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平無戰事》,教你如何將群像戲寫得生動又緊湊

研習君又來跟大家分享知名作家的寫作經驗啦~

一個故事,如果能有強烈戲劇衝突、緊湊劇情和生動群像刻畫,確實很能勾起觀眾的極大興趣,研習君不禁想起,上一次有這麼好看的群戲還是《北平無戰事》

那今天就和大家分享下這部劇的編劇,也是作家劉和平的一些寫作方法啦(對,就是《雍正王朝》和《大明王朝1566》的編劇啦,研習君頂著暴露年齡之嫌向大家強勢安利!)~

《北平無戰事》,教你如何將群像戲寫得生動又緊湊

原文丨賈東巖、武瑤(有增刪、修改)

1.開場戲的奧秘

來來,我們來看看這幾部劇的開場。《大明王朝》是全體廷臣在等一場雪;《走向共和》的開場是千軍萬馬若等閒的李鴻章被慈禧鸚鵡的死鬧得心驚肉跳;《新三國》的開場是董卓的一個噴嚏;《北平無戰事》的開場是方孟敖違令開戰機即將被抓,他帶的飛行員們劍拔弩張想保護他。

這就是劉和平所說的“大戲小開場”。越是厚重的戲,越從一個小口子撕開。

一場雪關乎“改稻為桑”的大計,一個消息關乎著北洋水師的經費,一個噴嚏是“曹操獻刀”的肇因。開場戲對一部劇的關鍵程度毋庸置疑,而《北平無戰事》的開場用的底子竟是三顧茅廬。為了渲染方孟敖,他讓方家、曾可達、崔中石三方勢力各自施力,一請再請,三種不同的請法,都是要把方孟敖從法庭這個茅廬裡請出來,讓他能去北平!觀眾一下子來了興趣:方孟敖到底是何方神聖?為何這三方都一定要爭取他?

《北平無戰事》,教你如何將群像戲寫得生動又緊湊

2.人物投影法(人物的對照)

看過《北平無戰事》的觀眾肯定知道,劇中的建豐同志(蔣經國)一直通過電話聯繫各位主要人物,真人從沒出現過。按劉和平的想法,他要打造出一個電視劇史上“最經典的暗線人物”,他曾說:“最後的王朝真正的主人公是蔣經國。”

很多網友不贊同,吐槽說:“建豐集集都在打電話,這個人物還不如真正登場一下呢。”

但劉和平心中的暗線人物,和其他人理解的有所不同。準確的說,他想塑造的是唯一的暗線主角,這也是他把舞臺劇技巧帶入電視劇的一個嘗試。

筆者看過《北平無戰事》的三稿大綱。最開始的設定,方步亭是個暴君式的父親,方孟韋是個乖張兇狠的警察,程小云是個綺麗的後媽,何孝鈺是個劇社的臺柱,梁經綸是個奶奶面前的孝子,謝木蘭是一個目前還傻的傻瓜。當時的建豐同志名叫黃楚,無疑是皇儲的諧音。

修改後的最大不同之處,就是方家的人物關係從之前的頗似《雷雨》,變得更像蔣家了。從處處矛盾衝突濁浪滔天,變成波瀾不驚暗潮湧動。第三集裡,蔣經國一段孤臣孽子的表述,已經把他和方孟敖的命運等同了。

劉和平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國事往家事裡寫。”其實這就是說,在家庭這個較小的、容易出戏的空間內,把各派勢力濃縮在其中,讓他們發生衝突,以小見大。

而在人物關係的寫作方面,也要互相對照,通過一組人物關係來對比另一組人物關係,這之間可能會產生一些奇妙的對比效果。《北平無戰事》裡方孟敖和父親的關係、兩個女主和她們父親的關係,都和蔣經國和他父親的關係形成對照,總之都是反叛者的某種傳統的對抗。其實這在家庭劇裡也很常見啊,好幾組主人公和各自父母的關係,都會形成一些對比,從而產生一些有意思的對照。

《北平無戰事》,教你如何將群像戲寫得生動又緊湊

3.三堂會審,群戲高潮

好看的群戲讓人過目難忘,《雍正王朝》《李衛當官》《大明王朝》,最高潮的部分都是會審戲,都有形式相近的開會戲。

很多人說劉和平怎麼部部戲都有反腐,是偏愛這個題材。其實不是,是反腐最能有效的展現他寫“三堂會審”的技巧。自己的優勢儘量呈現,即形成風格。

仔細想想,其實他寫群戲的方法就是想方設法把兩派以上的對立勢力聚在一起,中間肯定有和稀泥的,有要一個勁往前衝的,有心有所慮的,有看不出是哪個陣營的,有笑面虎的……只要針對這個核心議題進行爭論,誰說哪句話都顯得別有深意,值得觀眾去猜測,這就差不多成了一半。

那還有一半是什麼?應該就是用“戛然而止”造成的超緊湊節奏感。所以法庭上審判到最緊張時,一個電話就宣告終盤;所以當五人委員會的檢查如火如荼時,一個電話就冰消瓦解;所以 崔中石的死引起一干人的情感爆發,隨即波平無聲;所以至親謝木蘭的死,對環境沒有構成一絲改變。

這種戛然而止,是讓琴絃崩到最緊張處時,“嘭”的一聲,緊急斷裂。

《北平無戰事》,教你如何將群像戲寫得生動又緊湊

4.二度思維(合理的情節轉折)

劉和平常強調:“如何避免雷同?要摒棄一度思維,形成二度思維。”那什麼是二度思維呢?

通常的一種說法是,就是我們常說的“反著寫”或“逆向思維”。舉個栗子,本來這場戲是李衛假冒欽差抓了貪官,反著寫就變成正在抓捕時,貪官突然發現李衛是冒名頂替!差不多相當於我們所說的“神轉折”吧,在群戲之中,這種轉折起的連鎖反應就很好玩啦~

5.“打電話”戲隱藏的心思

凡是看過《北平無戰事》的人,莫不對一通通電話印象深刻。以至於曾可達還獲得了“電話狂魔”這一綽號。影視劇最難寫就是打電話,《北平無戰事》卻是幾乎成了打電話技巧實用寶典。

傳統創作裡有一種技巧叫“正犯法”,即同一種類型時間,反覆寫上多少次,盡力做到次次不同。比如“林沖起解”後有“武松起解”“宋江起解”,大觀園裡的姑娘們死前的樣子又各個不同,每個都讓人心碎。

這都是大情節的上的“正犯法”,方法是讓每個事大關節相似,小巧處各有千秋。劉和平的“打電話”,也是力求次次有差異。

但他為什麼非要打電話不可呢?我們不難看出,徐鐵英是中央的木偶,曾可達是建豐的木偶,方步亭是孔宋的木偶,謝培東等人是中共的木偶。劇中人無論情感再濃烈,即使死了親人死了愛人,依然要遵循幕後的指示,徐徐而動。甚至到最後無人不知崔中石的身份時,崔中石妻子還因崔不能暴露身份的理由,被安排前往香港。

電話線就是操縱這些木偶的絲線。創造不同形式的絲線主宰著關鍵木偶們的命運,你看編劇是花了多大的心思!

《北平無戰事》,教你如何將群像戲寫得生動又緊湊

6.對話須有兩重以上之意思

晁蓋等人上了梁山,吳用為挑撥火併,問林沖既然是柴進送到山上,何以沒有做第一把交椅?林沖說:“只因小可犯下大罪,投奔柴大官人,非他不留林沖,誠恐負累他不便,自願上山。不想今日去住無門!非在位次低微,只為王倫心術不定言語不定,難以相聚。”你看林沖這句話裡藏了多少層意思!

他既說出自己是柴進所薦,又怕被晁蓋輕看,強調“非他不留林沖”。既強調了自己沒去處,又強調了自己不在乎番位,想相聚的是個說話算數的人物。有了這番話,吳用便有了底細,後面才有了火併王倫。

這便是作者對人物語言的把握。這番話,武松、李逵、燕青、魯達說出來都不是這個樣子,只有林教頭說得出。這是好對白。

劉和平用一句話來形容好對白:“話須有兩重以上意思。”問:“哪兩重?”劉和平:“要表現出人物隱蔽的行為動機,深層的心理奧義。”

(這和研習君在 兩篇裡的說法一模一樣哦,大家可以自戳複習~)這不僅是創作對白的要領,也是創作人物的要領。

《北平無戰事》,教你如何將群像戲寫得生動又緊湊

7.停下來寫,重讀再進入狀態

說出來你可能不信,這部劇劉和平寫了七年……他說:“戲不是想出來的,戲是找出來的。想找到後面的戲,就必須讓自己停下來。”

劉和平有一個非常有效的創作習慣,當戲走到一個瓶頸時,會返回頭,把前面寫過的部分重讀幾遍。不僅是重讀,他會逐字逐句逐個標點的修改,一句臺詞的語氣,一個標點的停頓,緩緩的進入狀態。

其實他不是在修改,而是在字裡行間尋找漏掉的信息。他認為:“你可以預設情節,但無法預設人物的狀態。沒人能預測一個角色在十幾集之後在想什麼。”

這或許就是他一直有完備的大綱去總宣稱從不寫大綱的原因。因為他認為大綱決定不了人物的狀態。要想人物不失控,就得停下來尋找,身臨其境地去尋找。(嗯,看了這個,下次再想說“我不寫大綱”都要鼓起勇氣吧,哈哈哈~)

點擊屏幕右上【關注】按鈕,讓你的寫作不再迷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