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託萬·塔彌斯提,中提琴演奏藝術復興的完成形態


當代名家 | 安託萬·塔彌斯提,中提琴演奏藝術復興的完成形態

這真的是中提琴嗎?每一個接觸到安託萬·塔彌斯提的人應該都會有這樣的詫異。

比如之前在東京舉行的無伴奏作品集演奏會(二零一六年十二月一日,Toppan Hall)。開場一上來就被K.O了。演出曲目是J.S.巴赫的《第三無伴奏大提琴組曲》。和我們腦海裡早已熟悉的權威大提琴的聲響並沒有太多的出入。從C調開始逐一從天而降的音階,通過大提琴的演繹更加生動,順滑,醇厚。

中提琴的聲音總有一些陰沉的感覺。中提琴曲本身沒有這樣的效果,但是如果合在一起的話,樂器本身的構造也許也是原因。

中提琴的弦從高音開始分別為A、D、G、C調絃,和大提琴一樣,比低音樂器大提琴再高一個八度,從高音樂器小提琴來看要低五度。樂器本身的尺寸多麼奇妙 !要與小提琴區分很難,和大提琴相比,要小很多。是的。正好能夠墊在下巴上演奏的尺寸,必定是理想尺寸,恰達好處地收放。。

在這種恰到好處正是小提琴魅力的體現,特別是在現代的大型音樂廳裡很難表現出來吧。和以往相比聲音聽起來有點遮遮掩掩。因此中提琴曲也一樣——明明也是管絃樂器、四重奏樂器——但就是很難寫。試著把尺寸放大一些,就像十九世紀以後那樣,但都沒有獲得浸透・安定的結果。

因此塔彌斯提的中提琴中的缺憾美和豁達美令人難以置信,究竟如何才能獲得這樣的聲音呢?

一份叫做『Concerti』的德語音樂情報雜誌中,有一個演奏家盲聽測試的小欄目,大概在三年前塔彌斯提曾經登場。他聽了很多同行的光碟都能準確猜出演奏者是誰。當他聽到格林卡的小提琴奏鳴曲時曾說了這樣一番話。

「演奏者應該非常年輕吧,也就三十歲前後的樣子。如果是上一輩的普里姆羅斯、巴什梅特、今井信子的話,馬上就能聽出來。但是最近炫技派優秀的小提琴演奏者在不斷增多。靈活的手指,純粹的聲音。不受傳統的束縛,沒有一絲拖沓。」

我想要把這樣的褒獎原封不動地送給一九七九年出生在法國的塔彌斯提,這裡需要注意的是他提到了「上一代」。

塔彌斯提常常被認為是「普里姆羅斯、今井信子等樂器再生時代——也可以說是誕生時代」的表現。(Toppan Hall Press VOL.59).也就是說正因為有了上一代的努力,才會有現在中提琴的存在。也就是所謂隔代的「演奏風格的變遷」等等,次元不一樣了。在他接續的這個時代裡「已經不是單純地演奏而是熱衷於開拓中提琴作曲家的創作曲目」這一點非常重要。演奏家和作曲家。雙方在二十世紀組合,才帶來了中提琴的現狀……。舉個例子,李蓋蒂的《無伴奏中提琴奏鳴曲》(一九九一~九四年)。第一樂章低音區可以欣賞到微分音的民謠曲調,高音區的泛音又很透徹。第二樂章執著於開放旋的重音。第四樂章加上弱音器,帶來「儘可能」的快速的演奏等等。充分體現小提琴演奏者的水平。

塔彌斯提也是現代中提琴界的翹楚,演奏本作品。我聽過它的光盤和演奏會。那場演奏會上弦和弓的摩擦帶來深遠聲音幾乎無法用感官形容,是一種極致享受。

另外,在那個盲測中演奏的是俄羅斯出身的權威,Tatjana Masurenko。塔彌斯提猜錯了。即便如此也是在右側打出名字的舊時代的年輕人。也是中提琴復興時代的中間一代。也可以把他放在塔伯亞·齊默爾曼的位置上吧。她是李蓋蒂作品最初的演奏者,也是塔彌斯提的師傅。

所謂的文藝復興也就是以前中提琴的鼎盛時期。巴洛克時代。其中J.S.巴赫的《第6勃蘭登堡協奏曲》,也是我們最熟悉的例子吧。兩把中提琴完美銜接開展。

一八零零年,中提琴逐漸失去了獨奏的舞臺。成為了管絃樂隊一角的存在。但是「能完全勝任小提琴演奏者的人不多,大多回到中提琴」。在柏遼茲一八三六的作品『管絃樂法』中曾這樣寫道。他曾經期待那些殘留的弊害有一天可以消失,但是從量產的中提琴笑話中來看,這種情況不可能改變。甚至有這樣的說法「中提琴演奏者在演出前會反覆在筆記上確認。可是他們有什麼可確認的呢?不就是樂器在左手,弓在右手」。

柏遼茲應該是文藝復興試行的第一人了吧。交響樂《哈羅德在意大利》似乎也不像交響樂,也不像是中提琴獨奏的協奏曲,非常獨特有個性。

中提琴在這裡是夢想家哈羅德的個人體現。 塔彌斯提的演奏中值得矚目的是中提琴的門道,所有高音鄰域的表現力。即便是大聲地鳴叫也是自在舒坦的聲音。可以說是給「人格化」的樂器賦予了聲樂的性格。

最後,柏遼茲和李蓋蒂——以及施尼特凱、武滿徹、Gubaidulina、Kurtaku中間最文藝復興的應該是興德米特。他作為小提琴家,也是作曲家,對於這個樂器地位的提升起到了決定性作用。也就是說他是推進二十世紀後半期分業和協動的先行者。

塔彌斯提的專輯,這張興德米特作品集被稱為最好的一張。其中收錄了帶鋼琴的奏鳴曲(作品一一之四)、無伴奏奏鳴曲(作品二五之一)以及管絃樂伴奏的《烤白鳥的男人》和《葬禮音樂》。其中被納粹德國追捧,用於英國國王喬治五世追到的《葬禮音樂》令人印象深刻。想來,中提琴在「日陰者」最強盛的時代,也常被委以扮演悲傷的重任吧。看勃拉姆斯的《德語安魂曲》的第一樂章就知道了。在注重傳統的同時,書寫另一個德語安魂曲——這不是很有興德米特的風格。

安託萬·塔彌斯提的3張唱片

當代名家 | 安託萬·塔彌斯提,中提琴演奏藝術復興的完成形態

興德米特:中提琴作品集

Marx Hadula(p)

帕沃·雅爾維指揮

法蘭克福廣播交響樂團

(Naïve V5329)

當代名家 | 安託萬·塔彌斯提,中提琴演奏藝術復興的完成形態

柏遼茲:

交響曲《哈羅德在意大利》、其他

馬克·閔可夫斯基指揮

Les Musiciens du Louvre Grenoble(Naïve V5266)

當代名家 | 安託萬·塔彌斯提,中提琴演奏藝術復興的完成形態

李蓋蒂:

無伴奏中提琴奏鳴曲、其他

(Ambroisie AM111)

本文發表於STEREO SOUND中文版第202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