郵輪產業不再滿足於“過路經濟”

郵輪產業不再滿足於“過路經濟”

珠江出海口,與虎門大橋隔海相望,一條“巨鯨”現身——10月23日,以“鯨舟”立意,設計成飛躍而起的鯨魚外形的廣州南沙國際郵輪母港綜合體在媒體面前亮相,並宣佈將於11月17日開港運營。這也是全國規模最大的郵輪母港綜合體。

“廣州是我國重要的中心城市、國際商貿中心和綜合交通樞紐,但在郵輪母港的規劃建設方面卻相對滯後。”中港協郵輪遊艇分會會長徐珏慧表示,廣州南沙國際郵輪母港的建成將大力提升廣州國際航運中心地位,也將補齊廣州郵輪產業發展短板。特別是在2017年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提升到國家發展戰略層面後,廣州發展郵輪旅遊產業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戰略機遇。

大動作頻現

在當前新一輪消費升級的驅動下,被業界譽為“海上黃金”產業的郵輪產業逐漸成為市場關注的熱點。今年以來,我國郵輪產業大動作頻現。

9月6日,由招商局工業集團建造的1號郵輪在江蘇海門基地順利交付。

10月初,天津國際郵輪母港進境免稅店開業,這是自2016年進境口岸免稅店經營權全國統一招標後,國內第一家開業的郵輪母港進境免稅店。

10月10日,中國首個郵輪旅遊發展示範區在上海寶山揭牌,千億級郵輪產業鏈浮出水面。

10月18日,我國首艘國產大型郵輪在上海外高橋造船有限公司正式開工建造,並計劃於2023年下半年交付運營。這標誌著我國船舶工業正式跨入大型郵輪建造的新階段,“摘取造船行業皇冠上最後一顆明珠”。

10月23日,MSC地中海郵輪旗下地中海輝煌號首航天津,將在津開啟6個航次的母港航線。據悉,明後兩年天津還將迎來多艘更新更大的國際豪華郵輪前來開闢母港航線。

而中交集團於2015年開始投資建設的廣州南沙國際郵輪母港,在交通疏導、航站樓設計、商業配套等方面都進行了極大優化升級。憑藉位於粵港澳大灣區地理幾何中心的優勢,發展前景看好。

從上述種種“動作”不難看出,我國郵輪產業正從單一的郵輪旅遊向全產業鏈進行探索。正如招商局集團副總經理王宏所說,雖然2018年中國郵輪市場發展出現了一些波折,但是依然處於機遇期,中國將會成為全球郵輪產業最重要的增長引擎。

向產業鏈中上游邁進

郵輪產業鏈是以郵輪為載體,以休閒、觀光、遊玩等為具體內容,圍繞船舶製造、港口服務、後勤保障、交通運輸、遊覽觀光、餐飲購物和銀行保險等行業形成的產業鏈條。依據國際慣例,郵輪產業鏈分為上游的郵輪設計與建造,中游的郵輪運營、物資採購與服務,下游的郵輪港接待與管理。

眼下,我國逐漸向郵輪產業鏈中上游邁進成為大勢所趨。

作為唯一坐落在自貿區內的郵輪母港,天津國際郵輪母港在國際貿易採購分撥、融資租賃等領域有著眾多先行先試的政策優勢,該市郵輪產業也正在利用這些優勢向產業中上游拓展。

上海制訂了《中國郵輪旅遊發展示範區三年行動計劃》,決定以邁向全球郵輪產業鏈、價值鏈高端為目標,以本土郵輪船隊發展和郵輪自主設計建造為突破重點,打造具有國際吸引力、創造力和競爭力的郵輪總部基地和郵輪經濟中心。

10月18日我國首艘國產大型郵輪開工建造無疑邁出了重要一步。因為,實現郵輪旅遊從高速發展向高質量發展轉變的一個重要指標,就是向技術、資金、利潤和風險集聚的高端郵輪製造業進軍。

對此,有專家特別指出,在前期的郵輪研發設計階段,面臨著投入大、幾乎無收益、高風險的困境,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撐,所以亟須保稅加工等便利化政策以及相應的稅收優惠政策。

此外,針對中國郵輪經濟全產業鏈發展,也有專家認為,當前各地郵輪接待量與港口能級嚴重失衡,部分港口甚至無郵輪停靠,需要進行全國一盤棋的郵輪總體規劃。

進入政策紅利釋放期

近日發佈的《郵輪綠皮書:中國郵輪產業發展報告(2019)》指出,郵輪經濟具有規模大、增長穩定、聚集性強的顯著特點,逐步成為沿海港口城市產業轉型升級和城市功能提升的特色產業,成為推動海洋經濟發展的新動能。

據國際郵輪協會統計,2018年全球郵輪遊客量達到2850萬人次,同比增長7%,高於國際郵輪協會(CLIA)最初預測的2820萬人次,增長速度超出預期。

我國郵輪市場起步較晚,但發展迅猛。自2006年母港郵輪市場起步以來,我國遊輪旅遊市場保持著年均30%以上的增長率,國際市場份額從0.5%增至9.6%,已成為僅次於美國的全球第二大郵輪客源市場。

隨著部分國際郵輪公司進行全球戰略佈局調整,中國郵輪市場自2017年起首次出現增速放緩。經歷了十多年的迅猛發展後,我國郵輪產業由“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高品位發展”的戰略調整期。

據國際郵輪協會預計,在未來的10年裡,儘管中國郵輪市場增速進入放緩期,但是在國家相關部門以及地方政府政策的支持下,中國的郵輪經濟正進入政策紅利釋放期。

事實上,前不久在上海舉行的2019亞太郵輪大會上,發佈了《中國郵輪旅遊發展示範區總體方案》和《中國郵輪旅遊發展示範區三年行動計劃》兩份重量級報告。這被認為預示著我國郵輪經濟進入政策紅利釋放期,國內郵輪經濟步入全產業鏈發展時代。

“由於上中游均為國外企業所佔據,遊客又以出境遊為主,看似熱鬧的中國郵輪產業更多是‘過路經濟’,超過90%以上的收入都外溢至國外遊輪建造與運營商手中。”中國市場學會理事張銳直言,我國郵輪產業再也不能滿足於“過路經濟”格局,而需朝著全產業鏈積極主動滲透,謀求要素集聚的商業收益,將推進大型郵輪設計建造上升為國家戰略。(記者 蔣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