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知道”到“體悟”,需要的是時間


1

我的一位來訪者,是一位本科大四的小姑娘,和我做諮詢大概有十來次了。最近兩次諮詢,她常常說:“楊老師,我想改變,你看我和你諮詢都這麼久了,可是好像沒什麼改變”。

上一次諮詢裡,她又強調了自己想要改變的意願。

對此,我沒有解釋什麼,就是問了她一句:“你知道孫悟空他們去西天取經,為什麼要經過九九八十一難嗎?

小姑娘很聰慧,笑著說:“那怎麼辦啊?就這樣繼續下去嗎?”

我也笑著說,“我也不知道啊,那要看你是不是要繼續下去了”。

其實,在我的諮詢工作中,像這位大四的小姑娘急於改變的來訪者並不少,他們也常常發出這樣的質疑:“你看,我都諮詢了十多次了,怎麼還是解決不了我的實質性的問題?”這問題問得好像他們遭遇了江湖騙子一樣。

這十來次的諮詢,是真的什麼都沒做嗎?

其實不是的,恰恰相反,很多關鍵的問題,諮詢師可能都分析過了,他們對自己的很多問題的原因,也都有了比較清晰的瞭解。

所以,如果在諮詢中有監視器的話,你可能會看到這樣的畫面:他們一邊講述自己的困境,一邊做透徹的自我分析,還在一邊質疑諮詢師“怎麼沒改變”。

從“知道”到“體悟”,需要的是時間


2

經常有讀者留言,說“道理我都懂啊,但是做不到”。

這句話對於很多來訪者也同樣適用,他們存在的問題、潛意識的情結等等,諮詢師是可以清晰地說出來的,來訪者也是懂的,但還是做不到。

很多來訪者都和我講過他們遭遇困境的具體情境,比如下面這個:

S小姐是一位27歲的姑娘,她前段時間喜歡上了一位看上去很紳士的男士,她很想和這位男士發展更親近的關係,但是她發現自己沒有辦法去發展關係,因為哪怕她想主動給對方發條信息,都有躊躇很久,好不容易把信息編輯好了,她會突然覺得“心跳加速,大腦空白,渾身都很緊張的感覺”,然後不得不取消信息發送。

  • 在心理分析中,S小姐得到了這樣的分析:因為你的母親是有點焦慮障礙的,所以在依戀關係上,她可能帶來了一些創傷,讓你感到在依戀上是不安全的,是會受傷害的。
  • 諮詢師還繼續說:平時生活裡,要覺察自己的移情,常常提醒自己,親密關係中的另一個人不是自己的母親,Ta沒想著要傷害你。

分析得很清楚吧?道理說得很明白吧?

可當類似的事情再次發生的時候,S小姐還是做不到雲淡風輕地和對方聯絡,還是會掙扎很久才有可能發一條信息。

你可能會問:那這是為什麼呢?


從“知道”到“體悟”,需要的是時間


3

道理都懂,為什麼做不到?

想搞明白這個問題,首先要搞明白:我們的行為是被什麼驅動的?

很多人可能會覺得,理性驅動我們的行為。比如,我們購買一個什麼樣的房子啊,我們和一個什麼樣的人結婚啊,這些都是大腦思考的結果。可是,真相卻不盡然。

美國有個很有名的心理學家,叫做丹尼爾.卡尼曼,他憑藉一本心理學著作,獲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這本書就是《思考,快與慢》。

在這本書裡,丹尼爾教授總結出了驅動我們做決策的兩個系統:

  • 系統1是無意識的組合,它依賴情感、記憶和經驗等作出判斷。
  • 系統2是靠注意力來思考解決問題,作出決策。
  • 丹尼爾教授通過一些列的實驗證明:系統1做決策是非常快的,但很多時候不那麼靠譜;系統2做決策比較慢,卻比較靠譜,可是系統2有個問題,就是常常依賴系統1的判斷。

這句話用更直接簡單的方式表達就是:我們大多數的行為,其實都是靠無意識驅動的。

無意識是什麼呢?無意識(潛意識)是以場景、圖像、聲音、氣味等方式儲存的記憶感受。也就是說,無意識是非理性的,它以感受的形式存在,而不是道理的形式存在。

所以,即便你知道了很多很多的道理,但只要你內在的感受不發生變化,在行為發生的時候,你還是會走上原有的老路。

這就是為什麼“道理我都懂,但我做不到”的答案。


從“知道”到“體悟”,需要的是時間

4

諮詢要做多久,成長的路有多長,不在於諮詢師和你分析了多少問題,講了多少道理,而是在於你的潛意識裡裝了多少創傷,以及你自己的復原力有多強。

每一個創傷背後,都藏著一系列的感受,正是這些感受給你的世界塗上了或灰暗的、或明豔的色彩;也正是這些感受,驅動著你在人生的道路上是篤定向前,還是迴避逃跑。

心理諮詢的要義,正是針對這些感受做工作:

  • 有時候,諮詢師是個陪伴者,在你摔倒的時候,把你扶起來,讓你感受到“哦,原來被支持是這樣的感覺”;
  • 有時候,諮詢師是個旁觀者,在你身處創傷的喚醒情境裡,像神筆馬良一樣,走進情境裡重新畫一幅畫,讓你感受到“哦,原來過去沒有那麼疼啊”;
  • ……

無論是陪伴者還是旁觀者,諮詢師的意義,就是讓你收穫新的感受、新的體驗。

你那個密閉的感受空間,是過去十幾年甚至幾十年逐漸累積形成的,諮詢師沒有什麼魔力,可以一下子就把這些感受清空,Ta只能一點點地往這個空間裡注入一些新鮮的空氣,種上一顆愛與被愛的種子,然後在時間的流逝中,看著那顆種子一點一點長大。

等那顆愛與被愛的種子長成茁壯的大樹,諮詢師就可以從你的生命中撤出了,因為你靠自己的力量,就足以承擔風雨了。


從“知道”到“體悟”,需要的是時間

5

因為換季,前段時間我收拾了一下我的大衣櫃。

我把所有碎花圖案的、紅綠黃藍等色彩斑斕的、有蕾絲邊的衣服全都打包扔進了舊衣物的回收站,剩下的是以黑白灰棕為主色調、剪裁利落、布料舒適的一些衣服。

收拾完衣物,莫名地開心起來。

我為什麼會覺得開心呢?當然不是因為有空餘的空間可以再購買新衣服,而是通過對衣服的整理,我體驗到了對自己的一種確認。

人生,從某種程度來說,其實就是一個在不斷找尋“我是誰”的過程。這有點像穿衣服,年輕的時候,什麼風格的衣服都想試試:甜美的蘿莉風、絢麗的民族風、清淡的森女風、繁雜的復古風,等等,不管什麼風格的衣服都往身上穿,也不管合適不合適。

可是隨著人生的路越走越深,漸漸就會發現,其實好多東西都不適合自己。雖然還沒能明確地語言解釋清楚“我是誰”,但衣櫃卻聯合潛意識給出了一個關於自我的確認——黑白灰棕、剪裁利落乾淨,典型的中性風。

嗯。中性。就是要有男性的理智,女性的感懷;有男性的擔當,女性的溫婉,總是,就是雌雄同體了。

20多歲的時候,一位大學老師就和我說過“我覺得你可以活成雌雄同體的樣子”,當時只是“知道”但並不理解,而如今早過了而立之年,卻深深地體悟了何謂中性,何謂雌雄同體。

從“知道”到“體悟”,這中間隔著的,是時間。

因為隨著年歲漸長,就會愈發明白一個道理,那些樸素的價值觀才是確保或人或事基業長青的秘訣,比如:要相信善良的價值、要相信厚德才能載物、要相信春華過後才有秋實……

所以,別急。

慢一點沒關係,只要你是往前走的,總是能夠抵達要去往的地方。

從“知道”到“體悟”,需要的是時間

作者介紹 | 楊思遠,又名拉姐。心理諮詢師,專欄作者,追求有用的反雞湯主義者,擁有積極態度的悲觀主義者。已出版書籍《別讓壞情緒,毀了你的人生》,噹噹網、京東有售。

往期推薦:(點擊即可閱讀)

1、

2、

3、

4、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