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溫瑞安,梁羽生的武俠很少被拍成電視劇?

豪氣自文章


這是因為:相對而言,溫瑞安,梁羽生兩人的武俠作品比金庸,古龍的作品影響力弱,關注度低,這對影視劇的投資人來說,是需要慎重考慮的一點。



我是70後,從小在農村看著黑白電視長大。那時不論是什麼好看的劇,大都會有“雪花”背景,看港臺武俠劇的時候,這種情況更嚴重。因為在農村,這種劇都是在地方小電視臺播出,小地方臺的信號很弱,也不穩定,經常中途需要扭好幾次架天線的杆子才能看上一集。

以我個人這種特殊的觀劇體驗來看,剛開始的時候,在金古梁溫四大新派武俠小說家中,除溫瑞安的作品拍成電視劇較少外,其餘三人屬於齊頭並進的狀態。甚至在某段時間內,古龍作品被影視改編的風頭都隱隱超過了金庸,特別是在大銀幕上,這和他小說的結構有關。

當時,同期播放的古龍武俠的電視劇有:《楚留香》(鄭少秋版)、《天涯明月刀》(狄龍版)、《邊城浪子》(吳岱融版)、《九月鷹飛》(劉松仁版)、《絕代雙驕》(梁朝偉,吳岱融版)等。

梁羽生的有:《萍蹤俠影》(劉松仁,米雪版)、《狂俠天驕魔女》、《雲海玉弓緣》等。

金庸的有:《鹿鼎記》(梁朝偉,劉德華版)、《俠客行》(梁朝偉版)、《笑傲江湖》(周潤發版)。



溫瑞安只有一部《四大名捕》(梁小龍版)拿得出手,那部《四大名捕重出江湖》節奏拖沓,質量下滑嚴重,只能說是續貂之作。

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金庸武俠小說的獨特魅力漸漸顯露出來。不論在文學性,藝術性,思想性還是趣味性上都超過了其他三位,而且這個差距還在繼續拉大。

這期間,也出現了很多研究金庸武俠作品的人士,這其中有著名學者、大學教授,還有媒體人。比如陳平原、嚴家炎、陳墨、新垣平、六神磊磊等。

這些人的論述成果又對金庸作品的影響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從而形成了良性循環,致使金庸作品的影響越來越大。

讀者群的涵蓋也更加廣泛,下至販夫走卒,引車賣降漿者,上至大學教授,名人政要都有金迷,形成了“有華人處,便有金庸武俠”的現象,其中也包括編劇和導演。

比如說,張紀中導演和編劇史航本身就是金迷,他們要是拍武俠劇的話,首選肯定就是金庸作品。也是在這一時期,翻拍金庸作品的次數已經明顯開始超過其他三位。

進入新世紀以來,金庸作品的影響力對其他幾位幾乎形成了碾壓性的優勢。這期間,除了古龍的作品還能偶露崢嶸外,梁羽生和溫瑞安的作品只能激起一陣漣漪,前者被拍成影視劇的好像只有一部《七劍》,後者就是圍繞著一部《四大名捕》做文章。

而翻拍金庸的任何作品,只要一有風聲傳出來,就會引起關注,爭論,甚至會出現“未拍先紅”的狀況。這樣的話,首先收視率就有了保證,這對影視劇的投資人來說,無疑是最大的吸引力,反過來又會增強他們下一輪的投資信心,也會形成良性循環。


另外,很可能這裡面還涉及到版權的問題,前段時間溫瑞安先生就發文聲稱遭到了無良公司的欺騙,而古龍先生作品的版權問題直到2013年才解決。


田獲三狐


其實梁羽生、溫瑞安拍的都不算少,但是可能名氣不如金庸、古龍,比如梁羽生的《七劍》、溫瑞安的《逆水寒》和即將開拍的《白衣方振眉》,都還可以。不過我還是想重點吐槽下溫瑞安,因為要拍他的作品,基本要改成面目全非,要不根本拍不了。


第一,溫瑞安外號溫大坑,一大半作品根本沒完結。比如《說英雄誰是英雄》《四大名捕外傳之方邪真》《四大名捕大對決》《四大名捕破神槍》《四大名捕鬥將軍》《四大名捕戰天王》等等,都是太監作品。要拍完這些就得補全作品,溫大坑自己都沒寫完,編劇能隨便寫出來嗎?不可能的。

第二,溫瑞安的作品感情描寫極差,而且基本沒有愛情描寫,男男女女莫名其妙就來電了。如果要改編電視劇,肯定編劇自己還要加不少戲,而且又可能會影響整個劇情,畢竟大部分時間都是一群基佬打來打去的。所以在新的《四大名捕》裡,乾脆把無情改成女的,讓劉天仙去演了,然後和鐵手還是追命在一起了。


第三,廢話真不是一般多,明明是寫小說吧,非要把自己當詩人,阿貓阿狗出個場都一堆心理描寫和動作描寫,而且非常有騙稿費之嫌。這點有點像古龍吧,這些在拍電影肯定要砍掉的,即使在小說也完全不知道存在有什麼意義,顯得過分粗製濫造了。要不您試試把下面這段的效果拍出來?




林屋公子


每個男孩子都有一個武俠夢,作為武俠迷,對各位成名已久的大師的作品如數家珍。個人拙見如下:

五大武俠小說作家,金(金庸),古(古龍),梁(梁羽生),溫(溫潤安),黃(黃易)

金庸自不必說,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被翻拍成電視劇最多人,自己的武俠小說有自己獨特的體系,跟歷史掛鉤,而且文筆細膩。

古龍筆下誕生的楚留香,陸小鳳,蕭十一郎等經典覺得也被搬上電視熒屏數十年而長盛不衰。

黃易寫的《大唐雙龍傳》《尋秦記》《覆雨翻雲》《邊荒傳說》《雲夢城之謎》《封神記》,前三部都被TVB拍過電視劇,尋秦記就不說了,一代經典,大唐雙龍傳改動不少,但也算是經典。


重點說說題主說的兩位,先放一張照片,

溫瑞安讓大家熟悉的莫過於四大名捕系列了,無情,冷血,追命,鐵手四人,撐起了溫潤安的名聲。2005年TVB也拍了溫潤安的另一部小說《布衣神相》,但是名氣遠遠不如四大名捕系列了。

四大名捕系列從1984年至2014年,30年間,被搬上大小熒屏共12次。但是其他作品就沒有這個熱度了,這跟他的主要精力和故事情節放在四大名捕系列上有關,對於溫瑞安來說,四大名捕就是一個大IP,自己打造的大IP。

而另一位梁羽生,我個人覺得作品數量和知名度要高於溫瑞安,梁羽生也是創作了一系列的小說,他是和金庸一個輩分的,而且作品中的主人公也都充滿了狹義精神,沒有一味打打殺殺。生涯寫了35本作品,創作出比較有名的作品有《白髮魔女傳》《七劍下天山》《萍蹤俠影錄》、《雲海玉弓緣》,自評“開風氣也,梁羽生;發揚光大者,金庸”,是他開創了新武俠主人公應該有的基本素養,以狹義精神勝武力打鬥。

白髮魔女傳算是梁羽生作品裡翻拍多的,一部電影,2部電視劇,七劍下天山一部電視劇,趙文卓拍的,一部電影,香港一堆演員,黎明,孫紅雷等,不一一介紹了。

《萍蹤俠影錄》也拍幾個版本,最有印象的是範爺和黃海冰,最近好像正在拍新的,

比起數量來加起來都不夠溫潤安的一部四大名捕。


我們覺得溫、梁兩位的作品被翻拍的少,可能是因為金庸,古龍太火了,而且他們的作品影響力大,大家容易接受,收視率有保證。梁羽生的作品被翻拍的也不少,但是市場影響就沒那麼大,所以讓人覺得少而已。80年代香港電視劇輝煌的時候,基本把幾位大師的作品翻拍了個遍,但是能讓我們記憶深刻的也就那麼幾部。被翻拍的少還是因為市場決定的,如今大家對金庸作品翻拍的太頻繁,導致審美疲勞,是時候讓大家看看其他武俠大師的作品了。

以上是個人拙見,希望娛樂圈的人能好好翻拍五位大師的作品,把俠義精神通過作品傳揚下去。


DIY課堂


我是嘉道文流。我覺得這道題是有問題的!

我想說的是溫瑞安、梁羽生的武俠被拍成電視劇的次數並不少。


我盤點一下我所知道的梁羽生作品被翻拍成的電視劇:《萍蹤俠影》、《白髮魔女傳》、《七劍下天山》、《雲海玉弓緣》、《狂俠·天驕·魔女》、《塞外奇俠》、《俠女傳奇》、《俠骨丹心》、《遊劍江湖》、《大唐遊俠傳》、《神州俠侶》、《天山英雄傳》;而溫瑞安的作品主要是“四大名捕”系列,所以翻拍的就是各個版本的《四大名捕》。


金庸所有長、中、短篇小說加起來不過十五部,要按翻拍作品數量,他可不佔優勢。所以並不能說溫瑞安、梁羽生的武俠翻拍的少,只能說他們的翻拍作品名氣遠遠不如金庸、古龍,所以好多人都不知曉,因此給人一種翻拍少的錯
覺。

因此這道題應該改為為什麼溫瑞安、梁羽生的武俠翻拍劇名氣不大?

金庸的小說氣勢恢弘,堪稱史詩級鉅製,先天性就適合翻拍成電視劇,“射鵰三部曲”、《天龍八部》也為金庸劇打響了招牌;古龍的小說在武俠中加入了探案推理元素,翻拍過來觀眾不僅是在看武俠劇,更是在看一部探案劇,比如“陸小鳳系類”、“楚留香系類”,因此觀眾覺得妙趣橫生、樂此不疲;




而梁羽生作為金庸的同輩,雖然他的作品中的詩詞歌賦遠勝於金庸,但是他作品的整體情節卻遠遜於金庸,給人一種魄力不足的感覺,自然吸引力不夠,改編成影視劇收視率也不高;溫瑞安的作品主要以“四大名捕系列”為主,他的作品中每個人都可以作主角,上一回的主角,說不定下一回就打醬油了。我覺得溫瑞安這樣寫,當時就是為了巧賣書,但是他挖得坑太多了,後來讀者就漸漸對他失去興趣了。所以他的作品翻拍成影視劇也是收視率低,影響力不大。



以上只是個人拙見,歡迎大家各抒己見!



嘉道文流


七劍下天山、女帝奇英傳、冰川天女傳、江湖三女俠、雲海玉弓緣、萍蹤俠影錄、白髮魔女傳、絕塞傳烽錄、飛紅巾……任何一本的文學造詣都甩金、古八條街。電視、電影根本還原不了原著的場景。一個金世遺的人物形象,蓋過了金庸古龍所有人物形象。金作流行的原因是他的作品迎合了大眾市場,而梁的,則是文字藝術。

梁羽生的作品更注重人物性格和心理描寫,感情表達細膩深邃,更能打動人心。他的很多作品都是前後連貫,歷史背景和人物關係複雜,有的故事發生在極端惡劣的自然環境,這些都導致拍攝難度大,對拍攝團隊要求更高。梁老先生的作品,書比影視劇好看。金庸和梁羽生的作品,我基本上都看過,就我個人喜好而言,梁羽生比金庸寫得更好,但金庸的作品拍成電視劇更好看。古龍的書我看不下去。

金庸的武俠是確實寫實的,有一定的背景。梁羽生的武俠是寫意的,寫意寫境的我感覺還是溫瑞安,方振眉的驚天一劍,李布衣的貓蝶杖法,賴藥兒的未老先衰,四大名捕的各懷絕技,哥舒宮的神秘莫測,權力幫的九天十地,十九人魔和八大天王。只有一部神州奇俠算是完整的,編劇都無從下手,電影和電視劇版的逆水寒,四大名捕等等,拍的什麼玩意兒啊。

梁羽生連貫性太多,每部小說,結尾平平,比如請看拙做這部,拙做那部,全都有聯繫,導致拍不出來,雖然金庸也有射鵰三部曲,雖有聯繫,缺有大不相同,神鵰的創作超過了射鵰,爾倚天屠龍記,只是形式上的聯繫,武三通的後人,跟朱子柳的後人變成了壞人,算的上經典之作!可是梁羽生往往這部書裡的壞人,在別的書裡成了好人,如果你看過這部電視劇反角是好人,等看另外一部是壞人一頭霧水!回頭說溫瑞安,大俠蕭秋水,蔡京下令追殺岳飛?南宋,北宋,都分不清楚,何來大師之說!所以電視劇也不好拍,拍的跟書不一樣吧,現在流行吐槽,一樣吧,有毀三觀,所以難拍!

溫瑞安最讓人不結的太多場景,前一刻還在生死與共,為兄弟擋刀,下一秒卻背後出刀殺兄弟。咱就不明白了,你剛才不擋不就一切都好了?蕭秋水系列這情節特別突出,一路陪他逃亡的兄弟,一個個背叛。讓人納悶。溫瑞安的書我是看不進去的,塑造的幾個角色挺牛逼,但是劇情過於繞,對白也不像活生生的人,更像一群精神病患者。後期的貓膩、烽火戲諸侯等網絡作家也這種風格。寫書文藝一點是可以,但是長篇小說寫得太文藝就感覺進了精神病院。

溫瑞安我還是挺喜歡的!溫柔一刀,傷心小箭,朝天一棍,驚豔一槍!四大名捕的鬥將軍,震關東,會京師,逆水寒!神州奇俠系列,布衣神相系列,女神捕,無情的情,鐵手的手,追命的命,冷血的血,王小石的石,蘇夢枕的枕,白愁飛的飛,戚少商的傷,息紅淚的淚,沈虎禪的禪,唐寶牛的牛,張炭的炭,雷損的損!方振眉,蕭秋水,只記得這麼多了!個人覺得為什麼金庸的武俠排第一還是有道理的,小說通俗易懂,心理,愛情等描寫入木三分,古龍的小說看的很少,溫瑞安的就從來沒看過,樓主你排出這個像寫詩一樣的描寫,我已經打消了以後看溫瑞安小說的念頭了,心裡暗罵一句,寫的啥玩意啊?


歷史深度揭秘


武俠小說改編的電視劇大都是金庸和古龍的武俠小說。那為什麼同樣寫武俠的溫瑞安和梁羽生的作品卻鮮少有人拍成武俠劇?他們可是並稱為新武俠四代宗師。

淺析溫瑞安和梁羽生武俠作品

金庸和古龍的名氣在文壇上比梁溫二人都要大許多,但有一點必須說明的是,梁羽生將俠行建立在正義、尊嚴、愛民的基礎上,提出“以俠勝武”的理念,是新派武俠小說開山祖師。梁老的代表作,《白髮魔女傳》《七劍下天山》《萍蹤俠影錄》《雲海玉弓緣》等。作品風格注重武與俠的結合,要寫好一部武俠小說,就要熟知歷史、地理、民俗和宗教等,更要知道中國武術的一招半式才好作出一部好的作品來。梁老的作品《雲海玉弓緣》雖引起很大反響,但是由於文風沒有金庸老師的桀驁不馴,並沒有在長久建立觀眾基礎。後來梁老也評價當代武俠小說:“開風氣也,梁羽生;發揚光大者,金庸。”

我們熟知的《四大名捕》就是溫瑞安老師的作品,可是鮮少有聽到溫瑞安老師的其他作品。溫瑞安老師早期受到古龍老師的影響,有些作品頗似古龍老師的作品,而且溫瑞安老師的作品開頭寫的很宏大,要拍成影視劇難度不小自然就沒有太多人去拍。

其實並不是溫、梁兩位老師的小說沒有被翻拍成影視劇作品而是這兩老師的作品沒有金庸和古龍老師的那麼著名而已。而且溫、梁兩位老師的作品受眾太小了,粉絲姝現在都是70後和80後。不像金庸和古龍老師的作品,那麼吸引觀眾,像喬峰,楚留香等角色刻畫的很細膩,就連小學生都能耳熟能詳。這也是促成溫、梁兩位老師的小說很少拍成電視劇的又一重要原因。


影視君cool


其實溫瑞安、梁羽生的武俠名著被拍成電視劇的有很多。其中溫瑞安最著名的算是《四大名捕》,這部小說早在1984年就被香港亞洲衛視拍成電視劇,著名演員梁小龍、米雪都參加了演出。之後還拍了續集《四大名捕重出江湖》。
2001年,聶遠--無情、黃少祺--冷血、何潤東--追命、王學兵--鐵手拍了一版《四大名捕鬥將軍》;2002年內地拍攝了《名捕震關東》也是講四大名捕的而故事,主演是冷血--任泉、無情--吳奇隆、鐵手--王九勝、追命--盧星宇、寧安公主--范冰冰、皇上--張鐵林、雅風--左小青,陣容都挺強大吧?可惜沒讓觀眾留下什麼印象。

2015年,現在走紅的男女紅星無情-楊洋、鐵手-茅子俊、追命-陳偉霆、冷血-張翰、諸葛小花-黃文豪、安世耿-何晟銘、姬瑤花-賈青、楚離陌-張鈞甯等人拍了一部《少年四大名捕》,相信看得人會多一點。四大名捕的故事還拍了不少,這裡就不多說了。除了《四大名捕》溫瑞安的小說《布衣神相》、《逆水寒》、《驚豔一槍》等等都拍過電視劇。
至於梁羽生先生的武俠作品,也很多像《萍蹤俠影錄》、《白髮魔女傳》、《雲海玉弓緣》、《七劍下天山》、《塞外奇俠》、《俠骨丹心》什麼的,而且有的作品被拍過很多版,其中以《萍蹤俠影錄》、《白髮魔女傳》、《七劍下天山》最為著名。為什麼溫瑞安、梁羽生的作品拍了那麼多,但是給人的印象似乎很少呢?原因有以下幾個:
1、金庸、古龍的作品影響力太大了,他們的作品每拍一次都會引起關注,而溫瑞安、梁羽生比較起來就差很多,關注少就感覺少。

2、金庸、古龍作品更多人熟悉,所以也會感覺被拍攝了很多。

3、金庸、古龍小說裡的人物成了一種標誌型的人物,像郭靖、楊過、令狐沖、陸小鳳、小李飛刀等等,而溫瑞安、梁羽生小說中的人物比較起來讓很多人記住的,而且個性鮮明的就相對較少。


媒體人王勤


他們幾位的小說基本都屬於宗師級別相差不大,為啥金庸的最火,其次古龍?我告訴你們是因為愛國情結,你看金庸人家的俠之大者為國為民多高大上,大俠需要賺錢嗎?不需要,大俠需要吃飯拉屎嗎?不需要,大俠需要有陰暗心理嗎?那是不可能得大俠只能是每天24小時想著拯救家,國,世界。所以金庸的大俠滿足了大家對雷鋒大俠的所以需求,都是默默奉獻不能有私心24小時準備著拯救世界,古龍的大俠居然還會吃飯賺錢拉屎放屁,這明顯不符合我們對大俠的期待,所以沒有金庸的吃香,你看金庸的豬腳哪個不是把好處都站盡了,美女,錢,地位通通的有,一個連城訣豬腳不夠偉大大家就沒這麼喜歡了吧



但家家1


金庸、古龍、溫瑞安、梁羽生被稱為港臺武俠小說新武俠四大宗師,他們代表著一個時代,他們的小說廣為傳頌,他們筆下的人物我們耳熟能詳。金庸的小說被改編成若干個版本的電視劇電影,捧紅了陸港臺三地諸多明星。古龍的小說也不遑多讓,《小李飛刀》、《絕代雙驕》,也活在我們鮮活的記憶力。但溫瑞安、梁羽生的小說就遜色一些了。

溫瑞安,馬來西亞華人,早年在臺灣留學,後涉及官司被臺灣政府驅逐出境。後,去香港發展,和金庸、古龍一樣,也寫了很多武俠小說。其中,最出名的當數《四大名捕》。《四大名捕》被TVB拍成諸多個電視劇版本,也流傳到內地。內地導演也曾翻拍過,由港臺明星吳奇隆等與內地明星李小冉等強強聯合,不過收視率不高,沒有泛起太多水花。陳嘉上將其《四大名捕》改編成電影,由鄧超、劉亦菲主演,票房倒是不錯。

梁羽生和他們一樣,也被譽為新派武俠小說的開山宗師,也出版了三十多部武俠小說,比較出名的有《七劍下天山》、《白髮魔女傳》、《萍蹤俠影錄》。徐克都先後將《白髮魔女傳》、《七劍下天山》改編成電影,並且票房還不錯。林青霞、黎明都曾飾演過其中的角色,《白髮魔女傳》李冰冰還曾翻拍過,可惜口碑不佳。趙文卓也飾演過《七劍下天山》的角色,可惜不火。

金庸的武俠是一個體系,從北宋到清朝,江湖人物與古代名人交相輝映,很適合拍成電視劇。TVB出色的導演和演員如黃日華、古天樂等也使得作品增色不少,良好的口碑使得大陸投資方也想蹭熱點,所以他的作品不斷地翻拍。古龍的俠客都好酒、孤僻、多情,作品自成一派,在內地也有不少擁躉。溫瑞安的俠客《四大名捕》就有點怪異,溫瑞安的《七劍下天山》就更冷僻一些,拍的收視率高的就會有後來者想要再創輝煌,要是拍砸了再好的劇本投資方也不感興趣了。

(《鯨魚電影》編輯部 基督山伯爵 答題)

歡迎評論!歡迎轉發!


鯨魚電影


為什麼溫瑞安,梁羽生的武俠很少拍成電視劇?

說實在的,溫瑞安我不是很熟悉,初時看《四大名捕》人物多,情節較零亂,沒感興趣,後來再沒看了。

在新武小說著名作家中,我很喜歡武俠小說界:三駕馬車。即梁,金,古。也就是梁羽生,金庸,古龍。

梁羽生的武俠小說我全部讀過,第一部就是發表的《龍虎鬥京華》。

為什麼梁羽生先生作品很少拍電劇呢?

這先從梁羽生先生寫作特有風格分析。

梁羽生寫的武俠小說大都是以歷史作背景,增加真實性,文中大力提倡


俠義精神,每部小說開篇和結局,每章節開始和結尾,都是以詩或詞牌名,這就是他的特色,詩俠!就是詩一樣的武俠小說!

梁羽生對人物和自然環境,描寫也是詩意化,包括小說中男女情愛,真的讀來不全是武俠小說,更像敘事詩,那份意境,那份朦朧,那份神韻……很多在於意會。

確切地說,要真正拍好梁羽生先生武俠小說成電視劇📺,難度很高,要領會文中真正的神韻,豈是那些只會拍通俗武俠電視劇的導演和演員做得到的?!

有幾部拍了梁羽生先生作品成電視劇的,劇名對,人物名也對,但拍出來的效果同原著相差何只幾條街?既然拍不好,何以成功?

誰還再去挑戰?

金田有奇士,俠影說羽生。

南國棋中意,東坡竹外情。

橫刀百嶽峙,還劍一身輕。

別有千秋業,文星料更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