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真偽性曾有爭論,章太炎認為是假,但此人仍釋讀出500多字

1899年,王府井大街錫拉衚衕的一座大宅,一位年過半百的男子坐在椅子上,左手捧著若干塊大小不一的“龍骨”,右手拿著放大鏡,正在努力觀察上面的符號。忽然,他混濁的雙目發出兩道精光,這些中藥材上面的符號,居然很像是一種古文字!

這位中年男子就是時任清朝國子監祭酒的王懿榮。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王懿榮以身殉國,但對於“龍骨”的研究卻剛剛開始。

1901年,劉鶚從王懿榮家購得大部分“龍骨”,經過幾年蒐集與研究,於1903年寫了第一部甲骨著錄書——《鐵雲藏龜》,從此甲骨文廣為世人所知。不過,此時國內外學術界更多隻注重甲骨文的古董價值,即對其時代和產地更感興趣,而其中到底記載了什麼內容?似乎沒有受到更多關注。

劉鶚是第一位認識甲骨文字的人,在《鐵雲藏龜》序裡認出了40多個字,但未介紹具體方法。

甲骨文真偽性曾有爭論,章太炎認為是假,但此人仍釋讀出500多字

1904年,孫詒讓撰寫第一部甲骨研究著作《契文舉例》,將甲骨文分為日月、貞卜、卜事、鬼神、卜人、官氏、方國、典禮、文字、雜例等十篇,成為系統研究甲骨文字的第一人。1905年,他又在《名原》中提到《契文舉例》所用的方法,即“略摭金文、龜甲文、石鼓文、貴州紅巖古刻,與《說文》古籀互相勘校,揭其歧異,以箸渻變之原,而會最比屬,以尋古文、大小篆沿革之大例”。

簡單說,他的主要方法就是古文字字形比較與偏旁分析。

1914年,羅振玉出版《殷虛書契考釋》,真正進入甲骨文的考釋時期。

他“由許書以溯金文,由金文以窺書契,窮其蕃變,漸得指歸”,相對於孫詒讓的相互比較,用了更為簡捷的逆推法,最早釋讀了一些殷商先王先妣的名號,並反過來用卜辭證實《說文解字》存在的訛誤。《說文解字》一書以秦小篆為主,秦小篆基本來自戰國大篆,戰國大篆又上承商周文字,也就是說《說文解字》是溝通古今文字的重要橋樑。

不過此時,卻有人與羅振玉唱反調,他就是章太炎。章太炎於1919年在《國故論衡•理惑論》中,指出“其人蓋欺世豫賈之徒”,認為甲骨文系偽作;蒐藏傳播者“非貞信之人”,當然說的就是羅振玉。實際上導火索源於《說文解字》與甲骨文的衝突,以致章太炎寧可抱殘守缺。

但《說文解字》的傳統理論終究守不住,唐蘭於1935年作《古文字學導論》,建立一個全新的“三書說”,即象形、象意、形聲,對於《說文解字》“六書說”致命一擊。

甲骨文真偽性曾有爭論,章太炎認為是假,但此人仍釋讀出500多字

1917年,王國維著《殷卜辭中所見先公先王考》《續考》,標誌甲骨文又進入一個新的史料時期。

王國維在《毛公鼎考釋序》提到:“苟考之史事與制度文物,以知其時代之情狀;本之《詩》、《書》,以求其文之義例;考之古音,以通其義之假借;參之彝器以驗其文字之變化。由此而之彼,即甲以推乙,則於字之不可釋、義之不可通者,必間有獲焉。”也就是說,他已不偏重於單純的文字考證,放在具體歷史語言環境裡,結合所有辭例釋讀文字。

舉個例子,王國維發生卜辭中有一個經常被祭祀的“高祖”。這個“高祖”的名號像人首手足之形。王國維聯想到《說文解字》戈部一個 “夒”字,此字“貪獸也,一曰母猴,似人從頁,已止戈其手足”;並聯繫到西周金文毛公鼎中的“羞”字與克鼎的“柔”字,此兩字與“夒”也字形相似,因古音同部而互相假借。故王國維認為“夒”與這個“高祖”的名號,從商代甲骨文到周代金文再到秦代小篆均一脈相承,故將其釋為“高祖夒”。

那麼,“高祖夒”能對應哪位商王呢?王國維先生認為“夒”被稱“高祖”,與被稱為“高祖乙”的商湯齊名,所以應該也是最顯赫的先祖,從音來推測,大概就是《史記•殷本紀》的殷商先王帝嚳;那麼《史記•五帝本紀》索隱引皇甫謐曰“帝嚳名夋”,正是“夒”之訛誤;故《山海經》的帝俊,也應當就是帝嚳。郭璞注《大荒西經》曰“俊宜為嚳,餘皆以為帝舜之假借。”而《祭法》“殷人禘嚳”在《魯語》作“殷人禘舜”,所以帝舜也是帝嚳。

甲骨文真偽性曾有爭論,章太炎認為是假,但此人仍釋讀出500多字

1930年和1931年,郭沫若相繼發表《卜辭中之社會》與《甲骨文字研究》,標誌甲骨文研究進入綜合論史時代。

郭沫若“就諸家所已拓印之卜辭,以新興科學的觀點來研究中國社會的古代”,成為第一個用歷史唯物主義研究古文字的學者。如在《釋祖妣》中,郭沫若聯繫到早期婚姻,認為“祖妣”為“牡牝”的初字,來源於生殖神的崇拜;如在《釋臣宰》中,郭氏又聯繫到奴隸社會,認為“臣”是首俯目豎的奴隸,“宰”是屋下執事的罪人,等等。

唐蘭則是首位把甲骨文字納入到古文字學領域的學者,他在《甲骨文字釋讀》中總結出辨明古文字形體的四種方法,即對照法或比較法、推勘法、偏旁分析法與歷史考證法,並於1949年作《中國文字學》。

除了唐蘭之外,還有於省吾對甲骨文字理論方法也有較大貢獻,在1979年的《甲骨文字釋林》中,提出不少文字形旁互用乃至語法現象的歸納,並揭示出了“獨體象形字”“原始指事字”,相較唐蘭的“三書說”又更進了一大步。

時光流逝,今年已甲骨文發現第一百二十週年,中國國家博物館於10月22日展出“證古澤今——甲骨文文化展”,這是國博一次舉辦以甲骨文為主題的專題展,也是該館首次向公眾大規模展示館藏甲骨。站在這穿越四千多年的文物面前,我們不能忘記這些孜孜不倦的前輩學者,正是他們薪火相傳的學術研究,才向世界證明了這個文明的存在,才向我們講述了這個王朝的故事。

參考文獻:

王國維:《觀堂集林》(外二種)

王宇信、楊升南:《甲骨學一百年》

王宇信:《甲骨學通論》(修訂本)


林屋公子,文史作家,主攻先秦秦漢史。系今日頭條簽約作者,悟空問答簽約作者,澎湃歷史專欄作者,網易歷史專欄作者,百度ta說合作作者,全歷史合作作者,出版有《先秦古國志》《先秦古國志之吳越春秋》《山海經全畫集》實體書三種,作品散見於《國家人文歷史》《北京晚報》《醒獅國學》《百家講壇》《威海晚報》等報刊雜誌及自媒體。感謝閱讀,歡迎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