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瑟福:我一個搞物理的怎麼就得了個諾貝爾化學獎呢?

原子核物理之父,諾貝爾的搖籃,聲稱物理才是正統卻獲諾貝爾化學獎!

到底是怎麼的一個人,才能成為璀璨奪目的星光。

早年困窘與最後一個土豆

1871年8月13日,盧瑟福誕生在新西蘭南島的納爾遜附近一個蘇格蘭移民家庭。

母親是個教師,會彈鋼琴。父親是一位直率而精力充沛的人,經營了一家興隆的亞麻廠。

雖然兩人都算擁有一技之長,但是要維持12個孩子的生計談何容易,生活自然是捉襟見肘。

生活十分困苦,家裡的兄弟姐妹眾多,幾乎到了吃不飽飯的地步。有時到了聖誕節,家人也不能在最盛大的節日裡享受一次豐盛的晚餐。

這種艱苦的條件裡成長起來的盧瑟福並沒有自怨自艾,反而養成了堅強的性格。在很少的時候,他就對父母說:

“總有一天我會擺脫生活的苦難,因為這是我的動力。”

盧瑟福:我一個搞物理的怎麼就得了個諾貝爾化學獎呢?

或許正是這種艱苦的精神,盧瑟福不僅完成了中小學學業,而且成績非常優異。

在院長的鼓勵之下,他參加了大學獎學金考試。那次考試人數眾多,成績優異者比比皆是,盧瑟福本身並沒有抱多大的期望。

考完回家之後,正趕上自己家菜園子土豆豐收,盧瑟福二話不說也開始下地挖土豆了。

1895年,在地裡挖土豆的盧瑟福收到了英國劍橋大學發來的通知書,通知他已被錄取為倫敦國際博覽會的獎學金生。

盧瑟福:我一個搞物理的怎麼就得了個諾貝爾化學獎呢?

這時,盧瑟福知道自己的命運要徹底改變了,他扔掉了頭喊道:

“這是我挖的最後一個土豆啦!”

“這是我挖的最後一個土豆。”這句話聽起來心酸又驕傲,但這種喜悅的心情伴隨著盧瑟福,也堅定了他的理想——這條路要一直走下去,走下去。

極不謙虛的科學家

“碰到的最不可思議的事情,就好像你用一顆15英寸大炮去轟擊一張紙,而你竟被反彈回的炮彈擊中一樣。”

盧瑟福的這段話很生動地敘述了研究湯姆遜模型碰到的困難,即原子不可能是質量均勻分佈大小為1埃的球。

在遇到湯姆孫之前,盧瑟福還不知道物理的粒子效果,終於他加入到了卡文迪許實驗室,成為湯姆孫的研究生。

盧瑟福:我一個搞物理的怎麼就得了個諾貝爾化學獎呢?

在此期間他努力學習,幾乎到了廢寢忘食的地步。每日終是反覆學習,甚至連做夢都在思考這些事情

他通過α粒子為物質所散射的研究,無可辯論的論證了原子的核模型,因而一舉把原子結構的研究引上了正確的軌跡,於是他被譽為“物理學之父”。

其實相比較實驗結果,實驗室中盧瑟福的經歷往往更為人稱道:

盧瑟福屬於那種“性格極為外露”的人,他總是給那些見過他的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他個子很高,聲音洪亮,精力充沛,信心十足,並且極不謙虛。

當他的同事評論他有不可思議的能力並總是處在科學研究的“浪尖”上時,他迅速回答道:

“說的很對,為什麼不這樣?不管怎麼說,是我製造了波浪,難道不是嗎?”

驕傲歸驕傲,但幾乎所有的科學家都同意這一評價。

而科學家們不覺得盧瑟福傲慢無禮最重要的原因是,這些成就都來自於他本人的努力。

或許是早年的刻苦努力,在實驗室中的他同樣廢寢忘食,後來學生為他起了一個外號——鱷魚,並把鱷魚徽章裝飾在他的實驗室門口。

因為鱷魚從不回頭,他張開吞食一切的大口,不斷前進。

盧瑟福:我一個搞物理的怎麼就得了個諾貝爾化學獎呢?

看過盧瑟福在實驗中的表現,或許你會發現他真的不是一位傳統意義上的科學家,愛誇耀自己的成就,和學生們的關係也非常密切,這怎麼看起來有點不靠譜呢?

實際上並非如此,驕傲只是他對自己研究成果的一種肯定,但當人們評論盧瑟福的成就時,總要提到他是一位非常負責任的老師,用“桃李滿天下”來稱讚毫不為過。

在盧瑟福的悉心培養下,他的學生和助手有多人獲得了諾貝爾獎:

  • 1921年,盧瑟福的助手索迪獲諾貝爾化學獎;
  • 1922年,盧瑟福的學生阿斯頓獲諾貝爾化學獎;
  • 1922年,盧瑟福的學生玻爾獲諾貝爾物理獎;
  • 1927年,盧瑟福的助手威爾遜獲諾貝爾物理獎;
  • 1935年,盧瑟福的學生查德威克獲諾貝爾物理獎;
  • 1948年,盧瑟福的助手布萊克特獲諾貝爾物理獎;
  • 1951年,盧瑟福的學生科克拉夫特和瓦耳頓,共同獲得諾貝爾物理獎;
  • 1978年,盧瑟福的學生卡皮茨獲諾貝爾物理獎。
盧瑟福:我一個搞物理的怎麼就得了個諾貝爾化學獎呢?

有人說,如果世界上設立培養人才的諾貝爾獎金的話,那麼盧瑟福是第一,這是我一生中見過最成功的一個人。

因為此貢獻,盧瑟福被譽為“從來沒有樹立過一個敵人,也從來沒有失去一位朋友”的人。1922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獲得者玻爾曾深情地稱盧瑟福是“我的第二個父親”。

最幽默的諾貝爾獎得住

除了以上的各種成就之外,盧瑟福給人留下的另一個印象就是風趣幽默了。

他與學生之間發生過不少非常有趣的事情:

一天深夜,當盧瑟福像平常一樣去實驗室進行巡查的時候。他發現一位學生還在做實驗,就問:“你上午在幹什麼?”

學生回答:“做實驗。”

“下午呢?”學生又答:“做實驗。”

盧瑟福不由得提高了聲調:“那麼晚上呢?”學生回答:“也是在做實驗。”

學生滿以為自己的回答能得到老師的誇獎,不料盧瑟福非常嚴厲地批評說:

“你整天都忙於做實驗,那麼什麼時間思考呢?”

這位科學家的批評是有道理的,沒有冷靜的思考,只會埋頭苦幹的人,可能會把一些事情做好,但不可能持久、全面地取得卓有成效的成就。

只顧埋頭拉車,不知道抬頭看路,我們只能被一些瑣碎的事物性工作和一些不相干的人牽著鼻子走。

他並沒有長篇大論和學生說思考的重要性,但是從結果看,學生從他的這幽默提醒中已經明白了自己今後應該如何去做。

盧瑟福:我一個搞物理的怎麼就得了個諾貝爾化學獎呢?

另一件“盧瑟福式幽默”發現在1908年,盧瑟福獲得該年度的諾貝爾化學獎。

他對自己不是獲得物理學獎感到有些意外,他風趣地說:

“我一個搞物理的怎麼就得了個化學獎呢?”“這是我一生中絕妙的一次玩笑!”

盧瑟福風趣幽默的語言一下子逗樂了許多人。

其實,獲獎並不是委員會真的弄錯了,而是因為他在多個領域中都取得了突出成就。

這就是盧瑟福,憑藉自己的語言特色,憑藉自己的思想,感染了許許多多的人,教導了一個又一個諾貝爾獲獎者的勝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