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老照片:朝廷命官出行排場大,癮君子沉溺於鴉片


1875年,在平定太平天國戰爭中被毀的寺廟。1874-1875年,俄國攝影師阿道夫·伊拉莫維奇·鮑耶爾斯基隨一支考察團抵達中國,他們經蒙古進入北京,接著又到了天津、上海,沿長江行至湖北,而後前往陝甘。阿道夫一路上拍攝照片,記錄了晚清的社會風貌。

1874-1875年,地方官與家人合影。這支俄國考察團進入清朝時,正好經歷了同治帝去世、光緒帝繼位這一重大歷史事件。不過,由於慈禧太后牢牢地掌控著權柄,皇位的交替沒有造成局勢的動盪。

1874年,北京,臉上寫滿哀愁的男孩。那個年頭,正處於慈禧太后製造出來的“同治中興”時期。所謂“中興”,並不是說國家走向富強了,而僅僅指當時戰爭比較少,社會環境趨於穩定,洋務運動開展起來了。“同治中興”實際上是慈禧太后的自我吹捧。

1875年,陝西漢中府的一座官衙。眼前的這幢五開間建築掛著三塊匾額,中間一塊寫“慈惠之師”,意為父母官應該愛護百姓,根據實情判定案件;左邊一塊寫“清廉正直”,告誡坐堂之人不可貪汙腐敗;右邊一塊字跡不可辨認。

1874年,漢口,朝廷命官的出行儀仗,排場很大。清朝各級朝廷命官出行,根據品級大小都有一整套典章制度,舉旗的、持牌的、打傘的、鳴鑼的……應有盡有。其目的就是顯示威風,震懾百姓。《官場現形記》裡有一句牢騷話,道:“我們做典史的,既不比做州縣的,每逢出門,定要開鑼喝道,叫人家認得他是官。”


1874年,富貴人家的僕人。她身著粗布衣服,腳是傳統的三寸金蓮。

1874年,手持弓箭的清軍士兵。外國人看到這一幕,基本可以判斷清軍戰鬥力的虛實了。當時的清軍開始裝備洋槍洋炮,但範圍還很小,冷兵器仍然廣泛存在。在選拔軍事人才的武科舉中,考試內容都是流傳千百年的傳統項目,如刀劍、騎射、陣法之類的,根本沒有與時俱進。

1874年,上海,吸食鴉片的癮君子。阿道夫到來之際,清朝社會各個角落出售、吸食鴉片已經合法化,城鎮街頭的鴉片煙館像茶館一樣稀鬆平常,而且顧客盈門、生意興隆。但這種現象造成極其嚴重的後果,使清朝社會整體墮落,相關史實我們在中學課本就瞭解過。


1874年,上海,富貴人家的婦女。

1875年,官員的馬車。這是一輛晚清常見的後檔馬車,舒適度較高。清朝官員出行,近路可以坐轎,如果走得遠,那就只能靠馬車了。馬車走得速度快,走得路程遠,成本也比人抬轎子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