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健康產業仍需創新圖存——來自“健康中國 科創先行”2019中國大健康產業高峰論壇的報道

中國經濟導報、中國發展網訊 記者欒相科、苗露報道

從人均預期壽命35歲到77歲,從缺醫少藥到有病可醫,從看病難、看病貴到實現全民醫保,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國衛生健康事業取得的成就舉世矚目。在這其中,一代代行業的思考者與行動的引領者貢獻了自己的力量和智慧。

10月29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指導,中國經營報社主辦的“健康中國 科創先行”2019中國大健康產業高峰論壇暨新中國成立70週年中國大健康產業風雲企業/人物評選頒獎儀式在北京開幕。論壇會聚了眾多大健康領域的專家學者、企業家,共同探討健康中國建設中,醫療健康產業創新、醫藥成果惠及大眾等行業命題。

“從管理和經營的角度來看,健康實際上是一個資源配置的問題。資源總是有限的,如何創造資源,把資源有效配置,用到最合理的地方去,這是人類健康一個重要的問題。”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經營報》社長金碚發表開幕致辭和主題演講,從經營和管理的角度闡釋新時期國民健康面臨的新挑戰。

金碚指出,相比改革開放初期,我們的醫療資源和技術已經有了很大進步,衛生事業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我們對健康的管理和經營,老百姓滿意了嗎?我們當前採取的方式是可持續的、公平的嗎?三甲醫院和基層醫院的資源配置是合理的嗎?這些問題都需要我們思考。只有個人、社會、政府共同努力,才能構建一個“健康中國”。

《中國經營報》總編輯李佩鈺指出,目前我國的大健康產業存在日益增長的需求和共計嚴重不足之間的矛盾。目前很多醫療資源向大中城市的三甲醫院集中,大城市掛號難,“虹吸效應”日益凸顯。如何更好地匹配資源、均衡資源也是值得思考的問題。

我國新一輪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推行十年以來,歷經了藥品全流程改革、公立醫院改到位、醫保發揮保障槓桿作用三個方面的改革。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原院長朱士俊指出,當前我國醫改任務依然十分艱鉅和繁重,這其中,建立現代醫院管理制度是改革的“深水區”。要建立權責清晰、管理科學、治理完善、運行高效、監督有力的現代醫院管理制度,推動醫院管理規範化、精細化、科學化。

在院長論壇環節,來自國內多家知名公立、民營醫院的院長圍繞醫院改革、質量管理、醫聯體建設等問題展開了熱烈討論。

醫聯體建設是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重要一環。當前,在我國分級診療制度和醫聯體建設逐步完善的同時,還存在哪些困難和挑戰?與會院長指出,醫聯體推動分級診療在實際工作中存在一定的困難,原因在於政策和制度落實還不到位。分級診療推進難,關鍵是人才下沉太難。要加強信息化建設,未來信息化是推進分級診療的一種好手段。

在抓好醫院質量管理的基礎上,如何平衡醫院公益性與經濟效益的關係?對此,與會院長一致認為,醫院堅持公益性義不容辭,同時提升診療水平,通過新技術提升診療技術手段才是獲得經濟效益最有效的辦法。醫院的公益性和醫院追求經濟效益是不矛盾的,是互相促進的。

人民健康新需求

得益於經濟水平增長、教育水平提高、傳染性疾病國家防控計劃的實施,近30年來我國在減少傳染性疾病、母嬰疾病、營養相關疾病負擔和傷殘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與此同時,慢行疾病逐漸成為了影響國民健康最重要的因素。

今年7月9日,健康中國行動推進委員會印發《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從干預健康影響因素、維護全生命週期健康、防控重大疾病三方面,明確人民群眾的需求是從“以治病為中心”轉變為“以人民健康為中心”,從關注疾病到關注生命全週期。

此次論壇上,“慢病防治”已然成為一個新的關鍵詞。

北京醫學會會長封國生指出,我國由於老齡化加劇,慢病發病人數快速上升,慢病導致死亡的人數已經佔到國家總死亡人數的86%,疾病負擔佔總疾病負擔的70%。因此,加強慢病管理刻不容緩。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康復醫院院長席家寧指出,老齡化表現在康復醫學裡面很大的問題是人體各方面的功能出現衰退。吃藥、打針和手術是臨床醫學主要的技術和手段。發展到新的階段之後,人們開始追求微創、微痛。醫學的下一個階段應該是無創、無痛的階段,就進入到康復醫學的階段。時代在呼喚康復醫學的發展。

封國生對我國慢病管理提出了進一步建議。封國生指出,要加強政府主導,轉變治理理念,推進醫聯體建設體制機制改革;加強全科醫生培訓;加強專科醫生對全科醫生的支持;加強信息化建設,健全居民健康管理檔案;加強疾病預防和健康教育宣傳,倡導正確生活方式和健身防病的理念。

產業科創新生態

“推動大健康產業高速增長,在於科研引領、創新突破,要有新的技術牽動新的發展。”石藥集團董事局主席蔡東晨指出,中國的生物醫藥產業基於化藥製造發展起來,生物醫藥也是全球醫藥創新發展的主要趨勢。製藥企業要生存,就要在創新中求生存。

隨著仿製藥一致性評價、醫保控費、“4+7”帶量採購等政策的不斷推進,醫藥市場格局面臨重塑。大變局之下,到底是堅持做好仿製藥,還是及時掉頭轉向創新藥?這也成為國內上千家藥企共同面對的抉擇。

“看看現在中國銷售最好的藥是什麼?外企生產的。它們創新藥的比例非常高,仿製藥的比例非常低。中國製藥行業要有出路,創新是唯一的出路,沒有其他的。”冠昊生物副董事長陳庚輝說道。

人福醫藥董事長王學海則認為,企業做仿製藥一致性評價,與企業的資源、能力、佈局相關。“國內企業也應該追求成為細分市場領導者,不管是治療領域還是技術平臺,應該做一些相對比較強的,能夠找一些自己擅長的,而不是越多越好,應該是越精越好。”

傳承精華,守正創新。新時期,傳統中藥企業同樣尋求科研創新突圍。

日前發佈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意見》提出,黨和政府高度重視中醫藥工作,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把中醫藥工作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中醫藥改革發展取得顯著成績。中醫藥振興發展進入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光時刻。

山西廣譽遠國藥有限公司董事長張斌指出,只有真正有效的中藥才能由歷史檢驗和傳承。中醫藥要用創新的思維和方式讓產品、品牌煥發新的青春。

廣東康愛多數字健康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焦寶元表示,中醫藥更大的市場空間不在院內,而是在院外。中醫藥更應該著眼於健康干預的活動,實現從疾病向人,從個人到家人,全病程到全生命週期的轉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