優良傳統,我們在地方上很難抵抗誘惑;沒有部隊醫院特有的大醫精誠,我們的醫療服務很難獲得各級部門和老百姓的認可。我感謝部隊,感恩軍營,感懷軍醫歲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