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季MLCC合約價跌幅收斂至3~5%,比第三季跌幅銳減50%

時序已經步入2019年尾聲,各大產業2020年景氣成為股價表現的焦點,而干擾被動元件產業的跌價趨勢可望減壓。業界預期,由於庫存量已經降低,各MLCC廠對產能利用率的控制已臻成熟,合約價再重挫的機率不大,第四季的合約價仍高於2017年第四季的價格達2位數以上。


被動元件產業已經擺脫小廠林立的時代,全球前五大廠合計拿下80%的市佔率,進入寡佔型態。過去兩年,MLCC現貨價、合約價相繼大漲,車用電子加入應用端吸納日商產能,臺廠在泛用型領域話語權大增,即使今年價格回落,第四季更因特定規格供應吃緊,龍頭廠改採配貨方式,導致EMS廠砍不下去,合約價初步止穩。

第四季MLCC合約價跌幅收斂至3~5%,比第三季跌幅銳減50%


今年第四季MLCC合約價跌幅收斂至3~5%,比起第三季跌幅銳減50%
。而根據業界估計,相較於去年第三季的高峰,合約價的確是跌掉不少,但是相比於起漲前的價格,目前的價位還是高於2017年第四季的價位,網通廠形容,這樣的價位對MLCC廠還是很「補」

過去數十年,MLCC價格處於非漲即跌的狀態,幾乎沒有平原區,每年ASP跌掉20%,平均每季下跌5%,連跌十年之下,造就小廠難以生存的競爭態勢。村田、三星、國巨、太陽誘電、華新科穩居前五大廠,隨著庫存水位大幅滑落,車電、5G、IoT等應用進場,雖然還沒有放量,但是隻有少數廠家擁有合格且夠大的產能,以匹配大型品牌廠、EMS廠需求,被動元件的版圖已經大勢底定,臺、日、韓廠商各擅勝場,產業趨向穩定。

MLCC過去兩波漲價潮分別發生在2000年、2010年,2000年的漲價動能來自於千禧年逼近,提前發動的需求。2010年的需求則來自於2008年金融風暴遞延的需求,因各項預算遭到凍結,導致需求往後挪。總的來說,這兩波需求都不是真的需求,提前或延後的拉貨潮之後,動能下滑,被動元件產業自然迴歸平淡。


然而從2017年啟動的缺貨潮,從現貨價上漲到合約價上漲支撐了兩年,若不是中美貿易戰作梗,或許價格會進入高原區。不過歷經價格下跌,供、需兩端的狀態沒有太大的改變,甚至MLCC廠在稼動率的調控上更為靈活。隨著中美貿易談判漸露曙光,庫存已經清空,下波缺貨潮或許有機會在明年下半發生,若再步入實質缺貨,將是MLCC史上最短的循環週期。

更多行業資訊 ,敬請關注微信公眾號:芯頭條(xin_toutiao)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