敘事醫學 醫學敘事 ——三亞中心醫院神經外科主任李鋼講述有溫度的醫學(2)

前言:

人一輩子,總有些事情是刻骨銘心難以忘卻的。

行醫數十載,也總有些病例難以忘懷。

如果經歷了數十年歲月沖刷,仍然留在腦海裡的故事,那一定是值得敘述的故事。

連載 |敘事醫學 醫學敘事 ——三亞中心醫院神經外科主任李鋼講述有溫度的醫學(2)


故事二:體格檢查是王道

我的大學時代,是足球熱剛開始、也是最火爆的時代。那個時候在大學唸書不踢個球或者不看個球,都不太好意思聊天(現在一提到中國足球,也不好意思聊天了)。

另一方面,我那時上的軍校,吃著軍糧,在全國人民都吃飽、吃好的年代,我們是吃得很飽、吃的很好!又趕上精力旺盛的年齡,踢球就成了我們最喜好的運動。

足球場上最吸引妹子眼球的是前鋒,帶球、玩玩腳法、做個假動作、過人、射門。。。。。。那玩的都是技術。像我這樣有噸位、有速度、腳法不細膩的,只適合踢後衛。隊長交給我們後衛的任務就是攔截對方前鋒射門,攏共有三招:1、大腳把球開到前場;2、大腳把球開到場外;3、如果1、2招都不行,就放手一搏,矇眼睛、揪衣服、扯褲子,萬般無奈就一腳把對方前鋒剷倒,基本上都是陰招。

因為踢後衛,就會對對方前鋒特別關注。當時我的母校本科就三個系:軍醫、衛防、檢驗,總共學生也就幾百人,幾年下來基本上都混了個臉熟,常在球場上混的人就更熟悉了,更何況是老打對手的前鋒和後衛了。另一個系隊有個前鋒,在場上很活躍,技術也很好,換個今天的說法,大概屬於校園網紅這一類的人,經常會引來場外看球女生的喝彩聲。我們在一起玩攻守好幾年了,印象自然深刻。

突然之間,這個招女生喜愛的前鋒不來踢球了。一問,住院了,便血。

我印象中的這位場上運動健將,沒有再離開醫院。整個過程好像只有半年。因為黑便(血便)、周身乏力就診,考慮是消化道出血,那個年代,CT還是稀罕物,磁共振還沒有見過。消化道出血常用的招就是鋇餐、胃鏡活檢,那個時候的胃鏡也很粗,一般人要有渣滓洞、白公館英雄的氣概才能領教胃鏡檢查。

我們這個兄弟,經歷了三次胃鏡檢查。

從臨床症狀、病程進展、體徵和化驗指標等等依據分析,診斷已經在往胃腸道腫瘤方向考慮,但是一直沒有直接的診斷依據,因此,必須做胃鏡加病理活檢。病理活檢是診斷金標準。

三次胃鏡,三次活檢,兩次結果是慢性炎症,一次結果是良性潰瘍。

而我們這個同學仍然在便中帶血、消瘦、萎靡。

在一次查房中,老主任來了,看了所有的資料,認定是腫瘤,但是前面三次胃鏡活檢都沒有拿到腫瘤的病理診斷,沒有病理診斷依據,結論不好下啊!

老主任就是老主任,看病,靠摸!查體,認真的查體,在患者肚子上揉啊捏啊,最終,手停在了肚臍,在肚臍旁邊摸到一個包塊,主任很鐵定地下達醫囑:取這個,活檢。

很快有了活檢結果:胃癌,淋巴結轉移。腫瘤轉移到了臍周淋巴結(臍周淋巴結是腸繫膜淋巴結的一部分)。

我們這個兄弟在醫院住了很長一段時間,前後幾次胃鏡,沒有確診,最後確診的機會,是在老主任查體中找到了蛛絲馬跡,最終拿到了病理結果。很遺憾的是,已經到了晚期,在經歷了一系列聊勝於無的治療後,仍然迴天乏力。一個運動場上的活躍分子,在大學畢業前走了。

我已經忘了開追悼會的情節,只記得,唏噓不已,唏噓不已!

對於一個醫生來說,體格檢查是王道啊。當年的臨床教學中,體格檢查訓練是很嚴格的,視、觸、叩、聽一套下來,報不出陽性體徵,老師都恨不能脫下鞋子來抽你!想起來這套嚴格的訓練對醫生的成長是很有益處的,即便是各種輔助檢查不斷改良的今天,醫生仍然離不開用你的雙手,觸摸病患的身體,收集體格檢查的證據,來佐證臨床的診斷。(很遺憾的是我們現在很多同仁完全依賴儀器檢查了,甚至不看原片,只看報告單,再甚至連報告單都不仔細看、不及時看)

這是個悲劇的故事,但是印象深刻,感觸良多!醫生看病,還是離不開視、觸、叩、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