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先生去世一週年,你有什麼想說的?

檀古今66


自從黃日華版《射鵰英雄傳》電視劇在大陸大火以後,金庸武俠小說就大大流行起來。可以說,金庸先生的武俠小說伴隨了許多七零後、八零後、九零後的學生時代,金庸先生的大名也到了家喻戶曉的地步。

去年的今天,金庸先生不幸離世,自古龍先生、梁羽生先生辭世後,武俠小說領域再失一位宗師巨匠,武俠小說的盛況怕是再難重現了。

我是從小學開始讀金庸作品的,小時候就喜歡看武打電視劇,那時候,最早的《射鵰英雄傳》已經播放過去了十幾年,我最早看的金庸武俠劇應該是馬景濤版的《倚天屠龍記》,後來古天樂版《神鵰俠侶》,黃日華版《天龍八部》,陳小春版《鹿鼎記》等經典武俠劇相繼播出,著實過了一把武俠癮。不過看了小說原著以後,覺得小說原著更加精彩。

金庸先生許多武俠小說篇幅宏大,人物眾多,事件複雜,電視劇拍得再好,也無法重現書中的宏大場面,所以當我讀了小說以後,感覺太過癮了,很多部小說都是看了一遍又一遍。

金庸武俠作為最受歡迎的武俠小說,不僅塑造了大量個性鮮明的人物,還有諸多引人遐想的蓋世神功,讓人看了以後心之神往,恨不能化身書中主角,去金庸的武俠世界闖蕩一番。

當然了,金庸武俠之所以被稱為華語世界最受歡迎的文學作品,除了描述武功人物,它的思想性也是讓人津津樂道的。我認為金庸武俠有兩大思想核心,一個是對俠義精神的闡述:俠之大者為國為民,另一個則是寬恕。

俠之大者為國為民這個相信很多人都知道了,這個精神貫穿金庸作品始終。第一部《書劍恩仇錄》,陳家洛雖然是一個不討喜的男主角,但是在履行這個精神上並不含糊,甚至為了反抗乾隆,他犧牲了自己心愛的香香公主,被讀者所詬病,但是在民族大義上是不虧的。體現這一精神最明顯的就是郭靖、喬峰,郭靖為了抵抗元蒙入侵,主動鎮守襄陽,幾十年如一日,直到襄陽城失守,跟妻子兒子一起戰死疆場。喬峰雖然是契丹人,但是為了遼宋百姓安康,用武力脅迫遼主退兵,最後自盡謝罪。甚至說起來,叛逆少年楊過在郭靖感化下也成為一代神鵰大俠,後來他飛石打死元蒙皇帝蒙哥,為大宋爭取了一段時間的和平。哪怕是小混混出身的韋小寶,他一生所作的事情也是主觀為自己,客觀為了國家人民,不管是平復三蕃還是征服葛爾丹還有擊退沙俄,韋小寶都發揮了巨大作用。俠義精神貫穿了金庸的所有作品,為國為民這個主題永遠不會過時。

另一個著重想說一下的是金庸武俠中的寬恕精神,這一點可能很多人會忽視,但是這一點在金庸多部武俠作品裡都有體現。

開始的時候,寬恕精神體現的不明顯。比如前兩部作品中,《書劍恩仇錄》裡的張召重,《碧血劍》裡的玉真子,都是徹頭徹尾的反派人物。他倆本來一個是武當派弟子,一個是鐵劍門高足,都是名門正派出身,但是心術不正,逐漸走向了不歸路,跟師門的正派師兄多有衝突。但是面對走向歪路的師弟,他們的師兄開始時候總是心存寬恕,多次饒恕他們性命。沒想到後面他們作惡越來越厲害,甚至威脅到師兄們的性命。雖說最後的結局是死於非命,但是比起他們做的惡來,真算不了什麼。

到了《射鵰英雄傳》裡面,寬恕主題愈發凸顯。西毒歐陽鋒心狠手辣,為達目的可以不擇手段。他跟洪七公比武不成,就暗算洪七公,想置洪七公於死地,但是洪七公後面卻屢屢救他。後來歐陽鋒殺死了郭靖的五位師父,郭靖也沒有找他報仇。歐陽鋒雖然最後練九陰真經練瘋了,但是武功更厲害了,又多活了二十年。射鵰裡還有一個大反派裘千仞,他就更壞了,為了消耗競爭對手功力,他居然暗算一個小嬰兒。金人入侵,他為了榮華富貴就投靠金人做漢奸。最後裘千仞結局如何呢,他投奔到一燈大師門下,出家懺悔了事。

像其他作品裡,惡人沒有得到應有懲罰的設計比比皆是,比如《連城訣》裡的花鐵幹,《俠客行》裡的石中玉,《天龍八部》裡的慕容博、丁春秋等等。而把寬恕精神發揮到極致的,當屬《倚天屠龍記》。

曾經有一種說法,說倚天的主角張無忌跟金庸先生比較像,而倚天整篇都講的是寬恕。首先看主角張無忌的人設,那就是一等一的好人,普天之下難以找到像張無忌這般的好人了。

從張無忌的成長經歷來看,他其實很容易成為憤世嫉俗的瘋子:小時候爹媽被人活活逼死,自己身中玄冥神掌,忍受了多年的寒毒折磨,為了求醫問藥漂泊江海,多次被人欺騙陷害,多次遭遇恩將仇報,如果不是主角光環,早就死八百回了。一般人經歷這些,就算不會變成惡人,起碼也會像楊過一樣偏激,但是張無忌沒有,他比世俗間那些所謂的好人還要更加的白月光。

張無忌長大以後,神功無敵,但他並沒有想過要去報復誰,反而一心想著如何救人。面對逼死他父母的五大門派,他屢屢施加援手,救他們於水火。面對玄冥二老,他雖然曾經痛扁兩人,但是並沒有要他們性命。面對曾經害他跌落懸崖的朱九真等人,他也沒有絲毫打擊報復的念頭。張無忌就是這麼的善良忠厚,簡直讓人有些不敢相信。

除了張無忌,倚天另一個關鍵人物謝遜的主題也是寬恕。當年他全家被師父成昆殘害,謝遜為了逼成昆現身,他四處殺人,留下成昆名字,在江湖上掀起了腥風血雨,無數人對他恨之入骨,就跟他恨成昆一樣。最後他跟成昆決鬥,打瞎了成昆雙眼,廢了他武功,卻依然留著成昆性命。而後他自己自廢武功,主動接受江湖好漢的懲罰,只要有誰想報仇,都可以直接一刀殺了他,但是那些死掉親友的江湖好漢看他已經成為一個廢人,而且也是成昆的受害者,就沒有一個忍心動手。最後謝遜在少林寺出家,成為一代高僧。

張無忌和謝遜是義子義父的關係,是《倚天屠龍記》中最重要的人物,他們的人生都是在磨難和寬恕中度過,整個《倚天屠龍記》的主題不言而喻。

從寬恕這個主題可以看出來,金庸先生雖然是接受傳統儒家思想長大的,但是他內心的思想核心更加偏佛系。儒家聖人孔子曾說過:“何以報德?以德報德,以直報怨。”孔聖人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做人沒必要太善良,別人對你好你要感恩,別人如果對你不好,你就應該反擊,沒必要慣著他。這也是大部分人正常的世界觀。

然而,在金庸武俠作品裡,卻沒有這種思想,金庸的主題思想是無原則的寬恕。金庸武俠裡壞人形象很多,而且壞的各種各樣,甚至還有些大奸大惡之輩,然而,很多壞人並沒有得到應有的下場,想想那些被壞人殘害的好人,就會一種心塞的彆扭之感。金庸先生何以如此喜歡善待惡人,我們現在恐怕也無法知道了,但這的確是金庸先生武俠的主題之一。對於這樣的主題,我是不以為然的,不知道大家怎麼看。


一覽眾河小


毫不誇張的說,金庸先生就是我的指路明燈。

我出生在西北邊陲一個貧瘠的小山村,交通落後,經濟落後,關鍵是文化落後,村裡沒幾個識字的,我爸算一個,讀過老高中,沒考上大學,於是就務了農。但是家裡沒有書,他總是給我講故事,翻來覆去就是那幾個故事。

上了學,我總喜歡去租書店看書,因為讀書索然無味,我也學不進書本知識,是名副其實的差生,唯一支持我能夠讀下去的就是看閒書。但是我們租書店裡的閒書亂七八糟,也不知道寫了些什麼玩意,我總奇怪這幫寫書的腦袋被驢踢過。



最初接觸的武俠小說是臥龍生柳殘陽,還有金庸新全庸啥的,我就想金庸也是浪得虛名,寫的都是啥玩意兒。

直到高中一年級,我才接觸到第一本金庸小說,鹿鼎記,那是1995年。看完之後熱淚盈眶,真有歎為觀止的感覺。後來陸續接觸了其他十幾本。我從金庸小說裡體會到漢文化的博大精深,從而心嚮往之。

讀完中學讀大學,讀完大學漂泊江湖,後來參加工作,一有閒暇,我就看金庸,後來在論壇寫字,也是從解讀金庸武俠開始的。



金庸構建了一個烏托邦的武俠世界,這個世界成為所有年輕人的夢中桃源。他赤裸裸的揭示了人性,又給人希望和光明,好人必將戰勝壞人,正義必將戰勝邪惡,讓人相信這個世界,又保持警惕和小心。



我從後臺看了一下,我的讀者的主要群體就是三十歲到五十歲的人,這個年齡段的人幾乎都被金庸薰陶過,影響過,感動過。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一曲碧海潮聲曲,百年笑傲江湖人,與諸君共眠。


唐風宋月


時間過的好快,金庸大師已走一年!深秋涼夜,思緒萬千。

去年的今日,從微博上看見“著名作家金庸先生去世,享年94歲。”時,寫了一句“大俠再見”分享在朋友圈裡。

打開了手機中的《滄海一聲笑》,音樂入耳,閉目靜聽。楊過、喬峰、令狐沖一個個俠客再現眼前.......

最早認識金庸先生是五年級的時候,一次在同學的書包了翻到了一本《射鵰英雄傳》,我威脅他說不讓我看就去告訴老師。

那一夜痴迷,作業都忘了做。從此我就走進了武俠的世界,一發不可收拾。

《笑傲江湖》、《神鵰俠侶》、《天龍八部》、《書劍恩仇錄》.......正版,盜版,一邊兩邊,讀的津津有味,夢的天花亂墜。

放學後,拿著自制的木頭刀劍,披著姐姐的圍巾,和小夥伴們上山跋屲,進林沖殺,比武功,對內力,玩的不亦樂乎。

現在,我的藏書中三分之一還是金庸先生的武俠小說,不時還會拿下來翻一翻,問一問江湖的味道,滿滿的回憶。

想想金庸先生出生在書香世家,從小飽讀詩書,成長過程中歷經戰亂、國破家亡,經歷了人生各種悲歡離合,人世沉浮。後來到香港,辦報紙,興國學,寫出了永恆的武俠經典,這就是傳奇的人生。

為什麼說金庸先生的武俠小說是文學經典呢?因為在他的江湖世界中,武學在俠客們的成長中慢慢有了古代哲學的思想。

金庸先生創造了功夫的科幻想象,在我們的心裡和鏡頭讓功夫有了詩情畫意。

金庸先生筆下那些行俠仗義,保家衛國的俠義精神在我們心中種下了匡扶正義、嚮往自由的種子,深深的影響著我們的精神世界,先生辭逝,俠風永存!


遇見涼州


金庸先生去世一週年,你有什麼想說的?

我最想說的是:金大俠謝謝您為我們帶來了絢麗多姿的武俠世界,也謝謝您給我們呈現了武俠裡的人生百態。


今日是當代著名武俠小說家金庸先生逝世一週年紀念日。讓我們在心中默默為查老先生祈禱,願他泉下仍然留笑,處處快意江湖。


一、江湖風雲潮湧動,人間再無金大俠。

金庸,本名查良鏞,生於浙江省嘉興市海寧市,1948年移居香港。當代著名武俠小說作家、新聞學家、企業家、政治評論家、社會活動家,被譽為“香港四大才子”之一。

金庸早期在香港跟同事一起創辦《明報》。走上武俠小說路,主要是在報社期間,先期寫連載小說,然後逐步開拓寫作路子。1955年,在《大公報》與梁羽生、陳凡(百劍堂主)開設《三劍樓隨筆》,成為專欄作家。並在同年首次以“金庸”為筆名擬寫首部武俠小說《書劍恩仇錄》。

今天是金庸先生逝世一週年,回憶金庸先生創作的一生,給我們留下了很多武俠小說精品。他的去世是小說界的重大損失。在這裡我們一起緬懷金庸先生,一起感悟他走過的武俠路。

二、峰頂花開光萬丈,英雄挾雲出海江。

說起金庸,你一定知道“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這句詩。這句詩是金庸十四部武俠作品首字連接而成的詩。分別是:《飛狐外傳》、《雪山飛狐》、《連城訣》、《天龍八部》、《射鵰英雄傳》、《白馬嘯西風》、《鹿鼎記》、《笑傲江湖》、《書劍恩仇錄》、《神鵰俠侶》、《俠客行》、《倚天屠龍記》、《碧血劍》、《鴛鴦刀》。金庸的武俠世界不但有絢麗的大俠決鬥場面,也有浪漫的愛情基調;不但有歷史的穿插,也有寫實的融入;不但有女主的哀怨悲鳴,也有英雄的快意恩仇。

金庸:“武俠小說所繼承的,是中國傳統小說的表現形式,就內容而言,武俠小說和《水滸傳》差不了多少,當然寫的好不好是一回事,但形式是中國的形式,是繼承了中國小說的傳統。”

金庸小說,雖然承襲了武俠小說傳統的表現形式,但其實已經超出時空侷限,已經不單單是普通的江湖恩仇和門派鬥爭,金庸小說還融入了歷史、文化、社會等現實主義思想內涵,已然上升到武俠文學的層面。金庸小說還有一個最大的特點,是使用白話文,內容不乏含有古詩詞、對聯等韻文,這讓讀者讀起來不吃力,而且還多了聯想想象,給人以更廣闊的思考天地。

三、風骨猶存書千尺,揮就世間不盡事。

金庸一生說不完,金庸的武俠小說隻言片語也道不盡他的恢弘。老先生在寫武俠小說的時候,寫的是武俠眾生像,我們在讀的時候,讀的是江湖百態和人情世故。透過金庸先生的筆觸,我們對武俠、對人生也有了很好的再認識。

金庸小說已經走出中國,走出華人圈,在國際上也佔有一席之地,之所以有這麼多人喜愛金庸的武俠小說,只能說明金庸先生的作品豐富多彩,且內涵乾坤。

今日夢迴江湖,讓我們重溫金庸先生的俠肝義膽和精彩人生。

國務院副總理韓正:查先生是著名作家、傑出報人,畢生堅守和弘揚中華傳統文化,以如椽之筆,書家國情懷,著作等身,成就非凡。先生愛國愛港,擁護“一國兩制”方針,曾參與香港基本法的起草和香港特別行政區的籌建工作,殫精竭慮,貢獻智慧。先生赤子丹心,俠肝義膽,其文采風範永為世人景仰。 中國文學網:金庸是一個成功的報業鉅子,更是一個成功的武俠小說創作家。將其定義為一代通俗文學大師是恰如其分的。既然稱做通俗文學大師,還是有必要通過他的小說進行一番文學雅俗觀的論辨。

山城小哲


武俠小說泰斗金庸(本名查良鏞)逝世,享年94歲。

金庸先生曾說,他只是個講故事的人。

的確,金庸先生筆下的江湖,快意恩仇,念痴情,蕩清波。最終,成就了他在我們心目中的地位。

這個時代需要好故事,給我們更多的想象和希望!

最喜歡的還是比如《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和《鹿鼎記》等,每一部作品都是百看不厭!而且每次拜讀都有不同感受

而且在不同年齡階段,都會品讀出不同的味道!這是非常難得的!

有人曾讚譽:“凡是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金庸的讀者。”

金庸先生的武俠小說,展現充滿魅力的武俠世界,那是神秘的世界,所以故事好看了,韻味也悠長了,也讓人生豐厚了。

在這一週年之極,我們懷念金庸先生!感恩他的作品給我們帶來的快樂和永遠無人取代的留戀!


安薇薇安


人固有一死,但死的意義不同,金庸駕鶴成仙,筆下眾多豪傑依然笑傲江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