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醫生的“成長三步曲”——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外科吳肇漢教授訪談錄

本文來自中國醫學論壇報“衛生健康事業發展70年巡禮”

專欄

外科医生的“成长三步曲”——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外科吴肇汉教授访谈录

吳肇漢,出生於1938年1月,江蘇常州人,1962年畢業於上海第一醫學院。普外科教授,曾任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外科教研室主任、普外科主任,中華醫學會外科學分會副主任委員。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

“回憶起來,我從醫已經有54年了。在漫長的醫學路上,經歷了很多,有經驗、有教訓、也有艱苦的學習過程,當然最後也取得了一些成績。我就自己的成長經歷,通過幾個事例談談自己的一些體會。”——吳肇漢

外科医生的“成长三步曲”——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外科吴肇汉教授访谈录

01 初學階段(畢業後1~5年)

缺乏臨床經驗的教訓

記得我在急診室上班的時候,一名中學生在放學回家的路上騎自行車不慎摔倒,左下胸部撞在自行車的車把手上,因為不放心,所以來看急診。我當時很年輕,只看到患者左下胸皮膚表面有一些挫傷,沒有骨折的跡象。檢查了腹部,測量了血壓,都沒發現什麼問題。憑著當時初學的經驗,我覺得沒啥大問題,打算讓他回去。但覺得家屬不放心,我就讓他留院觀察。

第二天早上我剛上班,家屬就來找我,說昨晚患者腹痛得厲害,醫生診斷是脾破裂,立即做了手術。家屬對我說,“你要吸取教訓呀!”我聽後一身冷汗,因為脾臟破裂後會大出血、休克,甚至有生命危險。我感謝了這位家屬的忠告,並告訴他,我一定會吸取教訓。

從這個事例來看,初學者在臨床上所遇到的情況與書本上是有差距

的。有些毛病會有潛在危險,如果疏忽了這一點,就會出大事。事實上像這種類似的事情,後來也發生過。

醫院有位同事與我們一起到外地去旅遊,中途下車去上廁所時不小心滑倒,左下胸部撞在牆的稜角上,疼痛不已,臉色發白。我們預感到可能已有內臟損傷,但當地不具備檢查和處理的條件,就請他立即返回大城市。事後證明,他也是脾破裂、脾包膜下出血。

年輕醫生要在實踐中學會發現疾病的隱藏危險因素,從而增強自己的臨床處理能力。

吸取教訓後的改進

過了幾年,我在急診又碰到1例患者,他是肝硬化、門靜脈高壓、食道靜脈曲張破裂出血。這位患者獨自來看病,說自己在家裡嘔了幾口血。我為他量了血壓,摸了肚子,一切都正常,看上去精神也挺好,但我已知他的病史,並懂得患者還可能再出血,便安排他住院,囑咐他去辦入院手續。

可是等了半個小時,患者還沒辦完手續回來,我焦急地找尋他。過了1個多小時,患者拿著包回來了,原來是回家去拿換洗衣服了。我趕緊安排推車把他送去病房。果然,剛到病房躺上床,患者就又大量嘔血了。幸虧有醫務人員及時搶救,才把他救過來。

這是我在初學階段獲得了臨床體驗,並且在診治水平方面有所提高的例證。

“偷”學外科手術技巧

在從醫的前5年時間裡,我們需要在臨床第一線不斷去磨練,熟悉病情變化,積累經驗,提高自己處理問題的能力。同時作為外科醫生,提高外科手術的操作能力也很重要。

剛畢業的醫學生在手術時只能做第二、第三助手,主要負責顯露傷口,幾乎看不見主刀醫生的手術演示,只做“拉鉤”動作,很枯燥。我當時看不到手術全過程,就選擇“聽”,主要是聽主刀醫生與第一助手在說什麼,記在腦中,回家後再把過程記錄下來。經過長時間的積累,等到自己有機會做第一助手時,就能很好地跟主刀醫生配合了。

重溫基礎知識

學校裡學過的解剖知識只是基礎,到了普外科後,我意識到解剖知識對外科醫生有重要價值,就重新去看了與普外相關的那些解剖結構,經過這個重溫、提高的過程,自己逐步成長為既有理論知識又有臨床實踐經驗的醫生。

02 成長期(5~15年階段)

撰寫讀書報告

有5~15年工作經驗的醫生通常已經有比較好的臨床處理能力了,但其他問題接踵而至。你是不是會獨立思考?查閱資料後能否總結出一些有見地的內容?

20世紀70年代,我寫的第一份讀書報告是關於疝的外科解剖,整理的內容除了對解剖結構的敘述外,還包括當時外科界對於腹股溝處理的幾種方法的基礎理論及其優缺點,這種整理能幫助自己理清思路。從那以後,我就不斷選擇題目撰寫讀書報告,包括查閱書籍、查找文獻、整理彙總。從血管外科、重症監護,再到後來從事的臨床營養,都是通過整理讀書報告來提高自己的相關能力,書寫能力也隨之提高了。

向前輩學習

20世紀60年代,我曾隨當時的普外科主任吳肇光教授一同編寫過《外科學補充教材》。當時沒有電腦和打印機,我們用口述、手記,然後通過鋼板刻蠟紙的辦法把它刻寫出來,再通過油印機印出材料。記得當時適逢盛夏,在沒有空調的房間裡,我們倆穿著背心,搖著扇子,吳

主任口述,我記筆記,整整兩個月,終於完成了這份教材。

在這個過程中,吳主任出口成章,且文字精簡。他的學識非常淵博,基礎知識相當紮實,寫到關鍵內容時,吳主任還會指示我到哪裡去尋找具體的數字及證據。他的記憶力驚人,文筆又極為嚴謹、簡練。我從他身上學到了許多許多。

03 成熟期(15~20年階段)

這個階段最重要的是要逐步把自己的經驗進行總結和書寫。因為這個時期,醫生已經開始走向成熟,積累了一定的經驗,需要探索出一個適合自己的研究領域去深入鑽研。

我曾經考慮過血管外科、重症醫學科、內鏡學科,但最後還是選擇了外科營養。確定研究方向後,我在吳肇光主任的指導下,克服了多種困難,參與了多個基礎及臨床研究,堅持了近20年,才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我可以舉幾個例子。

20世紀70年代,有工廠裡發生了槍彈傷事件,1位工人腹部中了3槍,轉到我們醫院來的時候,人已奄奄一息,是嚴重的腹膜炎休克。我們搶救後發現很大一部分腸道都被打爛了,只能切掉,剩下的腸道只有17公分。我們就想辦法通過靜脈給予患者營養,替代口服營養。因為當時沒有很好的營養製劑,只有高滲葡萄糖溶液、水解蛋白等。我們從患者頸部插一根導管進去,插到心臟旁的上腔靜脈裡面,通過導管將這些高滲溶液輸送進去。當時條件都很差,而我們克服了困難把這例患者救活了!

還有一位中年婦女得了子宮絨毛膜上皮細胞癌,雖然子宮及附件都切除了,但術中發現已有腹膜種植轉移。術後做了腹部放射治療。過了一段時間患者又發生了腸梗阻,起初以為是癌症復發,其實是放射治療後的動力性障礙,這是放射性腸炎的表現,患者骨瘦如柴。由於放射性腸炎的急性期大概經過3個月會緩解,我們決定為患者實施3個月的靜脈營養,幫她度過這個難關。3個月後患者又能進食了,後來出院了。十幾年後,我再見到這位女患者時,她已經紅光滿面,非常健康了。

要成為一名稱職的醫生,第一要有信念,第二要深入,第三要執著、堅持,同時還要創新。只有具備了這些要素以後,醫學路上才會取得一些成果,這就是我的體會。——吳肇漢


分享到:


相關文章: