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發佈會」譚海鳴:“融合式”雙向對外開放的經驗

「新書發佈會」譚海鳴:“融合式”雙向對外開放的經驗

譚海鳴:謝謝黃院長。新供給2049課題又出了新成果,作為成員我深受鼓舞。借新書發佈的機會,,我彙報一下開放經濟方面的一個相關研究——《“融合式”雙向對外開放的經驗》。我們在推動開放過程中,可以通過走出去與引進來融合,推動思維不斷的開放,並以開放引領改革創新,更好地貫徹構建開放型經濟體的戰略。

一、英國脫歐、瑞士加入歐盟,以及歐盟一體化的國際經驗

英國脫歐的經驗。英國脫歐一波三折吸引眼球的背後,具體的脫歐協議更加值得研究和借鑑。當前,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正在深入推進,內地九個城市和香港、澳門要進一步加強融合。英國關於脫歐後與歐盟發展雙邊關係的設想,在既保留國內相對獨立的經濟金融政策,實現與歐盟經濟金融市場一定程度的融合。這比較符合粵港澳大灣區的現實情況,可參考借鑑。例如,區內發展自由貿易試驗區,推動絕大部分貨物貿易的自由化;最小化跨境服務貿易的障礙,推動廣泛的職業資格互認;基於共同的規則對跨境金融服務開展監管,開展廣泛的監管對話、合作和信息共享,跨境資金流動有序高效便捷;人員跨境流動、工作和生活的便利性進一步提升,通關檢查、醫療教育養老的便利化程度進一步提升。

瑞士融入歐洲的經驗。瑞士作為一個小型開放經濟體,在如何融入歐盟這個大經濟體方面,採取靈活和務實的方法,走出了一條不一樣的區域融合發展之路。瑞士從90年代末期開始,通過與歐盟簽訂一系列的雙邊協定,在不加入歐盟的情況下,仍然實現了深度參與歐洲一體化的目標,這些國際經驗對於粵港澳大灣區金融融合發展的頂層設計和法律約定,都有很好的借鑑意義。

歐盟一體化的經驗。具體來說,在金融市場一體化方面,歐盟建立了幾個特殊的機制。

一是“單一通行證”機制,根據歐盟通行證原則,只要金融機構所在成員國(所在地)批准准入,金融機構便可在歐盟其他成員國開展業務,其他成員國原則上不能施加其他額外的監管要求,金融機構也無需額外設立單獨的子公司或單獨申請准入許可。這個機制也正在用於我國的金融市場開放實踐中,比如內地和香港的基金互認。下一步,可以研究內地和香港、澳門地區的金融機構在經過統一的認證以後,也能跨境提供金融服務。比如,在深圳的前海,可以有一些經過共同認證的理財產品、保險的產品雙向開放投資和交易,這需要有一些標準化的設計。

二是統一的金融監管以及作為支撐的快速靈活立法程序。歐洲大陸是大陸法系,英國是英美法系,判例法系,怎麼融合這兩類法系呢?歐盟建立了四個層次的快速立法機制.第一層次立法主要是進行框架原則性立法,第二層次立法由歐盟委員會聯合相應的泛歐金融監管機構制定,不需要通過普通立法程序。第三層次立法側重成員國金融監管機構的合作以及監管標準的趨同,主要是三個泛歐金融監管機構發佈的“軟法律”,例如監管建議、監管指引和監管釋疑等。第四層次立法側重有效執行層面,主要是歐盟委員會監督各成員國具體實施歐盟指令和規章。中國在走出去過程中,我們的大陸法系法律安排也需要很多歐美英美法系的經濟體進行融合,特別是內地和港澳的法律對接問題,可以充分借鑑歐盟的做法。

三是對跨境金融業務進行對等監管。

四是遵循共同的國際標準。要有共同的原則,對話合作、流程透明,穩健可預期。

五是推動更加便利的人員跨境流動,無歧視無障礙的提供跨境服務。英國脫歐以後,成為單獨的關稅區,貨物和人員跨境要單獨審核,執行單獨的

移民政策。這個過程中,英國通過三方面的安排保證自身經濟體系金融體系的競爭力:第一,支持企業提供跨境商務服務以及對員工的跨境部署。只要為跨境商務服務員工的跨境就業還是要提供便利。第二,更加簡化的通關手續,跟過去相比還是要複雜一些,過去雖然沒有加入申根,但是在歐盟一體化的認證體系中還是比較邊界的,現在要重新設計一套。第三,為跨境旅遊、生活提供更多便利。

二、推動自貿區建設和金融市場跨境聯通的國內經驗

自貿試驗區的經驗。自2013年上海自貿區成立以來,我國先後設立了18個自貿區,在滿足市場主體金融需求,構建與國際更加接軌的金融市場,探索金融監管模式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貢獻。自貿區建設的經驗,一是金融改革要有適宜的內外部環境。上海自貿區推出以後,沒過多久就遇到了美元升值的週期,人民幣匯率出現了貶值壓力。過去很多設想的開放的政策進行了一些調整,很多金融機構和企業都沒有能夠適應這些調整,對這個自貿區也有一些失望的情緒。以後我們如果再要推進類似試驗時,要選擇適宜的時機。二是充分發揮特殊區域的試驗田功能,減少象徵意義較強的試點內容,每個地方因地制宜,再將成功經驗推廣到全國。三是保持金融單項改革試點和金融系統性改革間的協調推進。金融市場牽一髮而動全身,市場的統一性使得利率市場化、匯率市場化這樣的宏觀金融改革較難在自貿區內實現實質性突破,這也限制了自貿區內相關試點政策的實際落地和成效的顯現。四是建好容錯機制,避免出現“寧可不做,也不犯錯”逆向選擇、負向激勵。同時,也要避免矯枉過正,對容錯尺度設置失之於寬,產生“做錯也不用擔責”的道德風險。

金融市場跨境連通機制的經驗。最經典的就是滬深港通,2013年提出滬深港通的時候確實是挺新穎的,而且也覺得挺難實現。在滬深港通之前,天津曾推動建設“港股直通車”,但被叫停了。“港股直通車”是境內個人投資者單向對外投資,而且是在某一個地方,通過某一些特定的商業性機構,對某一些特定人群開展試點。而滬深港通則不同,資金跨境流動是雙向的,沒有地域限制,符合條件的個人都可以申請,辦理的渠道是公開的交易所而不是特定的幾個金融機構。滬港通2014年開通以來,運行非常順暢,2016年又順利開通深港通,隨後交易量連年翻倍增長,與其普適性是分不開的。另外,滬深港通被設計為在場內(交易所)交易,交易的對象是標準化的證券,交易的渠道也公開透明,交易的數據信息也實現了實時公佈。即便在匯率大幅波動、資金跨境流動壓力加大的時候,滬深港通“標準化”的機制也沒有受到來自外部的“干擾”。

除了滬深港通,還有人民幣原油期貨、黃金國際板和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這些機制在推出前都籌備了很長時間。原油期貨是上海期貨交易所主推的一個劃時代的國際化品種,從2012年開始醞釀,當時上海期貨交易所

一把手親自掛帥推進,證監會、人民銀行、商務部等多個部門均參與政策設計。但受當時宏觀經濟波動、交易所領導變動等諸多因素影響,原油期貨產品一直被擱置至2018年。但在這6年期間,政策設計的核心團隊並未解散,旨在推出原油期貨的目標並未改變,正因為如此,在等到合適的政策窗口期後,原油期貨才可以正式推出,成為國際三大原油期貨產品之一。黃金國際板是中國黃金交易所2014年9月在上海自貿區設立的一個專門平臺,引入境外交易者和境內交易者進行黃金品種交易,但國際板設立後業務開展因遇到美元升值週期而暫緩,直到2016年4月19日才推出了人民幣“上海金基準價”定價機制。但即便經歷如此波折,黃金國際板政策設計的核心團隊並未受到太大影響,因此,遇到合適的窗口期後,政策最終仍能落地開展。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CIPS)從2011年開始醞釀,起初就係統建設由誰負責、採取什麼樣的技術路線等爭論了很久,但當決定由人民銀行清算總中心牽頭負責建設後,工作的推進速度就明顯加快。雖然2015年CIPS一期上線後,運行不是很理想,但到2018年CIPS二期上線時,運行已頗為順暢,業務量快速增加。

三、進一步推動融合式的雙向對外開放的邏輯

第一,要有法制的精神。第二要有全局的視野。第三,開放的思維。第四,也是最重要的,是要有激勵相容,凝心聚力的機制設計,比如滬深港通,比如原油期貨,都是因為激勵機制到位了,能夠凝聚各方面的共識。第五有科技的助力。第六,積極又審慎的態度。推進過程中想的可能很好,但是總是會遇到各種各樣的衝擊,比如自貿區開放以後,遇到了美元升值的週期,跨境資本流動進行宏觀審慎的管理。這個時候設計成滬深港通標準化、透明化的機制,既積極,又有最開始小的額度,最後有一個大的額度,最後完全放開,這種審慎分步走措施是有效的。

相應的,我們也有推動融合式的雙向對外開放的一些建議。首先,要有頂層設計。第二,有關各方要尋找最大公約數。比如,粵港澳灣區在前海找了兩個著力點,一是理財通,二是保險通,正在設計的過程中。第三,服務實體經濟發展。第四,建設內外融合的金融市場。第五,激勵相容。第六,通過金融科技拓展可能性邊界。最後,要選好時機,適當容錯,要管理好風險,只有風險可控了,各方各面才能凝聚共識,才能最後做到最好,這是我們對推動融合式雙向開放的一些思考,恰好也對黃院長構建開放型經濟體戰略研究大課題一個小的補充。在此彙報給大家。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